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松;陆晓和;赵东升;应方微
目的:探讨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的32例病例中,22例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7例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小梁切除术,3例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随诊1~12mo,观察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患者32例术前平均眼压45.67±14.36mmHg,随访末次眼压16.63±7.94mmHg,其中9~21mmHg者27例,21~24mmHg者4例,>24mmHg者1例.术后矫正视力提高者24例,不变者7例,下降者1例.结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措施.
作者:鄢俊杰;陈晓;丁怡;肖艳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代谢异常导致的眼部严重微血管并发症,是工作人群中首位致盲性眼病.尽管现在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治疗DR,如玻璃体腔注药术、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等,但激光光凝视网膜仍是目前DR治疗的首选方法.但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传统激光中的单点模式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已逐渐被更安全、更有效、并发症少的多点扫描激光替代.我们就DR的多点扫描激光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郭桂兰;张学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眼肌按摩联合复方樟柳碱太阳穴注射治疗后天性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52眼后天眼肌麻痹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眼肌按摩联合复方樟柳碱太阳穴注射)27例27眼,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25例25眼.治疗组:眼肌按摩的同时,联合复方樟柳碱2mL患侧太阳穴注射,1次/d,每个疗程14d.可连续注射4个疗程,逐渐停药,痊愈者可随时终止治疗;对照组:采用皮质激素、扩血管药物及大剂量B族维生素治疗14~60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总有效率52%.两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 6.71,P<0.01).结论:眼肌按摩联合复方樟柳碱太阳穴注射治疗后天性眼肌麻痹可缩短治疗时间,操作简单、安全,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作者:郭宇;康健;郝鑫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种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的疾病,一些研究表明其可能与某些基因有关.PCV眼底镜下表现常与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相似,通过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影像学检查可予以鉴别.目前主要通过眼底镜下特征性的橘红色息肉状损害和ICGA下见血管网边缘息肉状血管损害对PCV进行诊断.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抗血管生成药物及联合疗法等.我们从历史、流行病学、病理学、发病机制、基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并提出了对PCV的研究方向的讨论和展望.
作者:陈曦;蒋沁;姚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外源性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作用机制,检测外源性PEDF对CNV模型中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PEDF、细胞凋亡受体/配体(Fas/FasL)表达的影响,以及对CNV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测定).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PEDF治疗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正常组(C组).建立碱烧伤诱导的大鼠CNV模型,A组和B组分别给予PEDF+氯霉素滴眼液和生理盐水+氯霉素滴眼液点眼,采用裂隙灯观察CNV的生长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半定量分析VEGF,PEDF,Fas及FasL在正常角膜组织和碱烧伤后4,7,10,14d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用TUNEL法检测CNV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正常角膜组织中可以检测到高PEDF表达和低VEGF表达,也可以检测到一定的低Fas和FasL表达.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A组均低于B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碱烧伤后4,7,10,14d A组VEGF的表达均低于B组(P<0.05),PEDF的表达均高于B组(P<0.05),A组Fas/FasL的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5),A组TUNEL法测到的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计数和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检测到的VEGF均在第7d达到峰值,随后下降;而PEDF和Fas及FasL在第10d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碱烧伤后第4~10d,VEGF/PEDF>1,CNV逐渐生长并达到峰值;第10d后,VEGF/PEDF<1,CNV开始逐渐退化.结论:PEDF抑制碱烧伤后CNV的作用机制可以归结为两点:(1)下调VEGF的表达,控制PEDF/VEGF的动态比值,抑制CNV生长;(2)上调Fas/FasL等凋亡受体的表达,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促进CNV的退化.
作者:付月;陆晓和;朱丹;符敏;吴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激光光凝术治疗阈值前Ⅰ型和阈值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临床效果,分析光凝术后病变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激光光凝治疗ROP患者46例89眼,其中阈值前Ⅰ型57眼,阈值期32眼.采用810nm激光对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进行光凝治疗.根据光凝术后结果分为病变消退组和进展组.随访视网膜解剖结构和ROP病变的变化,分析ROP病变部位、病变程度、光凝点数量、机械辅助呼吸、败血症、新生儿肺炎等因素与光凝术后病变进展的相关性.结果:ROP 89眼经激光光凝治疗后病变完全消退79眼(89%),病变进展10眼(11%).光凝治疗ROP病变消退组与进展组比较,出生胎龄、出生体重、首次光凝校正胎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8,0.495,0.143).病变进展组的Ⅰ区病变、阈值病变、急性进展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光凝点数量均较病变消退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17,0.000,0.03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ROP 与光凝术后病变进展有关(P=0.001).AP-ROP患眼光凝术后病变进展的可能性是非AP-ROP患眼的12.167倍(95% CI:2.733~54.154).结论:激光光凝术能有效控制早期ROP的病变进展,使大部分阈值前Ⅰ型和阈值期ROP病变完全消退.急性进展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光凝术后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是影响光凝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
作者:董文丽;王宗华;张燕;李耀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发病不同时期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对116例123眼被诊断为NVG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CNV的不同分期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NVGⅠ期患者17眼行全视网膜光凝,16眼新生血管消退.Ⅱ期57眼中,17眼行全视网膜光凝,新生血管消退.26眼行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23眼眼压控制良好.9眼行玻璃体切除+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8眼眼压控制良好.5眼行青光眼阀植入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眼压控制良好.Ⅲ期49眼中,3眼行青光眼阀植入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2眼眼压控制良好.38眼行周边视网膜冷凝、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29眼眼压控制良好.3眼行眼球摘除术,5眼行睫状神经剪断术.结论:从NVG分期角度出发,应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陶绍武;李惠;李静;刘晓静;张志宏;庞志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不但影响美观、产生眼部不适感,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引起散光、视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发生眼球运动障碍.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复发率高,国内外报道传统的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高达30%~70%及24%~89%[1].为减少复发,作者于2006-01/2012-01采用胬肉撕离剥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68例88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符艳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中前房注射地塞米松对术后前葡萄膜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2008-09/2010-10行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的患者46例46眼,随机分成试验组(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每组均23例,两组均行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试验组术中前房注入地塞米松注射液0.5mg,对照组术中前房注入复方平衡盐溶液0.5mg.观察术后1,3,7d;1,3mo视力、前房房水闪辉情况、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结果:术后第1,3,7d前房房水闪辉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均无房水闪辉出现.试验组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中前房注射地塞米松可抑制术后早期前葡萄膜炎炎症反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董晓云;高晓唯;王瑞夫;雷代坤;刘莹;徐春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810nm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30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行810nm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术后随访3mo,分析术后眼压、疼痛感、视力、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期间全部患者眼痛症状均缓解.术前平均眼压为50.42±2.50mmHg,末次随访时平均眼压15.95±4.19mmHg,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光凝术后2眼(6.7%)视力提高,24眼(80.0%)视力无变化,4眼(13.3%)视力下降.术后前房渗出12眼(40.0%),前房积血3眼(10.0%),玻璃体积血1眼(3.3%),药物治疗后消失.结论:810nm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能显著降低眼压,减少患者痛苦,并发症少.
作者:底煜;归东海;聂庆珠;盖春柳;杨宏伟;陈晓隆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的原因.方法:对99例198眼采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LASIK术.使用Femto LDV达芬奇飞秒激光作上方带蒂角膜瓣.激光参数:脉冲频率1MHz,预定制角膜瓣厚度110μm,角膜瓣直径8.5~9.0mm.日本TOMEY SP100超声波角膜测厚仪,实际测量厚度为95~103(平均98.00)μm.结果:发现haze 10例19眼,haze多发在光学区中央,直径约3.0~4.5mm,小部分在鼻侧.患者术后1,14d;1,3,6mo的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82±0.24,0.94±0.16,0.98±0.17,1.0±0.26,0.97±0.13.而患者发生haze后的术后14d;1,3,6mo之间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佳矫正视力(0.98±0.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作的薄角膜瓣与haze的发生有关,轻度的haze对患者术后的裸眼视力未产生影响.
作者:张霞;贺自力;袁牧之;林颖;陈凤莲;崔玉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干眼病是眼科常见的眼表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出干眼病发病缓慢、反复发生、逐渐恶化的特点.研究认为,炎症是干眼病发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对Th1细胞和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干眼病发病中作用做简要概述.
作者:谭莲;谢汉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脑苷肌肽(CEGI)对视网膜变性模型(rds小鼠)发育过程的影响,旨在探求CEGI治疗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客观依据和指导.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技术(光、电镜)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方法观察脑苷肌肽腹腔给药干预后视网膜组织形态、超微结构、感光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生后14d(P14)是rds鼠视网膜发育完善阶段,随后28~56d,视网膜外核层及内核层细胞层数逐渐减少,感光细胞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多,电镜观察有凋亡核变化以及内节和纤毛崩解.给予CEGI治疗后28d和56d,视网膜细胞层数较同日龄对照组增厚,凋亡细胞数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生长因子(NGF)与CEGI作用相似.结论:脑苷肌肽有促进视网膜细胞生长发育作用,对rds小鼠视网膜变性过程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作者:杨永升;王津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翼状胬肉与干眼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08/2012-08住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单眼翼状胬肉患者50例,行回顾性分析,以胬肉眼为观察组,对侧眼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眼部症状评分、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眼表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t,FL)干眼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Ⅰ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BU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眼部症状、FL干眼症评分相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胬肉眼可同时患有干眼,可伴有明显的眼部干涩、视力下降、异物感等干眼症状,眼表泪膜的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表上皮的损害,翼状胬肉与干眼可同时共存,关系密切,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尚不明确.
作者:郝兆芹;宋金鑫;吴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及表面麻醉联合局部浸润麻醉两种麻醉方式下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手术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对48例52眼行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的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3例26眼行表面麻醉加20g/L利多卡因结膜下浸润麻醉,B组25例26眼行单纯表面麻醉.两组均行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主要观察手术时间、手术疼痛程度、植片的匹配程度、结膜下出血及术后半年复发率.结果:B组手术时间较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结膜下出血率少,手术疼痛、植片匹配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半年,A组有1例1眼复发,B组无复发,两组间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面麻醉完全满足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要求,且能清晰地切除病变组织,使植床与植片更好匹配,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
作者:陈丽华;许福荣;伍雪芬;姚卫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周边角膜切开术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散光的疗效.方法:连续纳入老年性白内障住院手术患者54例54眼,男27例,女27例,平均年龄70.04±9.08(50~87)岁.A组(0.75D≤散光≤1.50D)30例,B组(1.75D≤散光≤2.50D)24例.每组患者随机分配进行周边角膜切开术(PCRIs)和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术前散光,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后6mo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残余散光(|EV|)、散光矫正量(|SIRC|)、散光矫正率(CR).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后6mo与术后1mo的UCVA和|EV|的变化.结果:术后6mo,所有患者的BCVA均达0.6以上.PCRIs 与Toric-IOL术后BCVA达到0.8以上者在A组中分别为86.7% vs 93.3%(P>0.05),B组分别为75% vs 91.7%(P=0.59),两种术式在两散光组中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mo,PCRIs与Toric-IOL两种术式患者的UCVA、|EV|、|SIRC|、CR在A组患者中分别为0.70±0.21 vs 0.76±0.17(P=0.81)、0.48±0.22 vs 0.37±0.19(P=0.13)、0.87±0.30 vs 0.92±0.38(P=0.71)、0.75±0.16 vs 0.78±0.19(P=0.56),两种术式间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B组患者中分别为0.50±0.15 vs 0.78±0.11(P<0.01)、1.17±0.36 vs 0.54±0.33(P<0.01)、1.08±0.27 vs 1.68±0.32(P<0.01)、0.51±0.13 vs 0.81±0.14(P<0.01),两种术式间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中PCRIs术后1mo与术后6mo的UCVA、|EV|在分别为0.77±0.23 vs 0.70±0.21(P=0.09)、0.50±0.23 vs 0.48±0.22(P=0.58),Toric-IOL术后分别为0.77±0.223 vs 0.76±0.17(P=0.81)、0.40±0.18 vs 0.37±0.19(P=0.55),各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中PCRIs术后1mo与术后6mo的UCVA、|EV|分别为0.63±0.17 vs 0.50±0.15(P<0.01)、0.81±0.34 vs 1.17±0.36(P<0.01),Toric-IOL术分别为0.81±0.12 vs 0.78±0.11(P=0.08)、0.48±0.31 vs 0.54±0.33(P<0.01),各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RIs与Toric-IOL两种手术方式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散光安全、有效.两种手术方式矫正低度数散光(0.75~1.50D)的疗效无差异,术后6mo内疗效稳定;Toric-IOL术矫正较高度数散光(1.75~2.50D)的疗效优于PCRIs;两种术式的疗效在术后6mo均有所回退,PCRIs回退较严重.
作者:汤伟民;陈钦德;梁轩伟;王忠浩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报告阈值下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在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继发的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的效果.方法:选取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持续时间达≥6mo的CCSC患者10例13眼.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给予阈值下TTT激光治疗.通过眼科检查、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比较治疗前后病损变化情况,采用自身对照法进行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VCA)的对比研究.结果:TTT治疗平均(1.23±0.44)次.所有患者随访6mo.治疗前视力0.05~0.4(平均0.16±0.10),治疗后视力0.05~0.8(平均0.35±0.21),视力改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均未显示荧光染料渗漏,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未见明显脉络膜通透性增加,治疗区域没有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结论:阈值下TTT对存在持续神经上皮层脱离的CCSC具有明显治疗效果,同时未出现显著并发症.
作者:阎静;闫涛;严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联合两种硅胶管治疗急性泪囊炎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本试验随机选取急性泪囊炎患者分两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A选取急性泪囊炎患者42例,入院立即行上泪道探通冲洗,并在行抗炎治疗后联合植入两种硅胶管分别扩张上下泪道,以通畅引流,术后定期冲洗,3~6mo后拔除硅胶管,并于拔管后随访6~12mo.治疗组B选取急性泪囊炎患者21例,行皮肤切开排脓,消炎治疗后行泪囊鼻腔黏膜吻合术,术后定期冲洗,随访6~12mo.效果评价采用多组有序分类资料的秩和检验,并发症组间比较采用两组二分类资料的方差分析,α=0.05.结果:治愈以恢复泪道解剖结构及功能为标准,治疗组A完全治愈率明显高于治疗组B,无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B(P<0.05);治疗组A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组B(P<0.05).结论:泪道冲洗联合泪道双路硅胶管植入是治疗急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可在微创条件下快速恢复泪道解剖结构及功能,并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张世华;李娜;徐象周;蔡树泓 刊期: 2013年第03期
0引言传统的眼球摘除植入义眼台,容易导致上睑塌陷、穹隆狭窄、影响美观,且容易导致义眼台暴露,常导致患者需承受第二次手术可能.改良眼球摘除方式通过眼球内容物剜除联合义眼台植入方式,能有效减少各种眼部畸形及并发症发生,术后眼眶饱满、美观且活动良好,减少眼台暴露,为更适合患者的眼眶美容手术方式.
作者:陆君华;赵茂竹;马吴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凉血化瘀法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CNV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表面CCR3表达的关系.方法:以32例38眼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44例73眼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及50例健康人为观察对象,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表面CCR3的表达,对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予凉血化瘀中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CCR3的表达.结果: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表面CCR3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外周血CCR3表达和健康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CR3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CNV的形成可能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或嗜酸性粒细胞表面CCR3的高表达有关,而凉血化瘀法能有效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CNV,却与CCR3表达不相关.
作者:胡艳红;祁明信;陈胜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