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春;樊映川
目的:了解壮族正常人群视盘参数的正常值并建立壮族数据库.方法:3代居住广西隆林县无血缘关系的正常壮族成年人120例.运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Ⅱ,HRT-Ⅱ)分别检测不同年龄段视乳头地形图总体参数.结果:壮族人视盘正常值:DA为2.26±0.47mm2,CA为0.51±0.35mm2,RA为1.75±0.34mm2,C/DAR为0.21±0.12,R/DAR为0.80±0.12,CV为0.12mm3,RV为0.53±0.14mm3,MCD为0.21±0.10mm,MxCD为0.60±0.22mm,HVC为0.45±0.10mm,CSM为-0.20±0.07mm,mRNFLT为0.30±0.07mm,RNFLA为1.57±0.43mm2.各象限mRNFLT,RNFLA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性别间和眼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壮族C/DAR比值双眼差值范围为0.00~0.16.结论:HRT-II可定量检测壮族正常人视盘参数,年龄对视盘参数有一定影响.
作者:杨珂;李莉;白海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指能够阻碍视神经传导功能,引起视功能一系列改变的视神经病变.其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且大多采用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我们对目前已经应用于眼科临床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及其它药物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李迎春;樊映川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半量维替泊芬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的短期疗效. 方法:2009-04/2009-09确诊为急性CSC患者12例12眼,行单次半量维替泊芬(3mg/m2)光动力学治疗,术前和术后1,4,12wk进行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3D-OCT)的检测,且于术前、术后4wk和12wk进行视网膜荧光造影(FFA)、脉络膜血管造影(ICG)和眼底自发荧光(FAF)检查,观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术前3D-OCT均显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造影中均存在墨迹样或炊烟样的渗漏及脉络膜血管扭曲扩张弥漫荧光渗漏;术后1wk,3D-OCT有6眼的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术后4wk时有9眼在OCT中显示渗液完全吸收,7眼在FFA中显示荧光渗漏消失、3眼渗漏减轻,9眼在ICG中显示扭曲扩张的脉络膜血管管径恢复正常、3眼管径略改善,且9眼在术前渗漏点处的异常自发荧光基本恢复正常;术后12wk,仅有1例视网膜下积液仍未完全吸收,余11眼渗液均完全吸收,12眼在造影中均未显示异常荧光渗漏,在FAF上显示在原有浆液性脱离区域内出现点片状散在强自发荧光点.治疗后12wk,视力从术前平均0.43升高至0.8,其中2眼视力术后无明显变化.随访期间12眼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半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急性 CSC短期内安全有效.
作者:宣懿;赵培泉;彭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因创伤导致眼球摘除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5-07/2009-07因创伤而导致摘除眼球的所有患者资料,对其受伤时间、原因、年龄和职业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从受伤到住院摘除眼球时间1h~40a,平均4.9a;导致眼球摘除的首要眼病是眼球破裂伴眼内容物脱失,其次是继发性青光眼,再次是化脓性眼内炎;青光眼或白内障手术并发症是导致眼球摘除的首要原因,其次是木块和石块击伤;职业构成:占第一位的是从事农业或建筑行业人群,其次是从事个体经营和工厂工人.受伤主要年龄在41~60岁,其次是21~40岁.结论:眼外伤后应及时正确处理,应加强对特殊人群有关眼睛保护知识的培训,对基层眼科医生应该加强技能训练.
作者:李恒;米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患者,女,32岁,被诊断为纵隔未分化大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3a出现双眼悬浮物和右眼视力下降.眼科检查发现带有多发深在的左眼脉络膜病变的双侧全葡萄膜炎.眼窝电脑断层扫描显示两侧球后视神经部分加强和大块的视神经鞘.该患者接受眼窝受累区域放射治疗,累积剂量为30戈瑞.放射治疗8mo后,发展为黄斑部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和右侧颞上和鼻下区眼底的深脉络膜视网膜变性.在脉络膜视网膜变性区边缘有玻璃体视网膜牵引迹象,从而路障激光在受累眼睛进行.双眼视力仍然6/6.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可能是放射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眼内转移时的并发症.至关重要的是提醒了眼科医生这个罕见的并发症.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0 引言泪小管断裂常见于眼睑外伤,如治疗不及时或处理方法不当则造成患者终生溢泪.我院对30例泪小管断裂患者及时进行了泪小管吻合术,效果尚较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轶峰;邹博;朱建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高度轴性近视眼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方法:对我院158例186眼眼轴≥26mm的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mo,观察术后视力和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mo裸眼视力≥0.5者145眼(78%),0.1~0.4者 33眼(18%),<0.1者8眼(4%);并发症有后囊膜破裂11眼,角膜内皮水肿19眼,视网膜脱离3眼,后囊膜不同程度混浊13眼.结论:高度轴性近视眼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良好,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鲍广义;赵广华;王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羊膜培养液对角膜上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刮除并收集新鲜兔角膜上皮细胞,传代培养接种于35mm培养皿及自制的羊膜培养皿上.实验分为4组,Ⅰ组(对照组):无血清的DMEM培养液,Ⅱ组:去上皮的羊膜培养液,Ⅲ组:未去上皮的羊膜培养液,Ⅳ组:将细胞直接接种于无上皮羊膜.作用48h后用Trizol法提取各组样本的总RNA,进行RT-PCR一步法反应检测各组VEGF mRNA表达并与β-actin比较.结果:正常角膜上皮细胞中有VEGF基因表达,在Ⅲ,Ⅳ组中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1,n=5).结论:羊膜培养液明显抑制VEGF mRNA在角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李军;马翔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调查以问题为基础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用于临床见习教学的效果.方法:两种模式各两组学生,共48名,分别采用PBL与讲课的幻灯教学两种模式,观察学生的学习热情,问卷调查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诊断的正确率.结果:两组学生,用PBL教学的学生热情明显高于另一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喜爱这种PBL模式;模拟诊断教学中,采用PBL教学的学生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另一组.结论:PBL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见习的学习效果.
作者:袁洪峰;孙强;张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羊膜联合Ahmed青光眼减压阀植入术在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2008-01/2009-09行羊膜联合Ahmed青光眼减压阀植入术25例25眼和单纯Ahmed青光眼减压阀植入术23例23眼的年龄和病因基本匹配的两组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羊膜联合Ahmed青光眼减压阀植入术组出院时成功率96%,术后3mo成功率88%,术后12mo成功率83%.单纯Ahmed青光眼减压阀植入术组出院时成功率91%,术后3mo成功率59%,术后12mo成功率55%.两组中远期效果比较经过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膜联合Ahmed青光眼减压阀植入术能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特别是在中远期疗效上优于单纯减压阀植入术.
作者:聂庆珠;刘致力;于孔阳;沙倩;高殿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手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护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216例行玻璃体切除术的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分析.结果:体会到术后应做到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训练正确体位,辅助心理护理,以利于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从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结论:术后严密观察、精心护理,保持正确体位,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康复时间,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作者:任慧;王敬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眼外肌影像学特点和个性化的手术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06-04/2009-07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16例行眼眶CT检查,根据CT表现及临床检查设计不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斜视度数及临床特征的变化.结果:眼外肌CT出现明显变化者81.3%(13/16),表现为受累眼上直肌群大截面积减小者68.7%(11/16),表现为受累眼下直肌大截面积增大者12.5%(2/16);在11例受累侧上直肌群大截面积减小组中,受累侧上直肌群大截面积为9.95±2.82mm2,明显小于对侧(24.52±5.42mm2,P<0.01),而受累侧(21.20±3.82mm2)与对侧(23.41±4.73mm2)下直肌大截面积无明显差异;行个性化手术治疗15例,治愈14例,好转1例,8例上睑下垂患者症状消失,7例改善.结论:上直肌群发育不良是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主要机制之一;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是一种个体差异明显的特殊类型斜视,需要根据其临床检查及影像学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手术方案;眼外肌CT可以为临床选择适合的手术治疗方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钱学翰;马惠芝;李月平;杨振海;赵堪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特发性旁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症(idiopathic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IPT)是一种罕见的眼病.特征的表现为视网膜透明度下降和视网膜血管异常.因其具有潜在致盲性,又无明确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探索该病的病因、病变机制、检测方法和治疗手段日益成为眼科工作者所关切的问题.
作者:张君;胡运韬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结节病是一种罕见的和潜在的致残儿科疾病.此病临床治疗困难,需要长期监测.我们报告了1例9岁的白人女孩的情况,就诊初表现为双侧慢性前葡萄膜炎、白内障和继发于结节病的青光眼.在过去的2a,患者接受左布诺洛尔滴剂,局部和全身类固醇治疗,随后要求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在白内障手术后的2mo,患者葡萄膜炎以局部类固醇和低剂量甲氨蝶呤一直控制良好.她全血计数和肾功能定期监测,没有甲氨蝶呤不良影响的报告.结节病是一多系统疾病,需要眼科学家,神经学家和儿科医师多学科的投入.内科和外科治疗本病富于挑战.本例强调了低剂量甲氨蝶呤在儿童慢性葡萄膜炎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对此病及时治疗以防止显著发病的需要.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及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2,TIMP-2)在大鼠外伤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方法:正常成年SD大鼠20只,体质量250~300g,建立单眼晶状体穿通伤后外伤性白内障模型,并随机分为伤后12,24,72,168h 4个时相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MP-2和TIMP-2在各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 LE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外伤后12h晶状体开始出现混浊,并随时间延长而加重.MMP-2 在各外伤组LEC中均有较强的阳性表达,而在正常对照眼中无表达.TIMP-2 的表达在各组LEC中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MMP-2与TIMP-2阳性表达率间无相关性(P>0.05). 结论:MMP-2参与了外伤性白内障形成的病理环节.MMP-2和TIMP-2表达失衡在外伤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石云峰;王峰;谢志;张爽;廖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随着新观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一种炎症病变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众多炎性细胞因子在DR患者中表达异常,并与DR发病中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 , BRB)破坏和新生血管生成关系密切.我们就一系列炎性细胞因子在DR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DR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任洪芹;朱鸿;施彩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对比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和睫状体冷凝术对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在我院住院的38例4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一组采用常规睫状体冷凝术18眼,另一组采用810nm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25眼,术后处理相同,术后12wk随诊期内观察患者眼部表现、视力、眼压情况.结果:睫状体冷凝组11眼(61%)、睫状体光凝组20眼(80%)术后3mo眼压稳定于11~24mmHg之间,各组术前、后眼压对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组间术后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9).睫状体冷凝组10眼(56%)、睫状体光凝组21眼(84%)视力保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所有患者术后2wk虹膜新生血管开始逐渐减少,睫状体冷凝患者术后均有明显球结膜充血水肿,并颜面浮肿、眼痛、头痛;睫状体光凝患者术后仅有轻度球结膜混合充血,无颜面部浮肿、头痛及眼痛、前房出血.结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凝术及经睫状体激光光凝术控制眼压效果确切;而睫状体激光光凝术手术具有视力保存率高、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痛苦少等优点.
作者:张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0 引言空蝶鞍综合征是指鞍上池蛛网膜下腔经鞍隔孔疝入鞍内,压迫垂体及硬脑膜等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故又称为鞍内蛛网膜囊肿,该病常见症状为头痛、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
作者:陈桂兰;黄新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和CD14在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 LEC)的表达.方法:采用一步法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LEC中TLR4 mRNA和CD14 mRNA的表达.结果:用RT-PCR检测分别获得451bp和348bp的清晰扩增条带,经基因测序证实为TLR4 mRNA和CD14 mRNA. 结论:晶状体上皮细胞可表达TLR4和CD14.
作者:黄秀榕;祁明信;王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抗炎治疗对于干眼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5/2009-05我院确诊的80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人工泪液组(A组)及人工泪液+普拉洛芬组(B组),用药2wk后对比分析调查症状,检测BUT,角膜染色.结果:A组和B组在用药治疗后BUT及角膜病变程度测定两项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在改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染色明显优于A组.结论:人工泪液联合应用普拉洛芬,对于伴有眼部刺激症状的干眼症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崔国栋;苏金良;邱红;李蕾;宿可昕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