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MMP-2和TIMP-2的表达

石云峰;王峰;谢志;张爽;廖伟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2抑制剂, 外伤性白内障, 晶状体上皮细胞
摘要: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及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2,TIMP-2)在大鼠外伤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方法:正常成年SD大鼠20只,体质量250~300g,建立单眼晶状体穿通伤后外伤性白内障模型,并随机分为伤后12,24,72,168h 4个时相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MP-2和TIMP-2在各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 LE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外伤后12h晶状体开始出现混浊,并随时间延长而加重.MMP-2 在各外伤组LEC中均有较强的阳性表达,而在正常对照眼中无表达.TIMP-2 的表达在各组LEC中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MMP-2与TIMP-2阳性表达率间无相关性(P>0.05). 结论:MMP-2参与了外伤性白内障形成的病理环节.MMP-2和TIMP-2表达失衡在外伤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疗法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

    0 引言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neuropathy,AION)是一种常见的视神经病变,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供应视盘筛板前区及筛板区的睫状后血管的小分支发生缺血,致使视盘发生局部梗死,表现为突发视力障碍、视盘水肿及特征性的视野缺损.

    作者:金丽文;刘哲丽;薛莉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同手术疗法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和睫状体冷凝术对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在我院住院的38例4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一组采用常规睫状体冷凝术18眼,另一组采用810nm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25眼,术后处理相同,术后12wk随诊期内观察患者眼部表现、视力、眼压情况.结果:睫状体冷凝组11眼(61%)、睫状体光凝组20眼(80%)术后3mo眼压稳定于11~24mmHg之间,各组术前、后眼压对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组间术后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9).睫状体冷凝组10眼(56%)、睫状体光凝组21眼(84%)视力保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所有患者术后2wk虹膜新生血管开始逐渐减少,睫状体冷凝患者术后均有明显球结膜充血水肿,并颜面浮肿、眼痛、头痛;睫状体光凝患者术后仅有轻度球结膜混合充血,无颜面部浮肿、头痛及眼痛、前房出血.结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凝术及经睫状体激光光凝术控制眼压效果确切;而睫状体激光光凝术手术具有视力保存率高、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痛苦少等优点.

    作者:张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进行图像分析,并评价其与视力敏感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5例30眼RP患者和20例40眼正常人进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RP病例选择依靠病史、眼前后节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电生理检查,所有病例均进行全层、内层及外层视网膜厚度的测量.正常组与RP组之间的视网膜厚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视网膜厚度与视力敏感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所有RP患者的光感受器层均变薄,正常组与RP患者的内层视网膜厚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全层及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视力敏感度与全层视网膜厚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与外层视网膜厚度有更好的相关性.结论: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进行外层视网膜厚度的测量,而外层视网膜厚度可以对光感受器的丢失进行更好的评价,RP患者的外层视网膜厚度显著变薄,且与视力敏感度呈相关性.

    作者:刘红;孙丹宇;刘丽娟;谷万章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结膜松弛症定量定位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为了寻求安全、简便、经济、有效切除结膜松弛症的手术方法,评价结膜松弛症定量定位切除术和新月形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方法,将2008-01/2009-05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眼科按照结膜松弛症诊断标准入选手术治疗患者30例30眼按患者入选编号末位数的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奇数组行结膜定量定位切除术15例15眼;偶数组行结膜新月形切除术手术15例15眼.手术后第2,4,8wk分别随访患者症状改善程度,裂隙灯观察结膜松弛症变化情况,测量泪河、BUT,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结果:结膜松弛症定量定位切除仪和结膜新月形切除术组术后4wk,两组症状改善有效率均为87%,无差异.结膜定量定位切除术松弛结膜完全消除,占87%;结膜新月形切除术组松弛结膜完全消除,占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3,P=0.361).结膜定量定位切除术后4wk泪河恢复正常者,占87%,BUT≥10s者,占73%,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阳性者,占53%.结膜新月形切除术后4wk泪河恢复正常者,占73%(χ2=0.833,P=0.361), BUT≥10s者,占67%(χ2=0.159,P=0.690),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阳性者,占60%(χ2=0.136,P=0.7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膜松弛症定量定位切除术安全、简便、准确、有效,更适合手术经验不足的医师开展.

    作者:李青松;张兴儒;郑一仁;项敏泓;周欢明;张振永;张桂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RNA干扰在眼底疾病中的新进展

    RNA干扰(RNAi)发现,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基因调控的传统理解.这种技术具有传统治疗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潜力,因此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全世界眼科医师的重视.目前,虽然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RNAi必将为眼科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前景.我们就RNAi在眼底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孟博;雷宁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维吾尔族青光眼OCT3检测RNFL厚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OCT3检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Humphrey 750型视野计检测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方法:维吾尔族青光眼47例79眼,汉族青光眼对照组21例38眼,维吾尔族正常对照组15例30眼,分别对各组进行OCT3和视野检测,比较各组指标差异,并进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野相关性分析以及维族青光眼组分层分析.结果:维族青光眼组与维族正常组间的比较结果为两组的OCT 1:00,11:00及上象限、全自动视野的MD和PSD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OCT6:00,7:00,12:00和下象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维族青光眼组与汉族青光眼组间的OCT参数差异没有显著性.维族青光眼组OCT指标与视野指标相关且随着青光眼分期相关性加强.结论:OCT在青光眼的诊断中有较好的诊断价值,OCT在青光眼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检测与视野相关,OCT检测能够验证视野的检测,为青光眼的诊断提供了量化标准.

    作者:李雪静;具尔提·哈地尔;朱国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94例96眼,术中直视下定位、冷凝视网膜裂孔.91眼行巩膜表面节段性外加压,其中37眼联合环扎术,另5眼单纯行环扎术.67眼进行了视网膜下液引流术,19眼在手术结束时行玻璃体腔气体充填.结果:90眼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首次手术复位率94%,4眼再次手术后复位,手术终解剖复位率98%.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

    作者:冯雪梅;史少阳;徐晓鹤;裴存文;郑昆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曲安奈德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讨论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中的辅助作用.方法: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7例107眼随机分为曲安奈德玻璃体切除组(治疗组53眼)和传统玻璃体切除组(对照组54眼),其中TA组经大部分玻璃体切除后,术中抽取0.3~0.5mLTA注入玻璃体腔,完成余下玻璃体皮质切除及视网膜前膜的剥离.观察术中并发症如视网膜裂孔形成、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术后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黄斑水肿情况. 结果:总共有104例(97.2%)患者完成6~12mo随访,其中TA组51例(96.2%),传统玻璃体切除组53例(98.1%).TA组术中视网膜裂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及术后BCVA、眼压、黄斑水肿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时注射TA能够加玻璃体皮质的可视性,使视网膜前膜的剥离更安全有效,减少术中视网膜破裂,术后没有与之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刘鸿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智慧型光斑LASIK治疗近视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智慧型光斑LASIK治疗近视或近视散光可预测性、稳定性、有效性及术后残留屈光度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10/2009-10在我中心行LASIK病例,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0.8,随访时间>1mo,球镜<-10.00D纳入统计分析病例,共768例.按激光切削模式及屈光度分组,对术后裸眼视力,术后1,3,6mo;1a残留等效球镜,屈光回退患者术前术后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例BCVA术后未达术前;预测性:术后常规组98.0%SE<0.50D,99.2%SE<1.00D;波前组97.4%SE<0.50D,99.3%SE<1.00D;术后残留屈光度,常规组:1mo:-0.01±0.10D;3mo:-0.02±0.20D;6mo:-0.07±0.31D;1a:-0.15±0.38D.波前组:1mo:-0.01±0.08D;3mo:-0.01±0.09D;6mo:-0.03±0.15D;1a:-0.08±0.19D;视力改变,常规组:0±0.05,波前组:0.01±0.04.23例术后残留屈光度危险因素分析,术后残留球镜与年龄,术前球镜有关,术后球镜=1.355-0.034年龄+0.142术前球镜;术后残留柱镜与术前柱镜,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有关,术后柱镜=3.489+0.238术前柱镜-0.007术前中央角膜厚度.结论:智慧型光斑LASIK预测性,稳定性,有效性均较好,波前像差引导LASIK在预测性及有效性方面更优,两种术式均有较好的稳定性;术后残留球镜危险因素:年龄、术前球镜,术后残留柱镜危险因素:术前柱镜、术前中央角膜厚度.

    作者:冯华章;张建华;郑磊;樊琪;王红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卵磷脂络合碘辅助治疗玻璃体积血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卵磷脂络合碘片剂辅助治疗玻璃体积血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将32例32眼眼部病变引起的玻璃体积血患者分两组:治疗组16例患者常规止血、活血、扩血管治疗并接受卵磷脂络合碘片剂口服1.5mg(含碘量100μg),3次/d,共60d.对照组16例患者常规止血、活血、扩血管治疗.观察期3mo,于治疗后2,4,8,12wk复诊.观察视力、裂隙灯检查、前置镜眼底检查并记录玻璃体积血等级.结果:治疗组在服药后4wk患者玻璃体积血的等级比同对照组在第8wk时玻璃体积血的等级比.观察期末治疗组视力0.15~0.3者3例,>0.3者13例.对照组视力光感~0.1者2例,0.15~0.3者7例,>0.3者7例.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磷脂络合碘片剂可以促进出血、渗出的吸收,用于辅助治疗玻璃体积血疾病,可以缩短玻璃体积血恢复时间,恢复较好的视功能.

    作者:李玉茹;阎维雁;王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泪点炎的临床观察研究

    目的:通过临床的系统观察研究泪点发生炎症的原因及泪点炎发展转归的临床规律,以及设计实施相应的手术治疗等,显示把泪点炎作为独立疾病列出的必要性.方法:用裂隙灯观察泪点和眼表,并泪道冲洗、探通检查;用微距照相记录泪点典型病变,其中有24眼泪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泪点炎病临床特征:几乎所有泪点炎患者都合并急、慢性结膜炎;多数为泪点单独发炎,少数与后续泪道炎性阻塞疾病合并存在.急性泪点炎少见,溢热泪,泪点局部红肿、痒痛,泪点壁贴合关闭泪点口,以抗炎药物治疗为主.慢性泪点炎多见,溢冷泪,主要有泪点壁软缩,泪点乳头平坦,泪点口向心性缩小;增殖膜覆盖泪点口;泪点壁肿胀、增生贴合关闭泪点口;增生的睑结膜包裹稀薄的积脓包埋泪点口,形成白色隆起的泪点外观四种类型.以手术治疗为主,效果良好.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泪点炎病多发而常见,有独特的发展转归临床规律,和单独的手术治疗方法,把泪点炎作为独立疾病单独列出,以减少泪道病诊治的疏漏和错误等非常必要.

    作者:张敬先;邓宏伟;黄一涛;杨媛;叶琳;梁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联合手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合并白内障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39眼合并白内障的PDR患者行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根据眼底情况是否植入人工晶状体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视网膜病变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随访3mo~2a,视力<0.1者12眼, 0.1~0.2者14眼, 0.2~0.5者9眼,>0.5者4眼,与术前视力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2~3mo眼底荧光造影检查,27眼眼底激光斑清晰,新生血管萎缩,无明显荧光渗漏,12眼有不同程度的微血管瘤以及荧光渗漏,16眼存在不同程度的黄斑水肿.手术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医源性视网膜裂孔、高眼压、后囊膜混浊、玻璃体再出血.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李斌;李琦;李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PBL教学在眼科见习中的应用

    目的:调查以问题为基础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用于临床见习教学的效果.方法:两种模式各两组学生,共48名,分别采用PBL与讲课的幻灯教学两种模式,观察学生的学习热情,问卷调查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诊断的正确率.结果:两组学生,用PBL教学的学生热情明显高于另一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喜爱这种PBL模式;模拟诊断教学中,采用PBL教学的学生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另一组.结论:PBL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见习的学习效果.

    作者:袁洪峰;孙强;张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羊膜培养液体外抑制兔角膜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目的:探讨羊膜培养液对角膜上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刮除并收集新鲜兔角膜上皮细胞,传代培养接种于35mm培养皿及自制的羊膜培养皿上.实验分为4组,Ⅰ组(对照组):无血清的DMEM培养液,Ⅱ组:去上皮的羊膜培养液,Ⅲ组:未去上皮的羊膜培养液,Ⅳ组:将细胞直接接种于无上皮羊膜.作用48h后用Trizol法提取各组样本的总RNA,进行RT-PCR一步法反应检测各组VEGF mRNA表达并与β-actin比较.结果:正常角膜上皮细胞中有VEGF基因表达,在Ⅲ,Ⅳ组中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1,n=5).结论:羊膜培养液明显抑制VEGF mRNA在角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李军;马翔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继发青光眼的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继发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05-08/2009-08连续收治的10例12眼ICE综合征继发青光眼患者随访3~40mo,观察其手术方法及术后眼压、视力情况.结果:所有患眼均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成功8眼,失败眼中3眼行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成功,1眼行睫状体光凝术.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是治疗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继发青光眼的有效手术方法.

    作者:王晓冰;刘立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羟基磷灰石眶内植入物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眶内植入物纤维血管化形成的相关性,以及地塞米松抑制羟基磷灰石植入物纤维血管化的机制.方法:家兔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均采用HA植入物植入兔眼眶.术后滴妥布霉素滴眼液4次/d,实验组术后48h起隔日球周注射地塞米松0.5mg和实验结束,并观察两组的结膜生长情况;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于术后 3,7,14,21,28d摘取2只HA植入物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阳性表达情况.结果:羟基磷灰石植入物纤维血管化与VEGF的表达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术后 14d,实验组HA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实验组VEGF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羟基磷灰石植入物纤维血管化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VEGF可能参与了纤维血管化形成过程 ,地塞米松可能通过抑制植入物的炎症反应及 VEGF的表达.

    作者:方腾;李秋明;卢健香;舒华娥;刘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Diaton眼压计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眼压

    目的:通过与非接触式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er, NCT)的比较,评价Diaton眼压计(DT)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前后眼压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LASIK术前及术后1mo,分别使用NCT和DT测量患者眼压,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mo时,NCT眼压测量值较术前下降(5.76±2.31)mmHg,DT眼压测量值则无显著差异(t=0.70,P=0.487);NCT与DT读数测量值差值与术中切削量呈正相关,与术后中央角膜厚度呈负相关.结论:Diaton测量眼压不受角膜厚度的影响,因此更适用于LASIK术后患者的眼压测量.

    作者:刘磊;栗静;李新宇;王渝龙;徐曼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回顾与进展

    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眼内恶性肿瘤, 不仅严重影响患儿的视力,更危及生命.随着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RB的生物学研究已取得一些突破,探讨RB的发病机制对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雁;张军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创伤导致眼球摘出49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因创伤导致眼球摘除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5-07/2009-07因创伤而导致摘除眼球的所有患者资料,对其受伤时间、原因、年龄和职业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从受伤到住院摘除眼球时间1h~40a,平均4.9a;导致眼球摘除的首要眼病是眼球破裂伴眼内容物脱失,其次是继发性青光眼,再次是化脓性眼内炎;青光眼或白内障手术并发症是导致眼球摘除的首要原因,其次是木块和石块击伤;职业构成:占第一位的是从事农业或建筑行业人群,其次是从事个体经营和工厂工人.受伤主要年龄在41~60岁,其次是21~40岁.结论:眼外伤后应及时正确处理,应加强对特殊人群有关眼睛保护知识的培训,对基层眼科医生应该加强技能训练.

    作者:李恒;米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湖北地区中老年白内障人群角膜散光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对湖北地区中老年白内障人群的角膜散光情况进行调查,找出其变化规律.方法:对随机抽取的4 558例湖北地区中老年白内障居民进行角膜散光度数及轴向的测定,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湖北地区中老年白内障人群中,角膜散光在50~100度范围内所占人数比例大,男女混合人群中所占比例为31.90%.人群中男女各个年龄段,角膜散光均以50~100度为人数多,并且除49岁以下年龄段外,角膜顺逆规散光均呈现逆规散光人数多于顺规散光趋势.结论:湖北地区中老年白内障人群中,男女各个年龄段,角膜散光在50~100度范围内所占人数比例大,并且除49岁以下年龄段外,角膜顺逆规散光均呈现逆规散光人数多于顺规散光趋势.

    作者:彭华琮;袁媛;刘保松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