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君;肖满意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在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VG)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25例25眼NVG患者接受玻璃体腔Lucentis 注射( ranibizumab 0.5 mg/0.05 mL ),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术后观察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情况、眼压及视力变化,随访3 mo。结果: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 3~7 d后,20例20眼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完全消退,5例5眼7d后新生血管未完全消退。继续治疗情况如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14例14眼,玻璃体切割术4例4眼。患者治疗前平均眼压为43-42±10.99mmHg,出院时平均眼压明显下降(14.26±7-64mmHg, P<0.05),并且在随访3mo 时保持稳定(18-76±5.96mmHg,P<0.05)。随访3mo时,视力较前提高和不变者20眼,视力下降者5眼。手术完全成功21眼,部分成功3眼,失败为1眼。结论:璃体腔注射Lucentis,可作为治疗NVG的辅助方法,根据不同病情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可有效治疗NVG。
作者:谷瑞东;李若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不同时间静脉注射昂丹司琼在小儿斜视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中的效果观察。方法:随机选择2013-06/08在我院拟行斜视手术的患儿90例,ASAI~Ⅱ级,年龄3~11岁。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 A组在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昂丹司琼0.1mg/kg;B组在手术结束后静脉注射昂丹司琼0.1 mg/kg;C组为对照组,不用昂丹司琼。在术后24 h内观察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例数及严重程度。结果:三组患者的性别、体重、年龄、麻醉时间、氯胺酮用量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A,B组的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的PONV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前或手术结束时应用昂丹司琼可有效、安全地预防小儿斜视手术后的PONV,提高眼科手术安全性,且费用低,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止吐方法。
作者:刘怀刚;李晓静;李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曲伏前列素滴眼液对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或高眼压患者18例32眼。患者均局部用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每晚滴1次。用药前及用药后1,2,3 mo行症状评分及基础泪液分泌量测定( SchirmerItest , SIt )、角膜荧光素染色( 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FL)、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 BUT)。结果:全部患者用药前患者症状评分、FL的平均值为1.34±1-56,0.44±0.73,用药后1,2,3mo 分别为2.75±1.63,1-08±0.84;5.10±1.68,1.53±0.67;6.33±1.40,1.98±0-50。用药后1,2,3 mo患者症状评分、FL均显著高于用药前(P=0.00),且逐渐增加。全部患者用药前患者症状BUT,SIt 的平均值为(7.76±0.92s),(8.47±2.73mm/5min),用药后1,2,3mo 分别(7.08±1.15s),(7.73±3-44mm/5min);(5.59±1.33s),(6.82±3.05mm/5min);(4.29±1.87s),(6.04±3.15mm/5min)。用药后1,2,3mo患者BUT 值和 SIt 值均显著低于用药前水平( P=0-00),且逐渐减低。结论:短期使用曲伏前列素滴眼液即加重患者角膜刺激症状,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减少。
作者:谭业双;周霞;樊玲;王娜娜;何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比缝线法和部分睫毛切除治疗小儿下睑倒睫的临床效果,筛选出一种有效治疗小儿下睑倒睫的方法。方法:将小儿下睑倒睫患者56例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28例。对照组采用缝线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部分睫毛切除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4%,观察组为89%,两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治疗前后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89±1.22与6.27±1.86分,观察组治疗前后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00±1.34与8.95±2.34分,两组治疗前后满意度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均出现红肿及缝线脱落等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观察组为1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缝线法治疗小儿下睑倒睫简单易行,有时在患儿的配合下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但复发率较高,部分复发患儿需再次手术;部分睫毛切除可较彻底地解决小儿下睑倒睫问题,复发率低,但小儿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风险大,并不适合在临床上广泛普及,可用于特殊的病例。
作者:肖艳霞;鄢俊杰;徐东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黏弹剂娩核法与晶状体圈匙娩核法的疗效比较,探讨更适合在基层医院中推广应用的手术方法。方法:抽取白内障患者146例166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8例84眼,晶状体圈匙娩核;试验组68例82眼,黏弹剂娩核。对比观察两种手术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黏弹剂娩核法与晶状体圈匙娩核法相比,两者术后后囊膜破裂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散光度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晶状体圈匙娩核法治疗白内障相比较,黏弹剂娩核法能有效保护晶状体后囊膜,可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进行推广。
作者:张丽君;肖满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辅助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 excimer laser 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 PTK)治疗非Ⅱ型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11-04/2013-01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门诊诊断为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的患者8例12眼,接受PTK手术,术前以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均排除了Ⅱ型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即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术前均进行眼前节 OCT检查,辅助判断病变形态和深度,指导PTK术中切削深度等参数的设定。对手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视力恢复等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6~12(平均9) mo。所有患者术后佳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术后角膜浅层混浊病灶均得到了有效的切削,术后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角膜混浊灶复发或严重haze情况的发生。结论:对于非Ⅱ型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的患者,眼前节OCT辅助的PTK术可准确、有效的去除角膜病灶,获得较好的术后效果。
作者:姚涛;何伟;黄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前瞻性观察PDT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d-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前后不同随访时间点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的特征性改变,旨在更好地反馈 PDT治疗后黄斑区结构的变化过程。方法:将在本院接受PDT治疗的26例30眼湿性AMD患者纳入本研究。维速达尔用量根据厂家推荐方法计算。治疗前后均行FFA,ICG,OCT及佳矫正视力等相关临床检查,术后随访日期为术后2wk;1,2,3mo。傅立叶OCT扫描以标准五线结合六线扫描,覆盖病变的关键部位并保持前后扫描位置的一致性。重点观察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外层高反射带高度、囊肿(包括视网膜下积液和视网膜内积液)的总面积。分析这些变化与随访时间的依赖关系。统计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结果:至治疗后3mo,PDT治疗后22眼(73%)视力提高两行以上,3眼视力无明显改变,3眼视力下降,2例患者因故失访。视力提高的22眼治疗前平均黄斑厚度为722.5±55.6μm,治疗后2wk,平均黄斑层间厚度为708.3±45.3μm,1mo 为584.4±49.3μm,2mo 为430.7±50.2μm,3 mo为180.6±36.3μm。治疗前和治疗后外层高反射带厚度分别为302.3±50.2,277.5±42.3,202.7±40.1,180-6±35.7,100.8±22.9μm,囊肿的总面积为0.34±0-12,0.25±0.07,0.10±0.05,0.08±0.04,0.05±0.01mm2。结论:AMD患者在PDT治疗后1 mo黄斑区视网膜下液有显著吸收,视网膜水肿显著吸收,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外层高反射厚度也有明显变薄倾向。
作者:李秀梅;高宗银;张柳;朱远军;匡丽晖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眼轴≥30mm)白内障临床疗效,探讨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64例86眼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眼轴≥30mm),矫正视力≤0.1,均采用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随访1a,观察术后视力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含矫正)≥0.4者35眼(41%),0.2~0-3者23眼(27%),0.1~0.15者25眼(29%),<0.1者3眼(3%)。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者2眼(2%),经行前段玻璃体切割,行睫状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发生角膜水肿者6眼(7%),经治疗后均消退;后囊不同程度混浊9眼(10%),经行YAG激光后囊切开后视力恢复;视网膜脱离者1眼(1%),经行巩膜外填压术后治愈。结论: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术后并发症是可以控制的,是一种安全理想的手术方法,但是由于高度近视的特殊性,术中操作要轻巧、细致,技术参数也应作适当调整,以利达到术后佳效果。
作者:陈小娟;李艳艳;陈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弥漫型糖尿病黄斑水肿( DME )患者全视网膜光凝( PRP)前,予以TA(曲安奈德注射后Tenon's囊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10/2012-05以来,于我科治疗的96例96眼弥漫型DME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48眼,对照组仅予以PRP治疗,研究组PRP 1 wk前,予以TA治疗,在6 mo后对比两组BCVA(佳的矫正视力)及视网膜厚度改变情况,对两组眼压变化予以分析。结果:经治疗后,两组6 mo随访发现,对照组同治疗前相较,其BCVA呈降低表现,研究组呈升高表现,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并且在随访期内,两组患者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变化,不具差异(P>0.05),研究组黄斑中心凹厚度降低9.6μm,对照组增高31.9μm,呈明显差异( P<0.05),研究组旁中心凹厚度降低5.0μm,对照组增加22-1μm,呈明显差异,研究组中心凹周边厚度增加0-4μm,对照组增加19.4μm,不具差异(P>0.05)。结论:弥漫型DME患者PRP前,予以TA治疗,安全有效,并且优于单纯进行PRP治疗,可以在基层医院推广实施。
作者:黄晓燕;叶亲颖;黄玉银;邓小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内皮抑素(恩度)对C57 BL/6 J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效应,并与avastin作比较。方法:采用532 nm激光光凝建立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2 wk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CNV的形成情况。取40只成功造模的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1组,10只)、生理盐水组(2组,10只)、内皮抑素组(3组,10只)和avastin组(4组,10只),光凝后2wk 玻璃体腔给药1次,1 wk后取材行HE、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统计分析采用SPSS 16.0,方法为方差分析,多个样本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取P<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2 wk后HE病理组织学检查,光镜下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CNV阳性检出率为72.8%。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对CNV无抑制作用;内皮抑素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avastin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对CNV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对avastin和内皮抑素组进行LSD-t检验,得出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两者抑制CNV的效应是不相等的,由于xavastin=26.90,x内皮抑素=29.13,xav astin结论:激光诱导有色小鼠C57 BL/6 J的CNV动物模型,成模时间短,成模率高,是进行CNV研究的理想模型。内皮抑素对CNV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眼科临床抗击CNV相关疾病的重要药物。
作者:李静;马勇;王红美;谢安明;刘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寻找可在体内有效抑制大鼠睫状肌核转录因子资B抑制物α( I资Bα)基因表达的小干扰RNA( siRNA)序列。方法:设计合成3对针对大鼠I资Bα基因的siRNA,体外转染表达I资Bα基因的大鼠A7 r5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并经 Real Time-PCR 及 western blot 在mRNA及蛋白水平筛选对I资Bα表达抑制率高的序列。通过前房注射选出的siRNA进行大鼠体内转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在大鼠睫状肌的分布并利用Real Time-PCR及免疫荧光验证其对该部位I资Bα基因沉默的有效性。结果:体外筛选证明针对大鼠 I资Bα基因 CTACGATG ACTGTGTGTTT靶序列的 siRNA 对 I资Bα的表达抑制效果明显,大鼠前房注射该siRNA可到达睫状肌,并能有效抑制该部位I资Bα基因的表达, I资Bα mRNA水平在转染后24 h降低明显,抑制率达59.0%,而蛋白水平则在72h达低,抑制率为52.3%(P<0.01)。结论:针对大鼠I资Bα基因CTACGATGACTGTGTGTTT靶序列的siRNA是对大鼠睫状肌I资Bα基因进行体内RNA干扰的有效序列。
作者:曾睿;蓝育青;宫海军;张弛;李金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治疗前后结膜厚度及形态变化。方法:使用 OCT 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眼科2013-05/12收治的初发1~2 d的29例36眼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进行球结膜厚度测量及形态学观察,并在治疗7,14 d后复诊时再次测量患者的球结膜厚度并观察球结膜形态变化。结果:患者29例36眼中,治疗7 d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治愈(27眼)患者中治疗前球结膜全层厚度(344.00±59-91μm)较治疗后球结膜全层厚度(230.19±22.16μm)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5,P<0.01);治疗前球结膜上皮层厚度(56.52±6.19μm)较治疗后球结膜上皮层厚度(51.37±5.53μm)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61, P<0.01);治疗前球结膜固有层厚度(287.11±60.56μm)较治疗后球结膜固有层厚度(178.81±20.20μm)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9,P<0.01)。治疗14d,36眼全部治愈,治疗前球结膜全层厚度(361.39±65.56μm)较治疗后(233.44±22.57μm)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45,P<0.01);治疗前球结膜上皮层厚度(55.50±6-72μm)较治疗后(46.67±5.24μm)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06, P<0.01);治疗前球结膜固有层厚度(305.61±66.02μm)较治疗后(186.78±21.82μm)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1,P<0.01)。结论:利用OCT能测量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球结膜厚度,并发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球结膜上皮层、固有层和全层厚度都明显增厚,并且随着疾病的转归球结膜下积液和球结膜层间积液、固有层水肿首先消失,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临床治疗提供评价±据。
作者:李青松;赵黎;张兴儒;符之瑄;项敏泓;柯梅青;莫利娟;张桂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一种主要的全球性致盲眼病之一。 AMD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吸烟,白内障手术史,环境因素,营养因素,遗传标志,包括基因调节补体,脂质,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的途径。除了治疗外,AMD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遗传学研究已有重大进展。本文将AMD发病的危险因素作简要综述。
作者:杨桢;杨小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17例放射性视神经病变( radiation-induced optic neuritis,RION)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诊疗特征及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对2008-08/2013-1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7例经视力、瞳孔、眼底、视野、造影、视觉电生理、头颅核磁等检查确诊的17例24眼RIO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确诊为RION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视力损伤程度为13眼Ⅳ度,9眼Ⅲ度,2眼Ⅱ度。10眼RAPD(+),视觉电生理为熄灭型,5眼视网膜上可以见到点状或火焰状出血,以及棉絮样渗出,1眼为视乳头水肿。核磁共振( MRI):19眼T1加权像增强,视神经眶内段及管内段异常改变;视交叉、垂体柄可探及信号改变。视神经段增粗等改变,5眼观察到扭曲的视神经及其粗糙的边缘。治疗效果,4眼视力提高,1眼从无光感至有光感,1眼视力从0.08升至0.2,1眼视力从0.4升至0.6,1眼视力从0.04升至0.15,余治疗未见任何改善。结论:RION的独特临床表现可为临床及时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但对于RION的治疗效果不理想。
作者:张燕;李红阳;彭春霞;郭楠楠;魏世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阿瓦斯汀)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对48例50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 bevacizumab (1-75mg)治疗的AMD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通过常规眼科检查方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等方法,观察治疗后1,3,7 d;1,6 mo 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晶状体、玻璃体、黄斑中心凹厚度( central foveal thickness, CFT )和黄斑容积( total macular volume,TMV)变化,与治疗前对比分析。对注射后渗漏无明显改善或病情反复者进行眼内重复注射,所有病例都完成至少3 mo 的观察随访。玻璃体腔内注射 avastin 1-75mg,每6wk注射一次。结果:在48例50眼患者中,平均年龄58±20.46岁。治疗前患者的基线平均对数 BCVA 为0.82±0.53, CFT 为364-97±151.83μm,注药后1wk虽然平均CFT和TMV没有显著改善,但BCVA有显著提高,经平均9.7 mo的随访, BCVA,CFT和TMV3项指标均较基线有显著改善,终末随访时BCVA提高至少两行者为32眼(64%),稳定者为18眼(36%)。本组患者共接受了98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平均注射次数为1.98次/眼,有50%患者再注射能在术后1 wk使视力提高两行或两行以上。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湿性AMD引起的CNV安全、副作用少,可改善患者的视功能( VA ),减轻黄斑水肿,减少 CNV 渗漏。但长期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者:段直光;俞丽云;贾云琴;莫逆;陈银朝;陶涛;刘敏;蒲世雪;李明芝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分子遗传学分析,确定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先天性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家系在 BEST-1基因的突变位点。方法:采集一先天性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家系2例患者及5例健康成员和100个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扩增BEST-1基因的10个编码外显子,直接测序确定致病的基因突变,并与100名正常对照者的基因筛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直接测序后发现该先天性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家系BEST-1基因的外显子中,未发现任何突变。结论:BEST-1基因的外显子不存在该先天性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家系的致病突变。
作者:魏英华;林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对闭角型青光眼( PACG )合并白内障患者,在开展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配合使用超声乳化术的效果,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我院2011-09/2013-09共接受73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对所有患者在小梁切除术( TL)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UE )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种手术方法联合,能够在有效控制患者的眼压的基础上,保证其视力恢复效果,且经过手术,患者的中央前房深度得到了有效的加深,同时并未出现任何高危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对于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其眼压控制效果、视力恢复效果、并发症出现率均较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叶春华;李苏婉;施天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药物难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药物治疗24 h后眼压仍高于21 mmHg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5例17眼和白内障膨胀期继发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4眼,共19例21眼,采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后24 h观察视力、眼压、角膜、周边前房深度、房角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激光术后24 h眼压均有大幅度的下降,术前眼压53.09±11.01mmHg,术后24h眼压下降至14.98±4.21mmH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视力由术前手动~0.3提高至0.1~1.0。所有患者角膜水肿减轻或消退,周边前房深度增加,房角不同程度开放。其中虹膜出血11眼(52.4%),轻度反应性虹膜炎21眼(100%),无1眼发生角膜灼伤。结论:激光周边虹膜切除联合周边虹膜成形术,是降低药物难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国颖;刘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 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患者23例24眼玻璃体腔注射TA 4 mg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继发黄斑水肿,观察治疗前、后的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 FFA )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的变化,采用 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A治疗后10,30,90 d与治疗前比较,视力明显提高( P<0.05)。 OCT示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 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明显变薄(P<0.01),术前平均厚度522±126μm,治疗后10,30,90d分别降低到264±115,245±128,286±131μm,黄斑水肿减轻,眼压升高7眼(29%),白内障发生1例,未见其他与玻璃体注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TA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继发黄斑水肿简单、安全、易操作,短期内可以迅速减轻黄斑水肿,并提高视力,部分患者在注射后6 mo可能复发。
作者:张桂兰;孙柏超;黄明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