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义林
目的:探讨新型泪小管断端寻找器治疗复杂性泪小管断裂的手术效果.方法:复杂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患者45例,采用新型泪小管断端寻找器,寻找泪小管断端,置硬膜外麻醉导管吻合泪小管断裂.结果:55例经6mo~1 a随访观察,获得解剖复位,自觉不流泪,冲洗通畅者49例(89%);自觉轻微流泪,冲洗泪道通而不畅者3例(7%);冲洗泪道不通者2例(4%).结论:新型泪小管断端寻找器,寻找泪小管断端,置硬膜外麻醉导管是一种治疗复杂性泪小管断裂的有效方法.
作者:申士鹏;修巍威;骆滨江;曹书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调查以问题为基础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用于临床见习教学的效果.方法:两种模式各两组学生,共48名,分别采用PBL与讲课的幻灯教学两种模式,观察学生的学习热情,问卷调查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诊断的正确率.结果:两组学生,用PBL教学的学生热情明显高于另一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喜爱这种PBL模式;模拟诊断教学中,采用PBL教学的学生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另一组.结论:PBL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见习的学习效果.
作者:袁洪峰;孙强;张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EGb761对视神经夹伤后兔视网膜视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方法:大白兔24只,右眼为实验组,左眼为对照组,制作视神经夹伤模型.右眼球后注射EGb761(60mg/kg),左眼球后注射等容量平衡盐液BSS.于伤后4,7,14d取材,应用病理图像分析仪计数RGC;并进行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伤后3~14d,两组RGC 数目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RGC数目明显高于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两组均有MBP阳性表达,BSS组表现为强阳性;实验组MBP表达呈下降趋势,14d表达呈弱阳性;BSS组表达也随时间有所减弱,但14d时表达仍明显;不同时间点实验组RGC阳性率均低于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Gb761能降低视神经夹伤后MBP的含量,提高RGC的存活数量.
作者:乔锋;刘永霞;刘金华;蒋力平;成云翠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卵磷脂络合碘片剂辅助治疗玻璃体积血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将32例32眼眼部病变引起的玻璃体积血患者分两组:治疗组16例患者常规止血、活血、扩血管治疗并接受卵磷脂络合碘片剂口服1.5mg(含碘量100μg),3次/d,共60d.对照组16例患者常规止血、活血、扩血管治疗.观察期3mo,于治疗后2,4,8,12wk复诊.观察视力、裂隙灯检查、前置镜眼底检查并记录玻璃体积血等级.结果:治疗组在服药后4wk患者玻璃体积血的等级比同对照组在第8wk时玻璃体积血的等级比.观察期末治疗组视力0.15~0.3者3例,>0.3者13例.对照组视力光感~0.1者2例,0.15~0.3者7例,>0.3者7例.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磷脂络合碘片剂可以促进出血、渗出的吸收,用于辅助治疗玻璃体积血疾病,可以缩短玻璃体积血恢复时间,恢复较好的视功能.
作者:李玉茹;阎维雁;王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90岁以上超高龄白内障患者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岁以上超高龄白内障患者24例25眼实施了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所有患者都能配合医师顺利手术,25眼中17眼(68%)术后3mo视力>0.6,其中12眼(48%)术后视力≥0.8,无严重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术前细致的全身及眼部检查,尤其是角膜内皮及核硬度的情况,娴熟的小切口手术技巧,是表面麻醉下超高龄白内障患者手术成功的保障.
作者:杜刚;周和政;孙叙清;罗丰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那他霉素和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对照研究,探讨那他霉素在真菌性角膜溃疡愈合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84例确诊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2例,分别用那他霉素眼液及氟康唑眼液进行治疗.结果:那他霉素组治愈21例,有效34例,无效8例,有效率81%;氟康唑组治愈11例,有效29例,无效13例,有效率6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87,P>0.05);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8,P<0.05),那他霉素组治愈率(50%)明显高于氟康唑组(26%);那他霉素组有效治疗时间(16.7±7.68d),明显低于氟康唑组( 28.6±7.3d),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7.94,P<0.01).结论:那他霉素对真菌性角膜溃疡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优于氟康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冬梅;陈光胜;黄明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随着新观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一种炎症病变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众多炎性细胞因子在DR患者中表达异常,并与DR发病中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 , BRB)破坏和新生血管生成关系密切.我们就一系列炎性细胞因子在DR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DR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任洪芹;朱鸿;施彩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行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对58例81眼表面麻醉下行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麻醉效果及其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麻醉效果:Ⅰ级67眼(83%);Ⅱ级12眼(15%);Ⅲ级2眼(2%).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表面麻醉对于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向金明;王友芝;安玮;林肯 刊期: 2010年第04期
0 引言单一垂直性眼外肌麻痹多数是由炎症、外伤、机体代谢障碍、中毒或颅内占位性病变等所致,患者出现的典型症状为复视和歪头.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在不断寻找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诊断方法,现常用的有Parks三步法和Helveston两步法.
作者:史建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测定春季角结膜炎患者和一级亲属中相对其他过敏的患病率.方法:本前瞻性研究自1999-04/2008-03 9a间在520名春季角结膜炎的患者中进行.所有的年龄、性别、春季角结膜炎类型、其他伴随患者和/或其亲属的超敏反应的各种类别的信息记录在问卷调查表并用统计学分析 .结果:520名患者中,男369例(71.0%),女151例(29.0%).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5.3岁(6~30岁). 242例(46.5%)曾在自己或其一级亲属中有春季角结膜炎或其他类型超敏反应的历史.在这些阳性病史病例中,68例(28.1%)有过敏性皮炎,51例(21.1%)(其亲属)春季结膜炎,46例(19.0%)哮喘,29例(12.0%)过敏性鼻窦炎,24例(10.0%)药物过敏,14例(5.8%)特应性皮炎,6例(2.5%)过敏性鼻炎,4例(1.6%)有花粉热的历史.结论:不少春季角结膜炎患者和/或其亲属有其他由IgE介导的过敏或其他类型.哮喘、药物引起的过敏和其他过敏在这些患者中普遍.患者的亲属中春季角结膜炎比率高,因此它可能是由于疾病的遗传起源.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临床的系统观察研究泪点发生炎症的原因及泪点炎发展转归的临床规律,以及设计实施相应的手术治疗等,显示把泪点炎作为独立疾病列出的必要性.方法:用裂隙灯观察泪点和眼表,并泪道冲洗、探通检查;用微距照相记录泪点典型病变,其中有24眼泪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泪点炎病临床特征:几乎所有泪点炎患者都合并急、慢性结膜炎;多数为泪点单独发炎,少数与后续泪道炎性阻塞疾病合并存在.急性泪点炎少见,溢热泪,泪点局部红肿、痒痛,泪点壁贴合关闭泪点口,以抗炎药物治疗为主.慢性泪点炎多见,溢冷泪,主要有泪点壁软缩,泪点乳头平坦,泪点口向心性缩小;增殖膜覆盖泪点口;泪点壁肿胀、增生贴合关闭泪点口;增生的睑结膜包裹稀薄的积脓包埋泪点口,形成白色隆起的泪点外观四种类型.以手术治疗为主,效果良好.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泪点炎病多发而常见,有独特的发展转归临床规律,和单独的手术治疗方法,把泪点炎作为独立疾病单独列出,以减少泪道病诊治的疏漏和错误等非常必要.
作者:张敬先;邓宏伟;黄一涛;杨媛;叶琳;梁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因创伤导致眼球摘除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5-07/2009-07因创伤而导致摘除眼球的所有患者资料,对其受伤时间、原因、年龄和职业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从受伤到住院摘除眼球时间1h~40a,平均4.9a;导致眼球摘除的首要眼病是眼球破裂伴眼内容物脱失,其次是继发性青光眼,再次是化脓性眼内炎;青光眼或白内障手术并发症是导致眼球摘除的首要原因,其次是木块和石块击伤;职业构成:占第一位的是从事农业或建筑行业人群,其次是从事个体经营和工厂工人.受伤主要年龄在41~60岁,其次是21~40岁.结论:眼外伤后应及时正确处理,应加强对特殊人群有关眼睛保护知识的培训,对基层眼科医生应该加强技能训练.
作者:李恒;米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多层新鲜羊膜移植联合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基质坏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2-10/2009-10住院确诊此病的患者18例18眼,经局部及全身系统抗病毒治疗1wk以上,角膜溃疡迁延不愈,甚至有扩大、加深趋势,予行多层新鲜羊膜移植覆盖手术,术后联合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术后18例患者角膜溃疡愈合,其中8例患者角膜恢复透明,10例患者角膜形成局限性斑翳或白斑.其中1例溃疡穿孔的患者,行羊膜移植术后,溃疡愈合,但形成瘢痕,视力低下,1a后予行角膜移植.结论:多层新鲜羊膜移植联合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基质坏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的一种简单、经济、有效增视性治疗方法,可让患者恢复部分视力或保持角膜完整性,为角膜移植争取了机会.
作者:李霞;李红艳;包煜芝 刊期: 2010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2岁.因左眼球反复长黑色新生物3a余就诊.2005-11因左眼角结膜缘色素痣近3mo突然增大,在外院行左眼角结膜缘新生物切除+羊膜移植术,术后病检报告结膜交界痣.
作者:谭辉;毛俊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4例24眼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行TTT治疗的临床疗效.根据荧光血管造影显示的瘤体大小选择不同的光斑(0.8~1.2mm)和总能量(22.4~36.8mJ),照射时间1min.观察视力、瘤体及管壁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1次治疗后动脉瘤均萎缩,管壁恢复正常,17例视力有提高.结论:TTT是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伴明显视网膜出血、水肿的患者.
作者:潘雪梅;王兴荣;刘力;李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比较激光治疗与激光联合球后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 TA)治疗白内障术后慢性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37眼白内障术后发生慢性黄斑囊样水肿的患者17眼,球后注射曲安奈德联合激光光凝,20眼单纯光凝治疗,随访6mo,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视力、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的变化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治疗1mo后视力多数有明显提高.治疗6mo后,联合治疗组视力提高>2行者11眼(65%),视力稳定及变化在1行之内者4眼(23%),视力下降>2行者2眼(12%);水肿减轻 14眼(82%),水肿未退 3眼(18%);单纯光凝组视力提高>2行者3眼(15%),视力稳定及变化在1行之内者11眼(55%),视力下降>2行者6眼(30%).水肿减轻9眼(40%),水肿未退11眼(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联合球后注射曲安奈德较单纯激光治疗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疗效更好,且安全、方便.
作者:秦燕;徐明;陶建军;王瑾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贝伐单抗(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 是一种重组人源化单克隆IgG抗体,它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高亲合力结合,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初用于直肠癌的治疗,近几年用于眼部新生血管的治疗.我们对Avastin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曾丽明;赵少贞;魏瑞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甲基纤维素和透明质酸钠制作软壳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效果.方法:Ⅲ级核以上白内障患者76例82眼.随机分为研究组(联合使用甲基纤维素和透明质酸钠)41眼、对照组(Duo Visc)41眼,两组手术时前房使用不同材料注射.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d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50±0.22,0.51±0.27,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术后7d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61±0.17,0.63±0.18,术后第1d平均内皮细胞丢失率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1%,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基纤维素和透明质酸钠制作软壳技术能达到进口材料同等的保护角膜内皮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唐义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变性性近视的远期疗效.方法:对52例行后巩膜加固术的进行性近视的患者83眼治疗资料进行术前和术后对比分析.随访观察术后6~11a视力及眼轴的变化情况.结果:裸眼视力术后8,11a均较术前提高(P<0.01);术后6~11a眼轴年平均增长长度分别为0.08,0.10,0.13mm,即年平均增长度均<0.50D.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可以提高视力、延缓和控制近视度数增长,改善眼底功能,减少、缓解近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治疗变性性近视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明;刘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和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64例患者,给予和血明目片5片/次,3次/d,连续服用45d.根据视力恢复情况、荧光血管造影、血液流变学检查以及自觉症状有无改善进行观察.结果:64例中治愈34例(53%),有效26例(41%),无效4例(6%),总有效60例(94%).结论:和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显著疗效,是治疗此病的安全、简便的口服药物.
作者:张玉明;王芳芳;韦育江;丁芝祥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