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婵;张悦
目的:探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98例记录资料完整的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分为两组,A组(49例)以减弱外直肌为主设计手术,B组(49例)以加强内直肌为主设计手术,并于术后1a内定期随访,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手术后1a正位率总体为88%. A组为86%,B组为90%,两组治愈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集合功能比较,两组集合近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采用加强内直肌或减弱外直肌为主手术,均可取得较好疗效.以加强内直肌为主手术,术后集合功能恢复更好.
作者:韩冰;刘春民;贾惠莉;周凤;邓宏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分析70例真菌性角膜炎早期临床诊断结果,评价共焦激光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对临床拟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70例患者进行检查,同时行涂片检查真菌菌丝及培养查真菌菌落,对三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70例患者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其中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的确诊率为94%(66/70),角膜刮片的确诊率为31%(22/70),培养查真菌菌落确诊率为20%(14/70).激光共焦角膜显微镜检查检出率高于角膜组织刮片(χ2=29.615,P<0.01)及真菌培养(χ2=39.433,P<0.01)检查.结论: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是一种无创、快速、有效的活体检查方法,在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研究中将起重要作用.
作者:郑洋;乔一平;张熙伯;廖光荣;黄朝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贝伐单抗(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 是一种重组人源化单克隆IgG抗体,它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高亲合力结合,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初用于直肠癌的治疗,近几年用于眼部新生血管的治疗.我们对Avastin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曾丽明;赵少贞;魏瑞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指能够阻碍视神经传导功能,引起视功能一系列改变的视神经病变.其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且大多采用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我们对目前已经应用于眼科临床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及其它药物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李迎春;樊映川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临床的系统观察研究泪点发生炎症的原因及泪点炎发展转归的临床规律,以及设计实施相应的手术治疗等,显示把泪点炎作为独立疾病列出的必要性.方法:用裂隙灯观察泪点和眼表,并泪道冲洗、探通检查;用微距照相记录泪点典型病变,其中有24眼泪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泪点炎病临床特征:几乎所有泪点炎患者都合并急、慢性结膜炎;多数为泪点单独发炎,少数与后续泪道炎性阻塞疾病合并存在.急性泪点炎少见,溢热泪,泪点局部红肿、痒痛,泪点壁贴合关闭泪点口,以抗炎药物治疗为主.慢性泪点炎多见,溢冷泪,主要有泪点壁软缩,泪点乳头平坦,泪点口向心性缩小;增殖膜覆盖泪点口;泪点壁肿胀、增生贴合关闭泪点口;增生的睑结膜包裹稀薄的积脓包埋泪点口,形成白色隆起的泪点外观四种类型.以手术治疗为主,效果良好.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泪点炎病多发而常见,有独特的发展转归临床规律,和单独的手术治疗方法,把泪点炎作为独立疾病单独列出,以减少泪道病诊治的疏漏和错误等非常必要.
作者:张敬先;邓宏伟;黄一涛;杨媛;叶琳;梁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那他霉素和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对照研究,探讨那他霉素在真菌性角膜溃疡愈合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84例确诊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2例,分别用那他霉素眼液及氟康唑眼液进行治疗.结果:那他霉素组治愈21例,有效34例,无效8例,有效率81%;氟康唑组治愈11例,有效29例,无效13例,有效率6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87,P>0.05);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8,P<0.05),那他霉素组治愈率(50%)明显高于氟康唑组(26%);那他霉素组有效治疗时间(16.7±7.68d),明显低于氟康唑组( 28.6±7.3d),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7.94,P<0.01).结论:那他霉素对真菌性角膜溃疡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优于氟康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冬梅;陈光胜;黄明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讨论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中的辅助作用.方法: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7例107眼随机分为曲安奈德玻璃体切除组(治疗组53眼)和传统玻璃体切除组(对照组54眼),其中TA组经大部分玻璃体切除后,术中抽取0.3~0.5mLTA注入玻璃体腔,完成余下玻璃体皮质切除及视网膜前膜的剥离.观察术中并发症如视网膜裂孔形成、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术后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黄斑水肿情况. 结果:总共有104例(97.2%)患者完成6~12mo随访,其中TA组51例(96.2%),传统玻璃体切除组53例(98.1%).TA组术中视网膜裂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及术后BCVA、眼压、黄斑水肿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时注射TA能够加玻璃体皮质的可视性,使视网膜前膜的剥离更安全有效,减少术中视网膜破裂,术后没有与之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刘鸿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的活体组织学改变.方法:随机选择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30例欲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患者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患者于手术前、术后1,7,30d;6mo,利用海德堡Retina Tomograph III-Rostock Cornea Module (HRT-III RC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角膜各层细胞及神经进行形态学分析.结果:形态学观察发现角膜上皮细胞和前基质细胞在术后无明显改变.角膜基质神经纤维呈不规则的节段状改变,在术后第7d为显著.中基质及后基质层的角膜细胞同术前相比反射更为明显.角膜内皮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肿胀.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对角膜组织有一定的影响,导致细胞和组织形态的改变,但这些改变是可逆的.
作者:赵江月;孙琦;陆博;马立威;张劲松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半量维替泊芬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的短期疗效. 方法:2009-04/2009-09确诊为急性CSC患者12例12眼,行单次半量维替泊芬(3mg/m2)光动力学治疗,术前和术后1,4,12wk进行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3D-OCT)的检测,且于术前、术后4wk和12wk进行视网膜荧光造影(FFA)、脉络膜血管造影(ICG)和眼底自发荧光(FAF)检查,观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术前3D-OCT均显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造影中均存在墨迹样或炊烟样的渗漏及脉络膜血管扭曲扩张弥漫荧光渗漏;术后1wk,3D-OCT有6眼的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术后4wk时有9眼在OCT中显示渗液完全吸收,7眼在FFA中显示荧光渗漏消失、3眼渗漏减轻,9眼在ICG中显示扭曲扩张的脉络膜血管管径恢复正常、3眼管径略改善,且9眼在术前渗漏点处的异常自发荧光基本恢复正常;术后12wk,仅有1例视网膜下积液仍未完全吸收,余11眼渗液均完全吸收,12眼在造影中均未显示异常荧光渗漏,在FAF上显示在原有浆液性脱离区域内出现点片状散在强自发荧光点.治疗后12wk,视力从术前平均0.43升高至0.8,其中2眼视力术后无明显变化.随访期间12眼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半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急性 CSC短期内安全有效.
作者:宣懿;赵培泉;彭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降糖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眼屈光度的影响.方法: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20例,检测治疗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及餐后2h C肽.测定双眼屈光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及晶状体厚度,并在降糖治疗1,2,3,4wk分别复测以上眼部指标.分析屈光度改变与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及降糖治疗前后各眼部指标的变化.结果:降糖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远视性屈光改变,改变幅度与HbA1c和治疗1wk的降糖速度呈正相关,与治疗前血糖、空腹及餐后2h C肽无相关性,持续约2~4wk逐渐恢复至治疗前屈光水平.治疗前后,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等未见显著性变化.结论:降糖治疗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暂时性远视改变,改变幅度主要取决于治疗前HbA1c水平及前7d的降糖速度.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晶状体水合化导致的屈光力降低有关,而非晶状体形态的改变.
作者:李海燕;罗国春;郭疆;梁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OCT3检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Humphrey 750型视野计检测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方法:维吾尔族青光眼47例79眼,汉族青光眼对照组21例38眼,维吾尔族正常对照组15例30眼,分别对各组进行OCT3和视野检测,比较各组指标差异,并进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野相关性分析以及维族青光眼组分层分析.结果:维族青光眼组与维族正常组间的比较结果为两组的OCT 1:00,11:00及上象限、全自动视野的MD和PSD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OCT6:00,7:00,12:00和下象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维族青光眼组与汉族青光眼组间的OCT参数差异没有显著性.维族青光眼组OCT指标与视野指标相关且随着青光眼分期相关性加强.结论:OCT在青光眼的诊断中有较好的诊断价值,OCT在青光眼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检测与视野相关,OCT检测能够验证视野的检测,为青光眼的诊断提供了量化标准.
作者:李雪静;具尔提·哈地尔;朱国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为了寻求安全、简便、经济、有效切除结膜松弛症的手术方法,评价结膜松弛症定量定位切除术和新月形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方法,将2008-01/2009-05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眼科按照结膜松弛症诊断标准入选手术治疗患者30例30眼按患者入选编号末位数的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奇数组行结膜定量定位切除术15例15眼;偶数组行结膜新月形切除术手术15例15眼.手术后第2,4,8wk分别随访患者症状改善程度,裂隙灯观察结膜松弛症变化情况,测量泪河、BUT,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结果:结膜松弛症定量定位切除仪和结膜新月形切除术组术后4wk,两组症状改善有效率均为87%,无差异.结膜定量定位切除术松弛结膜完全消除,占87%;结膜新月形切除术组松弛结膜完全消除,占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3,P=0.361).结膜定量定位切除术后4wk泪河恢复正常者,占87%,BUT≥10s者,占73%,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阳性者,占53%.结膜新月形切除术后4wk泪河恢复正常者,占73%(χ2=0.833,P=0.361), BUT≥10s者,占67%(χ2=0.159,P=0.690),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阳性者,占60%(χ2=0.136,P=0.7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膜松弛症定量定位切除术安全、简便、准确、有效,更适合手术经验不足的医师开展.
作者:李青松;张兴儒;郑一仁;项敏泓;周欢明;张振永;张桂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在小瞳孔状态下白内障手术的操作方法和技巧.方法:对42例46眼小瞳孔白内障患者,行巩膜隧道小切口,利用黏弹剂钝性分离虹膜后粘连或瞳孔缘放射状剪开的方法扩大瞳孔,白内障囊外摘出,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随访6~18mo, 所有病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佳矫正视力0.04~0.1者8眼(17%),0.2~0.5者18眼(39%),0.6~1.0者20眼(44%),其中视力<0.1者均为眼后段病变所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巧,小瞳孔下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同样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万艳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影响近视患者角膜中央厚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对近视眼患者2 027例4 002眼用超声角膜测厚仪、电脑验光仪、非接触眼压计、A超和角膜地形图分别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屈光度、眼压和内皮细胞计数等数据,并统计是否有配戴角膜接触镜史.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无配戴角膜接触镜史与角膜中央厚度为负相关(t=-4.475,P=0.000).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呈正相关(r=2.856,P=0.000);与屈光度数为负相关(r=-0.662,P=0.000),与内皮细胞计数无相关(r=0.003,P=0.065),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0.626X1-0.662X2+0.003X3+ 2.856X4+500.606.结论:影响近视眼患者角膜中央厚度的主要因素是:配戴角膜接触镜史、屈光度数和眼压.
作者:李玉婵;张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房角后退多由眼钝挫伤引起,临床上多见.我们从外伤性房角后退的病因、分型、形成机制、和眼压的关系、诊断时的注意要点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杨雪莉;周善璧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LASEK)术后露达舒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例患者行LASEK手术,分为A组100例200眼术后点用典必殊滴眼液1wk,B组100例200眼术后点用露达舒滴眼液联合托百士滴眼液1wk,术后定期对眼部症状、视力、屈光度、角膜厚度、眼压进行随访观察.结果:A组用药后高眼压12眼(6.0%).B组用药后高眼压3眼(1.5%).两组对照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点用露达舒滴眼液组眼压增高发病率明显降低.结论:露达舒在LASEK术后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高东鸿;李凯军;路晖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羊膜培养液对角膜上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刮除并收集新鲜兔角膜上皮细胞,传代培养接种于35mm培养皿及自制的羊膜培养皿上.实验分为4组,Ⅰ组(对照组):无血清的DMEM培养液,Ⅱ组:去上皮的羊膜培养液,Ⅲ组:未去上皮的羊膜培养液,Ⅳ组:将细胞直接接种于无上皮羊膜.作用48h后用Trizol法提取各组样本的总RNA,进行RT-PCR一步法反应检测各组VEGF mRNA表达并与β-actin比较.结果:正常角膜上皮细胞中有VEGF基因表达,在Ⅲ,Ⅳ组中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1,n=5).结论:羊膜培养液明显抑制VEGF mRNA在角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李军;马翔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4例24眼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行TTT治疗的临床疗效.根据荧光血管造影显示的瘤体大小选择不同的光斑(0.8~1.2mm)和总能量(22.4~36.8mJ),照射时间1min.观察视力、瘤体及管壁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1次治疗后动脉瘤均萎缩,管壁恢复正常,17例视力有提高.结论:TTT是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伴明显视网膜出血、水肿的患者.
作者:潘雪梅;王兴荣;刘力;李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采用普通显微器械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的可行性.方法:把斜视病例分为两组: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组:36例各类斜视患者,均采用显微技术在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直视下斜视矫正术组:45例,直视下行斜视矫正术.结果:追踪观察2wk~6mo,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组:术后反应轻,结膜水肿、充血消褪较快,伤口愈合好,无1例并发症发生.直视下斜视矫正术组:术后发生肌肉滑脱的2例,球结膜伤口充血、结膜下出血、水肿者40例,结膜瘢痕10例,结膜囊肿2例,结膜息肉3例. 结论: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较传统直视下斜视矫正术具有较明显优势,可以清晰地看清肌肉、血管、及针在巩膜内的走行、深浅,使手术较易掌控,可以使手术量及手术操作准确无误,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出血、穿透巩膜等直视下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组织分离准确,操作减少,也直接减轻了术后反应,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适合所有需斜视手术患者,优势为初学者易掌握巩膜进针深度.
作者:杨晓然 刊期: 2010年第04期
0 引言单一垂直性眼外肌麻痹多数是由炎症、外伤、机体代谢障碍、中毒或颅内占位性病变等所致,患者出现的典型症状为复视和歪头.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在不断寻找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诊断方法,现常用的有Parks三步法和Helveston两步法.
作者:史建江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