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提升眼科教学质量的思考

钟一声;沈玺

关键词:眼科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摘要: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提高眼科学的教学质量一直是眼科教学工作者的研究课题.本文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修订教学大纲、执行集体备课、更新多媒体课件、培养高素质的眼科教师队伍及健全教学规章制度等提出几点思考.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先天性小眼球合并青光眼

    目的:观察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先天性小眼球合并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收集2009-01/2011-01在邢台眼科医院收治的先天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并行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的患者5例7眼.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随访期间全部患者眼痛症状均缓解.术前平均眼压为52.56±7.31mmHg,术后1mo平均眼压17.8±4.7mmHg,6mo随访时平均眼压14.18±4.53mmHg,术后1mo及6mo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平均视力(0.127±0.165)较术前(0.0334±0.0322)提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光凝术后5眼(71.4%)视力提高,2眼(28.6%)视力无变化,术后均有前房炎症反应伴前房渗出,药物治疗后消失.结论: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先天性小眼球合并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疗效确切,可降低眼压,缓解疼痛,并发症少.

    作者:田爱军;陈红;徐晓玮;刘立民;唐广贤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Epi-LASIK术中联合MMC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MMC)在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矫治中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临床病例406眼随机分为MMC组(203眼)和对照组(203眼),所有手术采用自动旋转型Epi-LASIK角膜上皮刀制作角膜上皮瓣,以Visx star s4准分子激光仪进行激光切削,MMC组术中用含有0.2g/L MMC液的圆形滤纸片置于切削区基质面,根据屈光度数确定置留时间.对照组术中除不用MMC,其余操作与MMC组完全相同.术后随访两组患者的刺激症状、角膜上皮生长情况、术后视力、验光、眼压、haze情况并进行总结.结果:所有病例均按预期完成Epi-LASIK手术,随访时间6mo~2a.两组刺激症状较轻,多发生在手术后第1d,一般术后第2d就会好转,术后第3d检查,MMC组有15眼为II~ III级刺激症状,对照组有13眼为II~III级刺激症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上皮完全愈合时间为3~5d,其中MMC组平均为3.78±0.75d,对照组平均为3.55±0.89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2,P>0.05).3~5d摘镜时,MMC组有191眼(94.1%)角膜上皮愈合良好,对照组有198眼(97.5%).术后6mo检查,MMC组术后视力满意为195眼(93.6%),对照组为172眼(8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检查,屈光度较术后3mo时回退超过 -0.50D,MMC组有11眼(5.4%),对照组有23眼(11.3%).术后6mo检查,MMC组有167眼(82.3%)为0级haze,对照组有125眼(61.6%)为0级haze,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pi-LASIK矫治高度近视手术中,一次性应用0.2g/L MMC液可以减轻术后haze的反应,减少术后视力的回退,无明显的副作用.

    作者:李盈龙;彭小宁;吴帅辉;林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环形管植入并下泪小管断裂吻合28例

    目的:探讨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患者行环形管植入并下泪小管断裂吻合的疗效.方法:选取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患者28例,显微镜直视下探针引导寻找泪小管的泪囊侧断端并环形植入硅胶管,行泪小管断裂吻合,追踪观察6mo~2a.结果:泪道断裂修复患者28例中,手术均1次吻合成功,治愈24例(85.7%);好转3例(10.7%);无效1例(3.6%).结论:显微镜直视下用探针引导寻找泪小管的泪囊侧断端并环形植入硅胶管治疗泪小管断裂,方法简便,效果好.其可保持正常的泪流,不影响外观,稳定性好,操作实用方便,但应注意手术技巧.

    作者:秦继跃;王伶俐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不同类型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原因导致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切割的疗效及年龄等相关因素对玻璃体切割手术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通过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玻璃体积血患者76眼的资料,按玻璃体积血原因、发病年龄和玻璃体积血时间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导致玻璃体积血原因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生性)患者31例(4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4例(32%),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10例(13%),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3例(4%).视网膜血管炎2例(3%),眼球钝挫伤2例(3%),单纯玻璃体积血2例(3%),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例(1%),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1例(1%).各年龄组病因构成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1.89,P<0.01).年龄<45岁的青年组中,有2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导致玻璃体积血患者多,共11例,占42%.年龄在45~59的中年组中,有19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导致玻璃体积血患者多,共9例,占47%.年龄>60的老年组中,有31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生性)导致玻璃体积血患者多,共24例,占77%.在玻璃体积血时间分组中,各时间组术后视力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0.37,P<0.01).1mo组共26例,术后视力主要为>0.3,共13例,占50%.2mo组共24例,术后视力主要为0.1~0.3,共10例,占42%.3mo组共11例,术后视力主要为0.01~0.09,共5例,占45%.>3mo组共15例,术后视力0.01~0.09和0.1~0.3,各6例,分别占40%.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生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是导致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视力.玻璃体积血患者在1~2mo内手术,疗效较好.

    作者:高明敏;郑燕林;张玲;孙群;毛奕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ReSTOR+3D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ReSTOR+3D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8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按同一标准分为两组,其中双眼非同期植入ReSTOR+3D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者20例设为MIOL组;双眼非同期植入蓝光滤过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者20例设为SIOL组.均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d观察术眼的裸眼远、近视力;术后1mo观察术眼的裸眼远、近视力,矫正远、近视力,佳远矫下近视力,对比敏感度,问卷调查视觉质量、各视觉功能区满意度及脱镜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有良好的远视力;MIOL 组患者同时获得良好的近、中程视力.术后对比敏感度MIOL组较SIOL组有所下降,但无功能性意义.MIOL 组视近脱镜率85%.结论:ReSTOR+3D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安全有效,满意度高.

    作者:潘栋平;李学喜;李维娜;陈佳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眼睑皮肤弛缓症的手术治疗

    0引言眼睑皮肤弛缓症是一种罕见的眼睑皮肤病,多发生于青春期以后,以眼睑皮肤复发性水肿、皮肤弹性消失为主要临床特征.其病因不明,可能与植物神经紊乱或内分泌障碍有关.发病是因眶隔及泪腺Lockwood韧带松弛,引起泪腺及眶内脂肪脱垂,致使眼睑皮肤血液和淋巴循环障碍而发生的退行性改变[1],或与屡次发作神经性水肿致眼睑皮肤弹力消失有关.由于浅层毛细血管扩张, 皮肤可呈紫红色.目前对于该种疾病,多主张手术治疗.我院于2006-01/2012-10共收治眼睑皮肤弛缓症的患者12例,手术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琳玲;郑大凤;冯敏;孙斌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眶蜂窝织炎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眶蜂窝织炎的发病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观察局部对因治疗配合全身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3例眶蜂窝织炎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全部的患者均得到较好的疗效,在2wk~1mo内痊愈,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眶蜂窝织炎在明确诊断后,通过积极对因治疗、全身抗炎及支持治疗,将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丽美;史少阳;冯雪梅;胡娜;裴存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鼻泪管逆行置管手术与泪囊鼻腔吻合术的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鼻泪管逆行置管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鼻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及其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追踪观察32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及35例行鼻泪管逆行置管术的术后3~12mo的疗效.结果:鼻泪管逆行置管手术组治愈率为94%.鼻腔泪囊吻合术组治愈率为94%.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但鼻泪管逆行置管手术操作时间显著小于鼻腔泪囊吻合术(P<0.001),且术中术后并发症少.结论:鼻泪管逆行置管手术是一种疗效确切、简便、经济,宜于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白月;徐国兴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盐酸万古霉素综合方案治疗眼内炎

    目的:探讨盐酸万古霉素综合方案治疗眼内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收集我院2009-07/2011-08眼内炎住院患者27例27眼,采用盐酸万古霉素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取玻璃体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盐酸万古霉素,全身使用盐酸万古霉素联合左旋氧氟沙星.炎症无明显好转者,2~4d后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使用含盐酸万古霉素的灌注液.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和玻璃体混浊情况.对术后佳矫正视力和眼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27例眼内炎均治愈,视力均有提高.细菌培养检出率56%.革兰氏阳性菌占67%,对盐酸万古霉素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氧氟沙星较敏感.8例患者经过静脉滴注及玻璃体腔内注药后眼内炎症控制,19例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佳矫正视力提高.临床症状体征好转.结论:早期细菌培养对眼内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盐酸万古霉素综合治疗方案能有效治疗眼内炎.

    作者:彭娟;沙翔垠;杨瑞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眼球内异物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手术摘出眼球内异物的各种手术方式以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眼球内异物摘出的各种手术方式以及治疗结果.结果:内路法和外路法均能成功摘出异物,无并发症,二者手术效果相当.同时伴有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异物摘除,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眼内异物摘出以不进一步损伤眼组织为原则,必须综合分析异物的大小、位置及并发症,以选择手术路径.

    作者:李山祥;郑霄;赵刚平;朱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网织带额肌悬吊术矫正外伤性上睑下垂

    0引言外伤性上睑下垂是由于颜面外伤导致眼睑提上睑肌的撕裂、断裂造成的,常伴有眼睑瘢痕和畸形,使手术治疗更为复杂[1-3].有关外伤性上睑下垂的报告较少,矫正外伤性上睑下垂的方法有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和断端缝合术[1],也有用额肌瓣悬吊术治疗的报告[4].本文回顾性统计采用网织带额肌悬吊术治疗外伤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效果.

    作者:刘晶;尹树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视网膜大动脉瘤合并玻璃体积血的手术疗效

    目的:分析评价视网膜大动脉瘤合并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视网膜光凝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01/2011-02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1例11眼视网膜大动脉瘤合并玻璃体积血的患者,给予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激光治疗;并对其手术疗效、视力和并发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24mo,11例患者玻璃体腔均无再次出血,视网膜大动脉瘤周边血管闭塞,瘤体萎缩、瘢痕化;术后视力0.05~0.4,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2例2眼术后眼压一过性升高,局部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视网膜光凝治疗,对视网膜大动脉瘤合并玻璃体积血患者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作者:田汝银;张国明;唐松;曾键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α-晶状体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及基因学研究进展

    α-晶状体蛋白包括αA-,αB-晶状体蛋白,是哺乳动物晶状体的主要蛋白,属于小热休克蛋白家族成员,具有分子伴侣功能,可以抑制变性蛋白质的凝聚和酶的失活.α-晶状体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白内障和肌病.本文对α-晶状体蛋白的分布、结构、功能以及基因学等方面综述.

    作者:屈凌寒;韩笑;刘阁;严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表面麻醉下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2000例

    0引言我院1997-01/2010-05收治的住院白内障患者均在表面麻醉下完成,对个别不配合的患者,使用了局部浸润麻醉者未列入其中讨论.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因为后囊膜破裂未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者也未列入讨论.在基层医院开展此项手术,设备要求简单,安全可靠,初学医生容易掌握,术后效果满意,现将我院收治的2000例2020眼报道如下.

    作者:杨萍;郑之琬;郑小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6~14岁学生近视程度与角膜曲率、眼轴、身高、体质量及骨龄的关系

    目的:了解6~14岁学生近视程度与身高、体质量、角膜曲率、眼轴及骨龄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上海市宝山区6~14岁学生进行身高、体质量、视力普查,621例视力低下的学生予以复方托吡卡胺扩瞳验光,测量角膜曲率度数和眼轴长度,行双手腕骨X线摄片测定骨龄,对检查结果予以整理,分析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等效球镜度数与眼轴长度负相关,与角膜曲率无关.等效球镜度数与年龄负相关,眼轴长度、身高、体质量、骨龄差与年龄正相关,角膜曲率和眼轴差与年龄不相关.身高、体质量、年龄、骨龄、骨龄差与等效球镜度数负相关,与眼轴长度正相关,与角膜曲率无关.身高、体质量、年龄、骨龄均与眼轴差无关,而骨龄差与眼轴差弱正相关.结论:青少年近视与全身生长发育的节奏存在一定的关系.

    作者:熊毅;赵婕;赵慧娟;李强强;顾永顺;王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和血明目片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球结膜下出血

    0引言小梁切除术是目前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术后理想的功能性滤过泡是小梁切除手术成功的重要标志,术后对滤过泡的早期养护极为重要.目前国内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患者往往伴有高血压、血管硬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术后易出现球结膜下大片出血,虽球结膜下出血终可以吸收,但早期可能阻塞巩膜瓣滤过通道,影响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为此,我们应用和血明目片治疗小梁切除术后球结膜下出血,加快出血的吸收,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锐;李传静;袁慧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高眼压下PACG小梁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在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小梁切除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手术特点.观察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小梁切除术治疗48例50眼PACG,按手术前用药下的眼压情况分为治疗组(12眼,眼压≥40mmHg,1mmHg=0.133kPa)和对照组(38眼,眼压<40mmHg),并对两组术前术后的眼压、视力、手术并发症和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例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暴发性脉络膜出血、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早期手术成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2),但后期两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持续高眼压状态下PACG,为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可早期行小梁切除术.

    作者:裴文萱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屈光手术前个体眼高阶像差与中间视觉状态下瞳孔大小

    目的:研究眼高阶像差的分布(HOAs)和mesopic瞳孔的大小在个体中筛选的屈光手术.方法:我们采用Zywave像差分析仪(博士伦)分别对患有近视、近视散光和复性近视散光患者1 240例2 458眼和患有远视、远视散光和复性远视散光患者110例215眼的高阶像差和瞳孔大小进行检测.所有患者屈光不正均可矫正,无屈光手术史或潜在疾病.HOAs的均方根值、总球面像差、总斜射球面像差和中间视觉状态下瞳孔的大小进行了分析,眼高阶像差测量均在瞳孔≥6.0mm,且瞳孔大小的测量均为在中间视觉状态下进行.结果:HOAs均方根值、总球面像差和总斜射球面像差在近视眼组与远视眼组分别为0.369±0.233μm、0.133±0.112μm、0.330±0.188μm;0.418±0.214μm、0.202±0.209μm、0.343±0.201μm.与近视患者相比,远视患者的总HOAs和总球面像差更大(P均<0.01).年龄匹配分析显示在远视眼组只有总球面像差较高(P=0.05).近视眼组的中间视觉状态下瞳孔大小较大(P≤0.0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两组的HOAs的水平有显著差异,这对于将行屈光手术的伊朗人很重要.远视眼组的总球面像差显著高于近视眼组,中间视觉状态下瞳孔大小在近视眼组较大.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23G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目的:报告23G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回顾性研究中,49例49眼RRD患者于2007-01/2009-07在我院行23G经巩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纳入研究.结果:平均随访时间8.9±7.7mo(1~28mo).47眼(95.9%)视网膜再次脱离经一次手术治愈,2眼因新出现裂孔的视网膜再次脱离通过23G经巩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治愈.术前平均logMAR视力2.01±0.47,术后1.3±0.5(P<0.001,Paired t-test).术前平均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14.1±2.8mmHg,术后1d平均眼压12.3±3.6mmHg,术后1wk平均眼压13.1±2.1mmHg,术后1mo平均眼压14.3±2.2mmHg.术中医源性周边视网膜裂孔1眼(2.0%).巩膜或结膜切口不要求缝合,无1眼需要转换为20G玻璃体切除术.结论:23G经巩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可以有效,安全的治疗RRD.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pathy,DR)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糖代谢障碍而导致全身微血管循环障碍在眼部视网膜的表现,糖尿病损害视网膜主要是由于血糖增高、小血管管壁增厚、渗透性增大,使小血管更易变形和渗漏.同时可并发心脑肾等微血管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代谢障碍的程度,并与糖尿病的发病年龄、病程长短、遗传因素和糖尿病控制情况有关.DR发展到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引起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发病5a后DR发生率为25%,10a后增至60%,15a后可高达75%~80%,其中危害大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占25%.DR的高发病率、高致盲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质量.本文就近年来DR的防治作一综述.

    作者:郑大凤;冯敏;李琳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