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艳秋;孙刚;马慧蕾;张晓光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冷凝治疗,光凝治疗,巩膜扣带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药物及基因治疗尚在动物实验研究中.
作者:化志娟;江春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复明工程中应用超声乳化和手法小切口开展批量白内障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82例患者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Phaco组)168例,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MSICS)组114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术后视力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Phaco组视力≥0.3者79.2%,核硬度≤Ⅲ者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发生率4.3%,角膜水肿发生率22.2%,核硬度≥Ⅳ者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13.7%,角膜水肿68.6%;MSICS组视力≥0.3者78.1%,核硬度≤Ⅲ者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发生率3.8%,角膜水肿发生率19.0%,核硬度≥Ⅳ度者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发生率5.7%,角膜水肿发生率14.3%.结论:在技术和设备条件得到保障的时候,可以采用Phaco或MSICS两种小切口方法进行批量白内障复明手术;对于核硬度≥Ⅳ的白内障,MSICS手术安全性高于Phaco手术.
作者:吴松一;徐国兴;吕凡;杨林静;李晓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810nm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患者45例45眼,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25眼和对照组20例20眼,治疗组采用810nm激光治疗,对照组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随访6mo,观察视力、眼底出血吸收情况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情况.结果:治疗组视力提高13眼,稳定12眼;对照组视力提高2眼,稳定13眼,下降者5眼,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22眼视网膜出血吸收明显,3眼出血吸收不明显;对照组有8眼出血明显吸收,12眼出血吸收不明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FFA有效20眼,无效者5眼;对照组FFA有效者9眼,无效者11眼,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810nm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能够显著促进出血吸收,稳定和提高视力,防止新生血管产生,可能成为目前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激光治疗的时机、治疗参数的选择及可能的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乔利峰;雷春涛;樊映川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以抑制视神经节细胞损伤.方法:Wister大鼠80只,分为正常组和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组按缺血时间不同分为0.25,0.5,1,2,4,6,12h等7个组.采用RT-PCR方法检测缺血诱导的大鼠视网膜内不同时间c- fos 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c- fos mRNA有少量表达,缺血可诱导c- fos mRNA的表达,缺血0.25h后c- fos mRNA的表达水平即开始增加,在1h左右达到高,然后逐渐减少,12h后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急性视网膜缺血,c- fos 基因表达为快速一过性.
作者:郭瑶;陈蕾;柳力敏;王敏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评估大学生群体优势眼和左/右利手间的关系.方法:受试对象为179名大学生志愿者,平均年龄为19.4±1.6岁,其中女110 名(61.5%),男69 名(38.5%).优势眼由Gündoan和McManus两种方法测得,左或右利手则由Edinburgh Handedness Inventory Oldfield和McManus法确定,t检验评估实验的可信度.结果:Gündoan法测得受试者中110人(61.5%)为右眼优势,69人(38.5%)为左眼优势,无性别差异.McManus法重测相同受试者,则右/左眼优势分别为128人(71.5%)和51人(28.5%).两法测得的结果相关,一致度κ=0.256(P<0.01).女性受试者中,Gündoan法测得右/左眼优势分别为62人(56.4%)和48 人(43.6%),McManus法测得的结果为右/左眼优势分别为74人(67.3%)和36人(32.7%).Fisher检验两法测得的结果相关(P<0.05),一致度κ=0.239 (P<0.01).男性受试者中,Gündogan法测得右/左眼优势为48 人(69.6%)和21人(30.3%),McManus法检测为54人(78.3%)和15人(21.7%).Fisher检验两法测得结果相关(P>0.05),一致度κ=0.239(P<0.01).Oldfield和McManus法分别测得右利手比例为91.6%(n=164)和91.1% (n=163),两者间有较高的一致度κ=0.753(P<0.01).McManus法检测出的优势眼和左或右利手间的统计学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Fisher检测P<0.017;一致度评分phi=0.193(P<0.05).结论:大学生以右利手为主,McManus法检测发现右利手似乎与有眼优势更为相关.左或右利手和优势眼似乎是研究大脑功能不对称性和大脑偏侧型的可靠的方法.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在三通道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中进行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可以减少对黄斑的切线方向牵拉,使黄斑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提高术后视力,减少黄斑裂孔的复发.应用吲哚青绿、台盼蓝、曲安奈德等染色有助于提高内界膜剥离术的成功,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作者:石磊;顾永昊;柯根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单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或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单眼近视所致屈光参差的效果.方法:采用对单眼等效球镜度>-2.50D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62例,进行单眼LASIK或LASEK手术.术眼及非术眼手术前后平均屈光度、屈光参差度数、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进行评价,术后随访6~24mo.结果:术眼术前平均等值球镜度数为-3.66(-2.50~- 6.25)D,术后减少至- 0.62(0.00~-1.00)D.LASIK或LASEK对平均等值球镜改变为-3.38(-2.50~-5.50)D.术前两眼平均屈光参差为-3.25(-2.50~- 6.25)D,术后减少至 - 0.85(0.00~-1.75)D.术前术后佳矫正视力(BCVA)范围均为0.6~1.0,平均佳矫正视力从术前0.8提高到1.04;术后裸眼视力≥1.0者59眼,平均裸眼视力从术前的0.1提高至术后的1.0.非术眼术前平均等值球镜度数为- 0.85(+0.25~-1.50)D,术后平均等值球镜度数为-1.85(- 0.50~-3.50)D,平均裸眼视力从术前的0.5术后下降至0.1.结论:单眼LASIK或LASE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虽然能提高患眼的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解除单眼近视、散光所致的屈光参差对眼镜或角膜接触镜不能耐受的痛苦,而且对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术后非术眼有近视加深的趋势,而且非术眼原近视度数越高近视加深越快越多.
作者:杜玲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0引言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眼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单纯胬肉切除术复发率高达24%~89%[1].近年来随着角膜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干细胞移植为翼状胬肉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我院于2004- 04/2007- 01采用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取得理想效果.
作者:吴胜卫;孔凡宏;张大卫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在兔模型中利用局部麻醉来研究两种麻醉剂的眼心反射发生率及其预防,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局部麻醉对角膜愈合的影响.方法:健康的成年新西兰白兔(雌雄皆有)48只,分成两组(A组和B组),分别用氯胺酮(A组,24例)、异丙酚(B组,24例)麻醉.在此双盲研究中,通过用或不用局部麻醉(40g/L 利多卡因, 5g/L盐酸丙美卡因, 5g/L布比卡因)对眼睛的不同干预,记录各组眼心反射发生率.应用每种局部麻醉后,通过对眼睛的临床检查,组织病理学,胶原染色以及投射电子显微等方法对术后1d长达7d角膜毒性和愈合进行评估.结果:在氯胺酮的麻醉下未出现眼心反射,而在异丙酚的麻醉下,心率显著下降(P<0.01).因此,局部麻醉可以成功地防止眼心反射的发生并且不影响角膜愈合.结论:局部麻醉没有任何局部副作用,可以被推荐用来预防眼心反射.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评价玻璃体手术联合晶状体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8例68眼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其中35例Ⅰ期植入折叠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43例(63.2%)患者视力提高,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7例(10.3%)角膜上皮愈合延迟,5例(7.4%)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6例(8.8%)发生复发性玻璃体积血,4例(5.9%)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4例(5.9%)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可以改善视功能.
作者:姜涛;周杨;赵桂秋;周占宇;孟岩;孟旭霞;王云霄;Yun-Xiao Wang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芬必得超前镇痛效果以及超前镇痛在玻璃体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玻璃体切除术的受术者,随机分为芬必得组和葡萄糖酸钙组,分别在术前口服芬必得或葡萄糖酸钙,局部麻醉下行玻璃体切除术,采用11点数字评分法(the 11-point numeric rating scale,NRS-11)观测做巩膜切口、眼内操作及结束时受术者的疼痛程度并记录分析,手术结束后统计受术者对手术过程的总体满意度;观察术后3d两组房水闪光情况.结果:巩膜切口、眼内操作及结束时芬必得组NRS-11评分均低于葡萄糖酸钙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3d两组房水闪光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口服芬必得明显减轻巩膜切口、眼内操作及结束时疼痛,非甾体类抗炎药芬必得用于玻璃体切除术受术者时,能够明显减轻手术疼痛,提高其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
作者:张鹏;李丹;周克相;杨安怀;章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采用人工心包补片改良后巩膜加固术对病理性近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人工心包补片,采用改良的后巩膜加固法,对18例36眼病理性近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随访1a.结果:患者术后眼轴无进行性延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近视屈光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矫正视力术后除1例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采用人工心包补片改良的后巩膜加固术并发症少,可稳定眼轴,稳定和改善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材料.
作者:周小平;邝国平;娄小波;武正清;彭正武;李建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皱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去除角膜基质裸露区新生的角膜上皮组织,刮除角膜瓣皱折处上皮, BSS液瓣下冲洗,使角膜瓣展平,覆盖透氧角膜接触镜.结果:经治疗的19例患者角膜瓣复位良好,视力较LASIK术后无下降.结论:及时正确地治疗,可以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并获得良好的视觉结果.
作者:李爽乐;陈娟;李桃;张宏艳;卢燕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应用角膜测厚仪测量和分析远视眼的中央角膜厚度,探讨LASIK治疗远视眼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102例204眼远视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并与激光切削深度做对比.结果:在204眼远视眼中,中央角膜厚度449~640(平均547.3±33.4)μm.右眼中央角膜厚度458~639(平均547.1±33.2)μm;左眼中央角膜厚度449~640(平均547.6±33.8)μm,左右眼中央角膜厚度统计学分析没有显著性差异.男性远视眼中央角膜厚度493~640(552.3±29.9)μm,女性远视眼中央角膜厚度449~625(平均543.3±35.7)μm,男性远视眼中央角膜厚度略大于女性,统计学分析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204眼远视眼的中央角膜厚度449~640(平均547.3±33.4)μm,与近视眼和正视眼中央角膜厚度相近似.远视眼中央角膜厚度左右眼间无明显差异.本文统计男性中央角膜厚度略大于女性,差异无显著性.远视眼角膜进行LASIK手术是安全的.
作者:李颖;翟长斌;周跃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分析马来西亚两所三级医院收治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人口统计学、临床特征和分布情况.方法:对10a来在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医院和吉隆坡医院被诊断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种族、临床特征、眼眶和脑CT扫描所见、腰椎穿刺和骨髓抽吸结果,两家医院资料采集的形式相同.结果:共有64例患者被两家医院收治,男女性别几乎无差异,就诊年龄3~84(平均24.2)月龄,其中53例(82.8%)年龄<36月龄,单眼发病39例(60.9%),常见的表现依次为白瞳症 (46例,71.8%)和眼球突出 (21例,32.8%).对患病儿童同胞的常规筛查发现视网膜母细胞瘤2例.本组病例发生颅内扩散8例(12.5%),骨髓转移6例(9.3%).结论:白瞳症是马来西亚视网膜母细胞瘤常见的表现形式,病变局限于眼内者40例(62.5%),眼外者(眶内,颅内和远处转移)24例(37.5%).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不同手术方法对初发翼状胬肉患者眼表的影响.方法:将39眼随机分为3组(A,B,C).A组(13眼)接受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B组(13眼)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C组(13眼)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0.2g/L MMC.对所有眼术前、术后7d;1,3mo进行Schirmer's test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术后3组患者Schirmer's test和BU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经过短期随访,3种不同手术方式对初发翼状胬肉患者的眼表无明显影响.
作者:任亚琳;王冲;黄玉敏;林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能对生物组织浅表微结构进行断层成像的新技术,我们对时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time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TD-OCT)与傅立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fourier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FD-OCT)的成像原理、两者性能参数进行了比较,介绍了三维OCT在眼科的应用,以及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的新OCT技术,包括:多普勒OCT、偏振敏感OCT、光谱型OCT和双光线OCT,以及OCT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作者:申晓丽;黄丽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0引言罐装灭蚊剂是人们夏天除蚊的常用品,但不规范的使用可发生爆炸惨剧.近日我科室收治1例灭蚊剂爆炸伤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金鹏;钞蕴昕;杨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双层巩膜覆盖羟基磷灰石肌锥内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对56例56眼进行羟基磷灰石义眼台双层巩膜覆盖肌锥内植入术,术后随访6~24mo.结果:所有56例均无结膜裂开、义眼台感染或义眼台暴露,安装义眼片后,义眼活动良好,仿真效果满意.结论:双层巩膜覆盖羟基磷灰石义眼台肌锥内植入术对眼外肌及眶脂肪的损伤较轻,并发症少、恢复快,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雷海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手术中根据角膜散光轴位选择不同切口位置矫正术前散光的疗效.方法:对角膜散光>1.00D的39例39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0例患者,术前根据患者散光轴位行12∶ 00(顺规)及9∶ 00 (逆规)位的角膜切口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19例患者行常规上方角膜切口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记录佳矫正视力、角膜屈光度及散光轴位,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术后A组视力平均提高0.66,B组平均提高0.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平均矫正散光1.10D,B组矫正0.40D,两组差异显著.在随访过程中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根据术前散光轴位,在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选择不同位置的切口,可安全有效地矫正术前散光.
作者:刘和忠;张美莎;李一壮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