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静;王秋玉;江航;王敏;朱苏华
1病例报告先天性虹膜-脉络膜缺损在临床偶见,但多位于视盘下方,缺损区包含视神经在内的少见,我们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女性,43岁,自幼右眼外斜,视力差.父母非近亲结婚,无家族遗传病史.视力:右眼0.02(矫正不能提高),左眼1.2,眼压:右眼15.2mmHg(1mmHg=0.133kPa),左眼14.9mmHg.右眼外斜20°,眼球运动未见明显异常.双眼瞳孔6∶ 00位周边虹膜呈楔形缺损,对光反射存在,右眼晶状体皮质及后囊可见散在雪花样大小不一的片状混浊,左眼为人工晶状体眼.
作者:李娜;王宏彬;于书静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SICS)后1d角膜滞后性(corneal hysteretic, CH)、角膜阻力因数(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 CRF)、角膜补偿眼压(corneal compensated IOP,IOPcc)、Goldmann相关眼压(goldmann correlated IOP, IOPg)的变化规律,并探讨MSICS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Reichert眼反应分析仪(ocular response analyzer, ORA)测量50例5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眼MSICS术前及术后1d的CH,CRF,IOPg,IOPcc.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分析各测量值的变化规律以及CH变化量与眼压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d的CH,CRF较术前下降(P<0.01;P<0.01),IOPcc,IOPg较术前升高(P<0.01;P=0.001),CH降低量与眼压增加量呈正相关性(IOPg,r=0.492,P<0.01;IOPcc,r=0.688,P<0.01).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明显改变,术后角膜不同程度的水肿和眼压的升高可能是导致改变的主要原因.
作者:尹倩;尹成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接受斜视手术的连续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过程和治疗效果.方法:连续性斜视患者(<45岁)分为两组:其中第1组为内斜视患者;第2组为外斜视患者.我们使用棱镜屈光度(PD)来测量患者的偏斜角,对第一次手术后的患者在随访期间(6mo内)进行保守疗法.同时选择随访6mo后偏斜角仍超过15PD的斜视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本实验所有参与对象均进行了强制性检查.所有二次手术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并于术后3,15d;3,6mo进行追踪随访.结果:在整个研究期间有28.8%的患者发展成为连续性斜视.所有斜视患者主视眼(固视眼)的二次手术均在一次手术后6~9mo内进行.经过二次手术干预后,在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并未出现过矫的趋势.结论:在二次手术过程中我们需谨慎肌肉矫正以避免日后过矫.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532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我科近3a来门诊及住院的4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20眼,对照组20例21眼.治疗组应用532激光治疗,口服复方芦丁、卵磷脂络合碘.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芦丁、卵磷脂络合碘.结果:治疗组激光治疗1mo后有6眼治愈,2mo后共有16眼治愈,3mo后共有20眼治愈;对照组1mo后有1眼治愈,2mo后共有4眼治愈,3mo后共有17眼治愈,6mo后共有21眼治愈.两组相比,在1mo和2mo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3mo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进行532激光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钊臣;李锐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评价玻璃体手术联合晶状体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8例68眼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其中35例Ⅰ期植入折叠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43例(63.2%)患者视力提高,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7例(10.3%)角膜上皮愈合延迟,5例(7.4%)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6例(8.8%)发生复发性玻璃体积血,4例(5.9%)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4例(5.9%)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可以改善视功能.
作者:姜涛;周杨;赵桂秋;周占宇;孟岩;孟旭霞;王云霄;Yun-Xiao Wang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中药复明片对兔视网膜脱离及复位后视网膜电图的影响.方法:采用视网膜下腔注射透明质酸钠造成视网膜脱离模型(10~14d后视网膜自动复位),并于造模后1wk(视网膜脱离未复位)及造模后3wk(视网膜复位早期)对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益气养阴活血利水组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结果: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能在视网膜脱离时及复位后提高ERG a,b波振幅,缩短其潜时,与模型组及西药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复明片)能保护视网膜脱离视功能,并促进视网膜复位后视功能恢复.
作者:朱志容;彭清华;曾红艳;李建超;陈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应用角膜测厚仪测量和分析远视眼的中央角膜厚度,探讨LASIK治疗远视眼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102例204眼远视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并与激光切削深度做对比.结果:在204眼远视眼中,中央角膜厚度449~640(平均547.3±33.4)μm.右眼中央角膜厚度458~639(平均547.1±33.2)μm;左眼中央角膜厚度449~640(平均547.6±33.8)μm,左右眼中央角膜厚度统计学分析没有显著性差异.男性远视眼中央角膜厚度493~640(552.3±29.9)μm,女性远视眼中央角膜厚度449~625(平均543.3±35.7)μm,男性远视眼中央角膜厚度略大于女性,统计学分析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204眼远视眼的中央角膜厚度449~640(平均547.3±33.4)μm,与近视眼和正视眼中央角膜厚度相近似.远视眼中央角膜厚度左右眼间无明显差异.本文统计男性中央角膜厚度略大于女性,差异无显著性.远视眼角膜进行LASIK手术是安全的.
作者:李颖;翟长斌;周跃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弱视是一种先天或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由于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黄斑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视觉剥夺)和(或)两眼视觉输入不等引起的清晰物像与模糊物像之间发生竞争(两眼相互作用异常),所造成的单眼或双眼远视力≤0.8且不能矫正的疾患.弱视的治疗一直是眼科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虽然有所进展,但佳的治疗方案仍在研究中.我们参考国内外新文献,对包括屈光矫正、遮盖疗法、药物治疗、压抑疗法、手术治疗、综合治疗、其他治疗在内的目前弱视常用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韩冬;吴晋晖;闫飞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活血利水之散血明目片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后视网膜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兔10眼,采用光化学法建立RVO模型,4组分别给药,A组健康空白组,B,C,D组造模后分别以生理盐水、血塞通片混悬液、散血明目片混悬液灌胃.实验后7,21d处死家兔,取出视网膜检测视网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成功建立了RVO模型30眼,D组SOD浓度明显高于B,C两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D组MDA浓度明显低于B,C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血利水之散血明目片能有效的提高视网膜抗氧化的能力,减少并发症,保护视网膜.
作者:韩琦;彭俊;彭清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因复杂眼外伤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后无晶状体眼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手术安全性.方法:采用巩膜隧道切口,根据晶状体囊膜保留程度选择不同眼内灌注、不同方法植入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对35例35眼玻璃体手术后无晶状体眼行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15(平均8)mo.结果:35例均完成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裸眼视力均有提高.裸眼视力≥0.3者22眼(62.8%),0.1~0.2者10眼(28.6%),≤0.1者3眼(8.6%).主要并发症有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玻璃体积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人工晶状体偏斜、角膜水肿等.结论:巩膜隧道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玻璃体手术后无晶状体眼能改善和提高患眼视力.术中采用稳定的眼内灌注、巩膜隧道切口、合适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秦程;彭燕一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的戴镜情况对中度近视学生远、近水平隐斜的影响.方法:应用焦度计测量68名中度近视(-3.12~-5.87D)大学生的现戴眼镜度数,采用主观验光法测量应戴镜屈光度数.另选择16名正视(+0.50~-0.50D)大学生作为对照组.然后根据双眼平均等效屈光度的不同,镜片屈光度是否合适,以及戴镜状况分为:(1)正视组;(2)戴镜合适持续戴镜组;(3)戴镜合适间断戴镜组;(4)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组;(5)戴镜不合适间断戴镜组.对上述84名大学生采用综合验光仪分别进行眼屈光检查、远近水平隐斜测量,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远水平隐斜均值:正视组为-0.31△,戴镜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0.35△,-2.16△,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1.72△,- 0.98△.近水平隐斜均值:正视组为- 4.46△,戴镜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2.80△,- 0.48△,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3.15△,-1.00△.戴镜合适持续戴镜组的远水平隐斜显著大于戴镜合适间断戴镜组和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组(P<0.05),但与正视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近视间断戴镜组近水平隐斜显著高于正视组和近视持续戴镜组(P<0.05).结论:中度近视眼配戴合适眼镜并持续戴镜后,其远、近水平隐斜等调节和辐辏参数渐趋正常,有利于恢复调节与集合功能的平衡.
作者:李贵英;欧阳运富;席兴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在眼科应用广泛,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glucocorticoid induced glaucoma, GIG)是其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之一,对其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国内外有较多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对此做一综述,并对其治疗提出展望.
作者:刘荣;张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0引言罐装灭蚊剂是人们夏天除蚊的常用品,但不规范的使用可发生爆炸惨剧.近日我科室收治1例灭蚊剂爆炸伤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金鹏;钞蕴昕;杨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复明工程中应用超声乳化和手法小切口开展批量白内障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82例患者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Phaco组)168例,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MSICS)组114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术后视力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Phaco组视力≥0.3者79.2%,核硬度≤Ⅲ者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发生率4.3%,角膜水肿发生率22.2%,核硬度≥Ⅳ者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13.7%,角膜水肿68.6%;MSICS组视力≥0.3者78.1%,核硬度≤Ⅲ者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发生率3.8%,角膜水肿发生率19.0%,核硬度≥Ⅳ度者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发生率5.7%,角膜水肿发生率14.3%.结论:在技术和设备条件得到保障的时候,可以采用Phaco或MSICS两种小切口方法进行批量白内障复明手术;对于核硬度≥Ⅳ的白内障,MSICS手术安全性高于Phaco手术.
作者:吴松一;徐国兴;吕凡;杨林静;李晓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前弹力层在角膜中起到的具体作用仍未明了,一直以来前弹力层一直被许多学者忽略,但前弹力层许多病理改变都伴随者疾病的发生及准分子手术发展,让我们对前弹力层逐渐重视,我们就前弹力层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王强;李伟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采用人工心包补片改良后巩膜加固术对病理性近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人工心包补片,采用改良的后巩膜加固法,对18例36眼病理性近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随访1a.结果:患者术后眼轴无进行性延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近视屈光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矫正视力术后除1例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采用人工心包补片改良的后巩膜加固术并发症少,可稳定眼轴,稳定和改善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材料.
作者:周小平;邝国平;娄小波;武正清;彭正武;李建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方法:回顾36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术后4wk平均眼压15.50±4.90mmHg.与术前30.60±6.80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P<0.05) .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不但视力恢复好,而且青光眼术后并发症减轻,有利于眼压控制.
作者:曹国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大小两种透明角膜切口术后视力及散光度数的差异. 方法:选择老年性白内障160例160眼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5.5mm透明角膜切口(A组)与3.2mm透明角膜切口 (B组)植入术后1wk;1,3,6mo进行视力及散光度数比较.结果:术后1wk裸眼视力A组明显低于B组,术后1,3,6mo裸眼视力A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1wk;1mo角膜散光度数比较A组明显高于B组,术后3,6mo角膜散光度数A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结论:基层医院面向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展5.5mm透明角膜切口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郑树锋;赵英贤;李武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37岁,因右眼外伤后反复充血、不适12d入院.患者12d前于工作时被敲击碎屑崩伤右眼,伤后即于外院就诊,行眼部X线平片检查及散瞳眼底检查未发现异物,局部应用抗生素眼液治疗并联合静脉抗感染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眼部充血症状缓解,停药后2d眼部复出现充血不适症状,遂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双眼视力1.0(戴镜),双眼眼压17.0mmHg,右眼眼睑无水肿,球结膜睫状充血(+),未见结膜裂伤.
作者:王芳;周广德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在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放置后节眼内灌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35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时常规放置后节眼内灌注,观察术后视力、眼底状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35眼中,术后佳矫正视力≥0.5者4眼,0.3~0.4者8眼,0.1~0.2者18眼,数指~0.1者5眼;并发症:角膜轻度水肿4例,玻璃体出血1眼,脉络膜脱离1眼,术后晶状体后囊混浊2眼.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的白内障,在选择超声乳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同时,放置后节眼内灌注是一种比较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赵琪;杨朝晖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