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张虹
目的:探讨复明工程中应用超声乳化和手法小切口开展批量白内障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82例患者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Phaco组)168例,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MSICS)组114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术后视力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Phaco组视力≥0.3者79.2%,核硬度≤Ⅲ者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发生率4.3%,角膜水肿发生率22.2%,核硬度≥Ⅳ者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13.7%,角膜水肿68.6%;MSICS组视力≥0.3者78.1%,核硬度≤Ⅲ者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发生率3.8%,角膜水肿发生率19.0%,核硬度≥Ⅳ度者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发生率5.7%,角膜水肿发生率14.3%.结论:在技术和设备条件得到保障的时候,可以采用Phaco或MSICS两种小切口方法进行批量白内障复明手术;对于核硬度≥Ⅳ的白内障,MSICS手术安全性高于Phaco手术.
作者:吴松一;徐国兴;吕凡;杨林静;李晓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青光安混悬液对慢性高眼压兔筛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白兔30只,体质量2.5~3.0kg,雌雄不拘.每组6只12眼,分为5组,A为正常空白组、B为模型组、C为青光安组、D为噻吗心安组、E为青光安联合噻吗心安组,建立慢性高眼压模型前、后第1wk内3d测1次眼压,2,5wk各测1次眼压.5wk处死家兔取视乳头及周围组织然后修剪得筛板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Ⅳ型胶原纤维平均吸光度值,并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40眼成功造模后当时;1,2,5wk眼压均>22mmHg.造模后5wk时各组眼压进行比较:青光安组眼压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其他治疗组及正常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噻吗心安组与联合组眼压相比无明显差异,并且两组与正常组眼压相比亦无明显差异.造模后5wk正常组Ⅳ型胶原纤维平均吸光度值与联合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与其他3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联合组与青光安组、噻吗心安组及模型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光镜、电镜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巩膜筛板部纤维走向基本有序,无断裂、水肿,神经细胞胞质内线粒体大致正常,其中各组筛板结构病理改变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噻吗心安组、青光安、联合治疗组.结论:青光安混悬液对慢性高眼压通过改善视网膜微循环起到筛板组织保护的作用,青光安联合噻吗心安明确降压后对筛板组织结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
作者:李晓静;彭清华;曾志成;李建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大小两种透明角膜切口术后视力及散光度数的差异. 方法:选择老年性白内障160例160眼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5.5mm透明角膜切口(A组)与3.2mm透明角膜切口 (B组)植入术后1wk;1,3,6mo进行视力及散光度数比较.结果:术后1wk裸眼视力A组明显低于B组,术后1,3,6mo裸眼视力A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1wk;1mo角膜散光度数比较A组明显高于B组,术后3,6mo角膜散光度数A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结论:基层医院面向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展5.5mm透明角膜切口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郑树锋;赵英贤;李武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125Ⅰ粒子在瘤内放疗半径.方法:采用BALB/C裸鼠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模型10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只,分别于肿瘤中央植入活度为10.2MBq和无活度的空心125Ⅰ粒子1枚,14 d后断颈处死裸鼠,制作肿瘤组织标本,行透射电镜及常规病理学染色检测肿瘤坏死凋亡情况并记录肿瘤出现坏死凋亡改变距离125I粒子的大半径.结果:近125I粒子绝大部分癌细胞坏死.多数癌细胞内形成坏死腔,将残存细胞质挤向周边;细胞核碎裂部分融解,染色质呈斑块状,胞核胞质难以分辨,细胞质内结构模糊不清,细胞表面微绒毛极少.125I粒子大有效半径处ACC细胞由正常癌细胞到凋亡坏死逐渐过渡的过程,可见癌细胞呈不同程度的损伤,包括凋亡细胞(体积小于正常癌细胞,核膜胞膜清晰)、坏死细胞及未受损伤的癌细胞混杂.125I粒子大有效治疗半径为6.4±0.7mm.结论:125I粒子可以导致癌细胞的坏死凋亡,有效治疗半径为6.4±0.7mm.
作者:张虹;林婷婷;张蕾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辅酶Q10对紫外线致角膜上皮细胞光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与辅酶Q10治疗组.紫外线照射建立角膜上皮紫外线光损伤模型.治疗组于光照前和光照期间每天辅酶Q10灌胃,共21d.阳性对照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正常对照组不给任何处理.紫外线照射第3次后12h处死动物取角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分光光度法测量角膜上皮组织的SOD,MDA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角膜上皮紫外线光损伤后阳性对照组SOD水平下降,MDA水平升高,其差异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阳性组比较,治疗组SOD水平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辅酶Q10对角膜上皮紫外线光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和增强抗氧化能力有关.
作者:苟春风;刘勤;郝保安;苏兰萍;王雅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活血利水之散血明目片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后视网膜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兔10眼,采用光化学法建立RVO模型,4组分别给药,A组健康空白组,B,C,D组造模后分别以生理盐水、血塞通片混悬液、散血明目片混悬液灌胃.实验后7,21d处死家兔,取出视网膜检测视网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成功建立了RVO模型30眼,D组SOD浓度明显高于B,C两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D组MDA浓度明显低于B,C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血利水之散血明目片能有效的提高视网膜抗氧化的能力,减少并发症,保护视网膜.
作者:韩琦;彭俊;彭清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方法:回顾36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术后4wk平均眼压15.50±4.90mmHg.与术前30.60±6.80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P<0.05) .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不但视力恢复好,而且青光眼术后并发症减轻,有利于眼压控制.
作者:曹国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1病例报告患儿,男,3岁,生后2月龄发现左上眼睑下垂,无朝轻暮重现象,张口时左上睑上提,吃奶时随吸吮动作左上眼睑瞬动,眼裂增大超过右眼.近1mo患儿左上睑下垂程度加重伴左眼内收受限,近1wk出现右上眼睑轻度下垂,朝轻暮重现象不明显.患儿系G2P2,足月顺产,无外伤史,其父母及一姐体健,无类似病史.查体:发育正常,精神反应好,心肺腹无异常;左上眼睑明显下垂,左眼内收受限,右上眼睑轻度下垂,张口时左上睑上抬,眼裂瞬间明显增大,余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
作者:张培元;张玉琴;刘丽珍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在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放置后节眼内灌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35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时常规放置后节眼内灌注,观察术后视力、眼底状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35眼中,术后佳矫正视力≥0.5者4眼,0.3~0.4者8眼,0.1~0.2者18眼,数指~0.1者5眼;并发症:角膜轻度水肿4例,玻璃体出血1眼,脉络膜脱离1眼,术后晶状体后囊混浊2眼.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的白内障,在选择超声乳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同时,放置后节眼内灌注是一种比较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赵琪;杨朝晖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远期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方法:近视眼行LASIK手术患者6例12眼,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wk;1mo和术后7a测量单眼调节幅度及双眼相对调节力.结果:患者LASIK术前单眼调节幅度为(9.24±1.17)D,术后1wk单眼调节幅度为(8.24±1.01)D,较术前表现为暂时性下降(P<0.05),而后单眼调节幅度开始逐渐恢复,术后1mo时单眼调节幅度为(9.01±0.95)D,术后7a的单眼调节幅度为(8.26±3.19)D,两者与术前单眼调节幅度相比无显著差异性.患者LASIK术后1wk;1mo;7a的双眼相对性调节力分别为(7.04±2.07)D,(7.60±1.19)D,(7.17±2.03)D,较手术前的双眼相对调节力(5.34±1.12)D均有提高(P<0.05),但术后7a双眼相对性调节力较术后1mo无明显差异.结果:近视眼患者LASIK手术术后远期的单眼调节幅度和双眼相对调节力较近期相比无显著差异.
作者:刘婷婷;刘汉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能对生物组织浅表微结构进行断层成像的新技术,我们对时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time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TD-OCT)与傅立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fourier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FD-OCT)的成像原理、两者性能参数进行了比较,介绍了三维OCT在眼科的应用,以及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的新OCT技术,包括:多普勒OCT、偏振敏感OCT、光谱型OCT和双光线OCT,以及OCT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作者:申晓丽;黄丽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1病例报告病例1:患者汪某,男,7岁.因左眼被马蜂蛰伤致疼痛、流泪伴视力下降1wk于2006- 07- 04入院.入院眼部情况:左眼视力:指数/10cm,光定位准,眼压:Tn,眼睑肿胀、痉挛,球结膜混合性充血(++),水肿,角膜中央偏鼻下方见一黑色异物,角膜水肿,前房闪辉(+),虹膜纹理清,瞳孔直径2.5mm,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白色混浊,眼底窥不清.2006- 07- 05在局部麻醉下行左眼角膜异物取出术,术中见异物为蜂刺,长约1mm,术后局部予泰利必妥、百力特、贝复舒眼液点眼,全身配合静滴抗生素、激素以抗感染、抗炎.
作者:郑祥榕;杨丽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弱视是一种先天或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由于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黄斑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视觉剥夺)和(或)两眼视觉输入不等引起的清晰物像与模糊物像之间发生竞争(两眼相互作用异常),所造成的单眼或双眼远视力≤0.8且不能矫正的疾患.弱视的治疗一直是眼科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虽然有所进展,但佳的治疗方案仍在研究中.我们参考国内外新文献,对包括屈光矫正、遮盖疗法、药物治疗、压抑疗法、手术治疗、综合治疗、其他治疗在内的目前弱视常用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韩冬;吴晋晖;闫飞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前弹力层在角膜中起到的具体作用仍未明了,一直以来前弹力层一直被许多学者忽略,但前弹力层许多病理改变都伴随者疾病的发生及准分子手术发展,让我们对前弹力层逐渐重视,我们就前弹力层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王强;李伟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冷凝治疗,光凝治疗,巩膜扣带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药物及基因治疗尚在动物实验研究中.
作者:化志娟;江春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一位67岁男性患者出现右边颞侧头痛和右眼视力突发性无痛性丧失,出现这些症状时还伴有全部眼肌麻痹和视盘水肿.ESR和C-反应蛋白升高.核磁共振检查证实有视神经鞘膜炎的特征.右颞侧动脉的活组织切片检查正常.眼外肌运动随着全身激素的应用而好转.不幸的是此后患者右眼发展为中央视网膜动脉阻塞.全眼肌麻痹是巨细胞动脉炎的一种罕见表现,为了得到满意的治疗结果并且阻止对侧眼盲,疾病开始时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是必要的.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10例239眼青光眼患者在术前或术中实施前房穿刺以降低眼压或观察手术效果等.其中22眼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高眼压经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的患者,行前房穿刺放出房水降低眼压;217眼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常规行前房穿刺放出房水,注入平衡盐,以调节眼压,促进前房及滤枕形成,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急性高眼压患者经前房穿刺放液后症状迅速缓解,眼压下降,视力提高;青光眼做小梁切除术后除5例5眼发生Ⅰ度浅前房外,未见其它并发症.结论:前房穿刺应用于青光眼治疗中是降低眼压、预防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特别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叶静;王秋玉;江航;王敏;朱苏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SICS)后1d角膜滞后性(corneal hysteretic, CH)、角膜阻力因数(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 CRF)、角膜补偿眼压(corneal compensated IOP,IOPcc)、Goldmann相关眼压(goldmann correlated IOP, IOPg)的变化规律,并探讨MSICS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Reichert眼反应分析仪(ocular response analyzer, ORA)测量50例5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眼MSICS术前及术后1d的CH,CRF,IOPg,IOPcc.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分析各测量值的变化规律以及CH变化量与眼压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d的CH,CRF较术前下降(P<0.01;P<0.01),IOPcc,IOPg较术前升高(P<0.01;P=0.001),CH降低量与眼压增加量呈正相关性(IOPg,r=0.492,P<0.01;IOPcc,r=0.688,P<0.01).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明显改变,术后角膜不同程度的水肿和眼压的升高可能是导致改变的主要原因.
作者:尹倩;尹成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中药复明片对兔视网膜脱离及复位后视网膜电图的影响.方法:采用视网膜下腔注射透明质酸钠造成视网膜脱离模型(10~14d后视网膜自动复位),并于造模后1wk(视网膜脱离未复位)及造模后3wk(视网膜复位早期)对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益气养阴活血利水组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结果: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能在视网膜脱离时及复位后提高ERG a,b波振幅,缩短其潜时,与模型组及西药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复明片)能保护视网膜脱离视功能,并促进视网膜复位后视功能恢复.
作者:朱志容;彭清华;曾红艳;李建超;陈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分析马来西亚两所三级医院收治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人口统计学、临床特征和分布情况.方法:对10a来在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医院和吉隆坡医院被诊断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种族、临床特征、眼眶和脑CT扫描所见、腰椎穿刺和骨髓抽吸结果,两家医院资料采集的形式相同.结果:共有64例患者被两家医院收治,男女性别几乎无差异,就诊年龄3~84(平均24.2)月龄,其中53例(82.8%)年龄<36月龄,单眼发病39例(60.9%),常见的表现依次为白瞳症 (46例,71.8%)和眼球突出 (21例,32.8%).对患病儿童同胞的常规筛查发现视网膜母细胞瘤2例.本组病例发生颅内扩散8例(12.5%),骨髓转移6例(9.3%).结论:白瞳症是马来西亚视网膜母细胞瘤常见的表现形式,病变局限于眼内者40例(62.5%),眼外者(眶内,颅内和远处转移)24例(37.5%).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