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tevens-Johnson综合征1例

洪瑾;杨建东

关键词:综合, 眼部并发症, 眼部表现, 皮肤粘膜, 皮肤损害, 临床资料, 分析报告, 死亡率, 感染后, 总结, 药物, 口服, 接诊, 患者, 发病, 病情, 瘢痕
摘要:0引言Stevens-Johnson综合征是1922年首先由Stevens和Johnson总结报告的一种眼皮肤粘膜综合征.该病可发生在某些感染后或口服某些药物后,发病急,病情重,有一定死亡率,皮肤损害遗留瘢痕,眼部表现比较严重,临床上较少见.我院曾于2008-12接诊1例伴有严重眼部并发症的Stevens-Johnson综合征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方法研究大学生群体优势眼与左/右利手间的关系

    目的:评估大学生群体优势眼和左/右利手间的关系.方法:受试对象为179名大学生志愿者,平均年龄为19.4±1.6岁,其中女110 名(61.5%),男69 名(38.5%).优势眼由Gündoan和McManus两种方法测得,左或右利手则由Edinburgh Handedness Inventory Oldfield和McManus法确定,t检验评估实验的可信度.结果:Gündoan法测得受试者中110人(61.5%)为右眼优势,69人(38.5%)为左眼优势,无性别差异.McManus法重测相同受试者,则右/左眼优势分别为128人(71.5%)和51人(28.5%).两法测得的结果相关,一致度κ=0.256(P<0.01).女性受试者中,Gündoan法测得右/左眼优势分别为62人(56.4%)和48 人(43.6%),McManus法测得的结果为右/左眼优势分别为74人(67.3%)和36人(32.7%).Fisher检验两法测得的结果相关(P<0.05),一致度κ=0.239 (P<0.01).男性受试者中,Gündogan法测得右/左眼优势为48 人(69.6%)和21人(30.3%),McManus法检测为54人(78.3%)和15人(21.7%).Fisher检验两法测得结果相关(P>0.05),一致度κ=0.239(P<0.01).Oldfield和McManus法分别测得右利手比例为91.6%(n=164)和91.1% (n=163),两者间有较高的一致度κ=0.753(P<0.01).McManus法检测出的优势眼和左或右利手间的统计学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Fisher检测P<0.017;一致度评分phi=0.193(P<0.05).结论:大学生以右利手为主,McManus法检测发现右利手似乎与有眼优势更为相关.左或右利手和优势眼似乎是研究大脑功能不对称性和大脑偏侧型的可靠的方法.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近视眼中央角膜厚度与眼内压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近视眼患者眼压与中央角膜厚度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收集2008- 01/2009- 01在本院拟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394例788眼眼压、中央角膜厚度资料,按中央角膜厚度分为3组.日本NIDEK NT-2000自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NCT), 博士伦准分子激光Orbscan-Ⅱ地形图眼前节诊断系统测量角膜厚度.将所得数据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分析眼压与中央角膜厚度的关系.结果:近视眼患者中央角膜厚度与其眼压成正相关,随着角膜厚度的增加,NCT测量的眼压值升高,不同组间其差值有显著性(P<0.05).结论:近视眼患者, 中央角膜厚度薄,可能低估眼压;中央角膜厚度厚,可能高估眼压.对于角膜厚,眼压偏高的近视眼患者,应结合C/D及视野综合考虑决定是否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作者:贾平;王志斌;方华;孙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目的:观察Ahmed青光眼阀(ahmed glaucoma valve, AGV)植入术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观察组32例32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AGV植入术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观察术后浅前房等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手术效果,并与对照组22例24眼按常规方法行AGV植入术者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的发生率:观察组为3/32(9.4%),对照组为8/24(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987,P=0.026),术后早期低眼压:观察组为10/32(31.3%),对照组为14/24(58.3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108,P=0.043),引流管阻塞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术后1mo时眼压≤2.8kPa者:对照组15/24(62.5%),观察组28/32(87.5%).随访6mo,观察组总成功率17/32 (53.1%),对照组总成功率13/24(54.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GV植入术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瑞夫;李霞;高晓唯;董晓云;杨洲权;闫希冬;罗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活血利水法对兔视网膜静脉阻塞后视网膜抗氧化能力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活血利水之散血明目片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后视网膜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兔10眼,采用光化学法建立RVO模型,4组分别给药,A组健康空白组,B,C,D组造模后分别以生理盐水、血塞通片混悬液、散血明目片混悬液灌胃.实验后7,21d处死家兔,取出视网膜检测视网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成功建立了RVO模型30眼,D组SOD浓度明显高于B,C两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D组MDA浓度明显低于B,C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血利水之散血明目片能有效的提高视网膜抗氧化的能力,减少并发症,保护视网膜.

    作者:韩琦;彭俊;彭清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治疗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在眼科应用广泛,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glucocorticoid induced glaucoma, GIG)是其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之一,对其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国内外有较多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对此做一综述,并对其治疗提出展望.

    作者:刘荣;张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相关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世界性的主要致盲眼病,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对DR发病机制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和完善,认为高血糖、多元醇-肌醇代谢异常、血液流变学改变、氧化应激、炎症/免疫系统活化、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表达或活性改变等导致DR的发生发展.下面就生长因子及其相关因素与DR的关系作系统阐述.

    作者:胡利;李东豪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晶状体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目的:评价玻璃体手术联合晶状体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8例68眼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其中35例Ⅰ期植入折叠型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43例(63.2%)患者视力提高,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7例(10.3%)角膜上皮愈合延迟,5例(7.4%)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6例(8.8%)发生复发性玻璃体积血,4例(5.9%)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4例(5.9%)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可以改善视功能.

    作者:姜涛;周杨;赵桂秋;周占宇;孟岩;孟旭霞;王云霄;Yun-Xiao Wang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选择性切口矫正术前散光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手术中根据角膜散光轴位选择不同切口位置矫正术前散光的疗效.方法:对角膜散光>1.00D的39例39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0例患者,术前根据患者散光轴位行12∶ 00(顺规)及9∶ 00 (逆规)位的角膜切口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19例患者行常规上方角膜切口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记录佳矫正视力、角膜屈光度及散光轴位,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术后A组视力平均提高0.66,B组平均提高0.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平均矫正散光1.10D,B组矫正0.40D,两组差异显著.在随访过程中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根据术前散光轴位,在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选择不同位置的切口,可安全有效地矫正术前散光.

    作者:刘和忠;张美莎;李一壮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辅酶Q10对紫外线致角膜上皮细胞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辅酶Q10对紫外线致角膜上皮细胞光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与辅酶Q10治疗组.紫外线照射建立角膜上皮紫外线光损伤模型.治疗组于光照前和光照期间每天辅酶Q10灌胃,共21d.阳性对照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正常对照组不给任何处理.紫外线照射第3次后12h处死动物取角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分光光度法测量角膜上皮组织的SOD,MDA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角膜上皮紫外线光损伤后阳性对照组SOD水平下降,MDA水平升高,其差异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阳性组比较,治疗组SOD水平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辅酶Q10对角膜上皮紫外线光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和增强抗氧化能力有关.

    作者:苟春风;刘勤;郝保安;苏兰萍;王雅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马来西亚视网膜母细胞瘤 64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马来西亚两所三级医院收治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人口统计学、临床特征和分布情况.方法:对10a来在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医院和吉隆坡医院被诊断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种族、临床特征、眼眶和脑CT扫描所见、腰椎穿刺和骨髓抽吸结果,两家医院资料采集的形式相同.结果:共有64例患者被两家医院收治,男女性别几乎无差异,就诊年龄3~84(平均24.2)月龄,其中53例(82.8%)年龄<36月龄,单眼发病39例(60.9%),常见的表现依次为白瞳症 (46例,71.8%)和眼球突出 (21例,32.8%).对患病儿童同胞的常规筛查发现视网膜母细胞瘤2例.本组病例发生颅内扩散8例(12.5%),骨髓转移6例(9.3%).结论:白瞳症是马来西亚视网膜母细胞瘤常见的表现形式,病变局限于眼内者40例(62.5%),眼外者(眶内,颅内和远处转移)24例(37.5%).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未行LASIK手术239例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经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检查后未行手术的原因. 方法:对行LASIK术前检查的884例屈光不正患者中未行手术的239例患者进行原因分析.结果:未行LASIK手术的239例中,角膜厚度不足76例(31.8%);高眼压33例(13.8%);高角膜曲率27例(11.3%);Diff值(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测得,为角膜后表面高度图的高点超出参照面高度,是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客观依据之一)偏高21例(8.8%);视网膜出血、囊变、裂孔17例(7.1%);角膜炎16例(6.7%);干眼9例(3.8%);矫正视力不佳7例(2.9%);瞳孔过大3例(1.3%);全身病3例(1.3%);心理精神因素9例(3.8%);其他18例(7.5%). 结论:LASIK手术是一种选择性手术,必须严格细致地进行术前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掌握其适应证及禁忌证,才能保证手术的安全性,使手术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李自立;梅惠香;庄文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两种透明角膜切口比较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大小两种透明角膜切口术后视力及散光度数的差异. 方法:选择老年性白内障160例160眼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5.5mm透明角膜切口(A组)与3.2mm透明角膜切口 (B组)植入术后1wk;1,3,6mo进行视力及散光度数比较.结果:术后1wk裸眼视力A组明显低于B组,术后1,3,6mo裸眼视力A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1wk;1mo角膜散光度数比较A组明显高于B组,术后3,6mo角膜散光度数A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结论:基层医院面向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展5.5mm透明角膜切口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郑树锋;赵英贤;李武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血管痉挛因素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近10a来,青光眼病因假设已经从单纯的眼压方面进步到机械和血管联合作用学说.眼局部血流灌注不足导致视功能损害的证据已经清楚,其中血管痉挛是重要的因素,而血管内皮异常是血管痉挛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从细胞水平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调节方面进行综述,主要评价血管痉挛因素作为青光眼血管性的首要致病原因.

    作者:徐登峰;邓仁政;封卫亚;杨晓春;朱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青光安颗粒对兔急性高眼压视神经轴突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青光安颗粒对兔急性高眼压状态后视神经轴突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家兔48只随机分成青光安治疗组、模型对照组,每组24只.用生理盐水灌注法1眼造成急性高眼压模型,另1眼则穿刺灌注不加压作为自身空白对照组,连续灌胃14d.分别于造模后7,14d处死,检测视网膜中NO及谷氨酸的含量,并观察视网膜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7d后各组视网膜组织中NO、谷氨酸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和模型组中NO及谷氨酸含量均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5),但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1).14d后治疗组中NO及谷氨酸含量均接近空白组,差异无显著性;但模型组仍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治疗组与模型组两组2wk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电镜结果表明,与模型组对比治疗组轴突肿胀较轻,轴浆内线粒体清晰数目较多,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较轻. 结论:青光安能加速急性高眼压状态后视网膜组织中NO及谷氨酸的清除,对视神经轴突有保护性作用.

    作者:赵海滨;彭清华;吴权龙;曾志成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远视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和评价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远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方法:应用德国鹰视蓝调酷眼准分子激光治疗仪机远视治疗程序治疗远视及合并散光的患者18例33眼.术后观察视力、屈光度及阅读舒适性改变,所有患者均随访6~12mo.结果:至术后3mo时,平均残余屈光度为+0.22±0.79D,91%的患者屈光度在±1.0D以内,97%患者裸眼视力达到0.5以上.术后所有患者感觉阅读舒适,阅读时间超过1h无头痛、眼胀等不适.结论:LASIK手术治疗远视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稳定性好的方法.

    作者:植玉婷;孙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继发于巨细胞动脉炎的全眼肌麻痹、视神经鞘膜炎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

    一位67岁男性患者出现右边颞侧头痛和右眼视力突发性无痛性丧失,出现这些症状时还伴有全部眼肌麻痹和视盘水肿.ESR和C-反应蛋白升高.核磁共振检查证实有视神经鞘膜炎的特征.右颞侧动脉的活组织切片检查正常.眼外肌运动随着全身激素的应用而好转.不幸的是此后患者右眼发展为中央视网膜动脉阻塞.全眼肌麻痹是巨细胞动脉炎的一种罕见表现,为了得到满意的治疗结果并且阻止对侧眼盲,疾病开始时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是必要的.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方法:回顾36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术后4wk平均眼压15.50±4.90mmHg.与术前30.60±6.80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P<0.05) .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不但视力恢复好,而且青光眼术后并发症减轻,有利于眼压控制.

    作者:曹国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近视眼LASIK术后远期单眼调节幅度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远期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方法:近视眼行LASIK手术患者6例12眼,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wk;1mo和术后7a测量单眼调节幅度及双眼相对调节力.结果:患者LASIK术前单眼调节幅度为(9.24±1.17)D,术后1wk单眼调节幅度为(8.24±1.01)D,较术前表现为暂时性下降(P<0.05),而后单眼调节幅度开始逐渐恢复,术后1mo时单眼调节幅度为(9.01±0.95)D,术后7a的单眼调节幅度为(8.26±3.19)D,两者与术前单眼调节幅度相比无显著差异性.患者LASIK术后1wk;1mo;7a的双眼相对性调节力分别为(7.04±2.07)D,(7.60±1.19)D,(7.17±2.03)D,较手术前的双眼相对调节力(5.34±1.12)D均有提高(P<0.05),但术后7a双眼相对性调节力较术后1mo无明显差异.结果:近视眼患者LASIK手术术后远期的单眼调节幅度和双眼相对调节力较近期相比无显著差异.

    作者:刘婷婷;刘汉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引起中老年严重视力丧失主要的原因.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我们概述了国内外有关AMD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AMD潜在的发生机制提供依据和方向.

    作者:李青春;李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近视眼戴镜对远近水平隐斜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的戴镜情况对中度近视学生远、近水平隐斜的影响.方法:应用焦度计测量68名中度近视(-3.12~-5.87D)大学生的现戴眼镜度数,采用主观验光法测量应戴镜屈光度数.另选择16名正视(+0.50~-0.50D)大学生作为对照组.然后根据双眼平均等效屈光度的不同,镜片屈光度是否合适,以及戴镜状况分为:(1)正视组;(2)戴镜合适持续戴镜组;(3)戴镜合适间断戴镜组;(4)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组;(5)戴镜不合适间断戴镜组.对上述84名大学生采用综合验光仪分别进行眼屈光检查、远近水平隐斜测量,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远水平隐斜均值:正视组为-0.31△,戴镜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0.35△,-2.16△,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1.72△,- 0.98△.近水平隐斜均值:正视组为- 4.46△,戴镜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2.80△,- 0.48△,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3.15△,-1.00△.戴镜合适持续戴镜组的远水平隐斜显著大于戴镜合适间断戴镜组和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组(P<0.05),但与正视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近视间断戴镜组近水平隐斜显著高于正视组和近视持续戴镜组(P<0.05).结论:中度近视眼配戴合适眼镜并持续戴镜后,其远、近水平隐斜等调节和辐辏参数渐趋正常,有利于恢复调节与集合功能的平衡.

    作者:李贵英;欧阳运富;席兴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