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物理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张星慧;谭庆俐;张敏

关键词:睑板腺功能障碍, 睑板腺开口挑排, 物理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睑板腺开口挑排等物理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12我院收治的MGD患者52例100眼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确诊为MGD,随机分为两组,A组(物理治疗组)26例50眼患者给予局部清洗、热敷、睑板腺开口挑排、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及人工泪液等综合治疗,B组(对照组)26例50眼患者仅用人工泪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自觉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液分泌和泪膜破裂时间.结果:A组自觉症状好转24例47眼,好转率94%,B组自觉症状好转14例27眼,好转率5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泪液分泌治疗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泪膜破裂时间(BUT)A组治疗后明显好转,治疗后2,4wk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荧光素染色(FL),治疗后2,4wk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GD是一种可致眼表炎症及损伤的慢性疾病,睑板腺开口挑排等物理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高.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眼微视野固视性质分析

    目的:分析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眼的微视野固视性质.方法:选择NAION患者23例27眼,分别以检眼镜法和Nidek MP-1微视野仪检测其固视性质,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检眼镜法检测,18眼表现为中心固视,9眼表现为中心外固视;以微视野法检测,18眼表现为稳定的中心固视,9眼表现为中心外固视,其中相对不稳定固视6眼,不稳定固视3眼.中心固视眼视力明显好于中心外固视眼(P<0.05).结论:检眼镜法检测NAION患者的固视性质时可以明确区分中心固视和中心外固视,微视野法则可以进一步对固视的稳定性加以分析.

    作者:王欣玲;史铭宇;冯莉;阎启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影响视力的因素.方法:选取2010-01/12在我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40例62眼为试验组和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82眼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1d;1wk;1,3,6mo的视力及两组术前、术后1d;1wk;1,3,6mo的角膜中央厚度的测量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3,6mo时两组散瞳查眼底,试验组中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41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21眼.结果:佳矫正视力:术后1d;1wk;1mo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mo,NDR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NDR与DR、DR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mo,NDR与DR、NDR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DR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角膜中央厚度:1d;1wk;1,3mo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6mo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d;1wk两组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3mo与术前比较:试验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mo与术前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变化:术前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d;1wk;1,3,6mo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wk;1,3,6mo与术前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眼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影响视力的主要原因为术后短期的角膜水肿;后期影响视力的主要原因为已有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眼在白内障手术后表现出更重的内皮细胞损害及术后角膜水肿的恢复延迟.

    作者:王彬;李金霞;王应利;吴彬阁;霍建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Eales病的治疗方法与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Eales病的治疗方法和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2-02在我院诊断为Eales病的57例110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结果:患者随访6mo以上,视力提高88眼,视力不变19眼,视力下降3眼.结论:针对不同时期的患者采取相应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周增超;王启常;陈忠平;陈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测量梯度性AC/A比值对青少年近视防治的意义

    目的:探讨测量梯度性AC/A比值对青少年近视防治的意义.方法:选取6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30例早发性近视、10例迟发性近视和20例正视),测量他们的刺激性调节诱发的AC/A比值.结果:在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与正视眼的反应性AC/A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早发性与迟发性近视组比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t=2.84,P<0.01);早发性近视与正视组比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t=2.71,P<0.01).结论:早发性近视较迟发性近视和正视具有较高的反应性AC/A比值,提示高AC/A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

    作者:杨宇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东北地区一遗传性白内障家系的临床遗传学及基因定位研究

    目的:分析一先天性核型白内障家系的遗传方式及致病基因所在位置.方法:收集一个3代遗传性白内障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DNA,选取62个态性微卫星标记进行连锁分析.应用LINKAGE软件 (version5.2) 中的MLINK程序计算两点连锁LOD值,并人工构建家系成员的单体型.结果:确定该家系为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大家系,在微卫星标记D22S689可获得大LOD值2.71(θ=0时),单体型提示该家系表型可能与染色体22q11.2-12.1区域连锁.该区域含有CRYBB1,CRYBB2,CRYBB3,CRYBA44个候选基因.结论:本研究先天性核型白内障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其致病基因定位于22q11.2-12.1区域.

    作者:张天晓;马立威;赵江月;张学;张劲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眼动参数变化与青年近视眼关系的分析

    目的:分析相对调节力(正,负)、水平隐斜(远,近)及调节灵活度等眼动参数与青年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选择大学入校新生266例,平均年龄18.8±0.8岁.根据受检者屈光状态分为五组:正视组29例,低度近视组118例,中度近视组82例,高度近视组37例,屈光参差组26例(其中屈光参差组不纳入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在综合验光仪上测正、负相对调节力,Von Graefe法测量远、近距水平隐斜度,利用±2.00D蝴蝶镜测调节灵活度,不同组眼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相对调节力正视眼组均值4.87±1.47D,低、中、高度近视组正性对调节力均值分别为2.36±1.21,2.92±1.40,2.86±1.8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相对调节力正视眼组与近视眼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调节灵活度在正视眼组与近视眼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远、近水平隐斜正视组与近视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相对调节明显下降引起调节储备不足形成远视性离焦可能是青年近视发病病因之一,而负相对调节力、调节灵活度及远、近水平隐斜等眼动参数与青年近视发生无关.

    作者:田晓丹;范春雷;詹立辉;徐艳春;徐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双眼混合植入Toric和多焦点IOL在单眼角膜散光白内障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Toric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在单眼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白内障伴角膜散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Toric IOL植入的观察组和多焦点IOL植入的对照组,观察患者术后的视力、散光程度以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视力和散光情况在术后1wk起恢复,对照组术后3wk起恢复,观察组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Toric IOL植入术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和安全地恢复视力、改善散光,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作者:郭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葡萄膜炎的生物治疗进展

    葡萄膜炎多发于青壮年,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反复发作.研究表明,生物制剂可以干扰机体内引起炎症反应过程的具有特定分子或途径,在葡萄膜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治疗作用,以达到治疗葡萄膜炎的目的.本文意在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制剂、白细胞介素受体拮抗剂、干扰素、抗淋巴细胞特异性抑制剂等生物制剂在葡萄膜炎治疗过程中的治疗进展.

    作者:李燕利;杨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IVTA治疗葡萄膜炎黄斑囊样水肿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剂量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IVTA)治疗葡萄膜炎黄斑囊样水肿的效果,并对其治疗结果和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方法:分析研究2010-01/2012-01在我院确诊为双眼葡萄膜炎黄斑囊样水肿的患者6例12眼,每例患者双眼随机分为A,B两组进行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A组玻璃体腔注射4mg曲安奈德,B组玻璃体腔注射2mg曲安奈德.术后观察两组视力、眼压、黄斑中心凹厚度、晶状体透明度以及葡萄膜炎复发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视力均有大幅提高,术后OCT显示12眼(100%)黄斑囊样水肿均消失,黄斑中心凹厚度减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与术后两组间视力、黄斑区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出现眼压升高3例3眼(50%),A组药物控制后眼压平均为44.33±7.51mmHg,B组为23.33±2.52mmHg,术后两组间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患者双眼随访期间发生并发性白内障,2例患者双眼葡萄膜炎黄斑囊样水肿复发.结论:IVTA是治疗葡萄膜炎黄斑囊样水肿的有效方法.并发症有眼压升高和并发性白内障.玻璃体腔注射4mg和2mg曲安奈德治疗葡萄膜炎黄斑囊样水肿的疗效相同,后者眼压升高的并发症易于应用药物控制.

    作者:祝莹;李军;徐少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基因Pro12 Ala多态性与山西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年龄40~70岁、糖尿病病程10~20a、血压<140/90mmHg且不合并糖尿病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其中无DR组(NDR组)、非增生型DR组(BDR组)和增生型DR组(PDR组)各3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对所有患者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该研究人群中存在2种等位基因和3种基因型,其中NDR组中基因型PP,PA,AA分别为40.0%,53.3%和6.7%,BDR组分别为70.0%,30.0%和0%,PDR组分别为76.7%,23.3%和0%;三组间比较,基因型频率(χ2=10.351)和等位基因频率(χ2=10.208)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ro12 Ala基因多态性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山西地区部分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关,且可能是抑制其发生的保护性因子.

    作者:刘永庆;王丽聪;董静;王晋峰;武圣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口服弥可保对晚期青光眼术后视野及RNFL厚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和评价口服弥可保对晚期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视野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57例57眼经过手术治疗后解除高眼压状态的晚期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29眼和治疗组28例28眼,对照组患者常规抗青光眼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弥可保6mo,3次/d,500μg/次.分别于出院时,出院后6mo应用Humphrey 750i型视野计检测视野平均缺损及视野模式标准差;应用Stratus OCT-3仪(Carl Zeiss Meditec,Dublin,CA) 检测平均和各个区域的RNFL厚度.两组间检查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出院后6mo,视野平均缺损:治疗组-13.30±4.03dB,对照组-18.51±4.33d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112,P=0.049);视野模式标准差:治疗组为5.64±0.48dB,对照组为8.21±2.47d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6,P=0.025);RNFL厚度:全周:治疗组75.828±7.260μm,对照组65.037±13.074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2,P=0.035).结论:晚期青光眼术后患者长期口服弥可保可对青光眼所致的视野缺损及视网膜神经纤维丢失有明显改善.

    作者:聂庆珠;刘致力;于泳;曹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改良术式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08-03/2011-01收治的135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68例),另一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对照组6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wk;3mo的视力良好率分别为92.6%,88.2%;眼压良好率分别为98.5%,95.6%;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虹膜损伤以及前房炎症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9%,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分析,P均<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比较,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安全性,是较为安全可靠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手术方式.

    作者:王岩;李若溪;王昕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调制传递函数和对比敏感度函数评价LASI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的研究

    目的:应用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检查和对比敏感度函数(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CSF)检查评价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47例92眼行LASIK手术的患者按照术前验光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A组)、中度近视组(B组)、高度近视组(C组).术前等效球镜值分别为-2.28±0.48D,-4.54±0.97D,-6.86±1.17D.分别于术前,术后1wk;1,3mo检查裸眼视力(the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波前像差、3mm和5mm瞳孔下的MTF和昼视及夜视视远状态下的CSF.利用德国Zeiss公司WASCA Analyer波阵面像差仪检查三组患者在3mm和5mm瞳孔下去掉高阶像差后的MTF曲线,将图像扫描并载入至Engauge Digitizer 4.1数字化软件,得出一定空间频率下的MTF值;利用Optical 6500 对比敏感度测试灯箱(美国STEREO OPTICAL公司)测量患者在昼视及夜视视远状态下的CSF值.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术后1wk,CSF值与术前相比有明显下降.术后3mo,只有明环境下低空间频率和暗环境下低中度近视组的低空间频率的CSF值可以恢复至术前.近视度数越高,中高空间频率的CSF值越不容易恢复至术前.(2)3mm瞳孔条件下低度近视组100L/mm,150L/mm,300L/mm空间频率的子午曲线和中度近视组50L/mm空间频率的子午曲线的MTF值,在术后7d与术前相比已经无统计学差异.3mm瞳孔条件下中度近视组150L/mm,200L/mm,300L/mm空间频率的弧矢曲线、高度近视组250L/mm空间频率下的子午曲线的MTF值和5mm瞳孔条件下低度近视组100L/mm,300L/mm,400L/mm空间频率下的子午曲线、中度近视组400L/mm,500L/mm空间频率下的弧矢曲线,200L/mm,400L/mm空间频率下的子午曲线,高度近视组全部空间频率下的弧矢曲线,100L/mm,200L/mm,300L/mm空间频率下的子午曲线的MTF值术后3mo可恢复到术前水平.其余所有空间频率下的MTF值均能在术后1mo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1)MTF值比CSF值恢复更早,只有部分低空间频率的CSF值可以恢复至术前,而所有的MTF值均能恢复至术前水平.(2)MTF值在术后早期可以更早更全面和客观的反映出视觉质量的提高.(3)利用Carl Zeiss 公司WASCA Analyer波阵面像差仪检测患者MTF可以更立体全面客观的反映术后人眼光学系统的改变.

    作者:曹哲瑶;夏丽坤;弥少文;柴广睿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01/2012-12在我院治疗特发黄斑视网膜前膜患者30例30眼,采用23-G玻璃体切割系统,行玻璃体切割、剥膜及气体填充.对患者行2~13mo的术后随访观察,进行疗效评价与分析.结果: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黄斑视网膜前膜30例30眼,1眼黄斑前膜复发,29眼黄斑视网膜前膜消失,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物变形消失或减轻,OCT提示黄斑前膜消失.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患者的视功能未造成严重的损害前,在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作者:侯丽敬;庞东渤;李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连续环形撕囊在压核排液后白色膨胀白内障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白内障术中破囊后,撕囊镊下压晶状体核,液化皮质充分流出(压核排液)后,在白色膨胀白内障中完成连续环形撕囊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60例60眼皮质液化白色膨胀白内障随机分组.观察组30例患者,撕囊镊直接撕囊;治疗组30例患者,压核排液后进行撕囊.结果:在初步破囊时,有前囊膜自动裂向周边现象,观察组有9例,治疗组有1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连续环形撕囊的成功率为26.7%,治疗组撕囊成功率66.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2例患者术中后囊自发破裂,治疗组无后囊破裂情况发生.结论:在白色膨胀白内障手术中,应用压核排液处理后,液化皮质的流出可消除晶状体核的上浮对前囊膜撕囊的影响,并可显著提高此类白内障中连续环形撕囊的成功率.

    作者:赵光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前房穿刺放液在ACG持续高眼压下术前降眼压的应用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CG)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眼压者联合前房穿刺放房水的降眼压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01/2012-04 ACG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眼压后行前房穿刺放液患者48例53眼,观察放液术后眼压水平、视力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9眼(54.7%)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22~30mmHg者6眼(11.3%);眼压>30mmHg者18眼(34.0%).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并发症有前房变浅53眼(100%)、虹膜嵌顿内口11眼(20.8%)、前房出血4眼(7.5%).结论:对ACG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者联合前房穿刺放液安全有效,可为进一步的手术治疗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邓秋琼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电焊工人光损伤性黄斑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电焊工人光损伤性黄斑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03/12来自本地区相关工厂从事电弧焊工作的焊工68例136眼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检查、常规散瞳90D前置镜眼底检查、眼底彩色照相和高分辨率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黄斑光损伤的诊断以OCT的检查结果为准.对所有受试者按年龄、工龄、防护习惯分组,对分组进行均衡性检验,并比较各组间光损伤性黄斑病变的发生率.结果:光损伤性黄斑病变总的发病率是32.35%.年龄≤35岁组和>35岁组的黄斑光损伤检出率分别是35.14%和2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10a组和>10a组的黄斑光损伤的检出率分别是11.76%和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格防护组、防护随意组和墨镜防护组的黄斑光损伤的检出率分别是21.88%,36.96%,50.00%,严格防护组的黄斑光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墨镜防护者发生率高,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焊工人中黄斑光损伤的危险因素是工龄和防护习惯.工龄越长,黄斑区光损伤的发生几率越高;防护越严格,损害发生率越低.年龄和光损伤的发生无关.

    作者:邵东平;丁瑛;杨晓然;刘斐;李敏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与老年性白内障的关系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与老年性白内障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两组:对照(绝经后健康妇女)组、绝经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组.放射免疫检测法检测绝经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和对照组血清雌二醇(β-Estradiol,E2)的水平.结果:绝经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E2水平较绝经后健康妇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与缺乏雌激素有关,雌激素对白内障有保护作用.

    作者:冯春燕;黄秀榕;祁明信;胡俊;柯发杰;胡艳红;陈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玻璃体腔注气用于补救濒临失败的巩膜扣带术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气术用于因裂孔遗漏、新发裂孔或垫压嵴不恰当等导致濒临失败的巩膜扣带术病例,分析其疗效.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2010/2012年我院行巩膜扣带术后因各种原因濒临失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32例32眼,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单纯玻璃体腔注气的病例16例16眼为观察组,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气16例16眼为对照组,对比分析患者术后视网膜脱离复位率,终矫正视力、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两组终视网膜复位率均较高,分别为93.8%(15/16),87.5%(14/16),平均视力分别为4.72±0.12,4.75±0.14,以上两指标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观察组住院费用远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 543±126,12 367±138元,且观察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3.8%,62.5%,以上两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濒临失败的巩膜扣带术病例若满足玻璃体腔注气条件,通过单纯玻璃体腔注气可以提高手术复位率,避免玻璃体切除手术.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满意率.

    作者:乔岗;代艳;王晓莉;曾健;余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结膜切口的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摘除

    目的:探讨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经结膜切口入路进行摘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于我院行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患者53例,其中肿瘤大直径4.2cm,小0.8cm.全身麻醉下做眼睑外眦切开,角膜缘后7~8mm处1/3~1/2周结膜切开,暴露肿瘤前端.沿肿瘤表面钝性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完全分离后夹住肿瘤前端,拉出.肿瘤巨大从结膜切口拉出困难时,用针刺破并挤压肿瘤,挤出部分血液,使肿瘤体积变小后再将肿瘤拉出.结果:患者53例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全部完整取出,无明显瘢痕形成,眼部形态满意.结论:结膜切口的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摘除不需要切开眼眶外侧壁,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手术费用低;创口仅位于眼睑外眦角和结膜,术后无明显的瘢痕形成.无术后的容貌改变,美容效果好,值得推荐.

    作者:钟一凡;张瑞君;赵宁;孙一洲;刘磊;李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