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张军军
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94例96眼,术中直视下定位、冷凝视网膜裂孔.91眼行巩膜表面节段性外加压,其中37眼联合环扎术,另5眼单纯行环扎术.67眼进行了视网膜下液引流术,19眼在手术结束时行玻璃体腔气体充填.结果:90眼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首次手术复位率94%,4眼再次手术后复位,手术终解剖复位率98%.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
作者:冯雪梅;史少阳;徐晓鹤;裴存文;郑昆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甲基纤维素和透明质酸钠制作软壳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效果.方法:Ⅲ级核以上白内障患者76例82眼.随机分为研究组(联合使用甲基纤维素和透明质酸钠)41眼、对照组(Duo Visc)41眼,两组手术时前房使用不同材料注射.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d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50±0.22,0.51±0.27,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术后7d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61±0.17,0.63±0.18,术后第1d平均内皮细胞丢失率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1%,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基纤维素和透明质酸钠制作软壳技术能达到进口材料同等的保护角膜内皮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唐义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壮族正常人群视盘参数的正常值并建立壮族数据库.方法:3代居住广西隆林县无血缘关系的正常壮族成年人120例.运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Ⅱ,HRT-Ⅱ)分别检测不同年龄段视乳头地形图总体参数.结果:壮族人视盘正常值:DA为2.26±0.47mm2,CA为0.51±0.35mm2,RA为1.75±0.34mm2,C/DAR为0.21±0.12,R/DAR为0.80±0.12,CV为0.12mm3,RV为0.53±0.14mm3,MCD为0.21±0.10mm,MxCD为0.60±0.22mm,HVC为0.45±0.10mm,CSM为-0.20±0.07mm,mRNFLT为0.30±0.07mm,RNFLA为1.57±0.43mm2.各象限mRNFLT,RNFLA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性别间和眼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壮族C/DAR比值双眼差值范围为0.00~0.16.结论:HRT-II可定量检测壮族正常人视盘参数,年龄对视盘参数有一定影响.
作者:杨珂;李莉;白海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0 引言空蝶鞍综合征是指鞍上池蛛网膜下腔经鞍隔孔疝入鞍内,压迫垂体及硬脑膜等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故又称为鞍内蛛网膜囊肿,该病常见症状为头痛、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
作者:陈桂兰;黄新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和CD14在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 LEC)的表达.方法:采用一步法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LEC中TLR4 mRNA和CD14 mRNA的表达.结果:用RT-PCR检测分别获得451bp和348bp的清晰扩增条带,经基因测序证实为TLR4 mRNA和CD14 mRNA. 结论:晶状体上皮细胞可表达TLR4和CD14.
作者:黄秀榕;祁明信;王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的活体组织学改变.方法:随机选择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30例欲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患者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患者于手术前、术后1,7,30d;6mo,利用海德堡Retina Tomograph III-Rostock Cornea Module (HRT-III RC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角膜各层细胞及神经进行形态学分析.结果:形态学观察发现角膜上皮细胞和前基质细胞在术后无明显改变.角膜基质神经纤维呈不规则的节段状改变,在术后第7d为显著.中基质及后基质层的角膜细胞同术前相比反射更为明显.角膜内皮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肿胀.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对角膜组织有一定的影响,导致细胞和组织形态的改变,但这些改变是可逆的.
作者:赵江月;孙琦;陆博;马立威;张劲松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和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64例患者,给予和血明目片5片/次,3次/d,连续服用45d.根据视力恢复情况、荧光血管造影、血液流变学检查以及自觉症状有无改善进行观察.结果:64例中治愈34例(53%),有效26例(41%),无效4例(6%),总有效60例(94%).结论:和血明目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显著疗效,是治疗此病的安全、简便的口服药物.
作者:张玉明;王芳芳;韦育江;丁芝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眼部创伤的临床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对70例72眼眼创伤导致视功能受损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一次手术视功能较术前改善58眼(80%),不变12眼(17%),下降2眼(3%),30例视网膜脱离患者中, 27眼达到视网膜解剖复位(90%).3眼(10%)视网膜脱离严重与增殖机化粘连无法完全复位,或脉络膜脱离无法复位.结论:玻璃体切除手术是目前治疗严重眼后段创伤的理想方法,伤眼受伤程度、视网膜受伤程度、手术过程是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坑彩霞;徐艳萍;王绍莉;张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半量维替泊芬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的短期疗效. 方法:2009-04/2009-09确诊为急性CSC患者12例12眼,行单次半量维替泊芬(3mg/m2)光动力学治疗,术前和术后1,4,12wk进行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3D-OCT)的检测,且于术前、术后4wk和12wk进行视网膜荧光造影(FFA)、脉络膜血管造影(ICG)和眼底自发荧光(FAF)检查,观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术前3D-OCT均显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造影中均存在墨迹样或炊烟样的渗漏及脉络膜血管扭曲扩张弥漫荧光渗漏;术后1wk,3D-OCT有6眼的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术后4wk时有9眼在OCT中显示渗液完全吸收,7眼在FFA中显示荧光渗漏消失、3眼渗漏减轻,9眼在ICG中显示扭曲扩张的脉络膜血管管径恢复正常、3眼管径略改善,且9眼在术前渗漏点处的异常自发荧光基本恢复正常;术后12wk,仅有1例视网膜下积液仍未完全吸收,余11眼渗液均完全吸收,12眼在造影中均未显示异常荧光渗漏,在FAF上显示在原有浆液性脱离区域内出现点片状散在强自发荧光点.治疗后12wk,视力从术前平均0.43升高至0.8,其中2眼视力术后无明显变化.随访期间12眼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半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急性 CSC短期内安全有效.
作者:宣懿;赵培泉;彭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OCT3检测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Humphrey 750型视野计检测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方法:维吾尔族青光眼47例79眼,汉族青光眼对照组21例38眼,维吾尔族正常对照组15例30眼,分别对各组进行OCT3和视野检测,比较各组指标差异,并进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野相关性分析以及维族青光眼组分层分析.结果:维族青光眼组与维族正常组间的比较结果为两组的OCT 1:00,11:00及上象限、全自动视野的MD和PSD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OCT6:00,7:00,12:00和下象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维族青光眼组与汉族青光眼组间的OCT参数差异没有显著性.维族青光眼组OCT指标与视野指标相关且随着青光眼分期相关性加强.结论:OCT在青光眼的诊断中有较好的诊断价值,OCT在青光眼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检测与视野相关,OCT检测能够验证视野的检测,为青光眼的诊断提供了量化标准.
作者:李雪静;具尔提·哈地尔;朱国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EGb761对视神经夹伤后兔视网膜视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方法:大白兔24只,右眼为实验组,左眼为对照组,制作视神经夹伤模型.右眼球后注射EGb761(60mg/kg),左眼球后注射等容量平衡盐液BSS.于伤后4,7,14d取材,应用病理图像分析仪计数RGC;并进行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伤后3~14d,两组RGC 数目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RGC数目明显高于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两组均有MBP阳性表达,BSS组表现为强阳性;实验组MBP表达呈下降趋势,14d表达呈弱阳性;BSS组表达也随时间有所减弱,但14d时表达仍明显;不同时间点实验组RGC阳性率均低于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Gb761能降低视神经夹伤后MBP的含量,提高RGC的存活数量.
作者:乔锋;刘永霞;刘金华;蒋力平;成云翠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90岁以上超高龄白内障患者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岁以上超高龄白内障患者24例25眼实施了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所有患者都能配合医师顺利手术,25眼中17眼(68%)术后3mo视力>0.6,其中12眼(48%)术后视力≥0.8,无严重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术前细致的全身及眼部检查,尤其是角膜内皮及核硬度的情况,娴熟的小切口手术技巧,是表面麻醉下超高龄白内障患者手术成功的保障.
作者:杜刚;周和政;孙叙清;罗丰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调查以问题为基础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用于临床见习教学的效果.方法:两种模式各两组学生,共48名,分别采用PBL与讲课的幻灯教学两种模式,观察学生的学习热情,问卷调查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诊断的正确率.结果:两组学生,用PBL教学的学生热情明显高于另一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喜爱这种PBL模式;模拟诊断教学中,采用PBL教学的学生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另一组.结论:PBL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见习的学习效果.
作者:袁洪峰;孙强;张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继发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05-08/2009-08连续收治的10例12眼ICE综合征继发青光眼患者随访3~40mo,观察其手术方法及术后眼压、视力情况.结果:所有患眼均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成功8眼,失败眼中3眼行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成功,1眼行睫状体光凝术.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是治疗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继发青光眼的有效手术方法.
作者:王晓冰;刘立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临床的系统观察研究泪点发生炎症的原因及泪点炎发展转归的临床规律,以及设计实施相应的手术治疗等,显示把泪点炎作为独立疾病列出的必要性.方法:用裂隙灯观察泪点和眼表,并泪道冲洗、探通检查;用微距照相记录泪点典型病变,其中有24眼泪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泪点炎病临床特征:几乎所有泪点炎患者都合并急、慢性结膜炎;多数为泪点单独发炎,少数与后续泪道炎性阻塞疾病合并存在.急性泪点炎少见,溢热泪,泪点局部红肿、痒痛,泪点壁贴合关闭泪点口,以抗炎药物治疗为主.慢性泪点炎多见,溢冷泪,主要有泪点壁软缩,泪点乳头平坦,泪点口向心性缩小;增殖膜覆盖泪点口;泪点壁肿胀、增生贴合关闭泪点口;增生的睑结膜包裹稀薄的积脓包埋泪点口,形成白色隆起的泪点外观四种类型.以手术治疗为主,效果良好.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泪点炎病多发而常见,有独特的发展转归临床规律,和单独的手术治疗方法,把泪点炎作为独立疾病单独列出,以减少泪道病诊治的疏漏和错误等非常必要.
作者:张敬先;邓宏伟;黄一涛;杨媛;叶琳;梁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特发性旁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症(idiopathic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IPT)是一种罕见的眼病.特征的表现为视网膜透明度下降和视网膜血管异常.因其具有潜在致盲性,又无明确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探索该病的病因、病变机制、检测方法和治疗手段日益成为眼科工作者所关切的问题.
作者:张君;胡运韬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无支架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对34例37眼慢性泪囊炎等行无支架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观察术后泪道通畅情况.结果:治愈33例36眼(97%),冲洗泪道通畅;好转1例1眼(3%)冲洗泪道通而不畅.结论:采用无支架泪囊鼻腔吻合术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患者痛苦轻,术后效果良好,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宁淑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及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2,TIMP-2)在大鼠外伤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方法:正常成年SD大鼠20只,体质量250~300g,建立单眼晶状体穿通伤后外伤性白内障模型,并随机分为伤后12,24,72,168h 4个时相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MP-2和TIMP-2在各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 LE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外伤后12h晶状体开始出现混浊,并随时间延长而加重.MMP-2 在各外伤组LEC中均有较强的阳性表达,而在正常对照眼中无表达.TIMP-2 的表达在各组LEC中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MMP-2与TIMP-2阳性表达率间无相关性(P>0.05). 结论:MMP-2参与了外伤性白内障形成的病理环节.MMP-2和TIMP-2表达失衡在外伤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石云峰;王峰;谢志;张爽;廖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变性性近视的远期疗效.方法:对52例行后巩膜加固术的进行性近视的患者83眼治疗资料进行术前和术后对比分析.随访观察术后6~11a视力及眼轴的变化情况.结果:裸眼视力术后8,11a均较术前提高(P<0.01);术后6~11a眼轴年平均增长长度分别为0.08,0.10,0.13mm,即年平均增长度均<0.50D.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可以提高视力、延缓和控制近视度数增长,改善眼底功能,减少、缓解近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治疗变性性近视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明;刘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改良的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32例改良的义眼台植入术,其中Ⅰ期18例,Ⅱ期1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改良的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后,义眼活动度好,与健眼同步,无脱出、眼窝凹陷或上睑下垂;其中3例义眼台暴露,重新手术修补.结论:对严重的眼球破裂伤、无光感疼痛性眼球或萎缩眼球患者行改良的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是一种较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时英;赵玉萍;牛建军;陈炳衡;李顺利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