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陈建卓;王润;李媛媛
目的:前瞻性研究游离上皮瓣Epi-LASIK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其愈合机制.方法:近视患者27例54眼,随机将1眼做游离上皮瓣的Epi-LASIK作为实验组(A组).另1眼为标准的Epi-LASIK作为对照组(B组).观察角膜刺激症状、疼痛分级、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裸眼视力、屈光度、眼压、haze分级等,随访6mo以上.结果:疼痛分级A组1~3(平均2.2)级,B组1~3(平均2.3)级.眼异物感持续时间:A组1~3(平均2.2)d;B组1~3(平均2.9)d.上皮愈合时间A组3~6(平均4.4)d;B组5~7(平均5.8)d.术后6mo裸眼视力(UCVA)较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下降1行者两组各有1眼(4.0%),其余52眼(96.0%)均达到或高于术前BCVA.无BCVA下降者.术后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A组 -0.50~+0.75(平均0.28±0.27)D;B组-0.25~+0.68(平均0.23±0.26)D.haze分级A组≤0.5级者19眼(70.4%),1级者8眼(29.6%);B组≤0.5级18眼(66.7%),1级9眼(33.3%).两组均无haze≥2级者.结论:游离上皮瓣的Epi-LASIK与普通Epi-LASIK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预测性和屈光稳定性,但游离上皮瓣的Epi-LASIK明显缩短了术后刺激症状的持续时间,加快了视力恢复,舒适性更好.
作者:胡裕坤;李文静;高晓唯;郭云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 contact lens,SCL)对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曲率的影响.方法:检测143例286眼配戴SCL患者的CCT、角膜地形图.154例308眼正常人为正常对照.比较连续配戴角膜接触镜不同年限患者和正常人的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的差异.结果:配戴SCL较短者(≤2a)的CCT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戴镜时间超过2a的Ⅱ组和Ⅲ组与对照组及配戴SCL≤2a的Ⅰ组CCT相比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配戴SCL对角膜曲率无显著影响.结论:短期配戴SCL后角膜厚度尚无明显的变化,但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角膜厚度逐渐变薄.而不论长期或者较短时间配戴SCL角膜曲率并无显著变化,但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角膜的不规则性有增加的趋势.
作者:茶雪平;张波涌;章锦曼 刊期: 2012年第08期
难治性青光眼病因十分复杂,眼部组织结构破坏明显,是一种应用常规抗青光眼手术,效果较差的眼科疾病.手术失败主要原因是滤过口处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瘢痕形成使滤过口阻塞.现将国内外新近有关难治性青光眼治疗的改良滤过性手术、房水引流装置植入术、激光睫状体光凝术等手术方法的报道进行回顾并作一简单综述.
作者:辛梦;王强;张磊 刊期: 2012年第08期
0引言前房炎症反应为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由于前房反应引起的虹膜后粘连、瞳孔膜闭等并发症均会严重影响手术效果.近年来,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作为一种长效糖皮质激素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眼科手术中[1].本研究观察TA前房注射抑制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术后前房炎症反应的临床效果,探讨TA在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作者:向保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眼附属器B细胞非霍杰金淋巴瘤(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NHL)中Skp2,p27和PTEN的表达.方法:收集1995年到2011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石蜡包埋标本,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眼附属器B细胞NHL(n=30) 标本中Skp2,p27和PTEN的表达,以眼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n=10)作为对照组.以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作为眼附属器B细胞NHL的的分类标准.结果:Skp2,p27和PTEN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无关,而与病例类型有关.眼附属器B细胞NHL Skp2表达率与眼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相比显著增高.p27,PTEN表达率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相比显著降低.随眼附属器B细胞NHL病理分级的提高,Skp2的表达显著增高,p27和PTEN的表达显著降低.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Skp2分别与p27,PTEN成负相关,p27和PTEN成正相关.结论:Skp2的表达升高,p27,PTEN蛋白的缺失以及可能与眼附属器B细胞NHL的发生有关;其中在MALT外边缘区DLBCL中,三种蛋白存在相关性.联合三种蛋白的检测眼附属器B细胞NHL的不同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静静;赵桂秋;周扬;杨先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LASIK术前屈光不正患者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屈光度和角膜曲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屈光不正患者220例440眼,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患者的眼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患者中央角膜厚度、电脑验光仪测量等效球镜度数和曲率,两两比较各测量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各组屈光不正患者眼压与中央角膜厚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568,0.534,0.413,0.412;P<0.001).屈光不正患者屈光度与中央角膜厚度、曲率、眼压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78,0.068,-0.077;P=0.052,0.073,0.058).屈光不正患者曲率与眼压、中央角膜厚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04,-0.058;P=0.917,0.157).结论:屈光不正患者眼压与中央角膜厚度之间呈正相关,随着角膜厚度的增加眼压升高.
作者:张燕;郑艳珍;董文丽;邱岩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总结.方法:慢性泪囊炎患者65例70眼,局部麻醉下行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术后给予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治疗.术后连续3d冲洗泪道(1次/d),之后每周冲洗泪道1次,共4次,以后每月冲洗泪道1次,共5次.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植入球头硅胶管,平均观察16mo.治愈64眼(91.43%),好转6眼(8.57%),总有效率100%.结论: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操作简便、省时,创伤小,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妍;李春晖 刊期: 2012年第08期
0引言球后视神经炎是球后视神经受到脱髓鞘改变,被压迫、肿瘤浸润、炎症、外伤及缺血是可能病因,其临床表现包括视力下降、视觉减退、视野缺损、视盘苍白、相对性瞳孔传入阻滞(RAPD)或称Marcus-Gunn征等.我们报道1例眼眶骨折术后对侧眼发生球后视神经炎的罕见例子以及回顾相关文献.
作者:黄庆;何为民 刊期: 2012年第08期
0引言视网膜裂孔的封闭是治疗与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关键.固体绿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具有操作简便、疗效高的优点.我科2010-01/2011-10在临床中应用固体绿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108例115眼,其中106眼获成功,9眼失败,成功率92.2%,探讨其适应证的选择,现记录如下.
作者:任可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本文通过青光眼发病机制计算机辅助教育(computing aided instruction,CAI)课件制作的过程及应用,阐述了CAI课件在眼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CAI课件的应用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医学教育中的优势.
作者:杜兆江;严宏;朱宝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甙对角膜化学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取健康SD大鼠20只,采用750mL/L硝酸银溶液烧伤法制备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化学烧伤后生理盐水点眼组)、雷公藤多甙组(烧伤后雷公藤多甙滴眼液点眼治疗),每组各10只.于化学烧伤后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和角膜组织学形态改变.结果:化学烧伤后第14及28d,对照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35.4±3.5mm2,52.5±6.2mm2;雷公藤多甙组为30.0±2.7mm2,41.0±5.6mm2,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雷公藤多甙滴眼液点眼治疗对角膜组织无明显毒性作用.结论:雷公藤多甙滴眼液点眼治疗能显著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作者:黎燕英;雷鹏;陆守权;杨春园;王蕾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VEGF)对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生长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表达的影响及VEGF对慢性高眼压条件下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保护作用和可能途径.方法: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高眼压+VEGF组A(包括A3d,A14d)、高眼压+安慰剂组B(包括B3d,B14d)和正常+VEGF组C(包括C3d,C14d),A、B组模型制作应用巩膜浅层静脉烧烙法建立慢性高眼压模型,C组只剪开球结膜,不烧烙巩膜浅静脉.A、C组在模型建立后即刻用10μL微注射器于大鼠角膜缘后2mm处刺入玻璃体腔,抽出玻璃体2μL,再向玻璃体腔内注射2μL(0.05μg/μL)重组大鼠VEGF,B组同法注入等量的去离子水.在3d和14d后处死动物,取眼球,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视网膜PEDF的表达,用TUNEL染色检测各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免疫荧光双标观察PEDF染色阳性的细胞是何细胞.结果:术后眼压明显升高(P<0.05),术后3d和14d的眼压无显著性差异.视网膜PEDF染色阳性细胞,B组多于A组,A组多于C组;TUNEL荧光染色显示VEGF高眼压组RGCs的凋亡明显的少于高眼压组.结论:玻璃体腔注射VEGF可减少高眼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
作者:吕炳健;王瑞夫;董晓云;吉秀祥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比较两种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方案的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a来26例45眼固定性内斜视患者手术治疗过程.2000-01/2006-12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超常量缩短术式(术式I) 治疗17眼,2007-01/2010-12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折叠并固定于颞侧眶骨膜术(术式Ⅱ) 治疗28眼.结果:采用术式I的17眼,术后第1d有4眼发现内斜>15°,即行外直肌眶骨膜固定于过矫5°~10°,术后随访1a左右眼位外斜5°左右.13眼随访6~18mo,其中7眼复发内斜10°~30°,均行外直肌眶骨膜固定并过矫于外斜5°~10°,术后随访1a以上眼位在外斜5°左右.采用术式Ⅱ的28眼,术后第1d复查发现眼位均过矫与术中设计情况类似,出院后随访1~2a术眼眼位均在外斜5°左右,2例随访3~4a,眼位轻微外斜5°以内.结论:常规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治疗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且逐渐回退,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超常量缩短术式手术效果良好,安全简便,手术成功率高,术后长期随访回退率低,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作者:魏艳丽;安晓巨;孙强;叶剑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β(SDF-1β)和瘦素(leptin)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28例T2DM患者和14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SDF-1β和瘦素的水平.糖尿病患者分单纯糖尿病组和血管病变组.结果:SDF-1β和瘦素水平在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血管病变组中依次下降,但除血管病变组中SDF-1β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外,其余各组间皆无统计学差异;血中SDF-1β水平与瘦素呈正相关(rs=0.524,P<0.01).结论:T2DM患者血中SDF-1β的水平下降,可能通过进入周围组织促进血管病变的产生和发展,可作为临床治疗调整的靶点之一.而瘦素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安美霞;许汉春;李雁;轩亚玲;王丽莉;曹艺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囊袋收缩综合征是白内障术后的一种并发症,以囊袋赤道部直径缩小为特征,造成眩光、复视、屈光不正、视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影响了患者术后疗效.随着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因此囊袋收缩综合征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预防其发生和Nd:YAG激光治疗可以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效果.本文将对囊袋收缩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病因以及防治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延吉章;李一壮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1,HPA-1)抑制剂应用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DMEM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DMEM)体外培养人RPE细胞,选择第5代细胞用于实验.倒置显微镜下直接观察不同质量浓度硫代磷酸甘露醇戊糖(phosphomannopentaose sulfate,PI-88)对人RPE细胞体外生长的干预效果,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1 tetrazolium bromide,MTT]比色法检测RPE细胞A570值;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RPE细胞角蛋白和HPA-1表达.结果:体外增生的RPE细胞胞浆和细胞核HPA-1呈强阳性表达,以细胞浆内表达为主,PI-88干预后细胞浆表达减弱.PI-88对体外RPE细胞的增生有明显的时效和量效抑制关系,药物干预72h细胞A570值随质量浓度不同表现明显下降趋势(P<0.05);而同一质量浓度,药物质量浓度达到100mg/L及以上时,48~72h才表现A570值减小的趋势.结论:HPA-1抑制剂可抑制体外培养RPE细胞的增生,并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
作者:唐维强;张岩;李晓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0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容化妆已成为女性时尚.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遇见许多女性患者(特别是青年女性),常常因为眼部化妆导致睑缘、睫毛、结膜囊、眼表、泪膜等一系列的眼部异常.现将2008-02/2012-02我院门诊82例120眼与化妆品相关的眼表泪液疾病作初步调查,并为减少疾病的发生给予健康指导,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丰年;张磊;谈清明;陈静;李晖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低浓度间断吸氧对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视网膜渗漏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吸氧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吸氧组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对照组注射柠檬酸盐缓冲液.糖尿病吸氧组大鼠每天吸入浓度为300mL/L氧气2h,2L/min.造模后2mo采用血液流变仪测定大鼠血液流变学参数,采用Evans蓝作为示踪剂定量检测视网膜中Evans的含量,分析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程度.结果:糖尿病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高切相对指数、低切相对指数、高切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卡松黏度和血沉方程K值均较对照组和糖尿病吸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吸氧组的血浆黏度和卡松黏度与对照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吸氧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高切相对指数、低切相对指数、高切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焦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均较对照组和糖尿病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组视网膜Evans渗漏量较对照组和糖尿病吸氧组高,糖尿病吸氧组视网膜Evans渗漏量较对照组高,但较糖尿病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浓度间断吸氧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液黏度,增加视网膜血供和氧供,减少视网膜渗漏.
作者:何青;谢茂松;徐国兴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在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的疗效差别.方法:回顾比较我院2006/2009年的103例103眼术前眼压控制不良的青光眼患者,这些患者分别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59眼和传统小梁切除术44眼,比较这两种术式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情况及滤过泡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103例103眼手术顺利完成,均未出现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24mo,复合小梁切除组中不用任何药物眼压控制在10~21mmHg共49眼;传统小梁切除术组中不用任何药物眼压控制在10~21mmHg共31眼.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0.05),即复合小梁切除术比传统小梁切除术疗效好.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多种类型青光眼的近、远期效果好,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作者:吴胜卫;孔凡宏;任淑兰;张大卫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中透明质酸酶对筋膜下麻醉的疗效.方法:该研究是一项双盲随机临床试验,在Nikookari眼科医院进行了长达5mo.行超声乳化术的候选患者中接受筋膜下麻醉的42眼随机分为均等的两组,分别应用20g/L的利多卡因溶液2mL+150U/mL透明质酸酶(LH),和单纯20g/L的利多卡因溶液2mL(L).筋膜下注射15min后活动受抑制.患者和医生都非常满意,对于术后疼痛的抑制(视觉模拟评分,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也同样满意.统计学分析采用列联表(包括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和参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活动抑制(33.3% vs 4.8%,P=0.04)、患者满意度(85.7% vs 57.1%,P=0.04)和医生满意度(87.5% vs 52.4%,P=0.02),LH组明显高于L组.VAS在相同组内明显较低(1.90±1.45 vs 3.00±1.55,P=0.04).结论:利多卡因溶液+透明质酸酶的筋膜下麻醉明显使得眼部活动受限,提高了患者和医生的满意度,并减轻了术后疼痛.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