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游离上皮瓣Epi-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

胡裕坤;李文静;高晓唯;郭云林

关键词:上皮瓣/角膜, Epi-LASIK, 近视, 治疗
摘要:目的:前瞻性研究游离上皮瓣Epi-LASIK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其愈合机制.方法:近视患者27例54眼,随机将1眼做游离上皮瓣的Epi-LASIK作为实验组(A组).另1眼为标准的Epi-LASIK作为对照组(B组).观察角膜刺激症状、疼痛分级、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裸眼视力、屈光度、眼压、haze分级等,随访6mo以上.结果:疼痛分级A组1~3(平均2.2)级,B组1~3(平均2.3)级.眼异物感持续时间:A组1~3(平均2.2)d;B组1~3(平均2.9)d.上皮愈合时间A组3~6(平均4.4)d;B组5~7(平均5.8)d.术后6mo裸眼视力(UCVA)较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下降1行者两组各有1眼(4.0%),其余52眼(96.0%)均达到或高于术前BCVA.无BCVA下降者.术后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A组 -0.50~+0.75(平均0.28±0.27)D;B组-0.25~+0.68(平均0.23±0.26)D.haze分级A组≤0.5级者19眼(70.4%),1级者8眼(29.6%);B组≤0.5级18眼(66.7%),1级9眼(33.3%).两组均无haze≥2级者.结论:游离上皮瓣的Epi-LASIK与普通Epi-LASIK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预测性和屈光稳定性,但游离上皮瓣的Epi-LASIK明显缩短了术后刺激症状的持续时间,加快了视力恢复,舒适性更好.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保留眼外肌的羟基磷灰石义眼台巩膜腔植入术66例

    0引言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方法繁多,义眼台肌锥内植入,义眼台外包自体巩膜或异体巩膜肌锥内植入及其多种变法.上述手术方法均要切断上下内外直肌,将4条直肌的断端缝合在义眼台上,重新构建义眼台的转动功能.我们设计了保留眼外肌的义眼台麻花状巩膜腔内植入方法,经过5a的临床观察取得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尹显东;尹树国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临床特点及泪道探通术效果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泪道探通术效果的因素.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06/2011-05在我院眼科就诊并行泪道探通术的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患儿616例687眼,研究内容包括:初次就诊年龄、泪道探通术时年龄、性别、分娩方式、有无脓性分泌物、既往泪道冲洗和泪道探通术病史.总结其临床特点并通过分析以上各因素与泪道探通术成功率的关系,研究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泪道探通术成功的标准为:流泪和眼部分泌物等症状消失,泪道冲洗通畅.结果:剖宫产和自然分娩患儿在泪道探通术成功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376),男女之间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498).泪道探通术成功率与泪道探通术年龄呈负相关关系(r=-0.328,P=0.001).3~,6~,9~,12~15,>15月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97.8%,90.8%,83.3%和76.5%.有脓性分泌物的患儿手术成功率明显下降(P=0.013).患儿既往泪道冲洗病史对泪道探通术成功率影响不大(P=0.561).但有外院泪道探通术病史的患儿,其手术成功率显著下降(P=0.042).结论: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泪道探通术成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而且脓性分泌物也是泪道探通术失败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患儿,有效局部控制炎症和早期行泪道探通术是提高泪道探通术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方旺;张莉;陈凌燕;何莉;刘喜花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目的:观察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总结.方法:慢性泪囊炎患者65例70眼,局部麻醉下行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术后给予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治疗.术后连续3d冲洗泪道(1次/d),之后每周冲洗泪道1次,共4次,以后每月冲洗泪道1次,共5次.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植入球头硅胶管,平均观察16mo.治愈64眼(91.43%),好转6眼(8.57%),总有效率100%.结论: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操作简便、省时,创伤小,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妍;李春晖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23G玻璃体切割系统硅油取出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23-Gauge (23G)玻璃体切割系统应用于硅油取出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厦门眼科中心2011-02/06连续收治的硅油填充患者58例58眼.30例30眼应用23G玻璃体切割系统,28例28眼应用20G玻璃体切割系统行硅油取出术的临床资料.对两组平均手术时间、硅油取出时间,术前、术后1d;1wk;3,6mo的眼压、佳矫正视力应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比两组网膜复位情况、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结果:23G组与20G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1.81±5.64min及35.43±6.42min(t=6.382,P<0.01);平均硅油取出时间分别为6.8±2.76min及6.4±2.41min(t=0.356,P>0.05).术前、术后1d;1wk;3,6mo平均佳矫正视力分别为:23G组:0.35±0.21,0.23±0.22,0.26±0.21,0.38±0.27,0.45±0.26;20G组:0.36±0.28,0.10±0.26,0.24±0.27,0.37±0.25,0.41±0.23.术前、术后1wk;3,6mo两组间平均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584,0.474,0.583,0.652,P均>0.05);术后1d 23G组优于20G组(t=1.753,P<0.05).术前、术后1d;1wk;3,6mo平均眼压分别为:23G组:18.3±2.21,12.2±2.42,15.2±2.31,16.3±2.97,16.5±2.23;20G组:17.6±2.28,11.1±2.47,16.4±2.37,16.9±2.27,17.4±2.26.术前、术后两组间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两组平均眼压均较术前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9,1.874,P<0.05),余时间点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G组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取出硅油,23G组2例残留少量硅油小泡,至末次随访时均自行吸收.术后两组视网膜均在位.并发症:术后1d 20G组出现2例(7%)低眼压患者,23G组出现4例(13%),均在术后1wk后好转.两组均未出现眼内出血、脉络膜脱离、眼内炎等并发症.23G组与20G组术后眼痛等不适的平均周数分别为0.85±1.23,2.62±1.23wk(t=5.942,P<0.01);术后眼红外观持续平均周数分别为1.15±1.23,4.13±2.38wk(t=5.753,P<0.01).结论:23G经结膜无缝线玻璃体切割系统应用于硅油取出术安全有效.

    作者:吴东海;张悦;蔡锦红;伍端晓;黄艳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绵阳市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绵阳市糖尿病(DM)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病率和相关因素.方法:普查社区登记确诊的749例DM患者,通过询问和检查获得病史资料,采用眼底检查或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确立DR诊断,并分别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脂联素.结果:DM患者749例中共确诊DR患者151例,DR的患病率为20.2%.非增殖型和增殖型DR分别为108例(71.5%)和43例(28.5%).空腹血糖在DM、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中分别为7.86±0.93mmol/L,8.24±2.17mmol/L,8.35±3.89mmol/L,三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清脂联素在这三类居民中测得的结果分别为 6.24%±1.34%,7.12%±1.51%,7.94%±1.75%和8.48±2.89mg/L,6.74±2.11mg/L,4.57±1.82mg/L,三者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在DM居民中DR患病率高,需密切监测DM患者的高糖化血红蛋白和低血清脂联素,以控制DR患病.

    作者:陈小虎;王晓莉;代艳;胡波;乔岗;李娜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化妆品导致眼表泪液疾病的初步调查

    0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容化妆已成为女性时尚.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遇见许多女性患者(特别是青年女性),常常因为眼部化妆导致睑缘、睫毛、结膜囊、眼表、泪膜等一系列的眼部异常.现将2008-02/2012-02我院门诊82例120眼与化妆品相关的眼表泪液疾病作初步调查,并为减少疾病的发生给予健康指导,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丰年;张磊;谈清明;陈静;李晖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Tetraflex可调节IOL植入术后远期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视力、表观调节力及视觉症状等情况.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43例49眼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其中21例25眼植入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Tetraflex组),22例24眼植入Acrysof SA60AT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A60AT组),对比研究两组患者术后3,6,24mo裸眼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佳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等效球镜度、表观调节力、脱镜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情况.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和佳矫正远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traflex组患者的裸眼近视力和佳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与单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应用负镜片法测得的表观调节力:术后3mo,Tetraflex组为3.56±1.20D,SA60AT组为-0.25±0.20D;术后6mo,Tetraflex组为3.08±1.30D,SA60AT组为-0.20±0.18D;术后24mo,Tetraflex组为2.85±1.22D,SA60AT组为-0.15±0.1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距离阅读时戴老视镜情况和对疗效的满意度情况,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组均明显优于单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相比,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满足了患者视远、视近的要求,并可提供较好的表观调节力,虽远期有下降趋势,但逐渐平稳.

    作者:黄玉娟;罗书科;凌萍;陆强;陈瑞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乙酰肝素酶抑制剂对体外培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1,HPA-1)抑制剂应用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DMEM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DMEM)体外培养人RPE细胞,选择第5代细胞用于实验.倒置显微镜下直接观察不同质量浓度硫代磷酸甘露醇戊糖(phosphomannopentaose sulfate,PI-88)对人RPE细胞体外生长的干预效果,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1 tetrazolium bromide,MTT]比色法检测RPE细胞A570值;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RPE细胞角蛋白和HPA-1表达.结果:体外增生的RPE细胞胞浆和细胞核HPA-1呈强阳性表达,以细胞浆内表达为主,PI-88干预后细胞浆表达减弱.PI-88对体外RPE细胞的增生有明显的时效和量效抑制关系,药物干预72h细胞A570值随质量浓度不同表现明显下降趋势(P<0.05);而同一质量浓度,药物质量浓度达到100mg/L及以上时,48~72h才表现A570值减小的趋势.结论:HPA-1抑制剂可抑制体外培养RPE细胞的增生,并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

    作者:唐维强;张岩;李晓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5例52眼均在表面麻醉下行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比术前明显提高,中央前房深度、房角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对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波;陈建卓;王润;李媛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体外培养视网膜Müller细胞损伤后早期的反应性改变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Müller细胞致伤后早期细胞发生的一系列损伤性变化和发生反应性胶质化的规律.方法:新生SD大鼠视网膜进行体外Müller细胞的培养并建立高压气体冲击损伤模型,检测细胞致伤后早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变化,以及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致伤后3h左右GFAP的表达量明显增强,以后24h内持续性高表达,并与损伤强度呈正比(P<0.05);LDH的释放增加主要出现在损伤后30min内;损伤后30min各组致伤细胞凋亡率呈非显著性差异(P>0.05),3h后细胞凋亡率增高,6h后细胞凋亡率高.结论:Müller细胞形态的改变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可能是触发GFAP 表达增强的因素之一.

    作者:李传旭;梁林晖;景连喜;项道满;谢伯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眼科住院患者全身系统性危重疾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眼科住院患者中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发生情况,掌握眼病患者全身危重疾病的特点,为医疗安全提供保障.方法:对2007-06/2010-12在西安北方医院眼科住院的2 016例眼病患者中发生全身系统性危重病变(包括急性新发病变和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既往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史者1 644例(81.55%).住院期间发生全身危重病变者36例(1.79%),包括循环系统疾病24例(高血压急性发病致高血压危象19例、急性心肌梗塞3例、急性低血压2例)、神经系统疾病4例(脑出血2例、急性脑梗塞2例)、消化系统疾病3例(急性胃肠炎2例、急性消化道出血1例)、泌尿系统疾病2例(尿路结石致急腹症2例)以及重症药物过敏3例.所有患者经及时治疗后全身病情好转,眼病病情稳定.结论:眼科住院患者中老年人居多,既往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史者比例高,易发生以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为主的全身危重疾病.只有高度重视对系统性危重疾病全面评估,早期诊断,妥善治疗,才能安全有效地完成眼病治疗.

    作者:惠玲;张自峰;师晓莉;王雨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前葡萄膜炎急性发病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学研究

    目的:观察前葡萄膜炎患者急性发病期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特征,进一步探讨炎症时的新鲜角膜后沉着物(KP)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机制.方法:选取前葡萄膜炎首次急性发病的50例50眼患者,就诊时炎症持续时间≥3d,KP≥(+++),作为A组;炎症完全消退后,KP(-),作为B组;将对侧未发病眼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细胞计测量三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的相关参量:包括单位面积细胞密度(cell density,CD)、六角形细胞频数(hexagonality,HG)、平均细胞面积(average size,AVG)、平均细胞面积的标准差(SD)、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V),测量角膜中央厚度(CCT).比较三组的测量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G,CD减少,AVG,SD,CV,CCT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消退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G减少,CV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组与炎症消退组比较:HG减少,CV,CCT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间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CV,HG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葡萄膜炎急性发病期的新鲜KP可导致角膜厚度增加,内皮细胞形态改变及功能下降,炎症消退后角膜厚度正常,细胞形态的改变持续存在.

    作者:王建萍;马勇;薛雨顺;朱涛;郭中兰;李静;孙烨;王柯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评价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术(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SICS)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本文旨在比较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MSICS以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后并发症).通过使用PubMed搜索引擎,我们收集了传统ECCE、MSICS以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相关文献,以评价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同时,也参考了国内出版的相关文献.结果发现,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相比,传统ECCE以及MSICS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并发症少等优点.MSICS不需要依赖昂贵的仪器,并且具有手术快速、费用低廉以及技术门槛低等特点,特别适用于硬核白内障的治疗.虽然在白内障手术治疗过程中MSICS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耐心,但它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治疗手段,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可以替代超声乳化进行白内障的治疗.

    作者:郭大东;毕宏生;曲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病机制现状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一种由眼部及眼外异常因素(主要是引起眼部缺氧)而引发难治的顽固性青光眼,早期诊断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控制眼压和保留较好视力的关键.至今其发病机制复杂,难以用单一的理论来解释,亦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本文依据近年相关文献,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欧玉仑;邝国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RVO继发黄斑水肿

    目的:评估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视网膜中央或分支静脉阻塞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记录术前术后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术前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563.9±90.0μm,术后2mo黄斑中心凹的平均厚度为361±61.1μm,术后黄斑厚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所有CRVO的BCVA均有所提高,而8例BCVO只有4例术后视力得到提高.术前平均标准对数视力表的BCVA为1.23±0.29,术后为1.06±0.49,术后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9).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可显著改善RVO继发的黄斑水肿,但术后视力提高不明显.

    作者:张燕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手法碎核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手法碎核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05/10老年性白内障132例179眼,其中男56例82眼,女76例97眼;年龄53~74(平均67.7±6.4)岁.排除伴有晶状体脱位、青光眼及葡萄膜炎等.手法碎核后再行超声乳化术,观察手术中超声能量和作用时间、术后视力和角膜水肿等,随访时间1wk.结果:手法碎核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所需超声能量低,术后角膜水肿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结论:手法碎核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莫劲松;张翠薇;徐林;秦波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术后疗效.方法:对45例52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43眼(83%)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视力<0.1者7眼(13%),0.1~0.4者33眼(63%),>0.4者12眼(23%);9眼(17%)术后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同时矫正屈光不正,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赵保文;贾天华;张黎;朴天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曲安奈德前房注射在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手术中的临床观察

    0引言前房炎症反应为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由于前房反应引起的虹膜后粘连、瞳孔膜闭等并发症均会严重影响手术效果.近年来,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作为一种长效糖皮质激素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眼科手术中[1].本研究观察TA前房注射抑制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术后前房炎症反应的临床效果,探讨TA在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作者:向保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眼压升高)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了2006-03/2011-07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眼压升高)再次行小梁切除术的连续随访患者13例25眼.青光眼术后再次眼压异常升高,均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我们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于仅存中心视岛及管状视野患眼,手术在表面麻醉联合球筋膜浸润麻醉下实施.主要检查指标:手术前后眼压、视力、角膜水肿情况、滤过泡特征、前房深浅及其它并发症.结果:随访3mo~5a,非接触眼压测定术前眼压28~52mmHg,术后眼压11.7~18mmHg,术后3mo,眼压为14.5mmHg,眼压以≤21mmHg为成功标准.术后3mo,视力提高3眼(12%),视力不变17眼(68%),视力下降5眼(20%);术后21眼角膜均变清亮;功能性滤过泡22眼(80%),有3眼为非功能性滤过泡,眼压再次高于21mmHg,二次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术后有15眼(60%)出现前房轴深在1.5~2CT间,均自行恢复;术中、术后有10眼(40%)出现不同程度的前房出血,经对症治疗后均已吸收;术后有5例5眼(20%)出现房水闪辉,经散瞳及典必殊滴眼液进行眼局部频点后房水闪辉完全消失,未发生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目前仍是可挽救有视力眼的青光眼经典、有效的方法;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原经典手术方式的进一步发展;青光眼术后眼压再次异常升高均属于难治性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再次治疗,证实安全有效,长期疗效满意,是弥补非穿透小梁切除术眼压失控(升高)后有效的治疗措施,并且可以一眼多次手术;有效地保护仅存的视力,维持了一定的视功能;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不适合非透性小梁手术.

    作者:乔磊;蒋平;郭宁;李鹏;田艳明;闫希冬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身体测量值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

    目的:调查身体测量值与成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研究,病例为临床诊断为DR,全部病例均经裂隙灯显微镜,进行详细的眼睛检查和眼底造影,40~75岁的326例患者,并采用眼底照片对DR进行分级.对照为未患DR及其它眼部疾病,同期入住同一医院的326例患者组成,采取1:1匹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生活方式及既往史等,同时对身高、体质量、腰围(WC)及臀围进行测量,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和腰臀比(WHR).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对患者身体测量值与DR的比值比(OR)及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进行估计.结果:男性病例组体质量、BMI及WHR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不同研究对象WC和臀围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调整年龄及性别后,随着BMI增加,发生DR的危险性并未随之增加;WC >80cm者与DR的发生具有显著关联性(OR =2.017,95% CI:1.393~2.920,P =0.000);WHR >0.88者发生DR的危险性明显增加(OR =2.041,95% CI:1.422~2.929,P =0.001).再进一步调整多种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发现BMI为18.50~23.99kg/m2与DR呈负相关(OR =0.427,95% CI:0.231~0.791,P=0.007);WC和WHR的结果未发生变化(OR =1.729,95% CI:1.163~2.572,P =0.007;OR =1.991,95% CI:1.353~2.931,P=0.001).结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或向心性肥胖在DR的管理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所以应该倡导人们维持正常的WC和WHR,可预防糖尿病和DR的发生.

    作者:高广栋;翟淑娜;姜腾轩;李岩;卢智泉;徐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