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生素D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朱燕妮;左国进;王琦;朱炎华

关键词:糖尿病, 25-羟维生素D, 视网膜病变
摘要: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 [25-(OH)D3]及1,25-(OH)2D3水平与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率的关系,以及骨化三醇治疗是否降低T2DM患者新发DR发病率.方法:选取本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的T2DM患者360例,测定其血清25-(OH)D3水平,并根据其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三组,血清25-(OH)D3水平<Q1(14.3ng/mL)患者为L组,87例;水平≥Q1(14.3ng/mL)且<Q3(19.4 ng/mL)为M组,176例;水平≥Q3(19.4 ng/mL)为H组,89例.另外L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其中L1组44例患者,常规降糖药物治疗,L2组43例患者,在L1组的基础上给予骨化三醇0.25μg隔日口服治疗,观察以上各组患者5年后发展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率以及患者血清25-(OH)D3、1,25-(OH)2D3、钙、磷、甲状旁腺素(PTH) 等水平变化.结果:H,M,L1组患者随访结束时其血清25-(OH)D3、1,25-(OH)2D3、钙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清磷、PTH水平上升(P<0.05).L2组患者以上指标的紊乱明显减轻(P<0.05).且H,M,L1组患者DR发病率依次增高(13.48%,21.59%,45.45%,P<0.05),而L2组患者DR发生率较L1组明显降低(18.6% vs 45.45%,P<0.05).结论:相对低下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T2DM患者伴随较高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骨化三醇治疗可以降低T2DM患者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CCSC临床特征和PDT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临床特征和应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PDT方法治疗确诊为CCSC患者11例15眼.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比分析PDT治疗前后患者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的资料,观察CCSC的临床表现特点和PDT治疗CCSC的疗效和并发症.治疗后随访时间平均10.3±4.71mo.结果:所选11例患者平均年龄46.72±8.10岁.PDT治疗前,CCSC病程平均21.1±16.65mo,BCVA (log MAR) 平均0.50±0.22.FFA活动性渗漏点的面积平均1.27±1.45mm2,5眼渗漏点位于或临近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8眼有广泛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功能失代偿,呈弥漫性窗样缺损和多灶性渗漏.ICGA可见活动性渗漏点附近脉络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OCT检查15眼有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7眼合并浆液性色素上皮层脱离,中心凹厚度平均297.27±107.23μm.FAF可见神经上皮脱离区和RPE失代偿区域有自发荧光异常变化.PDT治疗后末次随访时,BCVA (log MAR) 平均0.73±0.30,比治疗前提高(P<0.05).FFA渗漏点面积平均0.05±0.12mm2,比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OCT黄斑中央凹厚度平均173.733±38.944μm,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视网膜下液吸收时间平均4.60±3.906mo.治疗中和观察期间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CCSC具有发病年龄较大、病程长的特点.因为黄斑区视网膜持续脱离合并广泛RPE功能失代偿和光感受器不可逆性损伤,患者多有明显视力损伤.PDT通过改变病变区脉络膜血管高灌注和高通透性,促进RPE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可以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是一种治疗CCSC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王亚冬;Andrew Chang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茶多酚对H2O2诱导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表达的干预作用

    目的:建立离体H2O2诱导的大鼠白内障模型,并观察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对H2O2诱导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晶状体培养技术,在一定浓度H2O2的MEM培养液中置入透明的SD大鼠晶状体,建立实验性白内障晶状体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H2O2组和茶多酚(0.02g/L,0.2g/L,2g/L)处理组,分别于不同时间点(6,12,24,48h)取样,应用RT-PCR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 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蛋白表达.结果:H2O2上调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的表达,且呈时间依赖性(P<0.01);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均可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的表达,茶多酚浓度为0.2g/L时抑制效果显著(P<0.05).结论:茶多酚可抑制H2O2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的表达,并且在茶多酚浓度为0.2g/L时抑制效果明显.

    作者:门保成;张姝;刘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激光光凝术治疗阈值前Ⅰ型和阈值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临床效果,分析光凝术后病变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激光光凝治疗ROP患者46例89眼,其中阈值前Ⅰ型57眼,阈值期32眼.采用810nm激光对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进行光凝治疗.根据光凝术后结果分为病变消退组和进展组.随访视网膜解剖结构和ROP病变的变化,分析ROP病变部位、病变程度、光凝点数量、机械辅助呼吸、败血症、新生儿肺炎等因素与光凝术后病变进展的相关性.结果:ROP 89眼经激光光凝治疗后病变完全消退79眼(89%),病变进展10眼(11%).光凝治疗ROP病变消退组与进展组比较,出生胎龄、出生体重、首次光凝校正胎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8,0.495,0.143).病变进展组的Ⅰ区病变、阈值病变、急性进展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光凝点数量均较病变消退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17,0.000,0.03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ROP 与光凝术后病变进展有关(P=0.001).AP-ROP患眼光凝术后病变进展的可能性是非AP-ROP患眼的12.167倍(95% CI:2.733~54.154).结论:激光光凝术能有效控制早期ROP的病变进展,使大部分阈值前Ⅰ型和阈值期ROP病变完全消退.急性进展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光凝术后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是影响光凝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

    作者:董文丽;王宗华;张燕;李耀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机制在干眼病中的研究现状

    干眼病是眼科常见的眼表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出干眼病发病缓慢、反复发生、逐渐恶化的特点.研究认为,炎症是干眼病发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对Th1细胞和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干眼病发病中作用做简要概述.

    作者:谭莲;谢汉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高浓度自体血清在眼化学伤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100%自体血清治疗眼化学伤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化学伤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41例41眼,采用100%自体血清滴眼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酸性眼化学伤较碱性眼化学伤疗效好,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0,P=0.042);角膜上皮小面积缺损较大面积缺损疗效好,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7,P=0.016);结膜及角膜缘小范围缺血较大范围缺血疗效好,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7,P=0.042).7例无效患者行结膜瓣遮盖术2例,行羊膜移植术5例.结论:100%自体血清治疗眼化学伤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安全、有效,可促进角膜上皮缺损修复,减少并发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扶城宾;喻卫霞;邹志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对比敏感度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激光期的检测意义

    目的:探讨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激光期的检测意义.方法:所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激光前后行CS和视力、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并根据FFA分为非增殖期(25眼),增殖前期(27眼)和增殖期(35眼),采用532激光进行全视网膜光凝,一般每眼分3~4次完成,比较激光前后的视力和CS的变化.结果:激光后视力提高者22眼(35.48%),不变者34眼(54.84%),下降者6眼(9.68%).光凝组两期激光前后,在低频、中频、高频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光凝组激光前与对照组比较,中频、高频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激光后与对照组比较,在增殖前期时低中频无明显差异(P>0.05),增殖期各空间频率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S能有效地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变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全视网膜光凝的重要指征和有力证据.

    作者:李小东;刘卫华;戈伟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长沙市初中及小学生视力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长沙市初中及小学生视力不良的患病情况,为做好初中及小学生视力保护工作提高理论依据.方法:于2009/2011年的3~6月份连续3a调查了长沙市内所有的初中及小学生的视力情况,并对3a的视力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长沙市初中、小学生视力低下发生率和症状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2009/2011年学生视力低率分别为50.12%,52.59%和55.91%.女生视力低下率高于男生.结论:长沙市初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较严重,尤其小学生视力低下率逐年加重,其中女生比例较男生高,应当引起家长和学校的全面关注.

    作者:肖志刚;邓姿峰;周立军;向剑波;唐?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GDxVCC和SWAP及SAP在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目的:评价并比较青光眼早期诊断仪GDxVCC、短波视野计(SWAP)、标准自动视野计(SAP)各参数诊断早期开角型青光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GDxVCC和SWAP及SAP对正常人42例42眼和早期开角型青光眼患者84例84眼进行检查,绘制GDxVCC各参数(TSNIT,SA,IA,IES,NFI)ROC(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比较GDxVCC,SAP,SWA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TSNIT,SA,IA,IES,NFI的ROC面积分别为0.77,0.76,0.80,0.85,0.87.GDxVCC,SWAP,SAP的敏感性分别为80.6%,74.2%,67.8%;特异性分别为95.2%,85.7%,76.2%.结论:GDxVCC参数中,NFI和IES是区分正常人和青光眼有效指标.GDxVCC诊断能力优于SWAP,SWAP优于SAP.

    作者:张青;夏晓波;王平宝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囊膜抛光器超声乳化术中抛光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运用抛光器行后囊膜抛光,对减少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49例189眼白内障手术患者,其中82例104眼白内障患者在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运用抛光器进行后囊膜抛光处理,选择同期67例85眼未行后囊膜抛光患者进行对照.结果:术后6mo,抛光组后囊膜混浊发生11眼(10.6%),对照组后囊膜混浊发生23眼(27.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术后12mo,抛光组后囊膜抛光组混浊发生17眼(16.3%),而对照组术后后囊膜混浊发生31眼(36.5%).对照组显著高于抛光组.术后抛光组和未抛光组视力检查发现,1wk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而术后6mo和12mo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使用抛光器行后囊膜抛光安全有效,明显减少术后后囊膜混浊,能更好的提高患者视力.

    作者:程萍;丁碧青;陶黎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辅助器械保护下超声乳化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辅助器械保护下超声乳化和传统超声乳化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手术效果.方法:将87 例 115眼Ⅳ~Ⅴ级硬核白内障随机分成两组,A组44例58眼采用辅助器械保护下超声乳化,即用超声乳化头吸住碎核块后略为停顿,将辅助器械(Chop钩)挡在碎核块和角膜之间,位于碎核块正中上方,再乳化吸除核块.B 组43例57眼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超声乳化方式吸除混浊的晶状体.分别比较两组术后1,3d;1mo时的视力、角膜水肿、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术中超声乳化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1,3d 时,A组视力恢复较B组快 (P<0.05); 1mo时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1mo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辅助器械保护下超声乳化与传统超声乳化术相比,对内皮细胞损伤小,是一种有效、安全的超声乳化手术技巧.

    作者:谈刚;宋哲;邱学杰;王思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两种术式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散光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周边角膜切开术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散光的疗效.方法:连续纳入老年性白内障住院手术患者54例54眼,男27例,女27例,平均年龄70.04±9.08(50~87)岁.A组(0.75D≤散光≤1.50D)30例,B组(1.75D≤散光≤2.50D)24例.每组患者随机分配进行周边角膜切开术(PCRIs)和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术前散光,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后6mo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残余散光(|EV|)、散光矫正量(|SIRC|)、散光矫正率(CR).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后6mo与术后1mo的UCVA和|EV|的变化.结果:术后6mo,所有患者的BCVA均达0.6以上.PCRIs 与Toric-IOL术后BCVA达到0.8以上者在A组中分别为86.7% vs 93.3%(P>0.05),B组分别为75% vs 91.7%(P=0.59),两种术式在两散光组中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mo,PCRIs与Toric-IOL两种术式患者的UCVA、|EV|、|SIRC|、CR在A组患者中分别为0.70±0.21 vs 0.76±0.17(P=0.81)、0.48±0.22 vs 0.37±0.19(P=0.13)、0.87±0.30 vs 0.92±0.38(P=0.71)、0.75±0.16 vs 0.78±0.19(P=0.56),两种术式间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B组患者中分别为0.50±0.15 vs 0.78±0.11(P<0.01)、1.17±0.36 vs 0.54±0.33(P<0.01)、1.08±0.27 vs 1.68±0.32(P<0.01)、0.51±0.13 vs 0.81±0.14(P<0.01),两种术式间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中PCRIs术后1mo与术后6mo的UCVA、|EV|在分别为0.77±0.23 vs 0.70±0.21(P=0.09)、0.50±0.23 vs 0.48±0.22(P=0.58),Toric-IOL术后分别为0.77±0.223 vs 0.76±0.17(P=0.81)、0.40±0.18 vs 0.37±0.19(P=0.55),各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中PCRIs术后1mo与术后6mo的UCVA、|EV|分别为0.63±0.17 vs 0.50±0.15(P<0.01)、0.81±0.34 vs 1.17±0.36(P<0.01),Toric-IOL术分别为0.81±0.12 vs 0.78±0.11(P=0.08)、0.48±0.31 vs 0.54±0.33(P<0.01),各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RIs与Toric-IOL两种手术方式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散光安全、有效.两种手术方式矫正低度数散光(0.75~1.50D)的疗效无差异,术后6mo内疗效稳定;Toric-IOL术矫正较高度数散光(1.75~2.50D)的疗效优于PCRIs;两种术式的疗效在术后6mo均有所回退,PCRIs回退较严重.

    作者:汤伟民;陈钦德;梁轩伟;王忠浩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非洲黑人与中国汉族白内障患者角膜曲率、眼球轴长及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差异

    目的:观察非洲黑人及中国汉族人角膜曲率、眼球轴长及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比较60例非洲肯尼亚及60例中国汉族行白内障手术患者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和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差异.结果:选取60例非洲病例平均年龄67.6±16.4岁,平均人工晶状体度数22.88±1.84D,平均垂直角膜曲率43.03±0.63D,平均水平角膜曲率42.70±0.8D,平均眼球轴长22.81±0.88mm;60例中国汉族病例平均年龄64.7±11.5岁,平均人工晶状体度数21.55±1.67D,平均垂直角膜曲率44.66±1.73D,平均水平角膜曲率43.75±1.80D,平均眼球轴长23.15±0.86mm.两者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洲黑人与中国汉族人的眼轴和角膜曲率存在差异,白内障手术时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范围不同.

    作者:李炜;司马晶;杨浩江;陈伽俐;齐莉;代正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大龄弱视患者视神经的功能和形态学评价

    目的:观察大龄弱视患者视神经功能和视网膜神经纤维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大于12岁的大龄弱视患者30例30眼,并选取年龄相当的正常人15例30眼作为对照,利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技术,观察大龄弱视视神经功能和神经纤维形态学的变化特征.结果:大龄弱视患者P-VEP的P100波振幅均较正常组降低、潜伏期延迟(P<0.05);OCT显示大龄弱视组视盘周围神经纤维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龄弱视患者视神经传导功能和视网膜神经结构均存在异常.

    作者:周华生;顾宝文;周继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不同浓度维拉帕米及不同光照形式对豚鼠RPE细胞Ca2+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维拉帕米(verapamil,Ver)对体外培养豚鼠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并比较有无Ver作用下经不同形式光照后RPE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方法:2周龄幼年健康豚鼠10只,体外培养RPE细胞,传代、鉴定后,将细胞分为Ver处理组和未处理组,Ver处理组加入80mg/L Ver作用12h.两组均进一步分为聚焦光组、离焦光组、平行光组和空白对照组,前三组分别接受聚焦光、离焦光(均为将平行光经透镜转化)和平行光照射,空白对照组不接受照射.于照射后立即采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LSCM)测定细胞内Ca2+荧光强度,分析不同光照形式与效应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Ver作用于RPE细胞12h后,20,40,80mg/L组的细胞凋亡情况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er可降低RPE细胞内Ca2+荧光强度,浓度为20,40,80mg/L时分别降低了10.36%,24.54%,58.05%,仅80mg/L组与无光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加Ver对RPE细胞进行光照,聚焦光组的Ca2+荧光强度较其他各组明显升高,离焦光组的荧光强度也较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加入80mg/L Ver对RPE细胞作用12h后再进行光照,光照各组Ca2+荧光强度没有明显提高,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过一定浓度的Ver可诱导RPE细胞凋亡,80mg/L可在不引起RPE细胞凋亡的前提下有效降低细胞内Ca2+荧光强度;不同光照形式对豚鼠RPE细胞内Ca2+有明显刺激作用,聚焦光影响大;不同光照形式对Ver处理的RPE细胞内的Ca2+荧光强度无明显作用.

    作者:覃江圆;王超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眼肌按摩联合复方樟柳碱太阳穴注射治疗后天性眼肌麻痹

    目的:探讨眼肌按摩联合复方樟柳碱太阳穴注射治疗后天性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52眼后天眼肌麻痹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眼肌按摩联合复方樟柳碱太阳穴注射)27例27眼,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25例25眼.治疗组:眼肌按摩的同时,联合复方樟柳碱2mL患侧太阳穴注射,1次/d,每个疗程14d.可连续注射4个疗程,逐渐停药,痊愈者可随时终止治疗;对照组:采用皮质激素、扩血管药物及大剂量B族维生素治疗14~60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总有效率52%.两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 6.71,P<0.01).结论:眼肌按摩联合复方樟柳碱太阳穴注射治疗后天性眼肌麻痹可缩短治疗时间,操作简单、安全,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作者:郭宇;康健;郝鑫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模拟强日光照射导致兔眼视网膜光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短时间模拟强日光照射对兔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影响及光损伤的致伤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25只随机分为5组,30 000lux模拟日光照射兔眼15min和30min.照射后不同时间取视网膜进行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并对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率进行检测.结果:15min光照组2d时观察;光感受器细胞外节盘膜结构紊乱,板层结构离散,内节线粒体肿胀,部分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胞浆有空泡样改变;感光细胞凋亡率为3.26%±0.98%.30min光照组2d时观察,外节盘膜结构紊乱,板层结构重度离散,内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胞浆有空泡样改变;感光细胞凋亡率为3.63%±1.25%.30min光照组7d时观察,外节盘膜组织结构紊乱,板层结构消失,空泡化,内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胞浆肿胀,大量空泡样改变,排列紊乱,部分胞膜破坏;感光细胞凋亡率为19.63%±1.32%.30min光照组14d时观察,外节盘膜组织结构恢复较规则,板层结构较致密,内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胞浆肿胀减轻,排列较整齐;感光细胞凋亡率为18.98%±1.13%.结论:30 000lux模拟强日光照射15min可导致兔视网膜急性光损伤,模拟强日光照射可导致视网膜感光细胞发生退行性变性,感光细胞凋亡是损伤发生的重要机制.

    作者:高原;彭秀军;崔蓓;曹利群;秦力维;张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翼状胬肉撕离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研究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不但影响美观、产生眼部不适感,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引起散光、视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发生眼球运动障碍.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复发率高,国内外报道传统的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高达30%~70%及24%~89%[1].为减少复发,作者于2006-01/2012-01采用胬肉撕离剥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68例88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符艳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阈值下TTT激光治疗CCSC所致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目的:报告阈值下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在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继发的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的效果.方法:选取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持续时间达≥6mo的CCSC患者10例13眼.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给予阈值下TTT激光治疗.通过眼科检查、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比较治疗前后病损变化情况,采用自身对照法进行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VCA)的对比研究.结果:TTT治疗平均(1.23±0.44)次.所有患者随访6mo.治疗前视力0.05~0.4(平均0.16±0.10),治疗后视力0.05~0.8(平均0.35±0.21),视力改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均未显示荧光染料渗漏,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未见明显脉络膜通透性增加,治疗区域没有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结论:阈值下TTT对存在持续神经上皮层脱离的CCSC具有明显治疗效果,同时未出现显著并发症.

    作者:阎静;闫涛;严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角膜后弹力层脱离1例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是目前应用为广泛的抗青光眼滤过手术,其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浅前房、持续性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等.角膜后弹力层脱离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较为少见的并发症,临床偶有报道.现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立;叶应嘉;陈毕峰;孙代红;张成成;刘志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drome,VKH)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4-04/2012-04在我院就诊的20例39眼VK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眼部表现、全身症状、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ghy,FFA)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病例中20例39眼均为初发患者,19例双眼发病,1例单眼发病.发病前有前驱症状者14例(70%),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就诊时有眼外症状和体征者16例(80%),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听力障碍、脱发和白癜风.FFA检查表现为斑驳状高荧光、视盘色染和多湖样荧光积存.所有患者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疗程9~12mo.20例患者的视力均显著提高.随访3mo后,3例复发.结论:前驱症状、临床病程、眼外表现及FFA等有助于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诊断,早期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绝大部分患者可控制炎症,改善视力.但有复发倾向,严密观察,应长期随访.

    作者:李燕利;杨炜;练海东;张晖;李彩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