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眼压症患者的随访观察

朱鸿雁

关键词:高眼压症, 眼压, 视野
摘要:目的:探讨高眼压症的危险因素、随访指标.方法:对29例高眼压症患者进行3~4(平均3.5)a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眼压、视野、视盘及视神经纤维层等方面的检查.结果:随访过程中25例患者眼压无明显变化,2例眼压呈下降趋势,眼压增高2例.结论:高眼压症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应密切随访观察,出现可疑青光眼改变,积极行抗青光眼的治疗.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LASIK术后干眼症122例

    目的:探讨LASIK术后干眼症产生的原因.方法:选取2008-01/2011-01就诊于门诊的LASIK术后干眼症患者122例244眼.通过检查视力、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干眼症问卷调查,并在15min后用裂隙灯检查眼前节,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荧光素(FL)染色检查.结果:干眼症患者常见的症状是视疲劳,其占总人数的88.5%,干涩者75例(61.5%),视力波动者93例(76.2%),异物感者84例(68.9%),眼痒者83例 (68.0%).结论:LASIK术后干眼症病因有角膜完整性破坏、神经缺失,术后未能定期复查.

    作者:刘子彬;许丹丹;刘海俊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玻璃体手术后干眼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玻璃体手术后影响泪膜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我院90眼玻璃体切割术术前的有关因素(性别、年龄、眼压、是否有糖尿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检查结果量化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手术时间与术后干眼症的发生相关(P<0.05).性别、眼压、是否有糖尿病、手术方式等因素与之无关.结论:患者年龄的大小、手术时间的长短是玻璃体手术后干眼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祺;冯劼;周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MMP-2和MMP-14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MMP-14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程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Rb组织中MMP-2和MMP-14的表达;用HMIAS-2000型全自动医学彩色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平均光密度值.统计学方法比较不同临床和病理阶段Rb表达MMP-2和MMP-14的差异.结果:患者50例Rb组织切片中MMP-2阳性表达38例,占76%;MMP-14的阳性表达41例,占82%;有视神经浸润的肿瘤MMP-2和MMP-1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视神经浸润的肿瘤(P<0.01),处于眼外期的肿瘤MMP-2和MMP-1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眼内期和青光眼期的肿瘤(P<0.01);Rb中MMP-2和MMP-14的阳性表达水平呈密切相关(P<0.01).结论:MMP-2和MMP-14的表达水平与视神经浸润和临床分期存在密切的关系,提示其表达水平与该肿瘤的浸润与发展有关.

    作者:龙华;周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腺相关病毒转内皮抑素基因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

    目的:探讨以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介导内皮抑素(ES)基因转移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SPF级SD大鼠 60只,角膜缝线法制作CNV模型,随机分为A,B,C和D共4组.A组:缝线后立即于上方近角膜缘处结膜下注射50μL rAAV-ES转染液;B组:缝线后刮除角膜上皮,用rAAV-ES转染液浸泡角膜10min;C组:缝线后用rAAV-ES转染液浸泡去上皮角膜10min后,同样部位结膜下注射50μL rAAV-ES转染液;D组:对照组,同样部位结膜下注射50μL生理盐水.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CNV的生长情况,并计算其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ES基因表达情况;病理切片检测CNV密度;观察ES基因转移对CNV的抑制作用.结果: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缝线后CNV逐渐生长,14d达高峰,其后逐渐减少;21d后变性.定量数据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因素与治疗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175.810,P<0.01).缝线诱导后不同转染组间CNV面积亦有显著性差异(F=2243.816,P<0.01);其中以D组CNV面积大;C组CNV面积小.不同时间段CNV生长面积之间差异显著(F=1060.854,P<0.01);对CNV增生的抑制率随着转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C组在缝线后28d,对CNV增殖的抑制率高达到58.2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A组于上方角膜缘结膜和角膜上皮中可见ES染色阳性;B组在浅基质CNV的内皮细胞中发现少量ES染色阳性;C组角膜上皮及浅基质CNV的内皮细胞中可见较为明显的ES染色阳性; D组角膜细胞均为ES染色阴性.角膜切片结果显示:CNV密度在各转染组均比对照组稀疏.结论:rAAV-ES转基因可明显抑制缝线诱导的大鼠CNV的增生.采用单独结膜下注射rAAV-ES转染液或转染液局部浸泡去上皮角膜的转染途径均能抑制缝线诱导的CNV增生,联合转染途径对缝线诱导CNV增生的抑制效果更好.

    作者:汤明芳;于健;白浪;刘琼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青光眼滤过术中联合应用环孢霉素A与5-氟尿嘧啶的对比观察

    目的:通过在青光眼滤过术中应用环胞霉素A(CsA)与5-氟尿嘧啶(5-FU)的对照研究,评价环胞霉素A(CsA)与5氟尿嘧啶(5-FU)用于青光眼滤过术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60例90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45眼,一组患者术中应用20g/L CsA溶液于巩膜瓣下及结膜瓣下,另一组用25mg/mL 5-FU溶液浸润巩膜瓣上及结膜瓣下,共4min.术后随访15mo.结果:术后第15mo末,CsA组和5-FU组功能性滤过泡的累积百分率分别为(81.25±10.13)%和(61.75±8.1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sA组累计完全成功率与条件成功率分别为(81.25±10.13)%,(92.62±3.38)%与5-FU组的(61.75±8.12)%,(79.37±6.12)%,差异有显著性(P<0.05).CsA对眼部毒副作用比5-FU少,且无长期严重并发症.结论:CsA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术比5-FU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王艳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LASEK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LASEK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07/2010-01在我院行LASEK手术的271例493眼患者,按术前等值屈光度分为高度近视组(6.00~10.00D)与超高度近视组(≥10.00D),其中高度组311眼,超高度组182眼.随访1a,比较术后两组的裸眼视力、haze及其它并发症.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随访结束,裸眼视力≥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眼数为,高度组255眼(82.0%),超高度组110眼(60.4%),两者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haze均在2级之内;无明显的角膜刺激症状及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LASE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但对超高度近视的治疗效果不佳.

    作者:程鹤;邹月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随州城区学龄前儿童弱视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对随州城区学龄前儿童弱视流行病学进行调查分析,从而为弱视的防治探索出良好的方法.方法:首先由经医师培训的各幼儿园老师对学龄前儿童作检查前视力表训练,再由园医配合我院眼科医生进行视力检查,经反复检查裸眼视力<0.8和有斜视者列为进一步散瞳验光检查对象,再由专职的小儿眼科医生扩瞳后进行屈光间质及眼底检查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再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并查矫正视力,然后观察弱视与低视力、性别、年龄的关系,各种类型弱视及不同注视性质的分布比例.结果:学龄前儿童视力低下及弱视患病率男女无显著性差异,3~6岁各年龄组视力低下率有显著性差异;在屈光不正性弱视中,轻度弱视占比例大,中度弱视次之,仅1例重度弱视;在屈光参差和斜视性弱视中,中度弱视比例大,在形觉剥夺和其他类型弱视中,重度弱视占有比例大;远视性屈光不正程度愈高,中度弱视所占比例愈大;斜视性弱视多伴有远视性屈光不正;共同性斜视与屈光不正关系密切,一般认为共同性斜视与远视有关系,外斜视与近视关系不大.结论:通过对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弱视儿童中,以屈光不正性、轻中度及中心注视性质为主,及时治疗对患儿的痊愈是很有帮助的.弱视治疗普遍采用综合疗法.应加大弱视常识及危害性的宣传,提高家长、社会对弱视的认识和重视.

    作者:李随;周鲜琳;王斌;陈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鼻泪管引流管及硅胶管联合置管治疗泪道系统多点阻塞

    目的:探讨泪点或泪小管狭窄合并鼻泪管阻塞或合并慢性泪囊炎的泪道引流管治疗方法.方法:临床诊断为泪点或泪小管狭窄合并鼻泪管阻塞或合并慢性泪囊炎的患者23例28眼,经泪道探通后,采用泪道引流管[1]和硅胶管联合置入治疗.结果:术后4mo拔管,随诊1a,患者23例28眼中,23眼无溢泪,泪道冲洗通畅,为治愈,治愈率82%.2眼少许溢泪,泪道冲洗时另一泪点少许返流,探针可达骨壁,可以入咽,为好转,好转率为7%.2眼泪道冲洗原路返流,针头不能达骨壁为无效;1眼泪道冲洗时探针可达鼻骨,但再次出现脓性分泌物,为无效,无效率为11%.结论:鼻泪管引流管和硅胶管联合置入是治疗泪道系统多点阻塞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曹业宏;徐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高眼压症患者的随访观察

    目的:探讨高眼压症的危险因素、随访指标.方法:对29例高眼压症患者进行3~4(平均3.5)a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眼压、视野、视盘及视神经纤维层等方面的检查.结果:随访过程中25例患者眼压无明显变化,2例眼压呈下降趋势,眼压增高2例.结论:高眼压症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应密切随访观察,出现可疑青光眼改变,积极行抗青光眼的治疗.

    作者:朱鸿雁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探讨小瞳孔超声乳化切除白内障的技巧

    目的:探讨小瞳孔下超声乳化切除白内障的临床技巧.方法:临床确诊小瞳孔白内障98例116眼.术中应用黏弹剂及人工晶状体调位钩或用虹膜恢复器和囊膜剪扩大瞳孔,撕除虹膜表面机化膜等方法将瞳孔扩大至4~5mm,并在囊袋内完成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术.结果:术中116眼(100%)将瞳孔扩大至4~5mm均顺利完成撕囊及超声乳化术,术后106眼(91.4%)瞳孔恢复.其中8眼(6.9%)后囊破裂,20眼(17.2%)角膜水肿,均于3~5d内消失,6眼(5.2%)未植入人工晶状体.结论:利用黏弹剂及晶状体调位钩或囊膜剪扩大瞳孔等措施能简单有效的扩大瞳孔,不损伤瞳孔括约肌,术后维持瞳孔圆形,且存在瞳孔对光反射,因此在保留瞳孔功能的同时顺利的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作者:肖津安;任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复明手术中翼状胬肉两种术式术后疗效比较

    目的:对翼状胬肉手术常用的两种术式术后疗效进行比较,探讨可否免除结膜缝线.方法:将65例76眼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分别采用无缝线法联合丝裂霉素C(MMC组,36眼)和带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结膜移植术(ALCT组,40眼),术后随访1a,比较创面修复时间及复发率.结果:MMC组与ALCT组的术后创面修复时间及复发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缝线法较缝线法手术简洁,创伤小,速度快,适合大批量的复明手术,同时无需拆线,适合偏远山区,无法复诊拆线的老年、贫困、以及行动不便的患者.

    作者:裴育;黄赟;肖凡;程文武;杨炯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Becacizumab联合格栅样光凝治疗CRVO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贝伐单抗(Bevacizumab)联合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纳入标准筛选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CRVO引起黄斑水肿32例32眼.随机分为A和B两组,A组: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IVB)+格栅样光凝,B组:格栅样光凝.比较两组治疗后4,12,24wk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值、眼压,以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疗效明显,视力提高快,视网膜厚度降低明显,在4,12,24wk观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51.81±57.68,320.44±58.94,296.50±52.15μm.视力及黄斑区厚度均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视力略有改善,但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视网膜厚度降低,在4,12,24wk观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526.56±88.92,441.06±94.06,374.31±106.07μm.两组眼内压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应用激光的能量及点数均少于B组,减少治疗次数.结论:采用联合治疗方法能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疗效持久.

    作者:王丽丽;李立婕;郑波;金丽英;张雯;霍敏;何斌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甲钴胺超声雾化对LASIK术后角膜神经修复的影响

    目的:评价甲钴胺超声雾化对LASIK术后角膜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我院行LASIK术式患者72例,屈光度-1.50~ -4.50D,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4例,所有患者行LASIK手术后进行治疗,A组空白对照组:手术后不进行抗干眼症处理.B组人工泪液点眼组:手术后点用人工泪液.C组超声雾化甲钴胺组:手术后超声雾化甲钴胺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wk;1,3mo时测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量和角膜前基质层神经纤维密度的变化.结果:与A组相比,B组术后1mo开始BUT明显增加,C组术后1wk;1,3mo时BUT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和C组不同时期泪液分泌量明显增加(P<0.05);与B组相比,C组术后1,3mo泪液分泌量明显增加(P<0.05).与A,B两组相比,LASIK术后C组角膜中央区新生神经纤维面积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甲钴胺超声雾化可以减少LASIK术后干眼症的发生,同时修复受损的角膜感觉神经.

    作者:唐九丰;孙晓芙;刘志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的效果.方法:采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132例140眼圆锥角膜,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术后随访6~48mo.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2~0.4者13例14眼,~0.8者92例96眼,>0.8者27例30眼,发生排斥反应5眼,植片透明131例139眼,半透明1例1眼,8眼出现后弹力层皱褶.结论: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具有并发症少,能减少内皮型排斥反应的发生,术后视力好,且对供体材料要求较低等优点,为治疗圆锥角膜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选择.

    作者:肖丽;吴彦超;王东;王鑫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ZnSO4对紫外线诱导的大鼠晶状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ZnSO4对紫外线诱导的大鼠晶状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离体培养大鼠晶状体,随机分为三组:(1)阴性对照组(正常组);(2)阳性对照组(紫外线照射);(3)实验组(紫外线照射+ZnSO4).观察晶状体的混浊程度,晶状体组织中GSH-Px和SOD的含量,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P70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晶状体混浊程度较同时段阳性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外线照射后,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P70的表达明显增加,实验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P70的表达较同时段的阳性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中GSH-Px和SOD含量显著低于同时段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GSH-Px和SOD含量明显高于同时段阳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晶状体中,ZnSO4可诱导HSP70的表达进而对晶状体的氧化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季阳;刘丹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下穹隆成形术矫正老年性下睑外翻的临床观察

    0引言老年性睑外翻仅限于下睑部,由于老年人的眼轮匝肌功能减弱,眼睑皮肤及外眦韧带也较松弛,使睑缘不能紧贴眼球,并因下睑本身的重量使之下坠而引起下睑外翻,由于睑缘位置异常从而导致流泪,不断向下拭眼泪的动作使外翻加重[1].本文采用下穹隆成形术对15例20眼老年性下睑外翻进行治疗,手术后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矫正中老年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目的:临床观察应用超声乳化技术摘除尚透明的晶状体后,行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矫正中老年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6例44眼,45岁以上晶状体尚透明的高度近视眼患者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状态、角膜曲率、眼压、内皮细胞计数、立体视觉、脱镜率、患者视力习惯和满意程度.结果: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裸眼及佳矫正远近视力、角膜曲率、立体视觉等均较术前提高,术后脱镜率达95.5%,满意程度97.7%.术后除一过性眼压增高外,随访期内未出现后囊膜混浊,未发现黄斑囊样水肿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以成熟的超声乳化手术技术行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中老年高度近视眼的方法是安全和有效的,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郝晓琳;戴维智;魏海霞;苏连荣;李琦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模拟高原缺氧环境对大鼠ERG的影响

    目的:观察模拟高原缺氧环境对成年大鼠视网膜电流图(electroretinogram,ERG)的影响.方法:将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即650m海拔高度(乌鲁木齐所在海拔高度)组、模拟3 000m海拔高度组、模拟5 000m海拔高度组,分别将模拟3 000m和5 000m海拔高度组大鼠放入预先设定高度为3 000m和5 000m的低压舱内,饲养7d后测量大鼠F-ERG a波、b波及Ops潜伏期及波幅.结果:模拟5 000m海拔高度组F-ERG a,b,Ops各子波OP1,OP2,OP3波峰值潜伏时与模拟3 000m海拔高度组和650m海拔高度组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拟3 000m海拔高度组F-ERG a,b,Ops各子波OP1,OP2,OP3波峰值潜伏时与650m海拔高度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5 000m海拔高度组F-ERG a,b波幅及Ops总波幅与模拟3 000m海拔高度组和650m海拔高度组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3 000m海拔高度组F-ERG a,b波幅及Ops总波幅与650m海拔高度组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低压舱模拟的5 000m高原缺氧环境对大鼠的视网膜神经元造成损伤,而模拟3 000m海拔高度的缺氧环境对大鼠视网膜神经元的损伤不明显.

    作者:桓莹;孙时英;李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人工晶状体在先天性白内障中的应用进展

    国际上对于小儿白内障手术和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的经验一直在不断地改进.患者、家庭和医生都在期待着术后更好的结果,所以努力地改进手术技术和完善手术方法以及选择合适的IOL对患儿的预后视力非常重要.

    作者:董开业;李才锐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选择性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目的:探讨根据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差异,在不同部位选择性预设散光轴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96例112眼,随机分为三组:A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34例39眼;B组11:00位透明角膜切口,26例31眼;C组角膜曲率引导下于角膜屈光力大轴向上行个体化高选择性透明角膜切口,36例42眼.结果:术前、术后1wk,3组裸眼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mo,C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A,B组(均P<0.05),而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术后1,3mo的角膜散光度显著小于A,B组(P<0.05).结论:角膜曲率引导下行位于角膜屈光力大轴方向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影响小,并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较快恢复,有效控制术后术源性角膜散光,进一步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作者:刘彦章;杜建英;许淑云;关小荣;赵吉飞;黄立;秦玲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