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泪小管断裂后解剖结构的量化分析

韦敏;姜树森;武红旗;宗秋峰

关键词:泪小管, 泪阜, 解剖标志
摘要:目的:对泪小管断裂后的解剖结构进行量化分析,为术中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提供依据,评价以泪阜为解剖标志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患者100例(男72例,女28例).完全随机分组:实验组(50例),以泪阜为解剖标志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对照组(50例),直视法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测量泪小点与颞侧断端距离、泪小管鼻侧断端与泪阜的垂直距离及象限位置,记录两组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的成功率.数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下泪小管鼻侧断端位于泪阜下半象限者94%,下泪小管鼻侧断端距离泪阜的垂直距离为2.34±0.68mm,其中泪小点距颞侧断端<4mm者鼻侧断端与泪阜的垂直距离为2.01±0.77mm,泪小点距颞侧断端4~7mm者为0.57±0.19mm,泪小点距颞侧断端>7mm者为3.05±0.97mm.手术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成功率:实验组:49/50(98%),对照组:40/50(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泪小管鼻侧断端多位于泪阜水平延长线下方,泪小管鼻侧横断面多位于泪阜深面2~3mm范围内,术中可以泪小点与颞侧断端的长度来确定鼻侧断端在泪阜周围的寻找范围.寻找鼻侧断端成功率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以泪阜为解剖标志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是可行的,尤其适合下泪小管颞侧断端距下泪小点4~7mm患者.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CEC45例荧光血管造影分析

    目的: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EC)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眼科2011-01/2012-12门诊临床诊断为CEC患者45例,对45例49眼应用海德堡共焦激光扫描眼底造影系统(HRA)进行FF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EC 30眼于动脉前期或动脉期可见来自脉络膜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显影,迅速发生渗漏,随造影过程扩大、增强,病灶处呈现一团强荧光斑,到造影后期仍持续不退,周围出血在强荧光灶周围有环形、片状或弧形的遮挡荧光,视网膜水肿在强荧光灶周围见与水肿一致的低荧光,为活动期(进行期)病变;10眼可见病灶周围脱色素区强荧光,渗漏较少,不扩大,为恢复期(退行期)病变;9眼在动脉早期见与病灶一致的强荧光,渐增强,无渗漏,不扩大,可见瘢痕与色素遮挡荧光,后期荧光着染,或可见环形透见荧光,为瘢痕期(静止期)病变.结论:FFA可提高CEC的诊断率,减少误诊和漏诊,为明确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并可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钱维燕;魏伟;章淑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泪腺窝眶缘骨孔固定泪腺治疗泪腺脱垂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泪腺窝眶缘骨孔固定泪腺治疗泪腺脱垂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42眼泪腺脱垂患者采用重睑切口,泪腺窝眶缘制作骨孔,缝线穿孔固定泪腺手术.术后随访3~36mo.结果:全组21例42眼,显效19例38眼,显效率90.5%,有效2例4眼,有效率9.5%,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泪腺窝眶缘骨孔固定泪腺能有效治疗泪腺脱垂,实现患者外观与功能的双重恢复.

    作者:翟迟;陈然;张轶峰;王禹;翟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物理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睑板腺开口挑排等物理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12我院收治的MGD患者52例100眼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确诊为MGD,随机分为两组,A组(物理治疗组)26例50眼患者给予局部清洗、热敷、睑板腺开口挑排、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及人工泪液等综合治疗,B组(对照组)26例50眼患者仅用人工泪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自觉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液分泌和泪膜破裂时间.结果:A组自觉症状好转24例47眼,好转率94%,B组自觉症状好转14例27眼,好转率5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泪液分泌治疗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泪膜破裂时间(BUT)A组治疗后明显好转,治疗后2,4wk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荧光素染色(FL),治疗后2,4wk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GD是一种可致眼表炎症及损伤的慢性疾病,睑板腺开口挑排等物理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张星慧;谭庆俐;张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双眼混合植入Toric和多焦点IOL在单眼角膜散光白内障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Toric和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在单眼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白内障伴角膜散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Toric IOL植入的观察组和多焦点IOL植入的对照组,观察患者术后的视力、散光程度以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视力和散光情况在术后1wk起恢复,对照组术后3wk起恢复,观察组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Toric IOL植入术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和安全地恢复视力、改善散光,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作者:郭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激光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CSC的疗效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疗效.方法:选取38例40眼CS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0眼,治疗组采用激光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激光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效果和复发率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1wk视力显著提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1mo后黄斑区水肿明显吸收,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CSC,能够快速减轻症状,提高视力,减少复发,起到良好临床效果.

    作者:叶静;杨雪艳;曾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手术后散光的影响

    目的:观察沿角膜散光陡峭轴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根据IOL-Master检测结果选择角膜大屈光力轴行3.0mm透明角膜切口做白内障超声乳化术42眼作为观察组(A组),常规颞上(右眼)、鼻上(左眼)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68眼作为对照组(B组).检测术前、术后1d;1wk;1,3mo角膜散光和视力变化.结果:A组术前、术后1d;1wk;1,3mo视力分别为0.2±0.24,0.73±0.37,0.78±0.38,0.94±0.36,0.76±0.13;B组为0.17±0.2,0.82±0.3,0.84±0.2,0.77±0.26,0.8±0.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1d;1wk;1,3mo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01±0.10D,1.33±0.13D,1.15±0.14D,0.90±0.13D,0.89±0.12D;B组为0.95±0.13D,1.25±0.15D,1.07±0.13D,0.87±0.12D,0.82±0.11D.术后1d;1wk;1mo与术前相比散光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散光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裸眼视力≥0.8者分别为21眼(50%)和32眼(47%),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陡轴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助于患者视力提高及减少术后角膜散光.

    作者:陈威;杨春燕;王恩普;于冰;张敏;茹海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在眼表疾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对大泡性角膜病变、翼状胬肉术后以及丝状角膜病变患者,通过配戴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观察其在改善角膜刺激症状和促进角膜修复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9例90眼入选住院患者采用临床对照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给予治疗、用药和局部包眼;治疗组在按常规给予治疗、用药的同时加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角膜刺激缓解症状和角膜愈合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眼角膜刺激症状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6.801,P<0.001),可以认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缓解情况的总体分布不同;在促使角膜上皮愈合方面:术后1d总体治疗组和对照组角膜创面愈合情况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7.347,P<0.05),可以认为术后1d总体治疗组和对照组角膜创面愈合情况的总体分布不同,其中翼状胬肉术后1d治疗组和对照组角膜创面愈合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3.495,P<0.001),而大泡性角膜病变术后1d治疗组和对照组角膜创面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006,P>0.05),同样丝状角膜炎术后1d治疗组和对照组角膜创面愈合情况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245,P>0.05);术后1wk总体治疗组和对照组角膜创面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708,P>0.05),尚不能认为术后1wk总体治疗组和对照组角膜创面愈合情况总体分布不同.结论:合理使用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可减轻上述角膜疾病患者的痛苦,能有效的促进角膜的修复,缩短愈合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方便等优点,但对于大泡性角膜病变,目前主要根治方法仍是穿透性角膜移植.

    作者:郝绮红;高宗银;饶志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连续环形撕囊在压核排液后白色膨胀白内障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白内障术中破囊后,撕囊镊下压晶状体核,液化皮质充分流出(压核排液)后,在白色膨胀白内障中完成连续环形撕囊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60例60眼皮质液化白色膨胀白内障随机分组.观察组30例患者,撕囊镊直接撕囊;治疗组30例患者,压核排液后进行撕囊.结果:在初步破囊时,有前囊膜自动裂向周边现象,观察组有9例,治疗组有1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连续环形撕囊的成功率为26.7%,治疗组撕囊成功率66.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2例患者术中后囊自发破裂,治疗组无后囊破裂情况发生.结论:在白色膨胀白内障手术中,应用压核排液处理后,液化皮质的流出可消除晶状体核的上浮对前囊膜撕囊的影响,并可显著提高此类白内障中连续环形撕囊的成功率.

    作者:赵光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玻璃酸钠滴眼液对翼状胬肉转位术后泪膜恢复的作用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滴眼液促进翼状胬肉手术后泪膜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翼状胬肉手术患者68例76眼,随机分为玻璃酸钠组和对照组2个组,每组38眼,玻璃酸钠组术后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对照组术后不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记录患者术前1d,术后1,7,14,30d进行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mi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ehirmer Ⅰ test,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CFS)检测.结果:术前和术后1d两组BUT,SⅠt,CFS 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14d玻璃酸钠组BUT,SⅠt,FS 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具有促进翼状胬肉手术后泪膜恢复的作用.

    作者:李游;刘丹;庞东渤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手术方式的选择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和初步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32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行眼压、房水流畅系数、缩瞳前后房角镜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选择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择期检查视力、眼压、房角镜、UBM,观察至术后3mo.结果:患者32例中24例行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8例行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各组均有1例术后眼压高,点降眼压药物控制.结论:房水流畅系数、缩瞳后房角镜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有助于选择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

    作者:汪玲;朱秀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外伤性前房积血88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外伤性前房积血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总结分析我院2009-06/2011-06收治的88例96眼外伤性前房积血的原因.临床表现、药物、手术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结果:积血吸收时间:2d内吸收者56眼,3~7d内吸收者31眼,8~14d吸收者8眼,14d以上仍未吸收者1眼.Ⅰ级和Ⅱ级前房积血的视力恢复较满意,Ⅲ级前房积血视力恢复不理想.结论:采取及时、合理的药物治疗,把握恰当的手术时机、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促进积血吸收,防止再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肖潇;王建明;杨格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泪小管断裂后解剖结构的量化分析

    目的:对泪小管断裂后的解剖结构进行量化分析,为术中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提供依据,评价以泪阜为解剖标志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患者100例(男72例,女28例).完全随机分组:实验组(50例),以泪阜为解剖标志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对照组(50例),直视法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测量泪小点与颞侧断端距离、泪小管鼻侧断端与泪阜的垂直距离及象限位置,记录两组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的成功率.数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下泪小管鼻侧断端位于泪阜下半象限者94%,下泪小管鼻侧断端距离泪阜的垂直距离为2.34±0.68mm,其中泪小点距颞侧断端<4mm者鼻侧断端与泪阜的垂直距离为2.01±0.77mm,泪小点距颞侧断端4~7mm者为0.57±0.19mm,泪小点距颞侧断端>7mm者为3.05±0.97mm.手术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成功率:实验组:49/50(98%),对照组:40/50(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泪小管鼻侧断端多位于泪阜水平延长线下方,泪小管鼻侧横断面多位于泪阜深面2~3mm范围内,术中可以泪小点与颞侧断端的长度来确定鼻侧断端在泪阜周围的寻找范围.寻找鼻侧断端成功率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以泪阜为解剖标志寻找下泪小管鼻侧断端是可行的,尤其适合下泪小管颞侧断端距下泪小点4~7mm患者.

    作者:韦敏;姜树森;武红旗;宗秋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OCT测量近视眼在不同调节状态下眼前段结构变化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近视眼在不同调节状态下OCT(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的眼前段结构的变化.方法:招募60例近视患者,年龄:18~39岁,按近视程度分为轻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用眼前段OCT对测试眼分别在调节放松(0D)、诱发3.00D和5.00D调节三种调节状态下进行眼前段扫描分析,分别测量不同调节状态下角膜后表面曲率(posterior corneal curvature,PCC)、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和暗瞳直径的大小,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调节状态下上述参数的差异以及不同程度近视在相同调节状态下各参数的差异.结果:在调节放松情况下,轻中度近视组眼前段OCT测得的平均PCC,ACD,LT和瞳孔直径(pupil diameter,PD)分别为:6.92±0.91mm,2.67±0.19mm,4.17±0.21mm和6.21±0.56mm;高度近视组的平均PCC,ACD,LT和PD分别为:6.83±0.81mm,2.92±0.23mm,4.22±0.24mm和5.95±0.42mm.轻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在PCC和LT方面的差异均无显著性(t=0.401,-0.742;P=0.690,0.461),而ACD方面,高度近视组显著大于轻中度近视组(t=-4.637,P=0.000),高度近视组的PD则小于轻中度近视组(t=2.011,P=0.049).两不同程度近视组中,在0.0D,3.00D和5.00D三种不同的调节状态下测得的PCC的差异均无显著性(F=0.084,0.047;P=0.920,0.954);ACD随调节的逐渐增大而均变浅(F=19.44,8.455;P=0.000,0.001);LT随调节的逐渐增大而均增厚(F=31.149,15.245;P=0.000,0.000);PD随调节的逐渐增大而均减小(F=83.634,53.429;P=0.000,0.000).结论:眼前段OCT可以定量观察近视眼调节时眼前段各部分的变化,高度近视眼前房较轻中度近视深,而瞳孔较小;发生不同程度调节时,角膜的形状相对稳定,LT,ACD及PD随调节量的增加其变化量逐渐增大.

    作者:周少博;李辉;谭娟;洪海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学龄前儿童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在学龄前儿童客观屈光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门诊屈光不正的学龄前儿童98例196眼,年龄3~6岁,使用10g/L阿托品眼膏涂眼,2次/d,连用4d,第5d停药后分别使用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比较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的结果显示远视球镜均值电脑验光法(2.70±2.75D)所测结果低于检影验光法(2.99±2.09D),行配对t检验,两种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球镜均值电脑验光法(-2.74±1.25D)所测结果高于检影验光法(-2.35±2.18D),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轴向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散光度数值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法在学龄前儿童散瞳验光应用中各有利弊,临床工作中需结合使用.

    作者:李传旭;闫利锋;周瑾;郑德慧;胡兰香;钟惠芬;项道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结膜切口的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摘除

    目的:探讨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经结膜切口入路进行摘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于我院行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患者53例,其中肿瘤大直径4.2cm,小0.8cm.全身麻醉下做眼睑外眦切开,角膜缘后7~8mm处1/3~1/2周结膜切开,暴露肿瘤前端.沿肿瘤表面钝性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完全分离后夹住肿瘤前端,拉出.肿瘤巨大从结膜切口拉出困难时,用针刺破并挤压肿瘤,挤出部分血液,使肿瘤体积变小后再将肿瘤拉出.结果:患者53例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全部完整取出,无明显瘢痕形成,眼部形态满意.结论:结膜切口的眼眶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摘除不需要切开眼眶外侧壁,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手术费用低;创口仅位于眼睑外眦角和结膜,术后无明显的瘢痕形成.无术后的容貌改变,美容效果好,值得推荐.

    作者:钟一凡;张瑞君;赵宁;孙一洲;刘磊;李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01/2012-12在我院治疗特发黄斑视网膜前膜患者30例30眼,采用23-G玻璃体切割系统,行玻璃体切割、剥膜及气体填充.对患者行2~13mo的术后随访观察,进行疗效评价与分析.结果: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黄斑视网膜前膜30例30眼,1眼黄斑前膜复发,29眼黄斑视网膜前膜消失,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物变形消失或减轻,OCT提示黄斑前膜消失.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患者的视功能未造成严重的损害前,在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作者:侯丽敬;庞东渤;李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甲钴胺局部治疗视神经损伤的疗效

    目的:观察甲钴胺对视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将38例38眼视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甲钴胺注射液500μg或妥拉苏林12.5mg半球后注射,比较两组间视力和视野的变化.结果:甲钴胺治疗组有效率为80%,妥拉苏林组有效率为44%,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是治疗视神经损伤的一种安全有效药物.

    作者:刘敬才;朱永唯;吴同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Eales病的治疗方法与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Eales病的治疗方法和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2-02在我院诊断为Eales病的57例110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结果:患者随访6mo以上,视力提高88眼,视力不变19眼,视力下降3眼.结论:针对不同时期的患者采取相应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周增超;王启常;陈忠平;陈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调制传递函数和对比敏感度函数评价LASI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的研究

    目的:应用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检查和对比敏感度函数(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CSF)检查评价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47例92眼行LASIK手术的患者按照术前验光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A组)、中度近视组(B组)、高度近视组(C组).术前等效球镜值分别为-2.28±0.48D,-4.54±0.97D,-6.86±1.17D.分别于术前,术后1wk;1,3mo检查裸眼视力(the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波前像差、3mm和5mm瞳孔下的MTF和昼视及夜视视远状态下的CSF.利用德国Zeiss公司WASCA Analyer波阵面像差仪检查三组患者在3mm和5mm瞳孔下去掉高阶像差后的MTF曲线,将图像扫描并载入至Engauge Digitizer 4.1数字化软件,得出一定空间频率下的MTF值;利用Optical 6500 对比敏感度测试灯箱(美国STEREO OPTICAL公司)测量患者在昼视及夜视视远状态下的CSF值.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术后1wk,CSF值与术前相比有明显下降.术后3mo,只有明环境下低空间频率和暗环境下低中度近视组的低空间频率的CSF值可以恢复至术前.近视度数越高,中高空间频率的CSF值越不容易恢复至术前.(2)3mm瞳孔条件下低度近视组100L/mm,150L/mm,300L/mm空间频率的子午曲线和中度近视组50L/mm空间频率的子午曲线的MTF值,在术后7d与术前相比已经无统计学差异.3mm瞳孔条件下中度近视组150L/mm,200L/mm,300L/mm空间频率的弧矢曲线、高度近视组250L/mm空间频率下的子午曲线的MTF值和5mm瞳孔条件下低度近视组100L/mm,300L/mm,400L/mm空间频率下的子午曲线、中度近视组400L/mm,500L/mm空间频率下的弧矢曲线,200L/mm,400L/mm空间频率下的子午曲线,高度近视组全部空间频率下的弧矢曲线,100L/mm,200L/mm,300L/mm空间频率下的子午曲线的MTF值术后3mo可恢复到术前水平.其余所有空间频率下的MTF值均能在术后1mo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1)MTF值比CSF值恢复更早,只有部分低空间频率的CSF值可以恢复至术前,而所有的MTF值均能恢复至术前水平.(2)MTF值在术后早期可以更早更全面和客观的反映出视觉质量的提高.(3)利用Carl Zeiss 公司WASCA Analyer波阵面像差仪检测患者MTF可以更立体全面客观的反映术后人眼光学系统的改变.

    作者:曹哲瑶;夏丽坤;弥少文;柴广睿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基因Pro12 Ala多态性与山西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年龄40~70岁、糖尿病病程10~20a、血压<140/90mmHg且不合并糖尿病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其中无DR组(NDR组)、非增生型DR组(BDR组)和增生型DR组(PDR组)各3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对所有患者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该研究人群中存在2种等位基因和3种基因型,其中NDR组中基因型PP,PA,AA分别为40.0%,53.3%和6.7%,BDR组分别为70.0%,30.0%和0%,PDR组分别为76.7%,23.3%和0%;三组间比较,基因型频率(χ2=10.351)和等位基因频率(χ2=10.208)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ro12 Ala基因多态性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山西地区部分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关,且可能是抑制其发生的保护性因子.

    作者:刘永庆;王丽聪;董静;王晋峰;武圣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