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时间给予昂丹司琼预防小儿斜视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刘怀刚;李晓静;李建军

关键词:昂丹司琼, 小儿斜视手术, 恶心呕吐
摘要:目的:不同时间静脉注射昂丹司琼在小儿斜视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中的效果观察。方法:随机选择2013-06/08在我院拟行斜视手术的患儿90例,ASAI~Ⅱ级,年龄3~11岁。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 A组在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昂丹司琼0.1mg/kg;B组在手术结束后静脉注射昂丹司琼0.1 mg/kg;C组为对照组,不用昂丹司琼。在术后24 h内观察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例数及严重程度。结果:三组患者的性别、体重、年龄、麻醉时间、氯胺酮用量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A,B组的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的PONV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前或手术结束时应用昂丹司琼可有效、安全地预防小儿斜视手术后的PONV,提高眼科手术安全性,且费用低,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止吐方法。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眼肿瘤504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人眼部原发肿瘤的构成、分布情况及发病特点。方法:对我院病理科2000-01/2012-12收集的504例老年人眼部原发肿瘤的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和病理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504例眼部原发肿瘤中良性肿瘤346例(68-7%),恶性肿瘤158例(31.3%)。其中良性肿瘤中以乳头状瘤多见占83例(16.5%),其次为各种囊肿和炎性病变分别为69例(13.7%)和64例(12.7%)。恶性肿瘤中以眼睑上皮来源的肿瘤基底细胞癌多见,共72例(14.3%),其次为皮肤附件来源的恶性肿瘤39例(7-7%)。从发病部位来看眼睑肿物多282例(56-0%),其次为眼角结膜肿物157例(31.2%)。结论:老年人眼部原发肿瘤的发病率与普通人群及儿童有明显的差异,而且随着年龄增大,恶性肿瘤比例有增高趋势。

    作者:李海燕;袁志刚;杨鹏霞;杨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颅内压与青光眼及其无创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

    青光眼是世界上第二位致盲性眼病,第一位不可复性致盲性眼病。尽管眼压增高被认为是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是50%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日常眼压正常,还有一些患者尽管眼压控制良好,但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仍继续发展。这些现象无法用高眼压理论来解释,青光眼患者视神经损害的发病机制仍待探讨。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1)视神经周围的生物力学的解剖结构包括眼内压,筛板和球后的脑脊液压力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脑脊液压力比正常人低,而跨筛板压力差比正常人高;(3)高眼压症患者的脑脊液压力比正常人群高,而跨筛板压力差和正常人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就颅内压与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及临床上可行的无创颅内压测量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韩光杰;周和政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不同时间给予昂丹司琼预防小儿斜视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目的:不同时间静脉注射昂丹司琼在小儿斜视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中的效果观察。方法:随机选择2013-06/08在我院拟行斜视手术的患儿90例,ASAI~Ⅱ级,年龄3~11岁。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 A组在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昂丹司琼0.1mg/kg;B组在手术结束后静脉注射昂丹司琼0.1 mg/kg;C组为对照组,不用昂丹司琼。在术后24 h内观察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例数及严重程度。结果:三组患者的性别、体重、年龄、麻醉时间、氯胺酮用量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A,B组的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的PONV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前或手术结束时应用昂丹司琼可有效、安全地预防小儿斜视手术后的PONV,提高眼科手术安全性,且费用低,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止吐方法。

    作者:刘怀刚;李晓静;李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一种主要的全球性致盲眼病之一。 AMD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吸烟,白内障手术史,环境因素,营养因素,遗传标志,包括基因调节补体,脂质,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的途径。除了治疗外,AMD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遗传学研究已有重大进展。本文将AMD发病的危险因素作简要综述。

    作者:杨桢;杨小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术中累及悬韧带区的连续环形撕囊的安全性探讨

    目的:探讨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术中超出无悬韧带区域的连续环形撕囊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手法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对住院1443例1965眼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术中采用连续环形撕囊法制作7~8mm直径前囊口,对患者术中撕囊是否成功、后囊破裂、术后角膜水肿及视力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其手术价值。结果:患者1965眼中,1942眼(98.83%)连续撕囊成功;15眼(0.76%)囊膜瓣向周边撕裂不能挽救,留有放射状裂口一个;8眼(0.41%)因为囊膜钙化机化等原因无法常规撕囊,采用囊膜剪开及截囊等方法完成前囊开口。所有病例,均无后囊破裂发生,并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一过性角膜水肿36眼(1.83%)。术后1d,视力≥0.5者1650眼(83.97%),≥0.3者1867眼(95.01%)。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并且稳定。结论:在手法白内障术中用连续环形撕囊方法制作累及悬韧带区域的大于常规直径的前囊口,并未降低囊袋和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使手术安全性提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高建华;邓江稳;曾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双手劈核术在小瞳孔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双手劈核术在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安全性。方法:对小瞳孔白内障患者30例32眼采取双手劈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 d;1 wk;1 mo观察患者视力、瞳孔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1d,裸眼视力≥0.3者27眼(84.4%),术后1wk,裸眼视力≥0.3者30眼(93.8%),术后1mo,裸眼视力≥0.5者28眼(87.5%)。所有患者瞳孔圆形或椭圆形,术后随访1 mo无虹膜粘连。结论:双手劈核术在葡萄膜炎并发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应用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张冰洁;郑春荣;周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玻璃体切割术后继发青光眼的病因及治疗

    继发性青光眼( secondary glaucoma,SG)是玻璃体切割术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其病因机制繁多。如不及时有效处理,可导致视神经不可逆性损伤、视野缺损,甚至视力丧失。目前此病在国内外比较重视并有一定的报道,本文就玻璃体切割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病因病理机制及治疗手段,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范文雨;孙时英;牛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贝伐单抗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阿瓦斯汀)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对48例50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 bevacizumab (1-75mg)治疗的AMD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通过常规眼科检查方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等方法,观察治疗后1,3,7 d;1,6 mo 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晶状体、玻璃体、黄斑中心凹厚度( central foveal thickness, CFT )和黄斑容积( total macular volume,TMV)变化,与治疗前对比分析。对注射后渗漏无明显改善或病情反复者进行眼内重复注射,所有病例都完成至少3 mo 的观察随访。玻璃体腔内注射 avastin 1-75mg,每6wk注射一次。结果:在48例50眼患者中,平均年龄58±20.46岁。治疗前患者的基线平均对数 BCVA 为0.82±0.53, CFT 为364-97±151.83μm,注药后1wk虽然平均CFT和TMV没有显著改善,但BCVA有显著提高,经平均9.7 mo的随访, BCVA,CFT和TMV3项指标均较基线有显著改善,终末随访时BCVA提高至少两行者为32眼(64%),稳定者为18眼(36%)。本组患者共接受了98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平均注射次数为1.98次/眼,有50%患者再注射能在术后1 wk使视力提高两行或两行以上。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湿性AMD引起的CNV安全、副作用少,可改善患者的视功能( VA ),减轻黄斑水肿,减少 CNV 渗漏。但长期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者:段直光;俞丽云;贾云琴;莫逆;陈银朝;陶涛;刘敏;蒲世雪;李明芝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TNF-α及其玉型受体(P55)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不同翼状胬肉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及其I型受体P55的表达变化,探讨TNF-α及P55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PV)检测翼状胬肉(72眼)及胬肉旁结膜组织(30眼)中TNF-α及其受体P55的表达,分析与翼状胬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TNF-α在翼状胬肉和胬肉旁结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3%(47/72),26.7%(8/3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2.706,P<0.01)。 P55在翼状胬肉和胬肉旁结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9%(41/72)及16.7%(5/30),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3.875,P<0.01)。TNF-α在复发性胬肉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初发性胬肉(χ2=6.547,P=0.011),表达强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1.288,P=0.393);进展期胬肉阳性表达率高于静止期胬肉(χ2=4.082,P=0.043),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489,P=0.708)。 P55在复发性胬肉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初发性胬肉(χ2=9.907,P=0.002),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1.175,P=0.424);进展期胬肉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静止期胬肉(χ2=11.140,P=0.001),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665,P=0.621)。结论:TNF-α及P55在翼状胬肉中的阳性表达率随着发病状态和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变化。 TNF-α及P55表达与临床分类、临床分期、患者工作生存状况相关。 TNF-α及P55在翼状胬肉不同发病状态及临床分期的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

    作者:吴兵;杨建;魏谨;马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小儿下睑倒睫的疗效比较

    目的:通过对比缝线法和部分睫毛切除治疗小儿下睑倒睫的临床效果,筛选出一种有效治疗小儿下睑倒睫的方法。方法:将小儿下睑倒睫患者56例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28例。对照组采用缝线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部分睫毛切除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4%,观察组为89%,两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治疗前后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89±1.22与6.27±1.86分,观察组治疗前后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00±1.34与8.95±2.34分,两组治疗前后满意度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均出现红肿及缝线脱落等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观察组为1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缝线法治疗小儿下睑倒睫简单易行,有时在患儿的配合下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但复发率较高,部分复发患儿需再次手术;部分睫毛切除可较彻底地解决小儿下睑倒睫问题,复发率低,但小儿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风险大,并不适合在临床上广泛普及,可用于特殊的病例。

    作者:肖艳霞;鄢俊杰;徐东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进展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一种病因复杂、破坏性极强、治疗效果较差的难治性眼病。广泛的视网膜缺血缺氧是其主要病因,早期诊断、积极预防、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是其治疗的关键。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NVG治疗的报导,我们对NVG药物、手术、联合治疗的新进展、新思路加以综述。

    作者:李娇;袁援生;钟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科技期刊对论文摘要的要求

    作者:《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合并结膜松弛症的观察

    目的:观察下方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合并结膜松弛症的效果、并发症和眼表泪液动力学变化等。方法:观察2010-12/2012-12在我院确诊为鼻侧翼状胬肉合并结膜松弛症患者30例46眼,年龄49~75(平均61.2±7.2)岁,在鼻侧翼状胬肉切除后,于下方角膜缘取一块与切除区域大小一致,带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到翼状胬肉切除后巩膜面暴露区,修整下方球结膜,再将球结膜固定于下方角膜缘及巩膜面。术后随访1a,比较术前和术后1 mo的视力变化,以及术前和术后3 mo眼表泪液动力学方面的变化,包括泪河线高度及完整性、泪膜破裂时间、荧光素活体染色、氯霉素尝味试验,统计手术并发症及术后1a复发率等。结果:患者术前视力0.04~0.6,中位数0.2;术后1mo视力0.04~1.0,中位数0.4。术后46眼视力提高21眼(45.7%),无变化25眼(54.3%)。术后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mo泪膜破裂时间、荧光素活体染色、氯霉素尝味试验、泪河线高度及完整性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a,翼状胬肉痊愈33眼(71.7%),显效11眼(23-9%),总有效率95.6%,无效2眼(4.4%),为胬肉复发,复发率4.4%。结膜松弛症主观疗效评价治愈33眼(71.7%),改善9眼(19.6%),4眼(8.7%)自觉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1.3%;客观疗效评价手术区结膜正常41眼(89.1%),异常5眼(10.9%),为结膜松弛症复发,复发率10.9%。未发现肉芽增生、下穹隆缩窄、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发症。结论:下方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合并结膜松弛症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视力,并消除或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眼表泪液动力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启城;徐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2010-03/2012-03收治的60例70眼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病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眼压、前房深度和视力与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视力、前房深度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眼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

    作者:林剑鸿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利用OCT观察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治疗前后结膜厚度及形态变化。方法:使用 OCT 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眼科2013-05/12收治的初发1~2 d的29例36眼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进行球结膜厚度测量及形态学观察,并在治疗7,14 d后复诊时再次测量患者的球结膜厚度并观察球结膜形态变化。结果:患者29例36眼中,治疗7 d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治愈(27眼)患者中治疗前球结膜全层厚度(344.00±59-91μm)较治疗后球结膜全层厚度(230.19±22.16μm)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5,P<0.01);治疗前球结膜上皮层厚度(56.52±6.19μm)较治疗后球结膜上皮层厚度(51.37±5.53μm)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61, P<0.01);治疗前球结膜固有层厚度(287.11±60.56μm)较治疗后球结膜固有层厚度(178.81±20.20μm)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9,P<0.01)。治疗14d,36眼全部治愈,治疗前球结膜全层厚度(361.39±65.56μm)较治疗后(233.44±22.57μm)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45,P<0.01);治疗前球结膜上皮层厚度(55.50±6-72μm)较治疗后(46.67±5.24μm)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06, P<0.01);治疗前球结膜固有层厚度(305.61±66.02μm)较治疗后(186.78±21.82μm)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1,P<0.01)。结论:利用OCT能测量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球结膜厚度,并发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球结膜上皮层、固有层和全层厚度都明显增厚,并且随着疾病的转归球结膜下积液和球结膜层间积液、固有层水肿首先消失,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临床治疗提供评价±据。

    作者:李青松;赵黎;张兴儒;符之瑄;项敏泓;柯梅青;莫利娟;张桂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科技期刊对论文题名的要求

    作者:《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角膜瓣背面基质切削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瓣背面基质切削( undersurface ablation of the flap, UAF)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2例22眼LASIK术后有屈光回退的患者进行角膜瓣背面基质切削,术前球镜度数平均为-2.27±0.88D,散光度数为-0.44±0.30D,中央角膜厚度平均为424.9±8.2μm,术后观察1a,随访检查包括术后视力、屈光不正度数、角膜后表面高度、波前像差仪等。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中测量角膜基质床厚度平均275.4±9.3μm;角膜瓣厚度平均144.7±7.5μm,切削深度平均28.1±9.3μm。术后1a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4.99±0.04,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5-03±0.04,BCVA相比术前无1例下降者。屈光不正球镜度数至术后1a时-0.22±0.19D,相比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232, P<0.001);散光度数1 a 时-0.24±0-26D,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2.365,P=0.028)。角膜后表面高度值术前1.95±1.68μm,术后1a 2.00±1-88μ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0, P=0.929)。彗差由术前0.283±0.112μm 变化到术后1 a 时0.331±0-149μ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2, P=0-161);球差由术前0.320±0.119μm 变化到术后1 a 时0-341±0-103μ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0, P=0.674)。结论:以合理的手术设计为基础,UAF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是安全和有效的,可以作为一种治疗屈光回退的选择之一。

    作者:龙克利;李甦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光动力学疗法治疗AMD后OCT检查的特征性改变

    目的:通过前瞻性观察PDT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d-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前后不同随访时间点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的特征性改变,旨在更好地反馈 PDT治疗后黄斑区结构的变化过程。方法:将在本院接受PDT治疗的26例30眼湿性AMD患者纳入本研究。维速达尔用量根据厂家推荐方法计算。治疗前后均行FFA,ICG,OCT及佳矫正视力等相关临床检查,术后随访日期为术后2wk;1,2,3mo。傅立叶OCT扫描以标准五线结合六线扫描,覆盖病变的关键部位并保持前后扫描位置的一致性。重点观察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外层高反射带高度、囊肿(包括视网膜下积液和视网膜内积液)的总面积。分析这些变化与随访时间的依赖关系。统计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结果:至治疗后3mo,PDT治疗后22眼(73%)视力提高两行以上,3眼视力无明显改变,3眼视力下降,2例患者因故失访。视力提高的22眼治疗前平均黄斑厚度为722.5±55.6μm,治疗后2wk,平均黄斑层间厚度为708.3±45.3μm,1mo 为584.4±49.3μm,2mo 为430.7±50.2μm,3 mo为180.6±36.3μm。治疗前和治疗后外层高反射带厚度分别为302.3±50.2,277.5±42.3,202.7±40.1,180-6±35.7,100.8±22.9μm,囊肿的总面积为0.34±0-12,0.25±0.07,0.10±0.05,0.08±0.04,0.05±0.01mm2。结论:AMD患者在PDT治疗后1 mo黄斑区视网膜下液有显著吸收,视网膜水肿显著吸收,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外层高反射厚度也有明显变薄倾向。

    作者:李秀梅;高宗银;张柳;朱远军;匡丽晖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内皮抑素和 avastin 对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比较观察

    目的:观察内皮抑素(恩度)对C57 BL/6 J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效应,并与avastin作比较。方法:采用532 nm激光光凝建立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2 wk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CNV的形成情况。取40只成功造模的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1组,10只)、生理盐水组(2组,10只)、内皮抑素组(3组,10只)和avastin组(4组,10只),光凝后2wk 玻璃体腔给药1次,1 wk后取材行HE、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统计分析采用SPSS 16.0,方法为方差分析,多个样本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取P<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2 wk后HE病理组织学检查,光镜下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CNV阳性检出率为72.8%。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对CNV无抑制作用;内皮抑素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avastin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对CNV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对avastin和内皮抑素组进行LSD-t检验,得出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两者抑制CNV的效应是不相等的,由于xavastin=26.90,x内皮抑素=29.13,xav astin结论:激光诱导有色小鼠C57 BL/6 J的CNV动物模型,成模时间短,成模率高,是进行CNV研究的理想模型。内皮抑素对CNV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眼科临床抗击CNV相关疾病的重要药物。

    作者:李静;马勇;王红美;谢安明;刘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OCT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A1区扫描的动态观察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前后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30例6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作为试验组。29例58眼双眼矫正视力均正常的儿童为对照组。采用OCT-3测量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进行动态观察并行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6 mo时与初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又分为弱视眼组和非弱视眼组,非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3,6 mo时与初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弱视眼组按治疗效果分为无效组、进步组、基本治愈组,无效组和进步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6 mo时与初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本治愈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 mo与初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6 mo与初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在弱视治疗前后的变化与弱视治疗效果有一定关系。 OCT技术是一种客观的辅助检测方法,可为弱视的研究提供新线索。

    作者:贾丽;王健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