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伟民;陈钦德;梁轩伟;王忠浩
目的:探讨原发性翼状胬肉与干眼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08/2012-08住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单眼翼状胬肉患者50例,行回顾性分析,以胬肉眼为观察组,对侧眼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眼部症状评分、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眼表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t,FL)干眼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Ⅰ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BU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眼部症状、FL干眼症评分相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胬肉眼可同时患有干眼,可伴有明显的眼部干涩、视力下降、异物感等干眼症状,眼表泪膜的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表上皮的损害,翼状胬肉与干眼可同时共存,关系密切,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尚不明确.
作者:郝兆芹;宋金鑫;吴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是抗单纯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眼科在治疗病毒性视网膜炎时全身使用更昔洛韦,大的问题是它在眼部药物浓度低,而全身毒副作用大.玻璃体内注射这一给药途径有望成为更昔洛治疗病毒性视网膜炎的有效方法,我们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包娅利;朱丹;陶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联合两种硅胶管治疗急性泪囊炎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本试验随机选取急性泪囊炎患者分两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A选取急性泪囊炎患者42例,入院立即行上泪道探通冲洗,并在行抗炎治疗后联合植入两种硅胶管分别扩张上下泪道,以通畅引流,术后定期冲洗,3~6mo后拔除硅胶管,并于拔管后随访6~12mo.治疗组B选取急性泪囊炎患者21例,行皮肤切开排脓,消炎治疗后行泪囊鼻腔黏膜吻合术,术后定期冲洗,随访6~12mo.效果评价采用多组有序分类资料的秩和检验,并发症组间比较采用两组二分类资料的方差分析,α=0.05.结果:治愈以恢复泪道解剖结构及功能为标准,治疗组A完全治愈率明显高于治疗组B,无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B(P<0.05);治疗组A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组B(P<0.05).结论:泪道冲洗联合泪道双路硅胶管植入是治疗急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可在微创条件下快速恢复泪道解剖结构及功能,并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张世华;李娜;徐象周;蔡树泓 刊期: 2013年第03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25岁,住院号362660.因停经39+2wk,见红伴不规则腹痛1wk入院.产妇系足月妊娠,先兆子痫,于2012-08-08行剖宫产术,术前血压167/103mmHg,尿蛋白+++,尿素氮、肌酐正常,血常规、凝血功能未见异常,肝肾功能提示:总蛋白51g/L;白蛋白25.5g/L.眼底检查示:视网膜色红,未见明显出血及渗出,视盘边清色红,动静脉稍细,黄斑中心反光可见.术后血压高146/102mmHg,术后继续给予解痉、降压、镇静及改善低蛋白血症等治疗.08-10血压降至正常.腹腔积液,深处约5.5cm.右侧胸腔少量积液;血氧饱和度93%;吸氧后达98%.血小板下降至40×109g/L;查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3%,血红蛋白121g/L,白细胞计数14.4×109g/L,D-二聚体1.3mg/L,纤维蛋白原4.400g/L.肝功能:白蛋白23.1g/L,白球比1.1,总蛋白43.5g/L,乳酸脱氢酶732U/L.
作者:花雷;郭斌;张志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对伴有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患者眼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患者21例21眼,伴有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黄斑中心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 320μm,无缺血性黄斑水肿或其他血管性视网膜疾病.患者术前以及注射1.25mg/0.05mL贝伐单抗1d,4wk后接受三种眼科检查:视力(visual acuity,VA)检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CMT以及采用超声成像测量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鼻侧睫状后动脉(nasal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NPCA)以及颞侧睫状后动脉(temporal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TPCA)中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ies,PSV)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diastolic velocities,EDV).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ices,RI)由软件自动计算,注射前与注射后1d的血流速度进行了比较.患者术前和注射后4wk的VA和CMT值进行了比较.结果:注射前平均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为0.88±0.21logMAR,注射后为0.54±0.19logMAR(P<0.01).平均CMT由注射前440.57±54.58μm下降至250.33±31.12μm(-190.24±36.00μm).PSV、EDV和RI的变化并不显著.结论:贝伐单抗注射后视力显着改善,CMT降低,而PSV、EDV和RI在OA、CRA、TPCA和NPCA中没有显著变化.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注射液能改善VA和CMT,但对于糖尿病患者的OA、CRA、TPCA和NPCA的血流速度没有影响.
作者:Mehmet Demir;Alper Ozel;Burcu Dirim;Erhan Ozdal;Efe Can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泪囊炎非保守治疗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泪囊炎患儿107眼,采用泪道冲洗或鼻泪管探通的方法治疗的时机.结果:不同年龄组1d~3mo 16只患眼中,经非保守治疗治愈15眼(93.8%),出现并发症1眼(6.3%);3~7mo 42只患眼中,治愈39眼(92.9%),出现并发症2眼(4.8%);7~12mo 38只患眼中,治愈31眼(81.6%),出现并发症3眼(7.9%);12~36mo 11只患眼中,治愈6眼(54.6%),出现并发症1眼(9.1%).不同年龄组患儿的非保守治疗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mo治疗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3~7mo是患儿行泪道冲洗或探通的佳时机.
作者:于佳;石磊;刘鹤南;李奇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三联手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手术治疗.方法:青光眼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浅前房患者17例17眼,术后出现浅前房的时间20d~4mo,平均1.6±0.5mo;术前眼压28.2~43.3(平均33.2±5.7)mmHg(1mmHg=0.133kPa);视力:<0.05者7眼,0.05~者5眼,0.1~0.3者3眼,>0.3者2眼.有明显瞳孔后粘连者16眼.3眼行单纯无灌注前段玻璃体切割术,14眼行无灌注前段玻璃体切割+6:00位虹膜根部切除术,其中2眼行二次以上手术,随访12mo.结果:术后一次性前房形成率88.2%(15/17),需行二次手术11.8%(2/17);视力:<0.05者3眼,0.05~者2眼,0.1~0.3者7眼,>0.3者5眼;术后平均眼压14.7±3.4mmHg,所有患者均无浅前房、滤过泡渗漏、脉络膜脱离及脉络膜上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瞳孔后粘连是三联手术后浅前房的主要原因,无灌注前段玻璃体切割+虹膜根部切除术是治疗三联手术后浅前房的有效、可靠方法.
作者:王瑞夫;李霞;董晓云;吉秀祥;王梦斐;吕炳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激光期的检测意义.方法:所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激光前后行CS和视力、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并根据FFA分为非增殖期(25眼),增殖前期(27眼)和增殖期(35眼),采用532激光进行全视网膜光凝,一般每眼分3~4次完成,比较激光前后的视力和CS的变化.结果:激光后视力提高者22眼(35.48%),不变者34眼(54.84%),下降者6眼(9.68%).光凝组两期激光前后,在低频、中频、高频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光凝组激光前与对照组比较,中频、高频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激光后与对照组比较,在增殖前期时低中频无明显差异(P>0.05),增殖期各空间频率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S能有效地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变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全视网膜光凝的重要指征和有力证据.
作者:李小东;刘卫华;戈伟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干眼病是眼科常见的眼表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出干眼病发病缓慢、反复发生、逐渐恶化的特点.研究认为,炎症是干眼病发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对Th1细胞和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干眼病发病中作用做简要概述.
作者:谭莲;谢汉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脑苷肌肽(CEGI)对视网膜变性模型(rds小鼠)发育过程的影响,旨在探求CEGI治疗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客观依据和指导.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技术(光、电镜)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方法观察脑苷肌肽腹腔给药干预后视网膜组织形态、超微结构、感光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生后14d(P14)是rds鼠视网膜发育完善阶段,随后28~56d,视网膜外核层及内核层细胞层数逐渐减少,感光细胞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多,电镜观察有凋亡核变化以及内节和纤毛崩解.给予CEGI治疗后28d和56d,视网膜细胞层数较同日龄对照组增厚,凋亡细胞数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生长因子(NGF)与CEGI作用相似.结论:脑苷肌肽有促进视网膜细胞生长发育作用,对rds小鼠视网膜变性过程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作者:杨永升;王津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2例32眼,比较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观察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mo~2a;所有病例术后佳矫正视力均提高;术后眼压明显降低,术前平均眼压15.2±8.1mmHg,术后11.2±5.0mmHg,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126,P<0.01);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显著加深,术前平均中央前房深度2.22±0.39mm,术后3.36±0.43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4.371,P<0.01);术后房角粘连范围有减少,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能有效的治疗并发白内障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作者:程鹤;邹月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长沙市初中及小学生视力不良的患病情况,为做好初中及小学生视力保护工作提高理论依据.方法:于2009/2011年的3~6月份连续3a调查了长沙市内所有的初中及小学生的视力情况,并对3a的视力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长沙市初中、小学生视力低下发生率和症状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2009/2011年学生视力低率分别为50.12%,52.59%和55.91%.女生视力低下率高于男生.结论:长沙市初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较严重,尤其小学生视力低下率逐年加重,其中女生比例较男生高,应当引起家长和学校的全面关注.
作者:肖志刚;邓姿峰;周立军;向剑波;唐?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短时间模拟强日光照射对兔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影响及光损伤的致伤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25只随机分为5组,30 000lux模拟日光照射兔眼15min和30min.照射后不同时间取视网膜进行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并对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率进行检测.结果:15min光照组2d时观察;光感受器细胞外节盘膜结构紊乱,板层结构离散,内节线粒体肿胀,部分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胞浆有空泡样改变;感光细胞凋亡率为3.26%±0.98%.30min光照组2d时观察,外节盘膜结构紊乱,板层结构重度离散,内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胞浆有空泡样改变;感光细胞凋亡率为3.63%±1.25%.30min光照组7d时观察,外节盘膜组织结构紊乱,板层结构消失,空泡化,内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胞浆肿胀,大量空泡样改变,排列紊乱,部分胞膜破坏;感光细胞凋亡率为19.63%±1.32%.30min光照组14d时观察,外节盘膜组织结构恢复较规则,板层结构较致密,内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胞浆肿胀减轻,排列较整齐;感光细胞凋亡率为18.98%±1.13%.结论:30 000lux模拟强日光照射15min可导致兔视网膜急性光损伤,模拟强日光照射可导致视网膜感光细胞发生退行性变性,感光细胞凋亡是损伤发生的重要机制.
作者:高原;彭秀军;崔蓓;曹利群;秦力维;张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依据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显示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形态进行分型,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临床特征,探讨各型的特点,为PCV的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宁夏眼科医院就诊的33例PCV患者.所有病例均经过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与ICGA等全面检查后确诊.根据ICGA的表现进行分型,同时对各亚型的病变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到33例54眼PCV患者,单眼12例,双眼21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42~86(平均70.63±9.42)岁.45眼病变部位位于黄斑区,占83%.根据ICGA的表现分为:息肉状扩张型(20眼,37%)、异常分支血管网型(16眼,30%)、经典型(18眼,33%).27眼(50%)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其中分支血管网型及经典型出现PED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11眼(68.8%)和12眼(66.7%).23眼(43%)出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其中分支血管网型10眼(62.5%)和经典型9眼(50.0%)易出现神经上皮脱离.31眼(57%)表现为活动型病变,其中分支血管网型和经典型常见,分别为13眼(81.3%)和13眼(72%).10眼(19%)出现纤维机化膜,其中分支血管网型及经典型多见,分别为7眼(43.8%)和2眼(11.1%).37眼(69%)有滋养血管的存在,其中分支血管网型和经典型分别为81%和94%.结论:分支血管网型及经典型易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多表现为活动型病变,存在滋养血管.而息肉型较少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和神经上皮脱离,多表现为静止型,大多无滋养血管.异常分支血管网型易出现纤维机化膜.
作者:白学伟;李慧平;盛迅伦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发病不同时期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对116例123眼被诊断为NVG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CNV的不同分期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NVGⅠ期患者17眼行全视网膜光凝,16眼新生血管消退.Ⅱ期57眼中,17眼行全视网膜光凝,新生血管消退.26眼行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23眼眼压控制良好.9眼行玻璃体切除+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8眼眼压控制良好.5眼行青光眼阀植入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眼压控制良好.Ⅲ期49眼中,3眼行青光眼阀植入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2眼眼压控制良好.38眼行周边视网膜冷凝、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29眼眼压控制良好.3眼行眼球摘除术,5眼行睫状神经剪断术.结论:从NVG分期角度出发,应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陶绍武;李惠;李静;刘晓静;张志宏;庞志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溴芬酸钠滴眼液用于PRK术后止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双眼行PRK术患者60例,术前及术后常规局部使用抗菌素、激素.根据局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随机分组,溴芬酸钠滴眼液组30例60眼,术前3d开始点用溴芬酸钠滴眼液2次/d,至术后5d;对照组30例60眼,术前3d开始点用普拉洛芬滴眼液4次/d,至术后5d.采用5级疼痛评估法,即无痛0度,轻痛1度,中度痛2度,重度痛3度,严重痛4度.记录术后3d内高疼痛数值.结果:疼痛调查表回收率100%.溴芬酸钠组0度20例(66.66%),1度10例(33.33%);对照组0度10例(33.33%),1度10例(33.33%),2度7例(23.33%),3度3例(10.00 %).统计学结果显示溴芬酸钠组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溴芬酸钠滴眼液用于PRK术后止痛效果优于普拉洛克滴眼液,并且副作用小,依从性好.
作者:樊郑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瞳孔检查是眼科的一项重要检查指标,具有客观、无创、可重复性强的优点.许多眼科疾病的早期都会表现出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relative afferent pupillary defect,RAPD).而近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RAPD检查逐步实现定量和精细化,操作也更加简便.这就为许多致盲眼病的诊断及预后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客观检测指标.我们对近年来致盲眼病RAPD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
作者:余芳;顾宝文;李汉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龄弱视患者视神经功能和视网膜神经纤维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大于12岁的大龄弱视患者30例30眼,并选取年龄相当的正常人15例30眼作为对照,利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技术,观察大龄弱视视神经功能和神经纤维形态学的变化特征.结果:大龄弱视患者P-VEP的P100波振幅均较正常组降低、潜伏期延迟(P<0.05);OCT显示大龄弱视组视盘周围神经纤维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龄弱视患者视神经传导功能和视网膜神经结构均存在异常.
作者:周华生;顾宝文;周继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内皮型的诊治措施.方法:选取40例50眼角膜炎患者,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并行普通的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均确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内皮型,将40例50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0例24眼采用单纯抗病毒治疗作为对照组,20例26眼采用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计划,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角膜溃疡扩大、加深,也无溃疡穿孔等并发症.观察组治疗有效18眼,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治疗有效12眼,总有效率为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内皮型易与临床上多种眼病混淆,临床上应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确诊,可采用抗病毒治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代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组织中的表达.方法:以鼠抗人CD1a单克隆抗体为一抗,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31例Rb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表达.结果:在所有31例标本中,有23例经免疫组化染色后有CD1a+细胞的表达,即阳性率为74.2%.其中高分化为主型阳性率为77.8%(7/9),未分化为主型阳性率为75%(15/20),自发退变型为50%(1/2).结论:Rb组织中CD1a阳性细胞数量与肿瘤分型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TIDC是否可看作一个良好的肿瘤预后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确证.
作者:唐松;陆晓和;赵东升;应方微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