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抑制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

付月;陆晓和;朱丹;符敏;吴伟

关键词:角膜新生血管,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凋亡, 机制
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作用机制,检测外源性PEDF对CNV模型中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PEDF、细胞凋亡受体/配体(Fas/FasL)表达的影响,以及对CNV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测定).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PEDF治疗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正常组(C组).建立碱烧伤诱导的大鼠CNV模型,A组和B组分别给予PEDF+氯霉素滴眼液和生理盐水+氯霉素滴眼液点眼,采用裂隙灯观察CNV的生长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半定量分析VEGF,PEDF,Fas及FasL在正常角膜组织和碱烧伤后4,7,10,14d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用TUNEL法检测CNV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正常角膜组织中可以检测到高PEDF表达和低VEGF表达,也可以检测到一定的低Fas和FasL表达.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A组均低于B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碱烧伤后4,7,10,14d A组VEGF的表达均低于B组(P<0.05),PEDF的表达均高于B组(P<0.05),A组Fas/FasL的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5),A组TUNEL法测到的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计数和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检测到的VEGF均在第7d达到峰值,随后下降;而PEDF和Fas及FasL在第10d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碱烧伤后第4~10d,VEGF/PEDF>1,CNV逐渐生长并达到峰值;第10d后,VEGF/PEDF<1,CNV开始逐渐退化.结论:PEDF抑制碱烧伤后CNV的作用机制可以归结为两点:(1)下调VEGF的表达,控制PEDF/VEGF的动态比值,抑制CNV生长;(2)上调Fas/FasL等凋亡受体的表达,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促进CNV的退化.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溴芬酸钠滴眼液对RPK术后止痛效果的观察

    目的:观察溴芬酸钠滴眼液用于PRK术后止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双眼行PRK术患者60例,术前及术后常规局部使用抗菌素、激素.根据局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随机分组,溴芬酸钠滴眼液组30例60眼,术前3d开始点用溴芬酸钠滴眼液2次/d,至术后5d;对照组30例60眼,术前3d开始点用普拉洛芬滴眼液4次/d,至术后5d.采用5级疼痛评估法,即无痛0度,轻痛1度,中度痛2度,重度痛3度,严重痛4度.记录术后3d内高疼痛数值.结果:疼痛调查表回收率100%.溴芬酸钠组0度20例(66.66%),1度10例(33.33%);对照组0度10例(33.33%),1度10例(33.33%),2度7例(23.33%),3度3例(10.00 %).统计学结果显示溴芬酸钠组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溴芬酸钠滴眼液用于PRK术后止痛效果优于普拉洛克滴眼液,并且副作用小,依从性好.

    作者:樊郑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的手术经验.方法:对玻璃体切除术后的并发性白内障患者62例62眼施行了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47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5眼因视神经萎缩和黄斑病变未见改善.均未发生晶状体或晶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等并发症.结论:熟练规范掌握常规超声乳化手术各步骤是成功实施玻璃体切除术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关键.

    作者:卢成戎;王桂琴;杨明迪;彭秀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CCSC临床特征和PDT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临床特征和应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PDT方法治疗确诊为CCSC患者11例15眼.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比分析PDT治疗前后患者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的资料,观察CCSC的临床表现特点和PDT治疗CCSC的疗效和并发症.治疗后随访时间平均10.3±4.71mo.结果:所选11例患者平均年龄46.72±8.10岁.PDT治疗前,CCSC病程平均21.1±16.65mo,BCVA (log MAR) 平均0.50±0.22.FFA活动性渗漏点的面积平均1.27±1.45mm2,5眼渗漏点位于或临近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8眼有广泛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功能失代偿,呈弥漫性窗样缺损和多灶性渗漏.ICGA可见活动性渗漏点附近脉络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OCT检查15眼有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7眼合并浆液性色素上皮层脱离,中心凹厚度平均297.27±107.23μm.FAF可见神经上皮脱离区和RPE失代偿区域有自发荧光异常变化.PDT治疗后末次随访时,BCVA (log MAR) 平均0.73±0.30,比治疗前提高(P<0.05).FFA渗漏点面积平均0.05±0.12mm2,比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OCT黄斑中央凹厚度平均173.733±38.944μm,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视网膜下液吸收时间平均4.60±3.906mo.治疗中和观察期间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CCSC具有发病年龄较大、病程长的特点.因为黄斑区视网膜持续脱离合并广泛RPE功能失代偿和光感受器不可逆性损伤,患者多有明显视力损伤.PDT通过改变病变区脉络膜血管高灌注和高通透性,促进RPE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可以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是一种治疗CCSC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王亚冬;Andrew Chang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时机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发病不同时期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对116例123眼被诊断为NVG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CNV的不同分期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NVGⅠ期患者17眼行全视网膜光凝,16眼新生血管消退.Ⅱ期57眼中,17眼行全视网膜光凝,新生血管消退.26眼行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23眼眼压控制良好.9眼行玻璃体切除+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8眼眼压控制良好.5眼行青光眼阀植入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眼压控制良好.Ⅲ期49眼中,3眼行青光眼阀植入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2眼眼压控制良好.38眼行周边视网膜冷凝、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29眼眼压控制良好.3眼行眼球摘除术,5眼行睫状神经剪断术.结论:从NVG分期角度出发,应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陶绍武;李惠;李静;刘晓静;张志宏;庞志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急性特发性黄斑病变1例

    0引言急性特发性黄斑病变(acute idiopathic maculopathy, AIM)是一组原因不明的黄斑区急性损害导致视力急剧下降, 继之以视力逐渐恢复为特点的黄斑疾病.该病具有好发于青年人,多有流感样病史,单眼或双眼均可受累,黄斑区视网膜浆液性脱离,病变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或外层视网膜限局性增厚等特点.该病早于1991年由Yannuzzi等[1]报道,迄今为止,国内报道少见[2-5].近日,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发现1例该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季瑛;李冰晴;李根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对比敏感度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激光期的检测意义

    目的:探讨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激光期的检测意义.方法:所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激光前后行CS和视力、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并根据FFA分为非增殖期(25眼),增殖前期(27眼)和增殖期(35眼),采用532激光进行全视网膜光凝,一般每眼分3~4次完成,比较激光前后的视力和CS的变化.结果:激光后视力提高者22眼(35.48%),不变者34眼(54.84%),下降者6眼(9.68%).光凝组两期激光前后,在低频、中频、高频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光凝组激光前与对照组比较,中频、高频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激光后与对照组比较,在增殖前期时低中频无明显差异(P>0.05),增殖期各空间频率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S能有效地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变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全视网膜光凝的重要指征和有力证据.

    作者:李小东;刘卫华;戈伟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高浓度自体血清在眼化学伤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100%自体血清治疗眼化学伤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化学伤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41例41眼,采用100%自体血清滴眼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酸性眼化学伤较碱性眼化学伤疗效好,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0,P=0.042);角膜上皮小面积缺损较大面积缺损疗效好,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7,P=0.016);结膜及角膜缘小范围缺血较大范围缺血疗效好,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7,P=0.042).7例无效患者行结膜瓣遮盖术2例,行羊膜移植术5例.结论:100%自体血清治疗眼化学伤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安全、有效,可促进角膜上皮缺损修复,减少并发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扶城宾;喻卫霞;邹志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黏弹剂在角膜全层裂伤显微缝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黏弹剂在角膜全层裂伤显微缝合手术中的作用.方法:角膜裂伤患者146例146眼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进行角膜裂伤缝合术中,将适量黏弹剂注入前房,还纳脱出的眼内容物,精确对位缝合角膜伤口,对照组缝合过程中不应用黏弹剂.对比观察术后两组角膜散光度和虹膜前粘连发生率.结果:试验组2例(2.7%)发生轻微伤口处虹膜前粘连,对照组26例(35.6%)虹膜前粘连且程度较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度试验组平均为1.29±0.25D,对照组为2.43±0.39D,两组之间术后角膜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角膜散光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黏弹剂在角膜全层裂伤缝合术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能有效分离眼内组织与伤口的粘连,使角膜缝合对位更精密,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有利视功能的恢复.

    作者:陆岩;葛银屏;底煜;陈晓隆;刘鹤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抑制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外源性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作用机制,检测外源性PEDF对CNV模型中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PEDF、细胞凋亡受体/配体(Fas/FasL)表达的影响,以及对CNV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测定).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PEDF治疗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正常组(C组).建立碱烧伤诱导的大鼠CNV模型,A组和B组分别给予PEDF+氯霉素滴眼液和生理盐水+氯霉素滴眼液点眼,采用裂隙灯观察CNV的生长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半定量分析VEGF,PEDF,Fas及FasL在正常角膜组织和碱烧伤后4,7,10,14d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用TUNEL法检测CNV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正常角膜组织中可以检测到高PEDF表达和低VEGF表达,也可以检测到一定的低Fas和FasL表达.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A组均低于B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碱烧伤后4,7,10,14d A组VEGF的表达均低于B组(P<0.05),PEDF的表达均高于B组(P<0.05),A组Fas/FasL的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5),A组TUNEL法测到的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计数和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检测到的VEGF均在第7d达到峰值,随后下降;而PEDF和Fas及FasL在第10d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碱烧伤后第4~10d,VEGF/PEDF>1,CNV逐渐生长并达到峰值;第10d后,VEGF/PEDF<1,CNV开始逐渐退化.结论:PEDF抑制碱烧伤后CNV的作用机制可以归结为两点:(1)下调VEGF的表达,控制PEDF/VEGF的动态比值,抑制CNV生长;(2)上调Fas/FasL等凋亡受体的表达,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促进CNV的退化.

    作者:付月;陆晓和;朱丹;符敏;吴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新鲜羊膜移植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新鲜羊膜对难治性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06/2010-06来我院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患者18例18眼,经过角膜刮片检查排除真菌及棘阿米巴感染,所有患者均有反复发作史.所选患者在经过1~3d的抗病毒治疗后接受新鲜羊膜移植术,根据患者溃疡深度采用单层或多层新鲜羊膜移植.术后仍然抗病毒及抗细菌治疗,但减少局部药物使用次数.随访1~6(平均4)mo.结果:术后1~4wk,18例患者角膜溃疡均愈合.荧光素染色阴性,角膜基质肿逐渐消退.术后3mo,1例患者角膜透明,10例患者角膜形成云翳,7例患者角膜形成斑翳.所有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新鲜羊膜移植能够填补角膜溃疡,减少药物对角膜的副作用,减轻角膜炎症,促进角膜愈合,是治疗难治性病毒性角膜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吴旭;杨安怀;方梅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氩激光格栅样光凝治疗BRVO致黄斑水肿的OCT观察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测分析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致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患者行氩激光光凝后视网膜水肿变化.方法:BRVO致视网膜水肿行氩(绿)激光光凝术,格栅状光凝12眼,光凝前及光凝后1,2,3,6mo分别行OCT图像检查.应用CIRRUS OCT自带程序行黄斑ETDRS区视网膜厚度分析,以中心凹1mm区域厚度及其变化值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记录光凝后1,2,3,6mo黄斑中心1mm区厚度变化平均值分别为+7.3μm,-48.5μm,-79.0μm,-101.9μm.统计学分析视网膜厚度光凝前与光凝后2mo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前与光凝后1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CT检测能准确定量定性测算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可观察氩激光光凝治疗BRVO致 ME疗效,可作为光凝治疗疗效判断指标.

    作者:郑晖;赵晓静;杨秀霞;刘苹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羊膜包裹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修复爆裂性眶壁骨折

    目的:探讨用羊膜包裹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修复爆裂性眼眶壁骨折的手术效果及软组织损伤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选自我院2008-10/2012-10收治爆裂性眼眶壁骨折32例,用羊膜包裹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修复眶壁骨折治疗复视和眼球内陷.结果:术后随访6mo~1a,复视改善率95%,眼球内陷治愈率91%,植入物无一例排斥.结论:眼眶壁骨折所致复视、眼球内陷采用羊膜包裹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手术治疗,愈合快、无粘连、效果确切、安全有效.

    作者:王日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硅胶管植入术治疗上泪道阻塞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硅胶管植入术治疗上泪道阻塞的临床效果.方法:上泪道阻塞患者128例148眼,全部有流泪病史,均经泪道冲洗检查确诊,行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硅胶管植入术,保留硅胶管1a,拔管后随访24mo,定期冲洗泪道,观察泪道通畅情况.结果:拔管后治愈120眼(81.08%),无流泪,泪道保持通畅;好转18眼(12.16%),流泪减轻,泪道通而不畅;无效10眼(6.76%),仍流泪,泪道冲洗不通.总有效率达93.24%.结论: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硅胶管植入术是治疗上泪道阻塞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秀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的32例病例中,22例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7例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小梁切除术,3例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随诊1~12mo,观察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患者32例术前平均眼压45.67±14.36mmHg,随访末次眼压16.63±7.94mmHg,其中9~21mmHg者27例,21~24mmHg者4例,>24mmHg者1例.术后矫正视力提高者24例,不变者7例,下降者1例.结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措施.

    作者:鄢俊杰;陈晓;丁怡;肖艳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眼轴长度和IOL在囊袋内的对齐方式对Toric IOL旋转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使用特定软件(Adobe Photoshop)评估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 lens,IOL)的旋转稳定性,确定眼轴长度和IOL在囊袋内的对齐方式对Toric IOL旋转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眼植入AcrySof Toric IOL.使用光学相干或浸润式A型超声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axial length,AL).手动角膜曲率计和角膜地形图测定角膜散光.IOL的对齐方式包括垂直、水平和倾斜.使用特定软件测定IOL的旋转程度并获得平均绝对差.观察术后6mo眼轴长度和IOL在囊袋内的对齐方式对旋转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该研究评估了168例168眼.AL为19.33~29.04(平均24.12±1.62)mm.平均IOL旋转在术后1wk为0.4°,1wk~1mo为1.1°,1~3mo为0.3°,3~6mo为0.2°.大旋转发生在1wk~1mo.术后6mo AL和晶状体的旋转有很强的相关性(r=0.92,P<0.01),而三种对齐方式(垂直、水平、斜向)对旋转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P=0.102).结论:眼轴越长Toric IOL的旋转程度越大.IOL在囊袋内的对齐方式对旋转程度没有影响.

    作者:彭婷婷;张庆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高度近视眼后房型ICL植入术后波前像差的改变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全眼及眼内波前像差的变化.方法:选择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眼患者25例50眼,用尼德克波前像差仪测量患者6mm瞳孔区域内术前和术后1mo的波前像差值,对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ICL植入眼术后1mo全眼总体波前像差(OPD Total)、眼内总体波前像差(Internal Total)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全眼总体高阶波前像差(OPD High)、全眼总体球面像差 (OPD T.SPH)、全眼总体彗差 (OPD T.Coma)、全眼总体三叶草 (OPD T.Trefoil)、眼内总体彗差(Internal T.Coma)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总体波前像差(C-Total)、角膜总体高阶波前像差(C-High)、角膜球差(C-T.Sph)、角膜彗差(C-T.Coma)、角膜四叶草(C-T.4Foil)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升高,角膜三叶草(C-T.Trefoil) 较术前明显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虽然显著降低了高度近视眼的总体波前像差,但术眼球面像差、彗差、三叶草等高阶波前像差有不同程度增加.

    作者:刘玉璞;李雪冬;鲁媛媛;宫巧娥;刘佩佩;孔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辅助器械保护下超声乳化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辅助器械保护下超声乳化和传统超声乳化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手术效果.方法:将87 例 115眼Ⅳ~Ⅴ级硬核白内障随机分成两组,A组44例58眼采用辅助器械保护下超声乳化,即用超声乳化头吸住碎核块后略为停顿,将辅助器械(Chop钩)挡在碎核块和角膜之间,位于碎核块正中上方,再乳化吸除核块.B 组43例57眼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超声乳化方式吸除混浊的晶状体.分别比较两组术后1,3d;1mo时的视力、角膜水肿、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术中超声乳化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1,3d 时,A组视力恢复较B组快 (P<0.05); 1mo时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1mo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辅助器械保护下超声乳化与传统超声乳化术相比,对内皮细胞损伤小,是一种有效、安全的超声乳化手术技巧.

    作者:谈刚;宋哲;邱学杰;王思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地塞米松球旁注射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球旁注射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比较与全身用药的优势,特别是在减轻不良反应方面.方法:将1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球旁注射组74例,全身用药组58例.对照组选择神经内科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或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59例.球旁注射组2.5mg地塞米松患眼球旁注射7d;全身用药组10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5~7d减量;对照组不用地塞米松.三组患者均全身应用扩张血管药物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4~7d检查视力、视野、体质量变化,了解不良反应.结果:地塞米松球旁注射组和全身用药组患者视力、视野均有显著提高.对照组视力视野略有提高.全身用药组食欲亢进、乏力、失眠、体质量增加等不良反应明显.结论:地塞米松球旁注射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陈晓敏;韩德昌;魏象东;周艳;李文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婴幼儿4860例眼底检查结果与分析

    目的:了解婴幼儿眼病的发病情况,探讨RetCam Ⅱ广域视网膜眼底成像系统在婴幼儿各种眼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09/2012-09在我院行RetCam Ⅱ眼底检查的婴幼儿临床资料.结果:共有4 860例婴幼儿完成眼底筛查,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308例、视网膜出血172例、先天性视网膜皱襞13例、白化病眼底11例、先天性白内障1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12例、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9例、视神经视盘发育不良8例、先天性脉络膜缺损5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4例、牵牛花综合征4例、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4例、先天性黄斑缺损3例、Coats病3例、家族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3例、视网膜斑痣样色素沉着2例、先天性虹膜发育异常6例、视盘水肿28例、视神经萎缩15例.结论:婴幼儿眼病危害严重,应重视早期筛查,早产儿及伴有高危因素的足月儿应该是眼底筛查的重点人群.RetCam Ⅱ不仅可用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同时也可用于婴幼儿的常规眼病筛查及临床随访,可提高婴幼儿眼病的诊断率,有利于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作者:郭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现状和进展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种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的疾病,一些研究表明其可能与某些基因有关.PCV眼底镜下表现常与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相似,通过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影像学检查可予以鉴别.目前主要通过眼底镜下特征性的橘红色息肉状损害和ICGA下见血管网边缘息肉状血管损害对PCV进行诊断.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抗血管生成药物及联合疗法等.我们从历史、流行病学、病理学、发病机制、基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并提出了对PCV的研究方向的讨论和展望.

    作者:陈曦;蒋沁;姚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