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眼眶泪腺癌26例的CT诊断价值

蔡东顺;朱望东;李哲;高瑾

关键词:泪腺癌, 泪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 探讨泪腺腺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26眼经病理证实眼眶泪腺腺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泪腺腺癌26例均为单眼发病,右眼15例,左眼11例.CT表现:病变呈圆形、卵圆形15例,不规则形、分叶形11例.15例边界尚清楚,11例轮廓呈锯齿状.肿瘤密度不均匀,内见低密度灶或钙化.26例病变包绕并压迫眼球,14例沿眶外壁向眶尖区生长,与眼肌分界不清,并浸润视神经.眼眶骨质虫蚀样破坏21例,溶骨性破坏5例.结论:泪腺癌有特异性CT征象,其诊断准确率高,是本病主要影像检查方法.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眼位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远近立体视的影响

    目的 分析眼位变化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远近立体视的影响.方法 采用Clement Clarke International同视机检测远立体视,选用随机点画片.采用Titmus立体图检测近方立体视.对4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1wk分别进行远近立体视测定,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近立体视存在比率要高于远立体视存在比率.术前近立体视锐度分布情况与正常人不同.术后远近立体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远近立体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立体视的损害表现为远立体视丧失,近立体视锐度下降.大部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虽然存在近立体视,但立体视锐度要低于正常.眼位矫正对于近立体视改善及远近立体视重建有重要作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应参考远近立体视检查结果.

    作者:邱辉;史铭宇;李洪阳;张劲松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青光眼滤过手术抗瘢痕治疗新研究进展

    丝裂霉素C,5氟尿嘧啶等抗代谢药物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抗瘢痕治疗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但因其副作用,研究者们不断寻找一种低毒性、安全、有效、作用持久的抗增殖药物.近年来,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及基因蛋白等技术不断进步,针对青光眼滤过手术抗瘢痕治疗,新的给药途径及新的抗瘢痕药物不断的涌现.本文就过去3a在PubMed上收录的关于青光眼滤过手术新抗瘢痕治疗的文章作一综述.

    作者:史晓芹;刘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鼻咽癌长期放射治疗后双眼缺血综合征1例

    目的 报道1例因接受放射治疗后出现双侧颈总动脉完全闭塞和双眼缺血综合征(ocular ischemic syndrome,OIS)的患者.方法 病例报告.1例57岁男性患者主诉左眼一过性黑矇伴有眼部和眶周疼痛6mo,诊断为双侧OIS,依次给予双侧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白内障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结果 经过PRP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双侧眼部病情稳定.但患者行双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出现眼压升高,视力降至指数.结论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的双侧颈总动脉完全闭塞和双眼OIS的治疗比较困难,预后不佳.

    作者:李刚;彭秀军;卢成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隐翅虫性眼部损伤误诊9例

    引言隐翅虫皮炎临床上较常见,但隐翅虫引起的眼部损伤则报道甚少,其体内的强酸性毒素是引起眼部损伤的直接原因, 常致患者出现剧烈、难以忍受的眼部刺痛,甚至影响视力.因起病急,患者较少能准确提供昆虫接触史及保留虫体,眼科医生缺少皮肤病学相关知识和临床经验,首诊时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误诊率可达36.57%[1].现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例重症隐翅虫性眼部损伤的误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探讨误诊原因、鉴别要点、治疗方法及防范措施,以提高诊疗水平.掌握隐翅虫性眼部损伤的临床特点,可避免误诊,及时治疗,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作者:张劲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高浓度自体血清滴眼治疗眼表疾病

    目的 探讨100%浓度自体血清滴眼治疗眼表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持续角膜上皮缺损或溃疡35例35眼,经常规的药物治疗或联合羊膜移植或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后效果不佳,采用100%浓度自体血清治疗2~6wk,观察其症状及角膜上皮修复情况.结果 患者35例35眼中,治愈率34.3%,好转率40.0%,无效率25.7%.在病毒性角膜炎和神经营养性角膜炎中治愈率和好转率均为47.6%,95.2%的患者角膜上皮和溃疡在滴用100%自体血清1mo修复.未发生感染及不良反应.结论 100%浓度自体血清滴眼治疗眼表疾病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促进角膜上皮的修复,对于病毒性角膜炎和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引起的持续角膜上皮缺损或溃疡疗效更佳.

    作者:刘治容;张悦;吴峥峥;陈辉;张金彪;李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复发性多软骨炎伴发全葡萄膜炎1例

    引言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RP)是一种少见的系统性疾病,其病因不明,以全身多处软骨组织及结缔组织反复发作的慢性进行性炎症为特点.在我国RP罕见,合并眼部受累的更罕见.由于RP患者的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尤为重要.我们在临床上遇到1例伴发全葡萄膜炎的复发性多软骨炎病例,随诊3a,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鹏耀;王宏彬;李娜;王康;胡泳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HSK的包膜糖蛋白gB和gD与疫苗的研究新进展

    包膜糖蛋白gB,gD是参与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感染的基本结构蛋白,具有重要的抗原表位,参与病毒穿膜过程,介导了病毒的细胞间扩散,在病毒感染和宿主免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分子和功能特性的研究对HSV作用机制及预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针对HSVgB,HSVgD的抗原表位已研究出相应疫苗,本文将对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s keratitis,HSK)有关的糖蛋白gB,gD与疫苗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关瑞娟;亢泽峰;李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人工晶状体巩膜固定术治疗眼外伤的疗效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巩膜固定术治疗眼外伤的疗效.方法 系列病例回顾性分析.将马来西亚大学医学中心接受PPV联合IOL巩膜固定术的8例连续性病例纳入研究,其中1例患者双眼均受伤,共有9眼.对现阶段视力,手术技巧,并发症及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9眼中有8眼(89%)视力提高.术后主要并发症是眼压升高,无缝线破裂.结论 PPV联合IOL巩膜固定术对有眼外伤病史的患者有非常好的疗效.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OCT及mfERG在DR早期及非增殖期中的应用

    目的 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non-diabetes retinopathy,NDR)及非增殖期(non-proliferative diabetes retinopathy,NPDR)的视网膜形态学改变及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测定其视网膜电活动的改变,评价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严重程度.方法 选取50~70岁的老年人30例30眼作为正常组,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50例50眼做为实验组.分别在标准状态下行OCT及mfERG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于NPDR的患者,视网膜形态的变化:视网膜黄斑区大部分神经上皮层变厚,说明对于糖尿病这个危险因素,视网膜的功能在不断的下降,视网膜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在NDR中变化并不明显而在NPDR明显变厚,说明黄斑区形态在糖尿病早期变化并不大,随着糖尿病的病情加重,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电生理学改变:mfERG的P1波随着病情的加重,其反应密度逐渐下降,在NDR就明显减低,而在NPDR,下降更为明显,说明在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改变前,电活动已经减弱,在形态发生变化后,电活动的下降更为明显.结论 OCT联合mfERG测定黄斑区域的形态改变及电活动改变,两种检查手段在疾病的早期观察、随访和进一步治疗的选择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裴存文;冯雪梅;史少阳;胡娜;王丽美;王洪宇;段运动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硅油取出前后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 对硅油填充眼硅油取出前后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的临床分析.方法 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眼并发白内障患者36例36眼,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硅油取出前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二组在硅油取出后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前房反应、眼压、角膜内皮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硅油均取出顺利,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植入人工晶状体,术中术后并发症对症处理.两种联合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术后1wk六角形细胞比例、术后1mo细胞数量及形态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硅油取出前联合超声乳化白内摘除术有相对轻的术后反应,术中并发症及更小的角膜内皮损伤.

    作者:张奕霞;杨炜;邱明磊;李彩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苯甲酸雌二醇对大鼠RIRI后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外源性雌激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及对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n=8),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n=32),苯甲酸雌二醇处理组(E2+IR,n=32).其中后两组又分为再灌注后6,24,48和72h组(每组8只).通过前房灌注加压法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常规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E2+IR组视网膜组织损害程度在各时间点较IR组好转.IR组Bax蛋白在6h时已经开始表达,24h达高峰,48h表达开始下降,72h仍有部分表达;而E2+IR组Bax蛋白的表达在各时间点上较IR组明显下调(P<0.01);IR组Bcl-2蛋白的表达在再灌注6h时表达量多,随时间延续表达量逐渐减少;Bcl-2蛋白的表达在各时间点上较IR组明显上调(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损害了视网膜组织结构.Bcl-2和Bax参与了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控,苯甲酸雌二醇可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保护视网膜组织.

    作者:吕建红;张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双路泪道硅胶引线管在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双路泪道留置引线硅胶管治疗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08-10/2011- 09我院收治32例32眼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患者,采用双路泪道留置硅胶管,主要评价拔管6mo后泪道冲洗通畅情况.结果 拔管6mo后治疗有效率为29例(91%),而治疗无效3例(9%).结论 采用双路泪道留置硅胶管植入术治疗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术后外观及疗效满意,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付蓉花;张呈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非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严重角膜内皮炎

    引言现代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由于切口小,手术损伤小,切口自闭性良好,操作时间短,视力恢复快,手术费用低,容易被患者接受,故在很多中小医院推广为主流术式.但是此手术致术后角膜内皮炎的发生是不可忽视与回避的问题.我院于2010-10/2011-10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发生12例13眼严重角膜内皮炎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其诱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作者:向葵;李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复方托品卡胺睫状肌麻痹效果比较

    目的 了解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复方托品卡胺滴眼液在散瞳验光中麻痹睫状肌的临床效果,客观地对其评价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随机抽取2010-12/2011- 03期间的60例120眼屈光不正(近视和远视各占50%)患者,年龄12~40岁,利用国产复方托品卡胺滴眼液滴眼散瞳先后对其进行散瞳4次,45min以后,对其进行检影验光,并利用综合验光仪测定其残余调节量,第2d用盐酸环喷托酯眼液进行复验.结果 远视组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复方托品卡胺两者验光结果差异较大(P<0.01);近视组两者验光差异较小(P<0.05),但是仍然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临床上对于屈光不正患者的屈光检查,复方托品卡胺滴眼液是一种有效的睫状肌麻痹剂,但因注意到其麻痹睫状肌及放松调节的有限性,特别在远视患者应灵活结合其他放松调节如盐酸环喷托酯眼液的方法获取终的配镜处方.

    作者:张莹;刘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免疫抑制作用在防治葡萄膜炎中的前景

    青篙素是从中药青篙中提取的药物,经化学改造可生成多种衍生物,随着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药理作用的不断研究深入,发现其还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鉴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临床应用和葡萄膜炎的免疫发病机制,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应用于葡萄膜炎前景十分广阔.

    作者:孙晓茹;毕宏生;郭俊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复方血栓通对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超乳术后黄斑水肿的预防作用

    目的 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收集180例180眼糖尿病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排除术前有眼内手术史、葡萄膜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青光眼,角膜白斑,术后出现严重角膜水肿、葡萄膜炎、前房出血、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90例)术后立即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1.5g,连续服用2wk;对照组(90例)患者不使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观察两组术后1,7d;1,3,6,12mo的视力及黄斑水肿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后1,7d;1,3,6,12mo的视力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术后12例发生黄斑囊样水肿,对照组术后26例发生黄斑囊样水肿,研究组发生黄斑水肿几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28.9%,P<0.01).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视神经视网膜缺血和缺氧状态,减少黄斑中心凹周围毛细血管渗漏,预防黄斑水肿的发生.

    作者:田妮;郭海科;金海鹰;郭月珍;陈开恩;李慧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掀瓣行LASIK提升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采用掀瓣行二次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LASIK术后欠矫和回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LASIK术后因欠矫和屈光回退的近视眼患者25例36眼采用掀开原角膜瓣的方法,对瓣下基质床行再次准分子激光消融.术后随访1a,观察视力、屈光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再次术后1,3,6,12mo,平均裸眼视力(UCVA)从术前的0.39±0.16分别提高为0.92±0.17,1.01±0.16,1.03±0.16,1.04±0.18,术前UCVA与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1.87±0.64D,术后12mo的等效球镜度数平均为0.21±0.43D,两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采用掀瓣的LASIK提升术治疗LASIK术后欠矫和屈光回退,此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红俊;莫纯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致泪囊炎的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小儿先天性鼻泪管闭塞所致泪囊炎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98例110眼的泪囊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从94眼的分泌物中共分离出155株细菌,病原菌阳性率为85.5%.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65.8%,革兰氏阴性杆菌23.9%.分离出的所有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为94.2%.结论 药敏试验表明绝大多数细菌对左氧氟沙星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于小儿先天性鼻泪管闭塞所致泪囊炎可给予新喹诺酮类抗生素滴眼液治疗.

    作者:赵宇;王春霞;于紫燕;张劲松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治疗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白内障

    目的 探讨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8- 01/2011-10于我院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白内障患者112例118眼,根据临床表现和OCT检查结果按早期、增殖期、牵拉期予以分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wk;6mo检测患者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组织变化情况并予以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6mo裸眼视力及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佳矫正视力早期组≥0.5者100%,增殖期组≥0.5者73%,牵拉期组≥0.1者53%.术后6mo,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术前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牵拉期组患者有2例终行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离术.结论 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白内障患者可以改善视觉质量,并不会加重原有眼底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黄斑前膜已处于牵拉期的白内障患者,单纯白内障手术对术后视力改善有限,建议联合或再行眼底手术治疗.

    作者:罗康怡;杜冰;古洵清;陈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SIRIUS3D角膜地形图在圆锥角膜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地形图的特点,为圆锥角膜的诊断提供客观可行的依据.利用角膜地形图对角膜屈光手术前患者进行严格筛选,提高手术的预测性.方法:圆锥角膜患者11眼,疑似圆锥角膜患者11眼,使用SIRIUS 3D角膜地形图仪进行检查,获取角膜前后表面地形图形态、角膜中央屈光力、角膜中央下方与上方平均屈光力之差(I-S)、表面非对称指数(SAI).结果 圆锥角膜患者角膜薄点多不在角膜中央,多位于第三象限圆锥的顶部,与屈光力逐渐降低的同心圆包绕.圆锥角膜患者与疑似圆锥角膜患者之间的角膜中央屈光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圆锥角膜、疑似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厚度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SIRIUS 3D角膜地形图中圆锥角膜患者及疑似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前后表面高点、及角膜薄点三者基本吻合,符合圆锥角膜的发展趋势.其矢量图在圆锥角膜的判定中有一定的意义.结论 SIRIUS 3D角膜地形图是早期诊断圆锥角膜的有效方法,为角膜屈光术前患者的筛查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邱岩;郑艳珍;翟国光;邸玉兰;李耀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