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敏;张溪英;王江平;李开华;杜真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晶状体上皮细胞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性白内障组.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组中,建立糖尿病模型,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两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ICAM-1表达变化;RT-PCR法检测 TGF-β1和TGF-β1中和抗体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ICAM-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ICAM-1的表达明显增高,且随着病程发展呈进行性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培养组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ICAM-1的表达则显著增强,与正常血清培养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GF-β1抗体培养组中,ICAM-1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与TGF-β1培养组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可以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ICAM-1的表达;ICAM-1通过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的黏附、增殖而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晓辉;潘永明;徐国兴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泪点或泪小管狭窄合并鼻泪管阻塞或合并慢性泪囊炎的泪道引流管治疗方法.方法:临床诊断为泪点或泪小管狭窄合并鼻泪管阻塞或合并慢性泪囊炎的患者23例28眼,经泪道探通后,采用泪道引流管[1]和硅胶管联合置入治疗.结果:术后4mo拔管,随诊1a,患者23例28眼中,23眼无溢泪,泪道冲洗通畅,为治愈,治愈率82%.2眼少许溢泪,泪道冲洗时另一泪点少许返流,探针可达骨壁,可以入咽,为好转,好转率为7%.2眼泪道冲洗原路返流,针头不能达骨壁为无效;1眼泪道冲洗时探针可达鼻骨,但再次出现脓性分泌物,为无效,无效率为11%.结论:鼻泪管引流管和硅胶管联合置入是治疗泪道系统多点阻塞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曹业宏;徐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寻找一个方法简单,不要特殊器械,并发症少,且能快速取核的方法.方法:我院2010年手术治疗白内障746例,从中选出老年性单纯性Ⅱ~Ⅳ级核的白内障患者352例352眼,随机分成两组.2010-03-29/05-15用常规圈套器取核法176例;2010-06-01/10-22改进采用玻璃酸钠及针头取核176例.结果:经过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改进组比常规组每例平均节省手术时间约2.55min,P<0.01,两者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两组手术后1wk视力恢复情况,常规组脱残率为81.25%,改进组脱残率为92.61%,P<0.05,差别有显著意义.1~3mo视力恢复情况,常规组≥0.5者139例(78.98%),改进组≥0.5者165例(93.75%),P<0.05,差别有显著意义.术中术后并发症改进组也明显少于常规组.结论:改进组的取核方法简单、不要特殊器械,省时、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好,适合基层医院应用,更利于开展农村大规模防盲治盲工作.
作者:彭立权;赵波;丁伯云;朱庆东;黄松松;孙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评价在玻璃体切割术中荧光素钠染色残余皮质的有效性.探讨口服荧光素钠在玻璃体切割手术(vitrectomy)中的标志作用及术后眼压、视力同对照组相比较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减少玻璃体切割术中的并发症,及对视网膜和眼内其他组织是否产生毒副反应.方法:对2009-09/2010-09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附属眼科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中,选取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或视网膜脱离等病例,以往没有眼部后节手术史,且排除全身情况影响眼部疾病及不耐受手术的患者60例60眼.所有患者于玻璃体切割术前均行全身和眼局部的常规检查,术眼行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B超,详细了解患眼术前角膜、前房、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情况.将玻璃体切割术患者60例60眼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眼术前空腹口服荧光素钠,对照组30眼术前未口服荧光素钠.术后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B超,术后随诊1mo.通过随访,观察两组视力、眼压的变化,分析其统计学意义.结果:在玻璃体切割术中,荧光素钠分散在玻璃体皮质中,可以清楚地显示残留玻璃体皮质的部位和范围,易于剥除残留玻璃体的皮质,两组在视力、眼压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荧光素钠可以清晰地标志残留玻璃体,具有手术安全性,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减少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率,有利于保护和恢复视功能,且对视网膜及眼内其他组织无毒性.
作者:王雨晴;于永斌;赵珍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贝伐单抗(Bevacizumab)联合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纳入标准筛选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CRVO引起黄斑水肿32例32眼.随机分为A和B两组,A组: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IVB)+格栅样光凝,B组:格栅样光凝.比较两组治疗后4,12,24wk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值、眼压,以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疗效明显,视力提高快,视网膜厚度降低明显,在4,12,24wk观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51.81±57.68,320.44±58.94,296.50±52.15μm.视力及黄斑区厚度均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视力略有改善,但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视网膜厚度降低,在4,12,24wk观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526.56±88.92,441.06±94.06,374.31±106.07μm.两组眼内压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应用激光的能量及点数均少于B组,减少治疗次数.结论:采用联合治疗方法能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疗效持久.
作者:王丽丽;李立婕;郑波;金丽英;张雯;霍敏;何斌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检测豚鼠眼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及结构形态,探讨OCT检测豚鼠眼视网膜、脉络膜厚度与组织学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5只英国属花色豚鼠(出生后3wk)采用OCT扫描眼底并进行分析,然后处死豚鼠(10眼)行组织学检查.结果:OCT检测豚鼠视网膜厚度与组织学检查结果具备良好相关性(r= 0.77,P<0.01),OCT检测视网膜厚度比组织学检查结果厚15~20 μm.但豚鼠脉络膜厚度与组织学检查结果无明显相关性(r=0.19,P=0.203>0.05).结论:豚鼠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均可通过OCT进行检测.
作者:李翊 刊期: 2011年第10期
0引言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特别是在海洋石油地处沿海一带,由于海上室外作业多,风沙大,发病率较高,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美观与视力.其发病率以中老年人居多,大多在45岁以上,有很多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哮喘等,对较长的手术时间操作不能耐受.
作者:许美玲 刊期: 2011年第10期
0引言眼内淋巴瘤有两种类型,一种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称之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另一种起源中枢神经系统之外,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眼部,而初发于眼内的也叫原发性眼内淋巴瘤[1].过去曾认为,恶性淋巴瘤的瘤细胞属网织细胞系统,既往也称为网织细胞肉瘤[1,2].本例患者属于原发性眼内淋巴瘤,报告如下.
作者:苏志彩;陈明;刘鹤南;刘璐;柴广睿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的眼底改变.方法:对CD4≥200×106/L,不合并其他部位的机会感染和全身病,尚未曾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患者进行眼底检查.结果:患者120例中114例(95%)患者的221眼(92.1%)的佳矫正视力≥1.0;3例(2.5%)4眼(1.7%)视网膜后极部点片状出血者;1例(0.8%)患者1眼发现后极部棉绒斑.结论: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的早期眼底改变,在CD4≥200×106/L时,病变发生机会较少,对视力无明显影响.
作者:孙挥宇;勇志鹏;何宏宇;李丹;毛菲菲;柳月红;许雪静;马爱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原发性眼睑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发病率.方法:收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眼科医院2003-01/2009-12门诊及住院治疗的291例原发性眼睑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眼睑肿瘤172例(59.1%),其构成位于前10位的依次为:乳头状瘤、色素痣、炎性肉芽肿、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淀粉样变性、疣、血管瘤、黄色瘤、浆细胞肉芽肿、毛发上皮瘤.恶性眼睑肿瘤119例(40.9%),其构成位于前5位的肿瘤依次为: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含梭形细胞癌)、皮脂腺癌、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对眼睑三大恶性肿瘤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讨论了眼睑肿瘤切除术后的眼睑修复方法.结论:眼睑肿瘤临床病理分类繁多,对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有助于正确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杨于力;刘勇;秦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术(MSICS)和超声乳化(Phaco)白内障摘除术对白内障合并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散瞳后瞳孔直径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核硬度达到III级(Emery法)的白内障合并NPDR患者45例60眼,分为MSICS组和Phaco组,每组30眼.白内障手术前后均采用复方托吡卡胺眼药水给予患眼散瞳,测量散瞳后瞳孔直径,两组术前及术后3mo的散瞳后的瞳孔直径进行比较.结果:MSICS组散瞳后瞳孔直径术前为6.23±0.83mm,Phaco组散瞳后瞳孔直径术前为6.26±0.85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ICS组术前术后散瞳后瞳孔直径差值为0.11±0.09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aco组术前术后散瞳后瞳孔直径差值为0.17±0.11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ICS组和Phaco组之间术前术后散瞳后瞳孔直径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核硬度达到III级合并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行MSICS和Phaco均可使散瞳后瞳孔直径变小,Phaco术可能对散瞳后瞳孔直径的影响更明显.
作者:王树林;王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根据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差异,在不同部位选择性预设散光轴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96例112眼,随机分为三组:A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34例39眼;B组11:00位透明角膜切口,26例31眼;C组角膜曲率引导下于角膜屈光力大轴向上行个体化高选择性透明角膜切口,36例42眼.结果:术前、术后1wk,3组裸眼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mo,C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A,B组(均P<0.05),而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术后1,3mo的角膜散光度显著小于A,B组(P<0.05).结论:角膜曲率引导下行位于角膜屈光力大轴方向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影响小,并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较快恢复,有效控制术后术源性角膜散光,进一步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作者:刘彦章;杜建英;许淑云;关小荣;赵吉飞;黄立;秦玲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作为一种特殊的钙调蛋白,癌钙蛋白(oncomodulin,OncoM,OCM)一直被认为只在肿瘤的发生、生长中起调节作用.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OCM对视神经损伤具有修复功能,为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本文就目前OCM在视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亮;许家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发生的情况,分析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我院自2006-09/2011-11行LASIK术2 666例5 212眼,其中发生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10例16眼,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患者2 666例5 212眼中发生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的10例16眼,发生率为0.31%,按照发生的原因、时间、范围的大小及位置,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其中4例5眼给予百力特眼液点眼,并辅予局部预防性降眼压药物点眼,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消失;6例11眼药物治疗联合手术掀瓣刮除层间上皮,并常规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1~2d,术后予百力特眼液点眼,并辅予局部预防性降眼压药物点眼,所有患者随访6mo~4a无1例复发,视力恢复好.结论: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是术后所特有的并发症.术前要严格排除手术禁忌证,术中行规范手术操作、术后及早发现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并给予积极治疗是对LASIK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郑丽梅;洪荣照;吴美聪;王永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报告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患复发性后天性眼弓形体病的异常恶化及治疗后视力的改善.方法:病例报告.结果:比沙亚族女孩,21岁,其它方面健康,有与猫接触史,表现为右眼无痛、渐进性视力模糊2wk.视力右眼6/15,左眼6/6.眼底检查呈右眼后极部局灶性视网膜炎,伴视盘肿胀充血,双眼周边陈旧性视网膜脉络膜疤痕.经弓形虫血清检查证实其右眼患复发性眼弓形虫病.起初,患者对复方新诺明和阿奇霉素两种药物反应良好.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右眼弓形体病两次恶化,右眼视力下降到6/60,随后进行持续6wk的口服阿奇霉素和逐渐减量的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右眼弓形虫性视网膜炎治愈,随访1a未见复发.患者终视力,右眼6/30,左眼6/ 6.结论:患复发性后天性眼弓形体病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并不常见.延误诊断和治疗导致永久性失明.及时、充分的治疗和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对防止并发症毁坏视觉极其重要.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90刀头超薄角膜瓣和110刀头常规角膜瓣在低中度近视患者手术前后的诸多指标的对比研究,探讨超薄瓣LASIK手术的优缺点.方法:根据患者知情原则及患者自愿选择分为两组:组1(使用常规Moria 110μm刀头组) 81例159眼;组2(使用Moria 90μm一次性刀头组) 73例145眼.术中测量实际角膜瓣厚度,观察两组角膜瓣形态、对合情况、术后反应、并发症,检测两组角膜厚度、角膜瓣厚度、剩余角膜基质厚度及术后预测视力、眼压等指标.结果:组1实际角膜瓣厚度为134.0±2.5μm,组2为93.5±5.9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瓣形态、对合情况、术后反应和术后预期视力及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超薄瓣组并发症更少,保留的角膜基质床更厚(P<0.05).结论:90超薄角膜瓣LASIK与110常规角膜瓣LASIK相比,能取得同样良好的矫治效果,而超薄角膜瓣LASIK可矫治的屈光度更大,保留的角膜基质床更多,具有更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更宽的适应范围,将成为不同程度近视患者的首选术式.
作者:朱映芳;刘玉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比较非接触式眼压计(NCT)、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GAT)、动态轮廓眼压计(DCT)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四种方法检查眼压的差异,并研究它们与中央角膜厚度(CCT)和中央角膜曲率(CCV)的关系.方法:对拟行LASIK手术的143例286眼患者用Pentacam系统测量CCT和CCV后,分别用NCT,GAT和DCT测量眼压,并用Pentacam系统的Ehlers,Shah,Dresden,Orssengo/Pye和Kohlhaas 5种眼压校正方法对NCT眼压值进行校正,将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DCT值高,DCT与其他方法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GAT与DCT,Kohlhaas,Shah之间有差异(P<0.05),与其他方法之间无差异; 各组眼压值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GAT与DCT的相关性强(r=0.702); NCT受CCT影响大,GAT受CCV影响大,DCT,Dresden,Orssengo/Pye,Shah与CCT和CCV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对CCT和CCV正常的健康人群进行青光眼筛查时建议使用压平式眼压计,对可疑的患者,尤其是CCT和CCV偏离正常的患者,宜进一步行DCT检查或者用Pentacam系统进行眼压校正.
作者:赵剑;孟觉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以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介导内皮抑素(ES)基因转移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SPF级SD大鼠 60只,角膜缝线法制作CNV模型,随机分为A,B,C和D共4组.A组:缝线后立即于上方近角膜缘处结膜下注射50μL rAAV-ES转染液;B组:缝线后刮除角膜上皮,用rAAV-ES转染液浸泡角膜10min;C组:缝线后用rAAV-ES转染液浸泡去上皮角膜10min后,同样部位结膜下注射50μL rAAV-ES转染液;D组:对照组,同样部位结膜下注射50μL生理盐水.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CNV的生长情况,并计算其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ES基因表达情况;病理切片检测CNV密度;观察ES基因转移对CNV的抑制作用.结果: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缝线后CNV逐渐生长,14d达高峰,其后逐渐减少;21d后变性.定量数据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因素与治疗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175.810,P<0.01).缝线诱导后不同转染组间CNV面积亦有显著性差异(F=2243.816,P<0.01);其中以D组CNV面积大;C组CNV面积小.不同时间段CNV生长面积之间差异显著(F=1060.854,P<0.01);对CNV增生的抑制率随着转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C组在缝线后28d,对CNV增殖的抑制率高达到58.2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A组于上方角膜缘结膜和角膜上皮中可见ES染色阳性;B组在浅基质CNV的内皮细胞中发现少量ES染色阳性;C组角膜上皮及浅基质CNV的内皮细胞中可见较为明显的ES染色阳性; D组角膜细胞均为ES染色阴性.角膜切片结果显示:CNV密度在各转染组均比对照组稀疏.结论:rAAV-ES转基因可明显抑制缝线诱导的大鼠CNV的增生.采用单独结膜下注射rAAV-ES转染液或转染液局部浸泡去上皮角膜的转染途径均能抑制缝线诱导的CNV增生,联合转染途径对缝线诱导CNV增生的抑制效果更好.
作者:汤明芳;于健;白浪;刘琼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评价LASEK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07/2010-01在我院行LASEK手术的271例493眼患者,按术前等值屈光度分为高度近视组(6.00~10.00D)与超高度近视组(≥10.00D),其中高度组311眼,超高度组182眼.随访1a,比较术后两组的裸眼视力、haze及其它并发症.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随访结束,裸眼视力≥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眼数为,高度组255眼(82.0%),超高度组110眼(60.4%),两者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haze均在2级之内;无明显的角膜刺激症状及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LASE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但对超高度近视的治疗效果不佳.
作者:程鹤;邹月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LASIK术后干眼症产生的原因.方法:选取2008-01/2011-01就诊于门诊的LASIK术后干眼症患者122例244眼.通过检查视力、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干眼症问卷调查,并在15min后用裂隙灯检查眼前节,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荧光素(FL)染色检查.结果:干眼症患者常见的症状是视疲劳,其占总人数的88.5%,干涩者75例(61.5%),视力波动者93例(76.2%),异物感者84例(68.9%),眼痒者83例 (68.0%).结论:LASIK术后干眼症病因有角膜完整性破坏、神经缺失,术后未能定期复查.
作者:刘子彬;许丹丹;刘海俊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