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鹏;钞蕴昕;杨贞
一位67岁男性患者出现右边颞侧头痛和右眼视力突发性无痛性丧失,出现这些症状时还伴有全部眼肌麻痹和视盘水肿.ESR和C-反应蛋白升高.核磁共振检查证实有视神经鞘膜炎的特征.右颞侧动脉的活组织切片检查正常.眼外肌运动随着全身激素的应用而好转.不幸的是此后患者右眼发展为中央视网膜动脉阻塞.全眼肌麻痹是巨细胞动脉炎的一种罕见表现,为了得到满意的治疗结果并且阻止对侧眼盲,疾病开始时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是必要的.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37岁,因右眼外伤后反复充血、不适12d入院.患者12d前于工作时被敲击碎屑崩伤右眼,伤后即于外院就诊,行眼部X线平片检查及散瞳眼底检查未发现异物,局部应用抗生素眼液治疗并联合静脉抗感染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眼部充血症状缓解,停药后2d眼部复出现充血不适症状,遂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双眼视力1.0(戴镜),双眼眼压17.0mmHg,右眼眼睑无水肿,球结膜睫状充血(+),未见结膜裂伤.
作者:王芳;周广德 刊期: 2009年第12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冷凝治疗,光凝治疗,巩膜扣带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药物及基因治疗尚在动物实验研究中.
作者:化志娟;江春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在三通道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中进行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可以减少对黄斑的切线方向牵拉,使黄斑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提高术后视力,减少黄斑裂孔的复发.应用吲哚青绿、台盼蓝、曲安奈德等染色有助于提高内界膜剥离术的成功,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作者:石磊;顾永昊;柯根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0引言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眼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单纯胬肉切除术复发率高达24%~89%[1].近年来随着角膜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干细胞移植为翼状胬肉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我院于2004- 04/2007- 01采用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取得理想效果.
作者:吴胜卫;孔凡宏;张大卫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10例239眼青光眼患者在术前或术中实施前房穿刺以降低眼压或观察手术效果等.其中22眼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高眼压经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的患者,行前房穿刺放出房水降低眼压;217眼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常规行前房穿刺放出房水,注入平衡盐,以调节眼压,促进前房及滤枕形成,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急性高眼压患者经前房穿刺放液后症状迅速缓解,眼压下降,视力提高;青光眼做小梁切除术后除5例5眼发生Ⅰ度浅前房外,未见其它并发症.结论:前房穿刺应用于青光眼治疗中是降低眼压、预防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特别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叶静;王秋玉;江航;王敏;朱苏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近年来角膜形态测量已成为眼视光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重点分析并比较了目前常用的3种角膜地形图测量系统:Placido盘为基础的角膜地形图仪,Orbscan和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三者的测量优势、局限性及临床应用.
作者:尹奕;王艳玲;陈跃国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810nm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患者45例45眼,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25眼和对照组20例20眼,治疗组采用810nm激光治疗,对照组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随访6mo,观察视力、眼底出血吸收情况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情况.结果:治疗组视力提高13眼,稳定12眼;对照组视力提高2眼,稳定13眼,下降者5眼,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22眼视网膜出血吸收明显,3眼出血吸收不明显;对照组有8眼出血明显吸收,12眼出血吸收不明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FFA有效20眼,无效者5眼;对照组FFA有效者9眼,无效者11眼,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810nm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能够显著促进出血吸收,稳定和提高视力,防止新生血管产生,可能成为目前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激光治疗的时机、治疗参数的选择及可能的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乔利峰;雷春涛;樊映川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在兔模型中利用局部麻醉来研究两种麻醉剂的眼心反射发生率及其预防,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局部麻醉对角膜愈合的影响.方法:健康的成年新西兰白兔(雌雄皆有)48只,分成两组(A组和B组),分别用氯胺酮(A组,24例)、异丙酚(B组,24例)麻醉.在此双盲研究中,通过用或不用局部麻醉(40g/L 利多卡因, 5g/L盐酸丙美卡因, 5g/L布比卡因)对眼睛的不同干预,记录各组眼心反射发生率.应用每种局部麻醉后,通过对眼睛的临床检查,组织病理学,胶原染色以及投射电子显微等方法对术后1d长达7d角膜毒性和愈合进行评估.结果:在氯胺酮的麻醉下未出现眼心反射,而在异丙酚的麻醉下,心率显著下降(P<0.01).因此,局部麻醉可以成功地防止眼心反射的发生并且不影响角膜愈合.结论:局部麻醉没有任何局部副作用,可以被推荐用来预防眼心反射.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高眼压视神经损伤中NO的作用.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4只,另16只大鼠右眼为实验组,施行高压前房灌注维持时间60min,按照高眼压后再灌注时间不同又随机分为4小组,每组4只,即高眼压后0.5,1,3和7d组.各组应用NADPH-黄递酶法检测外侧膝状体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及实验各组外侧膝状体均有NOS表达,NOS阳性细胞在外侧膝状体主要分布于腹外侧核.各实验组外侧膝状体的NOS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实验各组中高眼压后1d组的NOS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其它3组实验组(P<0.01);其它3组实验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NO既参与眼正常生理功能的调节,也在高眼压视神经及其上行视觉通路的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杭荟;朱承华;刘虎;马艳萍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双层巩膜覆盖羟基磷灰石肌锥内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对56例56眼进行羟基磷灰石义眼台双层巩膜覆盖肌锥内植入术,术后随访6~24mo.结果:所有56例均无结膜裂开、义眼台感染或义眼台暴露,安装义眼片后,义眼活动良好,仿真效果满意.结论:双层巩膜覆盖羟基磷灰石义眼台肌锥内植入术对眼外肌及眶脂肪的损伤较轻,并发症少、恢复快,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雷海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近10a来,青光眼病因假设已经从单纯的眼压方面进步到机械和血管联合作用学说.眼局部血流灌注不足导致视功能损害的证据已经清楚,其中血管痉挛是重要的因素,而血管内皮异常是血管痉挛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从细胞水平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调节方面进行综述,主要评价血管痉挛因素作为青光眼血管性的首要致病原因.
作者:徐登峰;邓仁政;封卫亚;杨晓春;朱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眼睫状肌麻痹验光配镜,遮盖,精细目力训练,黑白光栅等视觉刺激治疗,斜视手术矫正等传统治疗方法,对儿童弱视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68例108眼弱视儿童,分别按年龄、弱视程度、弱视类型、注视性质分组,经过传统的方法治疗后,视力提高情况.结果: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3~5岁组高于6~8岁组和9~12岁组;弱视程度越轻治愈率越高:轻度弱视组高于中度弱视组和重度弱视组;中心注视高于偏中心注视;屈光不正性弱视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结论:儿童弱视矫治的疗效与患儿的年龄、弱视的程度、弱视类型、注视性质有关.传统治疗对弱视儿童视力的提高,效果切实有效,因其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值得基层医院学习推广.
作者:陶俊;韩月圣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采用人工心包补片改良后巩膜加固术对病理性近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人工心包补片,采用改良的后巩膜加固法,对18例36眼病理性近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随访1a.结果:患者术后眼轴无进行性延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近视屈光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矫正视力术后除1例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采用人工心包补片改良的后巩膜加固术并发症少,可稳定眼轴,稳定和改善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材料.
作者:周小平;邝国平;娄小波;武正清;彭正武;李建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1病例报告先天性虹膜-脉络膜缺损在临床偶见,但多位于视盘下方,缺损区包含视神经在内的少见,我们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女性,43岁,自幼右眼外斜,视力差.父母非近亲结婚,无家族遗传病史.视力:右眼0.02(矫正不能提高),左眼1.2,眼压:右眼15.2mmHg(1mmHg=0.133kPa),左眼14.9mmHg.右眼外斜20°,眼球运动未见明显异常.双眼瞳孔6∶ 00位周边虹膜呈楔形缺损,对光反射存在,右眼晶状体皮质及后囊可见散在雪花样大小不一的片状混浊,左眼为人工晶状体眼.
作者:李娜;王宏彬;于书静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SICS)后1d角膜滞后性(corneal hysteretic, CH)、角膜阻力因数(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 CRF)、角膜补偿眼压(corneal compensated IOP,IOPcc)、Goldmann相关眼压(goldmann correlated IOP, IOPg)的变化规律,并探讨MSICS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Reichert眼反应分析仪(ocular response analyzer, ORA)测量50例5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眼MSICS术前及术后1d的CH,CRF,IOPg,IOPcc.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分析各测量值的变化规律以及CH变化量与眼压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d的CH,CRF较术前下降(P<0.01;P<0.01),IOPcc,IOPg较术前升高(P<0.01;P=0.001),CH降低量与眼压增加量呈正相关性(IOPg,r=0.492,P<0.01;IOPcc,r=0.688,P<0.01).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明显改变,术后角膜不同程度的水肿和眼压的升高可能是导致改变的主要原因.
作者:尹倩;尹成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不同手术方法对初发翼状胬肉患者眼表的影响.方法:将39眼随机分为3组(A,B,C).A组(13眼)接受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B组(13眼)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C组(13眼)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0.2g/L MMC.对所有眼术前、术后7d;1,3mo进行Schirmer's test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术后3组患者Schirmer's test和BU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经过短期随访,3种不同手术方式对初发翼状胬肉患者的眼表无明显影响.
作者:任亚琳;王冲;黄玉敏;林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方法:回顾36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术后4wk平均眼压15.50±4.90mmHg.与术前30.60±6.80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P<0.05) .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不但视力恢复好,而且青光眼术后并发症减轻,有利于眼压控制.
作者:曹国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青光安混悬液对慢性高眼压兔筛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白兔30只,体质量2.5~3.0kg,雌雄不拘.每组6只12眼,分为5组,A为正常空白组、B为模型组、C为青光安组、D为噻吗心安组、E为青光安联合噻吗心安组,建立慢性高眼压模型前、后第1wk内3d测1次眼压,2,5wk各测1次眼压.5wk处死家兔取视乳头及周围组织然后修剪得筛板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Ⅳ型胶原纤维平均吸光度值,并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40眼成功造模后当时;1,2,5wk眼压均>22mmHg.造模后5wk时各组眼压进行比较:青光安组眼压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其他治疗组及正常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噻吗心安组与联合组眼压相比无明显差异,并且两组与正常组眼压相比亦无明显差异.造模后5wk正常组Ⅳ型胶原纤维平均吸光度值与联合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与其他3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联合组与青光安组、噻吗心安组及模型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光镜、电镜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巩膜筛板部纤维走向基本有序,无断裂、水肿,神经细胞胞质内线粒体大致正常,其中各组筛板结构病理改变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噻吗心安组、青光安、联合治疗组.结论:青光安混悬液对慢性高眼压通过改善视网膜微循环起到筛板组织保护的作用,青光安联合噻吗心安明确降压后对筛板组织结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
作者:李晓静;彭清华;曾志成;李建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0引言Stevens-Johnson综合征是1922年首先由Stevens和Johnson总结报告的一种眼皮肤粘膜综合征.该病可发生在某些感染后或口服某些药物后,发病急,病情重,有一定死亡率,皮肤损害遗留瘢痕,眼部表现比较严重,临床上较少见.我院曾于2008-12接诊1例伴有严重眼部并发症的Stevens-Johnson综合征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洪瑾;杨建东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