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眶内植入羟基磷灰石义眼座的术式

向建南;王国华;张海江;霍鸣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 眼球摘除术, 义眼台
摘要: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义眼台植入术,现已成为临床上广泛采用的眼球摘除或眼内容物剜除术后的主要手术方法,HA义眼台植入的并发症有结膜裂开、感染、义眼台暴露、排斥等,因此义眼台的选择,手术的方式,术后的处理至关重要,我们就手术的方式进行综述.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超高龄白内障患者表面麻醉下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

    目的:探讨90岁以上超高龄白内障患者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岁以上超高龄白内障患者24例25眼实施了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所有患者都能配合医师顺利手术,25眼中17眼(68%)术后3mo视力>0.6,其中12眼(48%)术后视力≥0.8,无严重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术前细致的全身及眼部检查,尤其是角膜内皮及核硬度的情况,娴熟的小切口手术技巧,是表面麻醉下超高龄白内障患者手术成功的保障.

    作者:杜刚;周和政;孙叙清;罗丰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羟基磷灰石眶内植入物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眶内植入物纤维血管化形成的相关性,以及地塞米松抑制羟基磷灰石植入物纤维血管化的机制.方法:家兔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均采用HA植入物植入兔眼眶.术后滴妥布霉素滴眼液4次/d,实验组术后48h起隔日球周注射地塞米松0.5mg和实验结束,并观察两组的结膜生长情况;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于术后 3,7,14,21,28d摘取2只HA植入物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阳性表达情况.结果:羟基磷灰石植入物纤维血管化与VEGF的表达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术后 14d,实验组HA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实验组VEGF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羟基磷灰石植入物纤维血管化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VEGF可能参与了纤维血管化形成过程 ,地塞米松可能通过抑制植入物的炎症反应及 VEGF的表达.

    作者:方腾;李秋明;卢健香;舒华娥;刘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和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64例

    目的:观察和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64例患者,给予和血明目片5片/次,3次/d,连续服用45d.根据视力恢复情况、荧光血管造影、血液流变学检查以及自觉症状有无改善进行观察.结果:64例中治愈34例(53%),有效26例(41%),无效4例(6%),总有效60例(94%).结论:和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显著疗效,是治疗此病的安全、简便的口服药物.

    作者:张玉明;王芳芳;韦育江;丁芝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治疗、防止翼状胬肉复发的手术方式.方法:对399例469眼施行翼状胬肉切除基础上运用丝裂霉素C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结果:399例469眼,其中456眼未出现复发,仅13眼复发,复发率为2.8%.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是目前比较有效的防止复发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付芳;张雪倩;许淑云;葛红霞;董永孝;延新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后护理

    目的:通过手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护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216例行玻璃体切除术的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分析.结果:体会到术后应做到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训练正确体位,辅助心理护理,以利于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从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结论:术后严密观察、精心护理,保持正确体位,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康复时间,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作者:任慧;王敬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疗效.方法:把66例81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44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照组:32例37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转移术.胬肉复发的定义:血管纤维组织重新侵入角膜.结果:术后随访 12~24mo.治疗组治愈率98% ,复发率2% ;对照组治愈率84% ,复发率16%.两组复发率有统计学意义(χ 2=4.62, P<0.05) ,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疗效高,复发率低于带蒂结膜瓣转移术.

    作者:程美仙;罗添场;阮敏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角膜移植联合FK506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联合FK506治疗严重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确诊为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且经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行角膜移植术.根据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累及角膜范围及深度的不同程度分别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共15例15眼.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给予抗炎防感染治疗并应用FK506滴眼液局部点眼,术后随访6~24mo.观察术后患者视力、植片的透明度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15例患者中,14例患者术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0.05~0.6),其中12例植片透明,2例植片轻度混浊;1例术后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而失败.其中继发性青光眼7% (1眼),并发性白内障的7% (1眼).结论:角膜移植联合FK506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彭伟;黄菊天;罗小玲;肖琼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表面麻醉在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行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对58例81眼表面麻醉下行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麻醉效果及其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麻醉效果:Ⅰ级67眼(83%);Ⅱ级12眼(15%);Ⅲ级2眼(2%).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表面麻醉对于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向金明;王友芝;安玮;林肯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Terson综合征

    目的:分析Terson综合征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应用玻璃体切除术,部分病例联合视网膜光凝,气体填充等治疗Terson综合征5例6眼.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眼部情况均有明显改善,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玻璃体腔清晰和视网膜复位.结论:Terson 综合征患者及时行玻璃体切除术安全有效.早期手术,切除玻璃体积血,不仅能够尽早恢复患者视力,而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晶津;杨丽霞;林建;郑祥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转移性眼浸润放射治疗后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1例

    患者,女,32岁,被诊断为纵隔未分化大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3a出现双眼悬浮物和右眼视力下降.眼科检查发现带有多发深在的左眼脉络膜病变的双侧全葡萄膜炎.眼窝电脑断层扫描显示两侧球后视神经部分加强和大块的视神经鞘.该患者接受眼窝受累区域放射治疗,累积剂量为30戈瑞.放射治疗8mo后,发展为黄斑部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和右侧颞上和鼻下区眼底的深脉络膜视网膜变性.在脉络膜视网膜变性区边缘有玻璃体视网膜牵引迹象,从而路障激光在受累眼睛进行.双眼视力仍然6/6.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可能是放射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眼内转移时的并发症.至关重要的是提醒了眼科医生这个罕见的并发症.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联合手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合并白内障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39眼合并白内障的PDR患者行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根据眼底情况是否植入人工晶状体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视网膜病变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随访3mo~2a,视力<0.1者12眼, 0.1~0.2者14眼, 0.2~0.5者9眼,>0.5者4眼,与术前视力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2~3mo眼底荧光造影检查,27眼眼底激光斑清晰,新生血管萎缩,无明显荧光渗漏,12眼有不同程度的微血管瘤以及荧光渗漏,16眼存在不同程度的黄斑水肿.手术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医源性视网膜裂孔、高眼压、后囊膜混浊、玻璃体再出血.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李斌;李琦;李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新型泪小管断端寻找器治疗复杂性泪小管断裂

    目的:探讨新型泪小管断端寻找器治疗复杂性泪小管断裂的手术效果.方法:复杂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患者45例,采用新型泪小管断端寻找器,寻找泪小管断端,置硬膜外麻醉导管吻合泪小管断裂.结果:55例经6mo~1 a随访观察,获得解剖复位,自觉不流泪,冲洗通畅者49例(89%);自觉轻微流泪,冲洗泪道通而不畅者3例(7%);冲洗泪道不通者2例(4%).结论:新型泪小管断端寻找器,寻找泪小管断端,置硬膜外麻醉导管是一种治疗复杂性泪小管断裂的有效方法.

    作者:申士鹏;修巍威;骆滨江;曹书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创伤导致眼球摘出49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因创伤导致眼球摘除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5-07/2009-07因创伤而导致摘除眼球的所有患者资料,对其受伤时间、原因、年龄和职业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从受伤到住院摘除眼球时间1h~40a,平均4.9a;导致眼球摘除的首要眼病是眼球破裂伴眼内容物脱失,其次是继发性青光眼,再次是化脓性眼内炎;青光眼或白内障手术并发症是导致眼球摘除的首要原因,其次是木块和石块击伤;职业构成:占第一位的是从事农业或建筑行业人群,其次是从事个体经营和工厂工人.受伤主要年龄在41~60岁,其次是21~40岁.结论:眼外伤后应及时正确处理,应加强对特殊人群有关眼睛保护知识的培训,对基层眼科医生应该加强技能训练.

    作者:李恒;米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视网膜断层扫描仪测定正常壮族成人的视盘参数

    目的:了解壮族正常人群视盘参数的正常值并建立壮族数据库.方法:3代居住广西隆林县无血缘关系的正常壮族成年人120例.运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Ⅱ,HRT-Ⅱ)分别检测不同年龄段视乳头地形图总体参数.结果:壮族人视盘正常值:DA为2.26±0.47mm2,CA为0.51±0.35mm2,RA为1.75±0.34mm2,C/DAR为0.21±0.12,R/DAR为0.80±0.12,CV为0.12mm3,RV为0.53±0.14mm3,MCD为0.21±0.10mm,MxCD为0.60±0.22mm,HVC为0.45±0.10mm,CSM为-0.20±0.07mm,mRNFLT为0.30±0.07mm,RNFLA为1.57±0.43mm2.各象限mRNFLT,RNFLA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性别间和眼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壮族C/DAR比值双眼差值范围为0.00~0.16.结论:HRT-II可定量检测壮族正常人视盘参数,年龄对视盘参数有一定影响.

    作者:杨珂;李莉;白海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部创伤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眼部创伤的临床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对70例72眼眼创伤导致视功能受损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一次手术视功能较术前改善58眼(80%),不变12眼(17%),下降2眼(3%),30例视网膜脱离患者中, 27眼达到视网膜解剖复位(90%).3眼(10%)视网膜脱离严重与增殖机化粘连无法完全复位,或脉络膜脱离无法复位.结论:玻璃体切除手术是目前治疗严重眼后段创伤的理想方法,伤眼受伤程度、视网膜受伤程度、手术过程是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坑彩霞;徐艳萍;王绍莉;张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甲基纤维素和透明质酸钠制作软壳技术

    目的:评价甲基纤维素和透明质酸钠制作软壳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效果.方法:Ⅲ级核以上白内障患者76例82眼.随机分为研究组(联合使用甲基纤维素和透明质酸钠)41眼、对照组(Duo Visc)41眼,两组手术时前房使用不同材料注射.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d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50±0.22,0.51±0.27,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术后7d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61±0.17,0.63±0.18,术后第1d平均内皮细胞丢失率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1%,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基纤维素和透明质酸钠制作软壳技术能达到进口材料同等的保护角膜内皮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唐义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卵磷脂络合碘辅助治疗玻璃体积血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卵磷脂络合碘片剂辅助治疗玻璃体积血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将32例32眼眼部病变引起的玻璃体积血患者分两组:治疗组16例患者常规止血、活血、扩血管治疗并接受卵磷脂络合碘片剂口服1.5mg(含碘量100μg),3次/d,共60d.对照组16例患者常规止血、活血、扩血管治疗.观察期3mo,于治疗后2,4,8,12wk复诊.观察视力、裂隙灯检查、前置镜眼底检查并记录玻璃体积血等级.结果:治疗组在服药后4wk患者玻璃体积血的等级比同对照组在第8wk时玻璃体积血的等级比.观察期末治疗组视力0.15~0.3者3例,>0.3者13例.对照组视力光感~0.1者2例,0.15~0.3者7例,>0.3者7例.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磷脂络合碘片剂可以促进出血、渗出的吸收,用于辅助治疗玻璃体积血疾病,可以缩短玻璃体积血恢复时间,恢复较好的视功能.

    作者:李玉茹;阎维雁;王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单一垂直性眼外肌麻痹诊断方法的改进

    0 引言单一垂直性眼外肌麻痹多数是由炎症、外伤、机体代谢障碍、中毒或颅内占位性病变等所致,患者出现的典型症状为复视和歪头.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在不断寻找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诊断方法,现常用的有Parks三步法和Helveston两步法.

    作者:史建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倍频Nd:YAG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倍频532nm Nd: YAG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应用倍频Nd: YAG激光仪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病例42例,根据其分型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改变,采用不同的光凝方法进行治疗,并分析其疗效.结果:42例视网膜静脉阻塞病例视力提高者(2行以上)4眼(10%);视力无明显变化者30眼(71%);视力下降者(2行以上)8眼(19%);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显示视网膜出血吸收、黄斑水肿消退,治疗有效者38眼(90%).结论:尽管对非缺血型和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目的和方法有所不同,倍频Nd: YAG激光能有效地缩短病程,促进视网膜出血吸收和视力恢复,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昂;刘东雎;范忠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眼外肌影像学特点与手术处理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眼外肌影像学特点和个性化的手术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06-04/2009-07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16例行眼眶CT检查,根据CT表现及临床检查设计不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斜视度数及临床特征的变化.结果:眼外肌CT出现明显变化者81.3%(13/16),表现为受累眼上直肌群大截面积减小者68.7%(11/16),表现为受累眼下直肌大截面积增大者12.5%(2/16);在11例受累侧上直肌群大截面积减小组中,受累侧上直肌群大截面积为9.95±2.82mm2,明显小于对侧(24.52±5.42mm2,P<0.01),而受累侧(21.20±3.82mm2)与对侧(23.41±4.73mm2)下直肌大截面积无明显差异;行个性化手术治疗15例,治愈14例,好转1例,8例上睑下垂患者症状消失,7例改善.结论:上直肌群发育不良是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主要机制之一;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是一种个体差异明显的特殊类型斜视,需要根据其临床检查及影像学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手术方案;眼外肌CT可以为临床选择适合的手术治疗方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钱学翰;马惠芝;李月平;杨振海;赵堪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