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莹;李军;徐少凯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术不同眼内填充物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44例44眼.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其中A组20例;B组24例,两组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A组玻璃体腔内行平衡盐溶液(BSS)填充,B组行气体填充(13眼填充滤过空气,11眼填充100mL/L C3F8),术后随访12~16(平均13)mo.术前、术后1,3,6,12mo检查佳矫正视力(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FT),术后1,7d;1,3mo行眼压(IOP)检查,对比观察手术前后视力,间接检眼镜,CFT,IOP检查结果.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患眼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提高0.2logMAR及以上者29眼(66%).两组间logMAR BCVA的差异手术前(0.53±0.18 vs 0.52±0.14)及末次随访时(0.31±0.14 vs 0.28±0.09)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组患眼CFT较术前明显降低,从407.82±97.00μm下降到285.25±70.07μm(Z=4.29,P<0.05).两组间CFT的差异术前(409.45±108.40μm vs 406.46±88.76μm)及末次随访时(287.60±66.94μm vs 283.29±73.95μm)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A组眼压(14.25±3.06mmHg)低于B组(17.71±3.2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2,P<0.05),但两组眼压均值均未超过正常范围(10~21mmHg).术前、术后7d;1,3mo两组间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无需俯卧位,B组患者填充滤过空气者术后俯卧位1~3d,填充100mL/L C3F8者俯卧位至少7d.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末填充BSS或气体均能显著提高视力、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两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填充BSS可避免术后俯卧位,减轻患者术后身体及精神负担,同时手术更加快捷、安全.
作者:董洁;张含;孙鹏;谷峰;王欢;傅博;刘哲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联合虹膜拉钩在白内障合并晶状体不全脱位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7例27眼合并晶状体不全脱位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植入CTR联合虹膜拉钩固定前囊孔完成手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前房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等情况.结果:患者25例25眼按照预定手术方案顺利完成手术;2例2眼出现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其中1例睫状沟植入人工晶状状体,另1例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所有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超声乳化治疗合并晶状体不全脱位的白内障手术中,运用CTR联合虹膜拉钩能提高手术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陈冬斌;廖文勇;董万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视神经损伤后的治疗和功能恢复是医学领域的历史性难题.由于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一部分的视神经损伤后缺乏神经修复和再生所需的微环境,为此,有效的神经保护、防止神经元死亡和促进神经修复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证明:视功能的恢复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损伤程度、轴浆转运物质合成功能状态、自身修复和再生能力均密切相关.近10a来,随着对神经损伤机制的深入了解,各类神经保护的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在治疗视神经损伤方面展现出诱人的前景.我们通过阅读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针对视神经损伤后RGCs再生及视神经保护相关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尹丹萍;柳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首诊于眼科的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的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提高眼科医师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病例回顾性研究.回顾11例首诊于眼科的CCF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结果:其中9例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史,眼部临床表现以搏动性突眼为特征,易误诊为眼眶炎性假瘤、眶内动脉瘤以及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等.经DSA确诊后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结论:眼科医师应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认真询问病史,结合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及脑血管造影检查可提高该病的诊断率.血管内栓塞治疗是CCF的首选,效果肯定.
作者:高丹宇;储昭节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多西环素对碱烧伤大鼠角膜炎症细胞浸润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多西环素组,每组16只大鼠.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后,多西环素组予3g/L多西环素眼液点眼,对照组予眼液溶媒点眼.分别于碱烧伤后第3,7,14,21d观察计算炎症指数,角膜取材后进行病理切片及炎症细胞计数,行ICAM-1的ELISA检测.结果:多西环素组各时间点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较对照组轻,炎症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西环素组各时间点炎症细胞计数少于对照组(P< 0.05).多西环素组各时间点大鼠角膜的ICAM-1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西环素可以抑制碱烧伤大鼠角膜的炎症细胞浸润,其机制可能是抑制ICAM-1的表达.
作者:赵静博;邹文进;付馨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带蒂皮瓣睫毛转位术治疗复杂瘢痕性睑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严重瘢痕性睑内翻伴大量乱睫、双行睫,及以往行过一次或多次倒睫矫正术复发患者68例115眼行带蒂皮瓣睫毛转位术治疗,随访6~32(平均23.3)mo,观察术后睑缘形态及睫毛情况.结果:术后6mo内2眼、6mo后3眼有少许乱睫(<6根)发生,再次行电解治愈;余患眼上睑睑缘形态良好,睫毛背离眼球表面,无倒睫复发,无并发症发生;6mo治愈率91.7%(55/60,8例术后6mo后失访).结论:带蒂皮瓣睫毛转位术对复杂瘢痕性睑内翻有较好疗效,复发率低.
作者:王育红;张庆;涂惠芳;喻长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硬核性白内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2例硬核性白内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选择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d;1wk;1,3mo矫正视力效果及治疗前后角膜散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d;1wk;1,3mo,两组患者矫正视力0.5~1.0患者的比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1d及术后1wk,观察组患者角膜散光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1mo及术后3mo,两组患者角膜散光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对照组患者发生后囊膜破裂的比例显著高于观察组;术后,对照组患者发生角膜水肿的比例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硬核性白内障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作者:陈建志;符春艳;李泽宜;郑康铿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睑板腺开口挑排等物理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12我院收治的MGD患者52例100眼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确诊为MGD,随机分为两组,A组(物理治疗组)26例50眼患者给予局部清洗、热敷、睑板腺开口挑排、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及人工泪液等综合治疗,B组(对照组)26例50眼患者仅用人工泪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自觉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液分泌和泪膜破裂时间.结果:A组自觉症状好转24例47眼,好转率94%,B组自觉症状好转14例27眼,好转率5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泪液分泌治疗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泪膜破裂时间(BUT)A组治疗后明显好转,治疗后2,4wk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荧光素染色(FL),治疗后2,4wk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GD是一种可致眼表炎症及损伤的慢性疾病,睑板腺开口挑排等物理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张星慧;谭庆俐;张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图像特点及菌丝和孢子检出率,探讨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在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41例41眼经门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行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不同治疗期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活体角膜各层图像特点.结果:共焦显微镜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图像有如下特点:(1)病变部位角膜各层形态结构破坏明显;角膜上皮至基质不同程度水肿;炎细胞浸润;神经结构破坏;基质层结构紊乱,透过度降低;(2)真菌菌丝是本病的特异性诊断依据,不同菌种感染在镜下菌丝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3)不同病变时期和治疗阶段,图像有很大差异,真菌菌丝的检出并不是诊断本病的唯一依据.结论: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具有无创、及时等优点,在临床诊断真菌性角膜炎中有重要参考意义,尤其是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及评价预后.
作者:李昂;范忠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对泪小管断裂后的解剖结构进行量化分析,为术中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提供依据,评价以泪阜为解剖标志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患者100例(男72例,女28例).完全随机分组:实验组(50例),以泪阜为解剖标志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对照组(50例),直视法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测量泪小点与颞侧断端距离、泪小管鼻侧断端与泪阜的垂直距离及象限位置,记录两组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的成功率.数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下泪小管鼻侧断端位于泪阜下半象限者94%,下泪小管鼻侧断端距离泪阜的垂直距离为2.34±0.68mm,其中泪小点距颞侧断端<4mm者鼻侧断端与泪阜的垂直距离为2.01±0.77mm,泪小点距颞侧断端4~7mm者为0.57±0.19mm,泪小点距颞侧断端>7mm者为3.05±0.97mm.手术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成功率:实验组:49/50(98%),对照组:40/50(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泪小管鼻侧断端多位于泪阜水平延长线下方,泪小管鼻侧横断面多位于泪阜深面2~3mm范围内,术中可以泪小点与颞侧断端的长度来确定鼻侧断端在泪阜周围的寻找范围.寻找鼻侧断端成功率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以泪阜为解剖标志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是可行的,尤其适合下泪小管颞侧断端距下泪小点4~7mm患者.
作者:韦敏;姜树森;武红旗;宗秋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EC)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眼科2011-01/2012-12门诊临床诊断为CEC患者45例,对45例49眼应用海德堡共焦激光扫描眼底造影系统(HRA)进行FF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EC 30眼于动脉前期或动脉期可见来自脉络膜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显影,迅速发生渗漏,随造影过程扩大、增强,病灶处呈现一团强荧光斑,到造影后期仍持续不退,周围出血在强荧光灶周围有环形、片状或弧形的遮挡荧光,视网膜水肿在强荧光灶周围见与水肿一致的低荧光,为活动期(进行期)病变;10眼可见病灶周围脱色素区强荧光,渗漏较少,不扩大,为恢复期(退行期)病变;9眼在动脉早期见与病灶一致的强荧光,渐增强,无渗漏,不扩大,可见瘢痕与色素遮挡荧光,后期荧光着染,或可见环形透见荧光,为瘢痕期(静止期)病变.结论:FFA可提高CEC的诊断率,减少误诊和漏诊,为明确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并可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钱维燕;魏伟;章淑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01/2012-12在我院治疗特发黄斑视网膜前膜患者30例30眼,采用23-G玻璃体切割系统,行玻璃体切割、剥膜及气体填充.对患者行2~13mo的术后随访观察,进行疗效评价与分析.结果: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黄斑视网膜前膜30例30眼,1眼黄斑前膜复发,29眼黄斑视网膜前膜消失,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物变形消失或减轻,OCT提示黄斑前膜消失.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患者的视功能未造成严重的损害前,在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作者:侯丽敬;庞东渤;李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泪道成形术联合硅胶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以及影响因素.方法:2012-05/12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泪道阻塞患者141例146眼,行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硅胶引流管治疗,术后随诊3~6mo,观察泪道再通率以及泪道阻塞的部位、患者年龄以及病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患者141例146眼中总的治愈率为82.9%(121眼),好转率13.7%(20眼),无效率3.4%(5眼).其中,泪总管阻塞的治愈率(87.2%)高于泪小管阻塞的(82.9%)以及鼻泪管阻塞的(75.9%),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20,P=0.69).青年组治愈率为(88.4%)高于中老年组(82.4%)和老年组(75.9%),但差别也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56,P=0.63).病程<10a的治愈率为93.8%,而病程≥10a的治愈率为74.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9.58,P=0.009).结论: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置管术是治疗泪道阻塞简单有效的方法,患者的病程可能是影响治愈率的主要因素.
作者:陈丹;曾宪武;王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三组,A组行虹膜根部切除或激光虹膜切除术,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加房角分离术,C组行小梁切除术.术前、术后1wk;1,3,6mo随访观察视力、眼压、房角、前房深度变化,术后并发症及再手术情况.结果:术后视力:A,C组手术前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眼压:三组比较手术前后眼压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C组降眼压效果显著;术后房角改变:术后B组使80%的房角全周开放,前房加深(P<0.01);术后并发症:A组有10%~20%患者需要点药或再次手术治疗,B组术后并发症少,视力提高明显,C组术后并发症较多,部分严重且持久,需再次手术.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能够有效提高视力,降低眼压,开放房角,是一种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苏连荣;李琦;魏海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滴眼液促进翼状胬肉手术后泪膜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翼状胬肉手术患者68例76眼,随机分为玻璃酸钠组和对照组2个组,每组38眼,玻璃酸钠组术后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对照组术后不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记录患者术前1d,术后1,7,14,30d进行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mi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ehirmer Ⅰ test,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CFS)检测.结果:术前和术后1d两组BUT,SⅠt,CFS 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14d玻璃酸钠组BUT,SⅠt,FS 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具有促进翼状胬肉手术后泪膜恢复的作用.
作者:李游;刘丹;庞东渤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眼的微视野固视性质.方法:选择NAION患者23例27眼,分别以检眼镜法和Nidek MP-1微视野仪检测其固视性质,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检眼镜法检测,18眼表现为中心固视,9眼表现为中心外固视;以微视野法检测,18眼表现为稳定的中心固视,9眼表现为中心外固视,其中相对不稳定固视6眼,不稳定固视3眼.中心固视眼视力明显好于中心外固视眼(P<0.05).结论:检眼镜法检测NAION患者的固视性质时可以明确区分中心固视和中心外固视,微视野法则可以进一步对固视的稳定性加以分析.
作者:王欣玲;史铭宇;冯莉;阎启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测量梯度性AC/A比值对青少年近视防治的意义.方法:选取6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30例早发性近视、10例迟发性近视和20例正视),测量他们的刺激性调节诱发的AC/A比值.结果:在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与正视眼的反应性AC/A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早发性与迟发性近视组比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t=2.84,P<0.01);早发性近视与正视组比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t=2.71,P<0.01).结论:早发性近视较迟发性近视和正视具有较高的反应性AC/A比值,提示高AC/A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
作者:杨宇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和初步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32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行眼压、房水流畅系数、缩瞳前后房角镜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选择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择期检查视力、眼压、房角镜、UBM,观察至术后3mo.结果:患者32例中24例行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8例行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各组均有1例术后眼压高,点降眼压药物控制.结论:房水流畅系数、缩瞳后房角镜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有助于选择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
作者:汪玲;朱秀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I/D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91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对照者的VEGF I/D基因和VEGF水平.结果:NPDR组和PDR组DD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NDR组和对照组(P<0.01);NPDR组和PDR组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NDR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VEGF I/D基因多态性很可能与DR的发生发展有关,D等位基因可能是DR的易感基因.
作者:李东豪;胡利;何文智;丘红红;闻毅颐;杨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比较Flap-free(去瓣) LASEK 加丝裂霉素C(MMC)与LASEK手术治疗中、低度近视临床效果,评估FLAP-free LASEK联合丝裂霉素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患者44例86眼(-2.00~-7.00)D,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Flap-free LASEK联合丝裂霉素C,B组行普通LASEK手术.观察两组术后1wk;1,3mo裸眼视力,术后1wk;10d;1,3,6mo角膜haze情况,术后眼球疼痛程度评分,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结果:两组术后1wk;1,3mo时裸眼视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wk;10d;3,6mo角膜haze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角膜haze在1mo时(χ2=5.18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0.5级haze在1mo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5,P<0.05),3mo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级haze在1,3mo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级haze只在B组术后3mo时出现1例,A组无2级haze出现.眼球疼痛程度评分术后1d(χ2=38.78,P<0.05),4d(χ2=34.624,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术后4,7d内愈合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lap-free LASEK联合丝裂霉素C与普通LASEK治疗中、低度近视相比较,术后1mo时0.5级haze发生更少,程度更轻.术后第1,4d时眼球疼痛程度更小,视力恢复和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
作者:乔诗凝;张斌;梁桂玲;屈淑娥;张勇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