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丽;王宗华;张燕;李耀宇
目的:研究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在大鼠挫伤性视网膜病变中的表达,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自由落体法制作视网膜挫伤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24只及治疗组24只.每组按挫伤后不同时间段分为1,3,7,14d,每个观察时段6只大鼠.HE染色光镜观察视网膜组织学变化,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视网膜挫伤后视网膜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挫伤性视网膜病变的损害主要集中在神经纤维层.挫伤后视网膜组织水肿,细胞紊乱,胞浆空泡样变,视网膜组织变薄,细胞丢失.NAC治疗组视网膜水肿程度有所改善,细胞紊乱,胞浆空泡样变,细胞丢失有所恢复.正常组及NAC治疗组视网膜组织Bax均未见表达,Bcl-2低表达.视网膜挫伤后1d时Bax表达开始增多,3d强阳性表达,7d表达有所减少,14d时表达进一步减少.Bcl-2低表达,未见明显变化.NAC治疗组各观察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与视网膜挫伤组相似,但表达明显减弱,两组相比较,于挫伤后1,3d和7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各时段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有所增强,两组相比较,于挫伤后1,3d和7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大鼠挫伤性视网膜病变中,NAC能够改善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损害并通过调节Bcl-2/Bax蛋白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对视网膜挫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刘晶晶;刘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对伴有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患者眼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患者21例21眼,伴有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黄斑中心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 320μm,无缺血性黄斑水肿或其他血管性视网膜疾病.患者术前以及注射1.25mg/0.05mL贝伐单抗1d,4wk后接受三种眼科检查:视力(visual acuity,VA)检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CMT以及采用超声成像测量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鼻侧睫状后动脉(nasal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NPCA)以及颞侧睫状后动脉(temporal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TPCA)中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ies,PSV)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diastolic velocities,EDV).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ices,RI)由软件自动计算,注射前与注射后1d的血流速度进行了比较.患者术前和注射后4wk的VA和CMT值进行了比较.结果:注射前平均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为0.88±0.21logMAR,注射后为0.54±0.19logMAR(P<0.01).平均CMT由注射前440.57±54.58μm下降至250.33±31.12μm(-190.24±36.00μm).PSV、EDV和RI的变化并不显著.结论:贝伐单抗注射后视力显着改善,CMT降低,而PSV、EDV和RI在OA、CRA、TPCA和NPCA中没有显著变化.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注射液能改善VA和CMT,但对于糖尿病患者的OA、CRA、TPCA和NPCA的血流速度没有影响.
作者:Mehmet Demir;Alper Ozel;Burcu Dirim;Erhan Ozdal;Efe Can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临床特征和应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PDT方法治疗确诊为CCSC患者11例15眼.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比分析PDT治疗前后患者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的资料,观察CCSC的临床表现特点和PDT治疗CCSC的疗效和并发症.治疗后随访时间平均10.3±4.71mo.结果:所选11例患者平均年龄46.72±8.10岁.PDT治疗前,CCSC病程平均21.1±16.65mo,BCVA (log MAR) 平均0.50±0.22.FFA活动性渗漏点的面积平均1.27±1.45mm2,5眼渗漏点位于或临近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8眼有广泛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功能失代偿,呈弥漫性窗样缺损和多灶性渗漏.ICGA可见活动性渗漏点附近脉络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OCT检查15眼有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7眼合并浆液性色素上皮层脱离,中心凹厚度平均297.27±107.23μm.FAF可见神经上皮脱离区和RPE失代偿区域有自发荧光异常变化.PDT治疗后末次随访时,BCVA (log MAR) 平均0.73±0.30,比治疗前提高(P<0.05).FFA渗漏点面积平均0.05±0.12mm2,比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OCT黄斑中央凹厚度平均173.733±38.944μm,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视网膜下液吸收时间平均4.60±3.906mo.治疗中和观察期间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CCSC具有发病年龄较大、病程长的特点.因为黄斑区视网膜持续脱离合并广泛RPE功能失代偿和光感受器不可逆性损伤,患者多有明显视力损伤.PDT通过改变病变区脉络膜血管高灌注和高通透性,促进RPE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可以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是一种治疗CCSC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王亚冬;Andrew Chang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评估HAR-800手持自动验光仪筛查弱视的价值.方法:分析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街道7所托幼机构1 027名学龄前儿童屈光检查结果和弱视关系,屈光检查通过HAR-800手持自动验光仪获得.绘制受试者屈光异常和弱视间的工作曲线,计算自动验光仪筛查弱视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一致性.结果:其中44例儿童被确诊为弱视.屈光检查筛查弱视的ROC曲线图显示屈光参差、球镜、散光三个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0.89,0.21.屈光参差和球镜可以用作筛查弱视的指标.当屈光参差0.88D或远视在2.5D时作为弱视筛查的标准敏感性分别为77.3%,72.7%;特异性分别99%,98.8%;准确性分别为93.4%,93.3%;Kappa均大于0.4.结论:HAR-800手持验光仪可以用于学龄前儿童弱视的筛查.
作者:吴良成;胡湘英;翁成海;徐育慧;王少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0引言传统的眼球摘除植入义眼台,容易导致上睑塌陷、穹隆狭窄、影响美观,且容易导致义眼台暴露,常导致患者需承受第二次手术可能.改良眼球摘除方式通过眼球内容物剜除联合义眼台植入方式,能有效减少各种眼部畸形及并发症发生,术后眼眶饱满、美观且活动良好,减少眼台暴露,为更适合患者的眼眶美容手术方式.
作者:陆君华;赵茂竹;马吴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中前房注射地塞米松对术后前葡萄膜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2008-09/2010-10行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的患者46例46眼,随机分成试验组(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每组均23例,两组均行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试验组术中前房注入地塞米松注射液0.5mg,对照组术中前房注入复方平衡盐溶液0.5mg.观察术后1,3,7d;1,3mo视力、前房房水闪辉情况、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结果:术后第1,3,7d前房房水闪辉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均无房水闪辉出现.试验组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中前房注射地塞米松可抑制术后早期前葡萄膜炎炎症反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董晓云;高晓唯;王瑞夫;雷代坤;刘莹;徐春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泪小管断裂是常见的眼科急诊病之一,如处理不当患者将出现泪溢症及眼睑畸形.泪小管断端吻合不仅需要良好地解剖复位,以减少术后眼睑畸形,而且要求泪道功能得到恢复.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成功,除了需要术中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外,支撑物的种类及植入固定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1].我院过去处理这类患者时采用硬膜外麻醉导管半环状支撑,即一端留在泪小管外,一端经鼻下鼻道,其上端在面部用胶布粘贴固定或眉弓区缝合结扎固定,但长期留置易引起泪点外翻、泪点及泪小管撕裂,影响眼睑外观和泪道的虹吸及导泪功能等.后来用广州博视医疗保健研究所特制的医用线形硅胶管取代后,治愈率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减少,现报道如下.
作者:米尔沙力;古扎丽努尔;莫阿里木·木台力甫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是目前应用为广泛的抗青光眼滤过手术,其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浅前房、持续性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等.角膜后弹力层脱离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较为少见的并发症,临床偶有报道.现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立;叶应嘉;陈毕峰;孙代红;张成成;刘志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新鲜羊膜对难治性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06/2010-06来我院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患者18例18眼,经过角膜刮片检查排除真菌及棘阿米巴感染,所有患者均有反复发作史.所选患者在经过1~3d的抗病毒治疗后接受新鲜羊膜移植术,根据患者溃疡深度采用单层或多层新鲜羊膜移植.术后仍然抗病毒及抗细菌治疗,但减少局部药物使用次数.随访1~6(平均4)mo.结果:术后1~4wk,18例患者角膜溃疡均愈合.荧光素染色阴性,角膜基质肿逐渐消退.术后3mo,1例患者角膜透明,10例患者角膜形成云翳,7例患者角膜形成斑翳.所有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新鲜羊膜移植能够填补角膜溃疡,减少药物对角膜的副作用,减轻角膜炎症,促进角膜愈合,是治疗难治性病毒性角膜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吴旭;杨安怀;方梅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的手术经验.方法:对玻璃体切除术后的并发性白内障患者62例62眼施行了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47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5眼因视神经萎缩和黄斑病变未见改善.均未发生晶状体或晶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等并发症.结论:熟练规范掌握常规超声乳化手术各步骤是成功实施玻璃体切除术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关键.
作者:卢成戎;王桂琴;杨明迪;彭秀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寻找并确定导致干眼症的环境因素,为预防和治疗干眼症提供病因学依据.方法:选择2011-09/2012-09我院的常规体检者233例为研究对象(均无眼前节疾病),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泪液功能检测两个部分.问卷调查内容有工作环境、吸烟情况、职业、荧光屏接触时间、驾车时间、空调房内停留时间等.先行单因素分析,找出与干眼症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然后再对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找出并确定导致干眼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说明:与干眼症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有荧光屏接触时间、工作环境、吸烟情况、驾车时间、空调环境停留时间.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是:荧光屏接触时间、工作环境、吸烟情况、驾车时间.结论:就纳入本研究的因素而言,影响干眼症发病的主要环境因素是荧光屏接触时间、工作环境、吸烟情况、驾车时间.
作者:杨智;李若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代谢异常导致的眼部严重微血管并发症,是工作人群中首位致盲性眼病.尽管现在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治疗DR,如玻璃体腔注药术、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等,但激光光凝视网膜仍是目前DR治疗的首选方法.但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传统激光中的单点模式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已逐渐被更安全、更有效、并发症少的多点扫描激光替代.我们就DR的多点扫描激光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郭桂兰;张学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及眼位回退情况.方法:对83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的眼位、双眼视功能、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斜视手术以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为主设计.术前有一级视功能患者如术后欠矫则进一步在同视机下行双眼融合功能训练.术后随访6~12(平均8)mo.结果:术前视远平均外斜度为-35.6△(-15△~80△),视近平均外斜度为-56.5△(-30△~-95△);术后视远平均外斜度为-6.5△(+11△~-19△),视近平均外斜度为-13.2△(+9△~-20△),术后视远视近斜视度与术前视远视近斜视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前双眼视功能和术后双眼视功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术后远期视远视近外斜度的差值明显降低,平均斜视度差值从术前的19△下降到术后的5.5△(P=0.000).结论: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后如双眼视功能进一步恢复则术后远期效果较好,回退率较低.
作者:刘素江;代书英;王娟;王世焕;刘雅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眼内炎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时机和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3-07/2011-12的17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内炎患者行后段玻璃体切除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6例,术前视力:光感~0.1,治疗前常规抽取玻璃体送细菌、真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后段玻璃体切除手术后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随访3~24mo观察眼视力及眼部情况.结果:随访3~24mo,炎症无复发,末期随访眼部无炎症表现,玻璃体腔清亮.术后佳矫正视力:0.02~0.05者6例,0.2~0.5者10例,1.0者1例.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内炎行玻璃体切除能有效控制感染,确诊后立即行玻璃体手术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作者:何阳;杨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球旁注射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比较与全身用药的优势,特别是在减轻不良反应方面.方法:将1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球旁注射组74例,全身用药组58例.对照组选择神经内科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或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59例.球旁注射组2.5mg地塞米松患眼球旁注射7d;全身用药组10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5~7d减量;对照组不用地塞米松.三组患者均全身应用扩张血管药物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4~7d检查视力、视野、体质量变化,了解不良反应.结果:地塞米松球旁注射组和全身用药组患者视力、视野均有显著提高.对照组视力视野略有提高.全身用药组食欲亢进、乏力、失眠、体质量增加等不良反应明显.结论:地塞米松球旁注射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陈晓敏;韩德昌;魏象东;周艳;李文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脑苷肌肽(CEGI)对视网膜变性模型(rds小鼠)发育过程的影响,旨在探求CEGI治疗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客观依据和指导.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技术(光、电镜)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方法观察脑苷肌肽腹腔给药干预后视网膜组织形态、超微结构、感光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生后14d(P14)是rds鼠视网膜发育完善阶段,随后28~56d,视网膜外核层及内核层细胞层数逐渐减少,感光细胞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多,电镜观察有凋亡核变化以及内节和纤毛崩解.给予CEGI治疗后28d和56d,视网膜细胞层数较同日龄对照组增厚,凋亡细胞数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生长因子(NGF)与CEGI作用相似.结论:脑苷肌肽有促进视网膜细胞生长发育作用,对rds小鼠视网膜变性过程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作者:杨永升;王津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溴芬酸钠滴眼液用于PRK术后止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双眼行PRK术患者60例,术前及术后常规局部使用抗菌素、激素.根据局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随机分组,溴芬酸钠滴眼液组30例60眼,术前3d开始点用溴芬酸钠滴眼液2次/d,至术后5d;对照组30例60眼,术前3d开始点用普拉洛芬滴眼液4次/d,至术后5d.采用5级疼痛评估法,即无痛0度,轻痛1度,中度痛2度,重度痛3度,严重痛4度.记录术后3d内高疼痛数值.结果:疼痛调查表回收率100%.溴芬酸钠组0度20例(66.66%),1度10例(33.33%);对照组0度10例(33.33%),1度10例(33.33%),2度7例(23.33%),3度3例(10.00 %).统计学结果显示溴芬酸钠组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溴芬酸钠滴眼液用于PRK术后止痛效果优于普拉洛克滴眼液,并且副作用小,依从性好.
作者:樊郑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黏弹剂在角膜全层裂伤显微缝合手术中的作用.方法:角膜裂伤患者146例146眼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进行角膜裂伤缝合术中,将适量黏弹剂注入前房,还纳脱出的眼内容物,精确对位缝合角膜伤口,对照组缝合过程中不应用黏弹剂.对比观察术后两组角膜散光度和虹膜前粘连发生率.结果:试验组2例(2.7%)发生轻微伤口处虹膜前粘连,对照组26例(35.6%)虹膜前粘连且程度较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度试验组平均为1.29±0.25D,对照组为2.43±0.39D,两组之间术后角膜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角膜散光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黏弹剂在角膜全层裂伤缝合术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能有效分离眼内组织与伤口的粘连,使角膜缝合对位更精密,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有利视功能的恢复.
作者:陆岩;葛银屏;底煜;陈晓隆;刘鹤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检测传代后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MERTK基因表达的变化,明确传代的异体RPE移植的可行性.方法:离体培养原代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将原代细胞以1:3比例进行传代至第6代,以SYBR(R) Green I 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不同传代数的RPE 细胞MERTK基因表达的水平,采用2-ΔΔCT 方法计算定量PCR的数值进而比较各代MERTK基因表达的的变化.结果:原代及传代的RPE细胞均表达MERTK基因.第二代RPE细胞MERTK基因表达水平与原代相同,第3~6代RPE细胞MERTK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原代.结论:传代的RPE细胞可以作为异体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的细胞来源,但以第二代的RPE细胞为佳选择.
作者:孙昱昭;彭荣梅;刘经纬;洪晶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翼状胬肉与干眼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08/2012-08住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单眼翼状胬肉患者50例,行回顾性分析,以胬肉眼为观察组,对侧眼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眼部症状评分、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眼表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t,FL)干眼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Ⅰ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BU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眼部症状、FL干眼症评分相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胬肉眼可同时患有干眼,可伴有明显的眼部干涩、视力下降、异物感等干眼症状,眼表泪膜的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表上皮的损害,翼状胬肉与干眼可同时共存,关系密切,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尚不明确.
作者:郝兆芹;宋金鑫;吴洁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