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3G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23G经巩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
摘要:目的:报告23G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回顾性研究中,49例49眼RRD患者于2007-01/2009-07在我院行23G经巩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纳入研究.结果:平均随访时间8.9±7.7mo(1~28mo).47眼(95.9%)视网膜再次脱离经一次手术治愈,2眼因新出现裂孔的视网膜再次脱离通过23G经巩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治愈.术前平均logMAR视力2.01±0.47,术后1.3±0.5(P<0.001,Paired t-test).术前平均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14.1±2.8mmHg,术后1d平均眼压12.3±3.6mmHg,术后1wk平均眼压13.1±2.1mmHg,术后1mo平均眼压14.3±2.2mmHg.术中医源性周边视网膜裂孔1眼(2.0%).巩膜或结膜切口不要求缝合,无1眼需要转换为20G玻璃体切除术.结论:23G经巩膜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可以有效,安全的治疗RRD.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532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的视野改变

    0引言糖尿病是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致残率、致死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及癌症,占第三位.约70%糖尿病患者出现全身小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重要的表现,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经过大量严格的临床对照研究,已证实激光光凝是当今治疗DR的有效措施[1].为了了解视网膜光凝治疗DR对患者视野的影响,我们对我院进行532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的36例65眼DR患者的治疗前后视野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慧敏;李锐;岳章显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相关关系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微血管病中常见的两种并发症.由于二者都属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二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明确两者的相互关系和共同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一者预测另一者的发生、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际指导意义.

    作者:李艳;李东豪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鼻泪管逆行置管手术与泪囊鼻腔吻合术的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鼻泪管逆行置管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鼻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及其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追踪观察32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及35例行鼻泪管逆行置管术的术后3~12mo的疗效.结果:鼻泪管逆行置管手术组治愈率为94%.鼻腔泪囊吻合术组治愈率为94%.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但鼻泪管逆行置管手术操作时间显著小于鼻腔泪囊吻合术(P<0.001),且术中术后并发症少.结论:鼻泪管逆行置管手术是一种疗效确切、简便、经济,宜于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白月;徐国兴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环形管植入并下泪小管断裂吻合28例

    目的:探讨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患者行环形管植入并下泪小管断裂吻合的疗效.方法:选取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患者28例,显微镜直视下探针引导寻找泪小管的泪囊侧断端并环形植入硅胶管,行泪小管断裂吻合,追踪观察6mo~2a.结果:泪道断裂修复患者28例中,手术均1次吻合成功,治愈24例(85.7%);好转3例(10.7%);无效1例(3.6%).结论:显微镜直视下用探针引导寻找泪小管的泪囊侧断端并环形植入硅胶管治疗泪小管断裂,方法简便,效果好.其可保持正常的泪流,不影响外观,稳定性好,操作实用方便,但应注意手术技巧.

    作者:秦继跃;王伶俐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预置小梁切口的疗效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联合预置小梁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囊外摘出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联合预置小梁切口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患者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眼压均降至正常范围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1眼发生早期人工晶状体前膜,2眼暂时性角膜水肿.结论:预置小梁切口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是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杨学龙;杨建;秦海燕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对复发性HSK的研究进展

    从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一直是眼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的探索早已成为研究的焦点.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有了新的认识,但目前对其具体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尚不一致,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何玉清;亢泽峰;李凌;关瑞娟;王江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不同角膜厚度下非接触眼压计与Schiotz眼压计测量眼压的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角膜厚度下非接触眼压计与Schiotz眼压计测量结果的差异.方法:对314例627眼分别用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厚度,非接触眼压计与Schiotz眼压计测量眼压,根据角膜厚度分为:较薄组(角膜厚度≤530μm)、正常组(530μm<角膜厚度≤570μm)、较厚组(角膜厚度>570μm).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角膜厚度下两种测量结果的差异,并通过Bland-Altman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角膜厚度较薄组170眼,正常组301眼,较厚组156眼.两种方法在较薄组、正常组、较厚组三组中的眼压值分别为12.82±2.67,12.84±2.37mmHg;13.67±2.66,13.58±2.41mmHg;15.45±2.91,14.76±2.39mmHg.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在角膜厚度正常和偏薄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厚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角膜厚度≤570μm的人群中,眼压的检查可在非接触眼压计和Schiotz眼压计间选择一种检查;对于角膜厚度>570μm的人群,需参考两种方法检查结果,进一步检查排除青光眼.

    作者:安晓巨;陈开建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对体外培养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uman pterygium fibroblasts,HPF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不同浓度(12.5,25.0,50.0,100.0mg/L) GBE在不同作用时间(24,48,72h)对体外培养的HPFs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PFs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结果:MTT结果显示,GBE浓度为12.5mg/L组作用24h后对HPFs的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其余各时间段各组均可见明显抑制HPFs的增殖,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GBE作用48h后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比例下降,计算不同浓度GBE作用下凋亡率分别为4.37%,8.14%,11.09%,15.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BE对HPFs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与用药剂量和持续时间有关.

    作者:朱晶;吴超琼;陈丹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视网膜大动脉瘤合并玻璃体积血的手术疗效

    目的:分析评价视网膜大动脉瘤合并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视网膜光凝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01/2011-02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1例11眼视网膜大动脉瘤合并玻璃体积血的患者,给予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激光治疗;并对其手术疗效、视力和并发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24mo,11例患者玻璃体腔均无再次出血,视网膜大动脉瘤周边血管闭塞,瘤体萎缩、瘢痕化;术后视力0.05~0.4,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2例2眼术后眼压一过性升高,局部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视网膜光凝治疗,对视网膜大动脉瘤合并玻璃体积血患者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作者:田汝银;张国明;唐松;曾键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PDR合并黄斑区出血的手术时机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合并黄斑区出血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分析2009-03/2010-12行玻璃体切割术+全视网膜光凝术的PDR合并黄斑区出血患者62例62眼.其中38例38眼先行全视网膜光凝术,2mo后行玻璃体切割术.24例24眼直接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行全视网膜光凝术.玻璃体切割术中根据有无合并虹膜虹变、视盘新生血管及有无晶状体等行眼内BSS或硅油充填,使视网膜得到良好复位.结果:病程<2mo组术后视力≥0.1者16眼(67%),病程≥2mo组术后视力≥0.1者9眼(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93,P=0.001).病程<2mo组与病程≥2mo组术中眼内填充材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78,P<0.05).结论:病程≥2mo的PDR合并黄斑区出血患者术中眼内填充材料宜采用硅油限制出血,使视网膜良好复位.在病变后2mo内手术治疗,术后可获得良好的视功能.

    作者:张燕;董文丽;李冬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外伤性眼球脱臼的临床治疗

    0引言外伤性眼球脱臼的原因多是由于眼眶突然遭受暴力打击,受到剧烈震动,眶压突然增高,使限制眼球运动的肌肉、神经及其它眶内韧带、筋膜等组织突然断裂或失去张力,导致眼球脱出于睑裂之外[1].该病临床较为罕见,病情严重,预后较差.现将我院2008-07/2011-11急诊收治的5例外伤性眼球脱臼患者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伟;韦敏;孙兰萍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眼睑皮肤弛缓症的手术治疗

    0引言眼睑皮肤弛缓症是一种罕见的眼睑皮肤病,多发生于青春期以后,以眼睑皮肤复发性水肿、皮肤弹性消失为主要临床特征.其病因不明,可能与植物神经紊乱或内分泌障碍有关.发病是因眶隔及泪腺Lockwood韧带松弛,引起泪腺及眶内脂肪脱垂,致使眼睑皮肤血液和淋巴循环障碍而发生的退行性改变[1],或与屡次发作神经性水肿致眼睑皮肤弹力消失有关.由于浅层毛细血管扩张, 皮肤可呈紫红色.目前对于该种疾病,多主张手术治疗.我院于2006-01/2012-10共收治眼睑皮肤弛缓症的患者12例,手术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琳玲;郑大凤;冯敏;孙斌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与社区医疗机构结合行白内障眼病意识和手术意愿分步调查

    目的:探讨通过社区服务管理网络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区的有效途径.方法:选择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及所辖三个居民委员会,参考印度Aravid 眼科医院调查问卷等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方式为两个阶段进行:社区居民白内障眼病认知意识调查;白内障手术意愿调查.结果:60岁以上老年人约1 500例,主动应答者占80.0%.社区居民眼病认知情况回收问卷中有白内障自我意识者,占回收卷中92.0%.分析结果为,患白内障意识存在者占72.0%;白内障主动就诊意识者占54.5%;有健康宣教需求者占96.5%.社区医院将有白内障认知意识问卷结果反馈到居委会,组织患者在社区医院,由眼科医生进行眼科检查,筛查出需手术治疗者占16.7%.影响白内障手术意愿的因素:经济因素34.0%,个人心理因素40.0%,已经手术者占10.0%(应答率84%).结论:在北京城区内,即使是中心城区,对居民(包括高文化层次居民)进行白内障知识健康宣教是十分必要的.居民对白内障知识的了解与经济水平和文化素养无关,拥有白内障手术技术资源的大医院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结合、政府基层组织的参与,是经济发达城区开展白内障无障碍区活动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晶;肖林;王志杰;姚晶磊;金恩忠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光动力疗法治疗CNV的术后早期改变(2)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治疗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后1wk的早期变化,并比较两种不同的光动力治疗方法在术后1wk有无差别.方法:经诊断有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者16例19眼,随机分为两组,13眼接受维替泊芬标准光动力疗法(维替泊芬剂量为6mg/m2体表面积,静脉推注的速度为3mL/min,药物开始注射15min后开始激光照射,波长689nm,光照密度为600mW/cm2,光照时间为83s,光能量为50J/cm2);6眼接受快速推注低能量照射光动力疗法(维替泊芬剂量为6mg/m2体表面积,静脉推注的速度为6mL/min,药物开始注射15min后开始激光照射,保持光照强度为600mW/cm2,波长689nm,光照时间为42s,光剂量25 J/cm2).在术前及术后1wk分别行佳矫正视力(BCVA)、ETDRS视力、OCT及眼底检查,利用OCT自带软件分别测量层间厚度(Tf)、神经上皮厚度(Nf)、外层高反光带厚度(T)、视网膜下液(SF)等观测值.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wk各个观察指标的变化,并比较两组间观察指标有无差别.结果:不同参数光动力疗法术后1wk视力及OCT图像中Tf,Nf,T,SF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标准光动力疗法和快速推注低能量光动力疗法之间各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参数光动力疗法和快速推注低能量照射光动力疗法在术后1wk对视网膜结构的影响无差异,两种治疗方法之间疗效无差异.

    作者:张燕;金陈进;田臻;钟晓菁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网织带额肌悬吊术矫正外伤性上睑下垂

    0引言外伤性上睑下垂是由于颜面外伤导致眼睑提上睑肌的撕裂、断裂造成的,常伴有眼睑瘢痕和畸形,使手术治疗更为复杂[1-3].有关外伤性上睑下垂的报告较少,矫正外伤性上睑下垂的方法有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和断端缝合术[1],也有用额肌瓣悬吊术治疗的报告[4].本文回顾性统计采用网织带额肌悬吊术治疗外伤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效果.

    作者:刘晶;尹树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β-arrestin1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的表达

    目的:初步探讨β-arrestin1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中的表达.方法:成功建立EAU动物模型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的方法检测β-arrestin1在EAU小鼠脾脏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均提示β-arrestin1在EAU小鼠脾脏细胞中的表达较正常小鼠增高.结论:β-arrestin1可能在EAU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任亚琳;王增智;严浩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儿童弱视经不同遮盖方法治疗前后视觉电生理的变化

    目的:应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评价不同遮盖方法在治疗弱视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从儿童视光专科门诊中选取年龄在3~6岁136例单眼弱视儿童,将其分为全日遮盖组69例和部分遮盖组67例,在准确屈光矫正基础上,分别每天遮盖健眼10h以上和遮盖健眼5h,并同时进行等量精细目力训练,分别于治疗后1mo和6mo对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幅值及潜时)检测结果及视力提高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36例弱视患儿经过两种不同遮盖法治疗1mo后,全日遮盖组与治疗前相比P100波幅值增加、潜时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遮盖组与治疗前相比P100波幅值、潜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视力提高程度:基本治愈率、进步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mo后,全日遮盖组与治疗前相比P100波幅值增加、潜时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遮盖组与治疗前相比P100波幅值、潜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视力提高程度:基本治愈率、进步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经两种不同遮盖方法治疗后,早期全日遮盖组P100波幅值及潜时较治疗前得到改善,部分遮盖组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视力提高程度两组有差异,说明全日遮盖法治疗弱视近期疗效较部分遮盖法为佳,长期来看,两组P100波幅值及潜时无明显差异,两组视力提高结果分析无明显差异,进一步说明全日遮盖法与部分遮盖法长期疗效相同,说明弱视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能评价治疗效果,从而指导下一步治疗.

    作者:姜正美;戈伟中;李小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不同类型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原因导致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切割的疗效及年龄等相关因素对玻璃体切割手术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通过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玻璃体积血患者76眼的资料,按玻璃体积血原因、发病年龄和玻璃体积血时间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导致玻璃体积血原因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生性)患者31例(4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4例(32%),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10例(13%),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3例(4%).视网膜血管炎2例(3%),眼球钝挫伤2例(3%),单纯玻璃体积血2例(3%),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例(1%),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1例(1%).各年龄组病因构成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1.89,P<0.01).年龄<45岁的青年组中,有2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导致玻璃体积血患者多,共11例,占42%.年龄在45~59的中年组中,有19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导致玻璃体积血患者多,共9例,占47%.年龄>60的老年组中,有31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生性)导致玻璃体积血患者多,共24例,占77%.在玻璃体积血时间分组中,各时间组术后视力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0.37,P<0.01).1mo组共26例,术后视力主要为>0.3,共13例,占50%.2mo组共24例,术后视力主要为0.1~0.3,共10例,占42%.3mo组共11例,术后视力主要为0.01~0.09,共5例,占45%.>3mo组共15例,术后视力0.01~0.09和0.1~0.3,各6例,分别占40%.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生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是导致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视力.玻璃体积血患者在1~2mo内手术,疗效较好.

    作者:高明敏;郑燕林;张玲;孙群;毛奕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间歇性外斜术后应用数字化多媒体训练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间歇性外斜手术治疗患者8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术后接受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包括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42例不接受双眼视训练.对比两组训练前后的双眼视功能、融合范围及终眼位情况.结果:双眼视觉训练后治疗组立体视功能评价比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组融合范围优于对照组(P<0.05),终眼位正位率更高(P<0.05).结论: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可以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的双眼视功能、融合及远期眼位正位率,为斜视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胡晓东;陈静;彭秀军;颜少明;杨明迪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有晶状体眼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超高度近视眼患者10例13眼植入Verisyse人工晶状体.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比敏感度、晶状体位置、眩光敏感度、手术并发症及视觉不良症状.结果:术后患者裸眼视力及佳矫正视力均有明显的提高.术后3mo及术后1a患者佳矫正视力≥0.5者占100%,患者佳矫正视力≥0.8者占85%.患者术后屈光度稳定,术后1mo~1a,屈光状态变化无明显差异.患者术后1a内各时间点眼压均无明显异常升高.术后角膜内皮计数均有所下降,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mo时,各频段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较术前均明显提高.Verisyse人工晶状体与角膜内皮和晶状体均保持了有效的安全距离.术后3mo时,2眼可见Verisyse人工晶状体表面炎性反应物沉积,1眼瞳孔呈轻度椭圆形.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满意程度较高.结论:Verisyse人工晶状体矫正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是补充角膜屈光手术不足的有效眼内屈光手术,但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闫利锋;刘建亭;江琳;项道满;张素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