学术投稿

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石磊;顾永昊;柯根杰

关键词:黄斑裂孔, 内界膜
摘要:在三通道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中进行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可以减少对黄斑的切线方向牵拉,使黄斑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提高术后视力,减少黄斑裂孔的复发.应用吲哚青绿、台盼蓝、曲安奈德等染色有助于提高内界膜剥离术的成功,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弱视68例传统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眼睫状肌麻痹验光配镜,遮盖,精细目力训练,黑白光栅等视觉刺激治疗,斜视手术矫正等传统治疗方法,对儿童弱视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68例108眼弱视儿童,分别按年龄、弱视程度、弱视类型、注视性质分组,经过传统的方法治疗后,视力提高情况.结果: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3~5岁组高于6~8岁组和9~12岁组;弱视程度越轻治愈率越高:轻度弱视组高于中度弱视组和重度弱视组;中心注视高于偏中心注视;屈光不正性弱视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结论:儿童弱视矫治的疗效与患儿的年龄、弱视的程度、弱视类型、注视性质有关.传统治疗对弱视儿童视力的提高,效果切实有效,因其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值得基层医院学习推广.

    作者:陶俊;韩月圣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相关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世界性的主要致盲眼病,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对DR发病机制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和完善,认为高血糖、多元醇-肌醇代谢异常、血液流变学改变、氧化应激、炎症/免疫系统活化、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表达或活性改变等导致DR的发生发展.下面就生长因子及其相关因素与DR的关系作系统阐述.

    作者:胡利;李东豪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激光光凝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01/2008-12我院就诊的DR患者285例494眼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随访3~40(平均18)mo.结果:494眼中58眼(11.7%)视力提高,329眼(66.6%)视力不变,107眼(21.7%)视力下降.392眼视网膜病变得到有效控制,眼底检查及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水肿减退,渗出吸收,新生血管减少或消退,治疗有效率为79.4%.高危PDR患者激光光凝术后治疗有效率(32.2%)明显低于非增殖期DR患者(90.4%)及早期PDR患者(88.3%)(P<0.05).1型糖尿病患者激光光凝术后治疗有效率(55.6%)明显低于1型糖尿病患者(80.2%)(P<0.0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8.0%)的患者激光光凝术后治疗有效率(65.5%)明显低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8.0%)的患者(91.0%)(P<0.05).结论:激光光凝治疗是一个可以有效控制DR,阻止病情恶化,保护视功能的方法,其疗效受DR的分期、糖尿病分型及血糖控制水平等影响,关键是把握光凝时机,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同时积极控制血糖,重视定期随访.

    作者:徐康;熊毅彤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活血利水法对兔视网膜静脉阻塞后视网膜抗氧化能力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活血利水之散血明目片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后视网膜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兔10眼,采用光化学法建立RVO模型,4组分别给药,A组健康空白组,B,C,D组造模后分别以生理盐水、血塞通片混悬液、散血明目片混悬液灌胃.实验后7,21d处死家兔,取出视网膜检测视网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成功建立了RVO模型30眼,D组SOD浓度明显高于B,C两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D组MDA浓度明显低于B,C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血利水之散血明目片能有效的提高视网膜抗氧化的能力,减少并发症,保护视网膜.

    作者:韩琦;彭俊;彭清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两种准分子激光机临床应用的对比研究

    目的:通过对Visx Star S4和Allegretto Wavelight激光仪LASIK术后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厚度的比较,探讨两台激光仪的优缺点.方法:选择等效球镜屈光度≤6.00D的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Visx Star S4为第I组, Allegretto Wavelight为第II组,术前的视力、屈光度和角膜厚度进行比较,术后3mo再对这三项进行比较,同时对两台机器切削深度的精确性进行比较,以期得出较肯定的结论.结果:术前第Ⅰ组的矫正视力(对数视力)为0.71±0.004,第Ⅱ组的为0.71±0.0042;术前I组的屈光度为- 4.57±1.20D,术前Ⅱ组的为- 4.59±1.15D;术前第Ⅰ组的角膜厚度为538.87±29.99μm,术前第Ⅱ组的为543.48±31.53μm.3组数据间均有可比性.术后第Ⅰ组的裸眼视力(对数视力)为0.707±0.07,第Ⅱ组的为0.71±0.05;术后第Ⅰ组的屈光度为- 0.02±0.29D,术后第Ⅱ组的屈光度为0.01±0.22D;术后第Ⅰ组的角膜厚度为481.07±33.11μm,术后第Ⅱ组的为471.77±40.28μm.3组数据中只有视力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机器设置的切削深度第Ⅰ组为67.71±16.55μm,实际切削57.61±17.20μm;而第Ⅱ组机器设置的切削深度75.29±17.70μm,实际切削71.60±24.60μm,经统计学分析(PⅠ=0.000,PⅡ=0.250).结论:Visx Star S4在屈光度矫正方面的预测性较好,并可以保留更多的角膜组织,但术后视力欠理想,角膜切削深度的预测性较差;而Allegretto Wavelight无论是屈光度的矫正还是角膜的切削深度都有良好的预测性,术后视力较好,只是切削的角膜组织比较多,不适合高度近视或角膜薄患者的治疗.

    作者:齐颖;周跃华;张晶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远视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和评价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远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方法:应用德国鹰视蓝调酷眼准分子激光治疗仪机远视治疗程序治疗远视及合并散光的患者18例33眼.术后观察视力、屈光度及阅读舒适性改变,所有患者均随访6~12mo.结果:至术后3mo时,平均残余屈光度为+0.22±0.79D,91%的患者屈光度在±1.0D以内,97%患者裸眼视力达到0.5以上.术后所有患者感觉阅读舒适,阅读时间超过1h无头痛、眼胀等不适.结论:LASIK手术治疗远视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稳定性好的方法.

    作者:植玉婷;孙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体外重建组织工程人角膜内皮在新西兰兔角膜内皮移植中的应用

    目的:验证体外重建组织工程人角膜内皮(TE-HCE)在角膜内皮移植中的作用.方法:以非转染人角膜内皮细胞(HCE细胞)为种子细胞,以去上皮层修饰羊膜为载体支架体外重建的TE-HCE,经CM-DiI标记后对撕除内皮层和后弹力层(DM)的新西兰兔进行了兔穿透性角膜内皮移植.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移植眼角膜的透明度.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种子细胞荧光标记.用茜素红染色和冰冻切片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种子细胞的形态、细胞连接的形成情况、细胞单层的完整性及其与DM结合的紧密程度.用透射电镜方法鉴定种子细胞、DM和角膜的超微结构.结果:TE-HCE可使新西兰兔角膜保持透明39d以上.角膜内皮层移植区的细胞均带有CM-DiI荧光标记.绝大多数种子细胞为六角形,细胞间连接紧密,重建出了完整的角膜内皮层,且内皮层与DM结合紧密.种子细胞重建出了连续的角膜内皮层,种子细胞、DM和角膜的形态结构与正常对照眼的几乎相同.结论:移植后的TE-HCE在种子细胞形态、连续单层状态、细胞连接形成及超微结构上均与对照兔眼的角膜内皮类似,使移植新西兰兔角膜长期保持透明.

    作者:樊廷俊;赵君;王晶;丛日山;杨秀霞;史伟云;王宜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弱视治疗研究新进展

    弱视是一种先天或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由于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黄斑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视觉剥夺)和(或)两眼视觉输入不等引起的清晰物像与模糊物像之间发生竞争(两眼相互作用异常),所造成的单眼或双眼远视力≤0.8且不能矫正的疾患.弱视的治疗一直是眼科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虽然有所进展,但佳的治疗方案仍在研究中.我们参考国内外新文献,对包括屈光矫正、遮盖疗法、药物治疗、压抑疗法、手术治疗、综合治疗、其他治疗在内的目前弱视常用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韩冬;吴晋晖;闫飞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人工心包补片在改良后巩膜加固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采用人工心包补片改良后巩膜加固术对病理性近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人工心包补片,采用改良的后巩膜加固法,对18例36眼病理性近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随访1a.结果:患者术后眼轴无进行性延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近视屈光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矫正视力术后除1例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采用人工心包补片改良的后巩膜加固术并发症少,可稳定眼轴,稳定和改善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材料.

    作者:周小平;邝国平;娄小波;武正清;彭正武;李建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分析

    目的:浅析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83例96眼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行角膜缘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轴长度为26.32~32.46(平均28.58)mm,其中<28mm的31眼,28~30mm的42眼,>30mm的23眼.植入PMMA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眼轴长度<28mm的31眼中≥0.5者30眼(97%);眼轴长度28~30mm的42眼中≥0.5者36眼(86%);>30mm的23眼中≥0.5者13眼(57%).后囊膜破裂2眼,其中1眼后囊膜破孔较大,行前部玻璃体切除后,睫状沟植入人工晶状体,但术后2mo发生视网膜脱离.其它并发症为角膜水肿、黄斑囊样水肿以及后囊膜混浊等.结论: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明显提高患者视力,但眼轴长度>30mm者术后视力恢复欠佳.

    作者:饶芒前;王晓亚;廖晓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在三通道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中进行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可以减少对黄斑的切线方向牵拉,使黄斑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提高术后视力,减少黄斑裂孔的复发.应用吲哚青绿、台盼蓝、曲安奈德等染色有助于提高内界膜剥离术的成功,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作者:石磊;顾永昊;柯根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辅酶Q10对紫外线致角膜上皮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辅酶Q10对紫外线致角膜上皮细胞光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与辅酶Q10治疗组.紫外线照射建立角膜上皮紫外线光损伤模型.治疗组于光照前和光照期间每天辅酶Q10灌胃,共21d.阳性对照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正常对照组不给任何处理.紫外线照射第3次后12h处死动物取角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分光光度法测量角膜上皮组织的SOD,MDA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角膜上皮紫外线光损伤后阳性对照组SOD水平下降,MDA水平升高,其差异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阳性组比较,治疗组SOD水平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辅酶Q10对角膜上皮紫外线光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和增强抗氧化能力有关.

    作者:苟春风;刘勤;郝保安;苏兰萍;王雅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改良式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体会

    目的:探讨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和方式方法.方法:采用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34例46眼,对术后效果进行随访观察并对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34例46眼随访3~12mo,上睑下垂全部矫正,均获得良好效果.术后3mo满意率96%,基本满意率100%.结论:额肌瓣悬吊术是治疗提上睑肌肌力<4mm的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有效方法,不仅能恢复上睑功能,同时能够达到美观的效果.

    作者:刘淑英;刘凤;朱惠敏;李筱荣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血管痉挛因素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近10a来,青光眼病因假设已经从单纯的眼压方面进步到机械和血管联合作用学说.眼局部血流灌注不足导致视功能损害的证据已经清楚,其中血管痉挛是重要的因素,而血管内皮异常是血管痉挛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从细胞水平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调节方面进行综述,主要评价血管痉挛因素作为青光眼血管性的首要致病原因.

    作者:徐登峰;邓仁政;封卫亚;杨晓春;朱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自体双层巩膜覆盖羟基磷灰石肌锥内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双层巩膜覆盖羟基磷灰石肌锥内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对56例56眼进行羟基磷灰石义眼台双层巩膜覆盖肌锥内植入术,术后随访6~24mo.结果:所有56例均无结膜裂开、义眼台感染或义眼台暴露,安装义眼片后,义眼活动良好,仿真效果满意.结论:双层巩膜覆盖羟基磷灰石义眼台肌锥内植入术对眼外肌及眶脂肪的损伤较轻,并发症少、恢复快,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雷海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石决明药理研究及眼科应用进展

    石决明自古以来即为清肝明目、退翳除障之要药.而现代医学应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对石决明的成分、药理进行了较为详细而深入的研究,眼科在辩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基础上,应用石决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眼部疾患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徐国兴;林媛;王婷婷;吴雅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远视眼角膜厚度的测量及准分子手术安全性的分析

    目的:应用角膜测厚仪测量和分析远视眼的中央角膜厚度,探讨LASIK治疗远视眼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102例204眼远视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并与激光切削深度做对比.结果:在204眼远视眼中,中央角膜厚度449~640(平均547.3±33.4)μm.右眼中央角膜厚度458~639(平均547.1±33.2)μm;左眼中央角膜厚度449~640(平均547.6±33.8)μm,左右眼中央角膜厚度统计学分析没有显著性差异.男性远视眼中央角膜厚度493~640(552.3±29.9)μm,女性远视眼中央角膜厚度449~625(平均543.3±35.7)μm,男性远视眼中央角膜厚度略大于女性,统计学分析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204眼远视眼的中央角膜厚度449~640(平均547.3±33.4)μm,与近视眼和正视眼中央角膜厚度相近似.远视眼中央角膜厚度左右眼间无明显差异.本文统计男性中央角膜厚度略大于女性,差异无显著性.远视眼角膜进行LASIK手术是安全的.

    作者:李颖;翟长斌;周跃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近视眼戴镜对远近水平隐斜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的戴镜情况对中度近视学生远、近水平隐斜的影响.方法:应用焦度计测量68名中度近视(-3.12~-5.87D)大学生的现戴眼镜度数,采用主观验光法测量应戴镜屈光度数.另选择16名正视(+0.50~-0.50D)大学生作为对照组.然后根据双眼平均等效屈光度的不同,镜片屈光度是否合适,以及戴镜状况分为:(1)正视组;(2)戴镜合适持续戴镜组;(3)戴镜合适间断戴镜组;(4)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组;(5)戴镜不合适间断戴镜组.对上述84名大学生采用综合验光仪分别进行眼屈光检查、远近水平隐斜测量,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远水平隐斜均值:正视组为-0.31△,戴镜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0.35△,-2.16△,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1.72△,- 0.98△.近水平隐斜均值:正视组为- 4.46△,戴镜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2.80△,- 0.48△,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3.15△,-1.00△.戴镜合适持续戴镜组的远水平隐斜显著大于戴镜合适间断戴镜组和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组(P<0.05),但与正视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近视间断戴镜组近水平隐斜显著高于正视组和近视持续戴镜组(P<0.05).结论:中度近视眼配戴合适眼镜并持续戴镜后,其远、近水平隐斜等调节和辐辏参数渐趋正常,有利于恢复调节与集合功能的平衡.

    作者:李贵英;欧阳运富;席兴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rhPEDF体外活性及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

    目的:探讨重组人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recombinant human 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rhPEDF)的体外生物学活性及其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鸡胚脲囊膜(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 CAM)模型,光镜下观察rhPEDF对正常鸡胚脲囊膜微血管形态及数目的影响.照体外实验,给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10mol/L rhPEDF后,进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并定量分析角膜新生血管面积;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对照组与用药组的变化.结果:光镜下可见,0.4μg/L rhPEDF对新生血管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鸡胚脲囊膜微血管数减少,并且管径变细.大鼠实验组角膜新生血管较对照组3,7,14d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rhPEDF具有抑制新生血管的生物学活性.由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机制的复杂性,应用于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王亚妮;刘先宁;朱秀萍;安娜;杨晓钊;杨华;张红兵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先天性虹膜-脉络膜缺损1例

    1病例报告先天性虹膜-脉络膜缺损在临床偶见,但多位于视盘下方,缺损区包含视神经在内的少见,我们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女性,43岁,自幼右眼外斜,视力差.父母非近亲结婚,无家族遗传病史.视力:右眼0.02(矫正不能提高),左眼1.2,眼压:右眼15.2mmHg(1mmHg=0.133kPa),左眼14.9mmHg.右眼外斜20°,眼球运动未见明显异常.双眼瞳孔6∶ 00位周边虹膜呈楔形缺损,对光反射存在,右眼晶状体皮质及后囊可见散在雪花样大小不一的片状混浊,左眼为人工晶状体眼.

    作者:李娜;王宏彬;于书静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