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美霞;许汉春;李雁;轩亚玲;王丽莉;曹艺
目的:探讨低浓度间断吸氧对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视网膜渗漏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吸氧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吸氧组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对照组注射柠檬酸盐缓冲液.糖尿病吸氧组大鼠每天吸入浓度为300mL/L氧气2h,2L/min.造模后2mo采用血液流变仪测定大鼠血液流变学参数,采用Evans蓝作为示踪剂定量检测视网膜中Evans的含量,分析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程度.结果:糖尿病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高切相对指数、低切相对指数、高切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卡松黏度和血沉方程K值均较对照组和糖尿病吸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吸氧组的血浆黏度和卡松黏度与对照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吸氧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高切相对指数、低切相对指数、高切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焦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均较对照组和糖尿病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组视网膜Evans渗漏量较对照组和糖尿病吸氧组高,糖尿病吸氧组视网膜Evans渗漏量较对照组高,但较糖尿病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浓度间断吸氧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液黏度,增加视网膜血供和氧供,减少视网膜渗漏.
作者:何青;谢茂松;徐国兴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调查身体测量值与成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研究,病例为临床诊断为DR,全部病例均经裂隙灯显微镜,进行详细的眼睛检查和眼底造影,40~75岁的326例患者,并采用眼底照片对DR进行分级.对照为未患DR及其它眼部疾病,同期入住同一医院的326例患者组成,采取1:1匹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生活方式及既往史等,同时对身高、体质量、腰围(WC)及臀围进行测量,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和腰臀比(WHR).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对患者身体测量值与DR的比值比(OR)及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进行估计.结果:男性病例组体质量、BMI及WHR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不同研究对象WC和臀围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调整年龄及性别后,随着BMI增加,发生DR的危险性并未随之增加;WC >80cm者与DR的发生具有显著关联性(OR =2.017,95% CI:1.393~2.920,P =0.000);WHR >0.88者发生DR的危险性明显增加(OR =2.041,95% CI:1.422~2.929,P =0.001).再进一步调整多种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发现BMI为18.50~23.99kg/m2与DR呈负相关(OR =0.427,95% CI:0.231~0.791,P=0.007);WC和WHR的结果未发生变化(OR =1.729,95% CI:1.163~2.572,P =0.007;OR =1.991,95% CI:1.353~2.931,P=0.001).结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或向心性肥胖在DR的管理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所以应该倡导人们维持正常的WC和WHR,可预防糖尿病和DR的发生.
作者:高广栋;翟淑娜;姜腾轩;李岩;卢智泉;徐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绵阳市糖尿病(DM)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病率和相关因素.方法:普查社区登记确诊的749例DM患者,通过询问和检查获得病史资料,采用眼底检查或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确立DR诊断,并分别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脂联素.结果:DM患者749例中共确诊DR患者151例,DR的患病率为20.2%.非增殖型和增殖型DR分别为108例(71.5%)和43例(28.5%).空腹血糖在DM、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中分别为7.86±0.93mmol/L,8.24±2.17mmol/L,8.35±3.89mmol/L,三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清脂联素在这三类居民中测得的结果分别为 6.24%±1.34%,7.12%±1.51%,7.94%±1.75%和8.48±2.89mg/L,6.74±2.11mg/L,4.57±1.82mg/L,三者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在DM居民中DR患病率高,需密切监测DM患者的高糖化血红蛋白和低血清脂联素,以控制DR患病.
作者:陈小虎;王晓莉;代艳;胡波;乔岗;李娜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 contact lens,SCL)对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曲率的影响.方法:检测143例286眼配戴SCL患者的CCT、角膜地形图.154例308眼正常人为正常对照.比较连续配戴角膜接触镜不同年限患者和正常人的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的差异.结果:配戴SCL较短者(≤2a)的CCT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戴镜时间超过2a的Ⅱ组和Ⅲ组与对照组及配戴SCL≤2a的Ⅰ组CCT相比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配戴SCL对角膜曲率无显著影响.结论:短期配戴SCL后角膜厚度尚无明显的变化,但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角膜厚度逐渐变薄.而不论长期或者较短时间配戴SCL角膜曲率并无显著变化,但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角膜的不规则性有增加的趋势.
作者:茶雪平;张波涌;章锦曼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眼压升高)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了2006-03/2011-07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眼压升高)再次行小梁切除术的连续随访患者13例25眼.青光眼术后再次眼压异常升高,均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我们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于仅存中心视岛及管状视野患眼,手术在表面麻醉联合球筋膜浸润麻醉下实施.主要检查指标:手术前后眼压、视力、角膜水肿情况、滤过泡特征、前房深浅及其它并发症.结果:随访3mo~5a,非接触眼压测定术前眼压28~52mmHg,术后眼压11.7~18mmHg,术后3mo,眼压为14.5mmHg,眼压以≤21mmHg为成功标准.术后3mo,视力提高3眼(12%),视力不变17眼(68%),视力下降5眼(20%);术后21眼角膜均变清亮;功能性滤过泡22眼(80%),有3眼为非功能性滤过泡,眼压再次高于21mmHg,二次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术后有15眼(60%)出现前房轴深在1.5~2CT间,均自行恢复;术中、术后有10眼(40%)出现不同程度的前房出血,经对症治疗后均已吸收;术后有5例5眼(20%)出现房水闪辉,经散瞳及典必殊滴眼液进行眼局部频点后房水闪辉完全消失,未发生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目前仍是可挽救有视力眼的青光眼经典、有效的方法;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原经典手术方式的进一步发展;青光眼术后眼压再次异常升高均属于难治性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再次治疗,证实安全有效,长期疗效满意,是弥补非穿透小梁切除术眼压失控(升高)后有效的治疗措施,并且可以一眼多次手术;有效地保护仅存的视力,维持了一定的视功能;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不适合非透性小梁手术.
作者:乔磊;蒋平;郭宁;李鹏;田艳明;闫希冬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视力、表观调节力及视觉症状等情况.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43例49眼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其中21例25眼植入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Tetraflex组),22例24眼植入Acrysof SA60AT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A60AT组),对比研究两组患者术后3,6,24mo裸眼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佳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等效球镜度、表观调节力、脱镜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情况.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和佳矫正远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traflex组患者的裸眼近视力和佳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与单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应用负镜片法测得的表观调节力:术后3mo,Tetraflex组为3.56±1.20D,SA60AT组为-0.25±0.20D;术后6mo,Tetraflex组为3.08±1.30D,SA60AT组为-0.20±0.18D;术后24mo,Tetraflex组为2.85±1.22D,SA60AT组为-0.15±0.1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距离阅读时戴老视镜情况和对疗效的满意度情况,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组均明显优于单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相比,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满足了患者视远、视近的要求,并可提供较好的表观调节力,虽远期有下降趋势,但逐渐平稳.
作者:黄玉娟;罗书科;凌萍;陆强;陈瑞 刊期: 2012年第08期
0引言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方法繁多,义眼台肌锥内植入,义眼台外包自体巩膜或异体巩膜肌锥内植入及其多种变法.上述手术方法均要切断上下内外直肌,将4条直肌的断端缝合在义眼台上,重新构建义眼台的转动功能.我们设计了保留眼外肌的义眼台麻花状巩膜腔内植入方法,经过5a的临床观察取得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尹显东;尹树国 刊期: 2012年第08期
0引言视网膜裂孔的封闭是治疗与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关键.固体绿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具有操作简便、疗效高的优点.我科2010-01/2011-10在临床中应用固体绿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108例115眼,其中106眼获成功,9眼失败,成功率92.2%,探讨其适应证的选择,现记录如下.
作者:任可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0引言泪道阻塞是一类常见眼科疾病,患者出现溢泪可造成不适感,长期泪液浸渍,可引起慢性刺激性结膜炎、下睑和面颊部湿疹性皮炎[1],常可导致慢性泪囊炎的发生.给患者带来痛苦,严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近些年来,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我们通过激光对泪道进行疏通后,插入自制的硬管,疗效一般而且硬管容易拉伤泪小点,泪小点损伤后,即使泪道通畅患者流泪的症状减轻甚微.自新型硅胶泪道引流管在临床的应用后,我科2008-11/2011-01采用泪道激光联合新型硅胶泪道引流管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泪道阻塞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方华;冯敏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联合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我院2009-01/2010-06 50例54眼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常规小梁切除术后,巩膜瓣下放置6mm×7mm羊膜,羊膜固定于巩膜床上,巩膜瓣两角固定2针,在巩膜瓣一或两侧作1条或2条可调整缝线,在透明角膜上打结BSS形成前房.随访1.5a.结果:术后眼压探制良好,手术完全成功率48眼(89%),条件成功率4眼(7%),失败2眼(4%).结论:羊膜移植联合可调整缝线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雷海云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前瞻性研究游离上皮瓣Epi-LASIK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其愈合机制.方法:近视患者27例54眼,随机将1眼做游离上皮瓣的Epi-LASIK作为实验组(A组).另1眼为标准的Epi-LASIK作为对照组(B组).观察角膜刺激症状、疼痛分级、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裸眼视力、屈光度、眼压、haze分级等,随访6mo以上.结果:疼痛分级A组1~3(平均2.2)级,B组1~3(平均2.3)级.眼异物感持续时间:A组1~3(平均2.2)d;B组1~3(平均2.9)d.上皮愈合时间A组3~6(平均4.4)d;B组5~7(平均5.8)d.术后6mo裸眼视力(UCVA)较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下降1行者两组各有1眼(4.0%),其余52眼(96.0%)均达到或高于术前BCVA.无BCVA下降者.术后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A组 -0.50~+0.75(平均0.28±0.27)D;B组-0.25~+0.68(平均0.23±0.26)D.haze分级A组≤0.5级者19眼(70.4%),1级者8眼(29.6%);B组≤0.5级18眼(66.7%),1级9眼(33.3%).两组均无haze≥2级者.结论:游离上皮瓣的Epi-LASIK与普通Epi-LASIK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预测性和屈光稳定性,但游离上皮瓣的Epi-LASIK明显缩短了术后刺激症状的持续时间,加快了视力恢复,舒适性更好.
作者:胡裕坤;李文静;高晓唯;郭云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在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的疗效差别.方法:回顾比较我院2006/2009年的103例103眼术前眼压控制不良的青光眼患者,这些患者分别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59眼和传统小梁切除术44眼,比较这两种术式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情况及滤过泡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103例103眼手术顺利完成,均未出现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24mo,复合小梁切除组中不用任何药物眼压控制在10~21mmHg共49眼;传统小梁切除术组中不用任何药物眼压控制在10~21mmHg共31眼.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0.05),即复合小梁切除术比传统小梁切除术疗效好.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多种类型青光眼的近、远期效果好,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作者:吴胜卫;孔凡宏;任淑兰;张大卫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因子Survivin蛋白和Fas蛋白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及20例正常结膜组织中Survivin,Fas蛋白的表达情况.所有数据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Survivin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37.5%)高于正常结膜组织表达阳性率(10.0%),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Fas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75.0%)高于正常结膜组织表达阳性率(15.0%),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且Survivin和Fas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呈明显的正相关 (P<0.01),表达强度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Survivin可能与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发生密切相关;Survivin与Fas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关系密切,提示两者可能共同参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金玲;许向前;杨清秀;张宏;曹端荣;李柏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 )和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of κB,NF-κB)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中的表达及与RB分化程度和视神经浸润的关系,探讨它们在RB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MMP-9和NF-κB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7例RB患者石蜡包埋标本进行MMP-9和NF-κB表达的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7例RB中MMP-9阳性表达率为46.8%,与RB的分化程度(P<0.05)及有无视神经浸润(P<0.05)相关.(2)NF-κB在RB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3.8%,与RB的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有无视神经浸润无相关性(P>0.05).(3)RB中NF-κB的表达与 MMP-9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RB组织中MMP-9高表达.NF-κB在RB中被激活.RB中NF-κB表达与MMP-9表达相关,NF-κB激活后可能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促进RB的浸润、转移.二者表达的检测可以作为反映RB浸润、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有助于筛选转移高危病例.
作者:郁佳;王剑锋;秦梅;岳晓丽;周琦;李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总结.方法:慢性泪囊炎患者65例70眼,局部麻醉下行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术后给予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治疗.术后连续3d冲洗泪道(1次/d),之后每周冲洗泪道1次,共4次,以后每月冲洗泪道1次,共5次.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植入球头硅胶管,平均观察16mo.治愈64眼(91.43%),好转6眼(8.57%),总有效率100%.结论: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操作简便、省时,创伤小,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妍;李春晖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的眼轴(AL) 、屈光度(D)、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CCT)的相互关系.方法:将高度近视患者80例158 眼分为3组:A 组为高度近视(-6.00~-9.00D)26例46眼,B组为超高度近视(-9.25~-20.00D) 57例97眼,C 组为超高度近视(≥20.25D)9例15眼,分别测量3组患者眼轴(AL)、屈光度(D)、角膜曲率(K1,K2) 值及角膜厚度(CCT).结果:AL值:A 组26.75±0.15mm,B组29.25±0.19mm,C组32.27±0.84mm,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C组屈光度与AL呈正相关(r=0.352,0.715,0.622;P<0.05),三组意义不同,分别为低、高、高相关;A,B,C组AL与角膜曲率均呈负相关(r1=-0.630,-0.494,-0.750;r2=-0.609,-0.465,-0.782;P<0.05),眼轴越长曲率越低;A组屈光度与角膜曲率(K1,K2)值呈正相关(r1=0.575,r2=0.346,P<0.05),B和C组不相关;A,B和C 组角膜厚度与角膜屈光力无相关性.结论:眼轴增长是高度近视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角膜曲率改变是次要因素,而与角膜厚度不相关.
作者:张敏;姜洋;李莹;罗岩;艾凤荣;金玉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本文通过青光眼发病机制计算机辅助教育(computing aided instruction,CAI)课件制作的过程及应用,阐述了CAI课件在眼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CAI课件的应用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医学教育中的优势.
作者:杜兆江;严宏;朱宝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揭示眼科局部麻醉剂盐酸奥布卡因(oxybuprocaine hydrochloride,OBPC-HCl)对体外培养人角膜内皮(HCE)细胞的影响作用,为眼科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OBPC-HCl处理体外培养的HCE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和形态变化,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荧光双染色法检测质膜的通透性,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DNA的断片化,用透射电镜检测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OBPC-HCl在62.5mg/L~4g/L的浓度范围内均能不同程度地引起HCE细胞出现细胞皱缩、胞内空泡化、质膜通透性增大、染色质凝缩、凋亡小体和DNA断片化等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并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临床使用浓度4g/L OBPC-HCl对HCE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大,处理1h后HCE细胞的凋亡率已高达100%.结论:OBPC-HCl在62.5mg/L~4g/L的浓度范围内能显著诱导HCE细胞凋亡,在眼科临床应用中对HCE细胞的毒副作用极大.
作者:樊廷俊;温茜;于苗苗;葛源;苗莹;王德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采用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法碎核对小瞳孔硬核性白内障摘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后临床效果.方法:作角膜缘后反眉弓5.5mm巩膜隧道切口,小瞳孔下采用晶状体硬核性手法碎核技术对70例70眼白内障摘除,并植入折叠式或PMMA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视力、散光程度以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患者70例70眼中术后1mo视力≥0.5者47眼(67%),0.8以上者17眼(24%),低于0.25者5眼(7%),术前及术后1d,1wk,1mo测得角膜平均散光分别为0.35±0.29,0.42±0.33,0.39±0.32,0.37±0.30D,术后各时间角膜散光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后囊膜破裂4眼(6%),5眼前房出血(7%),术后角膜内皮水肿6眼(9%),虹膜后粘连5眼(7%),眼压增高3眼(4%),经对症治疗3~5d内消失,后囊膜混浊6眼(9%),经激光后囊膜打孔治疗恢复.结论:本结果提示小瞳孔反眉弓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法碎核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克服了长期角膜缘大切口的弊端,大限度减少了术后散光,提高手术成功率,不需特殊设备,简便易行,其效果可与超声乳化术媲美,可有效地减少术后角膜散光,早期获得良好的视力,降低手术费用.
作者:杨建;秦海燕;孙峰;吴兵;杨学龙;任振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比较两种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方案的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a来26例45眼固定性内斜视患者手术治疗过程.2000-01/2006-12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超常量缩短术式(术式I) 治疗17眼,2007-01/2010-12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折叠并固定于颞侧眶骨膜术(术式Ⅱ) 治疗28眼.结果:采用术式I的17眼,术后第1d有4眼发现内斜>15°,即行外直肌眶骨膜固定于过矫5°~10°,术后随访1a左右眼位外斜5°左右.13眼随访6~18mo,其中7眼复发内斜10°~30°,均行外直肌眶骨膜固定并过矫于外斜5°~10°,术后随访1a以上眼位在外斜5°左右.采用术式Ⅱ的28眼,术后第1d复查发现眼位均过矫与术中设计情况类似,出院后随访1~2a术眼眼位均在外斜5°左右,2例随访3~4a,眼位轻微外斜5°以内.结论:常规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治疗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且逐渐回退,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超常量缩短术式手术效果良好,安全简便,手术成功率高,术后长期随访回退率低,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作者:魏艳丽;安晓巨;孙强;叶剑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