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巴基斯坦海德拉巴地区连续性斜视17例手术治疗临床观察

关键词:连续性斜视, 主视眼, 手术矫正, 海德拉巴
摘要:目的:观察接受斜视手术的连续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过程和治疗效果.方法:连续性斜视患者(<45岁)分为两组:其中第1组为内斜视患者;第2组为外斜视患者.我们使用棱镜屈光度(PD)来测量患者的偏斜角,对第一次手术后的患者在随访期间(6mo内)进行保守疗法.同时选择随访6mo后偏斜角仍超过15PD的斜视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本实验所有参与对象均进行了强制性检查.所有二次手术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并于术后3,15d;3,6mo进行追踪随访.结果:在整个研究期间有28.8%的患者发展成为连续性斜视.所有斜视患者主视眼(固视眼)的二次手术均在一次手术后6~9mo内进行.经过二次手术干预后,在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并未出现过矫的趋势.结论:在二次手术过程中我们需谨慎肌肉矫正以避免日后过矫.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相关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世界性的主要致盲眼病,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对DR发病机制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和完善,认为高血糖、多元醇-肌醇代谢异常、血液流变学改变、氧化应激、炎症/免疫系统活化、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表达或活性改变等导致DR的发生发展.下面就生长因子及其相关因素与DR的关系作系统阐述.

    作者:胡利;李东豪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虹膜膈人工晶状体用于治疗外伤性白内障伴虹膜缺损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虹膜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外伤白内障合并无虹膜或虹膜大部分缺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植入带虹膜膈人工晶状体治疗9例9眼无虹膜或大部分无虹膜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观察视力及各种手术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带虹膜膈人工晶状体植入成功,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指数/眼前~0.6),8例畏光症状全部消除,1例明显减轻. 1例人工晶状体襻折断,3例发生睫状体少量出血,3例角膜水肿,5例葡萄膜炎,4例继发性青光眼,1例大泡性角膜炎.结论:带虹膜膈人工晶状体对无虹膜或大部分虹膜缺损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范春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活血利水法对外伤性PVR兔眼玻璃体FN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活血利水法对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纤维连接蛋白信使核糖核酸(FNmRNA)的影响.方法:用兔眼后节穿通伤加注入血浆法制备PVR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法对正常组、模型组、活血利水组、活血化瘀组、利水明目组PVR中的玻璃体腔增殖膜FNmRNA进行检测.结果:活血利水组增殖膜中FNmRNA的阳性表达低于模型组、活血化瘀组和利水明目组(P<0.05).结论:活血利水法能够降低PVR增殖膜中FNmRNA的阳性表达,抑制PVR的发生发展.

    作者:陈吉;彭清华;邢雁飞;付美林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能对生物组织浅表微结构进行断层成像的新技术,我们对时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time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TD-OCT)与傅立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fourier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FD-OCT)的成像原理、两者性能参数进行了比较,介绍了三维OCT在眼科的应用,以及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的新OCT技术,包括:多普勒OCT、偏振敏感OCT、光谱型OCT和双光线OCT,以及OCT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作者:申晓丽;黄丽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儿童弱视68例传统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眼睫状肌麻痹验光配镜,遮盖,精细目力训练,黑白光栅等视觉刺激治疗,斜视手术矫正等传统治疗方法,对儿童弱视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68例108眼弱视儿童,分别按年龄、弱视程度、弱视类型、注视性质分组,经过传统的方法治疗后,视力提高情况.结果: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3~5岁组高于6~8岁组和9~12岁组;弱视程度越轻治愈率越高:轻度弱视组高于中度弱视组和重度弱视组;中心注视高于偏中心注视;屈光不正性弱视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结论:儿童弱视矫治的疗效与患儿的年龄、弱视的程度、弱视类型、注视性质有关.传统治疗对弱视儿童视力的提高,效果切实有效,因其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值得基层医院学习推广.

    作者:陶俊;韩月圣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未行LASIK手术239例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经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检查后未行手术的原因. 方法:对行LASIK术前检查的884例屈光不正患者中未行手术的239例患者进行原因分析.结果:未行LASIK手术的239例中,角膜厚度不足76例(31.8%);高眼压33例(13.8%);高角膜曲率27例(11.3%);Diff值(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测得,为角膜后表面高度图的高点超出参照面高度,是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客观依据之一)偏高21例(8.8%);视网膜出血、囊变、裂孔17例(7.1%);角膜炎16例(6.7%);干眼9例(3.8%);矫正视力不佳7例(2.9%);瞳孔过大3例(1.3%);全身病3例(1.3%);心理精神因素9例(3.8%);其他18例(7.5%). 结论:LASIK手术是一种选择性手术,必须严格细致地进行术前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掌握其适应证及禁忌证,才能保证手术的安全性,使手术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李自立;梅惠香;庄文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SICS)后1d角膜滞后性(corneal hysteretic, CH)、角膜阻力因数(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 CRF)、角膜补偿眼压(corneal compensated IOP,IOPcc)、Goldmann相关眼压(goldmann correlated IOP, IOPg)的变化规律,并探讨MSICS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Reichert眼反应分析仪(ocular response analyzer, ORA)测量50例5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眼MSICS术前及术后1d的CH,CRF,IOPg,IOPcc.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分析各测量值的变化规律以及CH变化量与眼压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d的CH,CRF较术前下降(P<0.01;P<0.01),IOPcc,IOPg较术前升高(P<0.01;P=0.001),CH降低量与眼压增加量呈正相关性(IOPg,r=0.492,P<0.01;IOPcc,r=0.688,P<0.01).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明显改变,术后角膜不同程度的水肿和眼压的升高可能是导致改变的主要原因.

    作者:尹倩;尹成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泪囊按摩治疗新生儿泪囊炎

    目的:观察<4月龄的新生儿泪囊炎首诊患者,泪囊按摩的疗效.方法:年龄15天龄~4月龄新生儿泪囊炎患者26例26眼,泪囊按摩治疗2mo,观察发生的并发症,患者家属的依从性及治愈率.结果:我们观察到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有较好的依从性,16例患者治愈,治愈率61.5%.结论:泪囊按摩可作为4月龄内新生儿泪囊炎患者治疗的首选.

    作者:胡文学;黄小花;李玉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组织内植入125I粒子治疗腺样囊性癌后超微结构变化

    目的:观察125Ⅰ粒子在瘤内放疗半径.方法:采用BALB/C裸鼠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模型10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只,分别于肿瘤中央植入活度为10.2MBq和无活度的空心125Ⅰ粒子1枚,14 d后断颈处死裸鼠,制作肿瘤组织标本,行透射电镜及常规病理学染色检测肿瘤坏死凋亡情况并记录肿瘤出现坏死凋亡改变距离125I粒子的大半径.结果:近125I粒子绝大部分癌细胞坏死.多数癌细胞内形成坏死腔,将残存细胞质挤向周边;细胞核碎裂部分融解,染色质呈斑块状,胞核胞质难以分辨,细胞质内结构模糊不清,细胞表面微绒毛极少.125I粒子大有效半径处ACC细胞由正常癌细胞到凋亡坏死逐渐过渡的过程,可见癌细胞呈不同程度的损伤,包括凋亡细胞(体积小于正常癌细胞,核膜胞膜清晰)、坏死细胞及未受损伤的癌细胞混杂.125I粒子大有效治疗半径为6.4±0.7mm.结论:125I粒子可以导致癌细胞的坏死凋亡,有效治疗半径为6.4±0.7mm.

    作者:张虹;林婷婷;张蕾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水平斜视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水平斜视度数的作用.方法:选取2005/2008年间伴水平斜视脑瘫患儿41例,其中行康复治疗的20例,未行治疗的21例.于治疗前后检查患儿的斜视度数,回顾性分析两者之间水平斜视度数的差异.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复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脑瘫患儿水平斜视.

    作者:郭萌;陈剑;钟晖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两种透明角膜切口比较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大小两种透明角膜切口术后视力及散光度数的差异. 方法:选择老年性白内障160例160眼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5.5mm透明角膜切口(A组)与3.2mm透明角膜切口 (B组)植入术后1wk;1,3,6mo进行视力及散光度数比较.结果:术后1wk裸眼视力A组明显低于B组,术后1,3,6mo裸眼视力A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1wk;1mo角膜散光度数比较A组明显高于B组,术后3,6mo角膜散光度数A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结论:基层医院面向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展5.5mm透明角膜切口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郑树锋;赵英贤;李武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马来西亚视网膜母细胞瘤 64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马来西亚两所三级医院收治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人口统计学、临床特征和分布情况.方法:对10a来在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医院和吉隆坡医院被诊断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种族、临床特征、眼眶和脑CT扫描所见、腰椎穿刺和骨髓抽吸结果,两家医院资料采集的形式相同.结果:共有64例患者被两家医院收治,男女性别几乎无差异,就诊年龄3~84(平均24.2)月龄,其中53例(82.8%)年龄<36月龄,单眼发病39例(60.9%),常见的表现依次为白瞳症 (46例,71.8%)和眼球突出 (21例,32.8%).对患病儿童同胞的常规筛查发现视网膜母细胞瘤2例.本组病例发生颅内扩散8例(12.5%),骨髓转移6例(9.3%).结论:白瞳症是马来西亚视网膜母细胞瘤常见的表现形式,病变局限于眼内者40例(62.5%),眼外者(眶内,颅内和远处转移)24例(37.5%).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引起中老年严重视力丧失主要的原因.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我们概述了国内外有关AMD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AMD潜在的发生机制提供依据和方向.

    作者:李青春;李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激光光凝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01/2008-12我院就诊的DR患者285例494眼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随访3~40(平均18)mo.结果:494眼中58眼(11.7%)视力提高,329眼(66.6%)视力不变,107眼(21.7%)视力下降.392眼视网膜病变得到有效控制,眼底检查及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水肿减退,渗出吸收,新生血管减少或消退,治疗有效率为79.4%.高危PDR患者激光光凝术后治疗有效率(32.2%)明显低于非增殖期DR患者(90.4%)及早期PDR患者(88.3%)(P<0.05).1型糖尿病患者激光光凝术后治疗有效率(55.6%)明显低于1型糖尿病患者(80.2%)(P<0.0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8.0%)的患者激光光凝术后治疗有效率(65.5%)明显低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8.0%)的患者(91.0%)(P<0.05).结论:激光光凝治疗是一个可以有效控制DR,阻止病情恶化,保护视功能的方法,其疗效受DR的分期、糖尿病分型及血糖控制水平等影响,关键是把握光凝时机,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同时积极控制血糖,重视定期随访.

    作者:徐康;熊毅彤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角膜前弹力层研究进展

    前弹力层在角膜中起到的具体作用仍未明了,一直以来前弹力层一直被许多学者忽略,但前弹力层许多病理改变都伴随者疾病的发生及准分子手术发展,让我们对前弹力层逐渐重视,我们就前弹力层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王强;李伟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远视眼角膜厚度的测量及准分子手术安全性的分析

    目的:应用角膜测厚仪测量和分析远视眼的中央角膜厚度,探讨LASIK治疗远视眼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102例204眼远视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并与激光切削深度做对比.结果:在204眼远视眼中,中央角膜厚度449~640(平均547.3±33.4)μm.右眼中央角膜厚度458~639(平均547.1±33.2)μm;左眼中央角膜厚度449~640(平均547.6±33.8)μm,左右眼中央角膜厚度统计学分析没有显著性差异.男性远视眼中央角膜厚度493~640(552.3±29.9)μm,女性远视眼中央角膜厚度449~625(平均543.3±35.7)μm,男性远视眼中央角膜厚度略大于女性,统计学分析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204眼远视眼的中央角膜厚度449~640(平均547.3±33.4)μm,与近视眼和正视眼中央角膜厚度相近似.远视眼中央角膜厚度左右眼间无明显差异.本文统计男性中央角膜厚度略大于女性,差异无显著性.远视眼角膜进行LASIK手术是安全的.

    作者:李颖;翟长斌;周跃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活血利水法对兔视网膜静脉阻塞后视网膜抗氧化能力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活血利水之散血明目片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后视网膜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兔10眼,采用光化学法建立RVO模型,4组分别给药,A组健康空白组,B,C,D组造模后分别以生理盐水、血塞通片混悬液、散血明目片混悬液灌胃.实验后7,21d处死家兔,取出视网膜检测视网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成功建立了RVO模型30眼,D组SOD浓度明显高于B,C两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D组MDA浓度明显低于B,C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血利水之散血明目片能有效的提高视网膜抗氧化的能力,减少并发症,保护视网膜.

    作者:韩琦;彭俊;彭清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分析

    目的:浅析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83例96眼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行角膜缘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轴长度为26.32~32.46(平均28.58)mm,其中<28mm的31眼,28~30mm的42眼,>30mm的23眼.植入PMMA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眼轴长度<28mm的31眼中≥0.5者30眼(97%);眼轴长度28~30mm的42眼中≥0.5者36眼(86%);>30mm的23眼中≥0.5者13眼(57%).后囊膜破裂2眼,其中1眼后囊膜破孔较大,行前部玻璃体切除后,睫状沟植入人工晶状体,但术后2mo发生视网膜脱离.其它并发症为角膜水肿、黄斑囊样水肿以及后囊膜混浊等.结论: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明显提高患者视力,但眼轴长度>30mm者术后视力恢复欠佳.

    作者:饶芒前;王晓亚;廖晓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芬必得超前镇痛在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芬必得超前镇痛效果以及超前镇痛在玻璃体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玻璃体切除术的受术者,随机分为芬必得组和葡萄糖酸钙组,分别在术前口服芬必得或葡萄糖酸钙,局部麻醉下行玻璃体切除术,采用11点数字评分法(the 11-point numeric rating scale,NRS-11)观测做巩膜切口、眼内操作及结束时受术者的疼痛程度并记录分析,手术结束后统计受术者对手术过程的总体满意度;观察术后3d两组房水闪光情况.结果:巩膜切口、眼内操作及结束时芬必得组NRS-11评分均低于葡萄糖酸钙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3d两组房水闪光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口服芬必得明显减轻巩膜切口、眼内操作及结束时疼痛,非甾体类抗炎药芬必得用于玻璃体切除术受术者时,能够明显减轻手术疼痛,提高其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

    作者:张鹏;李丹;周克相;杨安怀;章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放置后节眼内灌注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在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放置后节眼内灌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35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时常规放置后节眼内灌注,观察术后视力、眼底状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35眼中,术后佳矫正视力≥0.5者4眼,0.3~0.4者8眼,0.1~0.2者18眼,数指~0.1者5眼;并发症:角膜轻度水肿4例,玻璃体出血1眼,脉络膜脱离1眼,术后晶状体后囊混浊2眼.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的白内障,在选择超声乳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同时,放置后节眼内灌注是一种比较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赵琪;杨朝晖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