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娇;袁援生;钟华
目的:探讨单独应用虹膜定位技术在准分子激光治疗散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11/2012-11在我院行LASIK术治疗的复合性近视散光患者203例406眼,分为两组,使用虹膜定位的观察组及常规手术方式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00例200眼,年龄18~43岁,球镜屈光度为-1.25~-8.75D,散光度为-1.0~-3.25 D。对照组患者103例206眼,年龄19~44岁,球镜屈光度为-1.75~9.50 D,散光度为-1.0~-3.25 D。观察组术前应用WaveScan波前像差仪检查获取虹膜影像、球镜、柱镜和散光轴的数据,手术中只单独应用虹膜定位,不使用波前像差引导技术,激光切削模式为常规LASIK模式,球镜、柱镜和散光轴的数据源于术前波前像差仪检查结果。对照组接受常规LASIK。术前、术后1wk和6mo,分别在电脑验光基础上应用综合验光方法测定散光度和轴向。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残余散光度及散光轴向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残余散光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散光轴向测量,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6 mo裸眼视力,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不能完成波前相差引导治疗散光的患者,可单独应用波前像差仪虹膜自动识别定位技术提高散光治疗的精准性,充分发挥设备先进技术性能,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郝俊华;任延军;刘霞;郭洁;李冀;张亚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究传统中医针刺疗法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05/2012-09来我院就诊的110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给予对照组康复训练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法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8 wk后患者的对光反射、屈光度情况、眼裂宽度及眼球运动改善总有效率的情况。结果:治疗8 wk后,治疗组患者对光反射改善情况、屈光度情况改善及眼裂宽度增大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眼球运动改善47例(85.5%)优于对照组[36例(65.5%),P<0.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减轻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成文;周达岸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角膜不同保存方法与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随机用Wistar大鼠30只作为供体, SD大鼠60只作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动物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3组,各组分别使用不同保存方法的Wistar鼠眼为供体角膜。观察3组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指数( RI)、植片存活时间( MST)和植片的病理变化。结果:MST湿房保存组(I组)为10.4±1.70d,中期保存液保存组(Ⅱ组)为12.9±1.81d,深低温保存组(Ⅲ组)为16.1±2.57 d。Ⅲ组MST明显延长,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P<0.01)。角膜移植术后10d时HE染色显示Ⅲ组炎性反应较I组、Ⅱ组明显减轻。结论:深低温保存的大鼠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降低,发生时间延迟。
作者:牛晓霞;洪晶;李云峰;战露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检测不同翼状胬肉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及其I型受体P55的表达变化,探讨TNF-α及P55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PV)检测翼状胬肉(72眼)及胬肉旁结膜组织(30眼)中TNF-α及其受体P55的表达,分析与翼状胬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TNF-α在翼状胬肉和胬肉旁结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3%(47/72),26.7%(8/3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2.706,P<0.01)。 P55在翼状胬肉和胬肉旁结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9%(41/72)及16.7%(5/30),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3.875,P<0.01)。TNF-α在复发性胬肉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初发性胬肉(χ2=6.547,P=0.011),表达强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1.288,P=0.393);进展期胬肉阳性表达率高于静止期胬肉(χ2=4.082,P=0.043),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489,P=0.708)。 P55在复发性胬肉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初发性胬肉(χ2=9.907,P=0.002),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1.175,P=0.424);进展期胬肉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静止期胬肉(χ2=11.140,P=0.001),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665,P=0.621)。结论:TNF-α及P55在翼状胬肉中的阳性表达率随着发病状态和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变化。 TNF-α及P55表达与临床分类、临床分期、患者工作生存状况相关。 TNF-α及P55在翼状胬肉不同发病状态及临床分期的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
作者:吴兵;杨建;魏谨;马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Oculus角膜地形图仪检查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术后泪膜的变化。方法:收集2013-08/09于我院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并随访3 mo的患者120例240眼,观察术前、术后1 wk;1,2,3 mo患者的 Oculus 角膜地形图仪检查的泪膜破裂时间( tear break-up time,BUT)、Oculus角膜地形图仪检查的泪河高度( tear meniscus height,TMH)。结果:Oculus BUT:术后1 wk;1,2 mo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12,0.000,0.023<0.05),术后3 mo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236>0.05)。泪河高度:术后1wk;1,2mo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25,0.019,0.026<0-05),术后3 mo 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 P=0.375>0-05)。结论: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影响泪膜的稳定性,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持续时间比较短,症状比较轻。
作者:张媛;贾冰冰;张岩;高冬梅;庞玉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复明工程中应用改良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效果和手术安全性。方法:对82例82眼纳入复明工程的白内障患者行联合使用改良技术(前囊膜染色、环形撕囊联合截囊、辅助切口)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重点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出院时裸眼视力≥0.3者67例占82%;出院1wk时裸眼视力≥0.3者76例占93%,其中≥0.8者45例占55%。术中无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悬韧带离断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联合使用改良技术,可以提高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手术安全性。
作者:王龙;张媛;徐洁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药物难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药物治疗24 h后眼压仍高于21 mmHg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5例17眼和白内障膨胀期继发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4眼,共19例21眼,采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后24 h观察视力、眼压、角膜、周边前房深度、房角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激光术后24 h眼压均有大幅度的下降,术前眼压53.09±11.01mmHg,术后24h眼压下降至14.98±4.21mmH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视力由术前手动~0.3提高至0.1~1.0。所有患者角膜水肿减轻或消退,周边前房深度增加,房角不同程度开放。其中虹膜出血11眼(52.4%),轻度反应性虹膜炎21眼(100%),无1眼发生角膜灼伤。结论:激光周边虹膜切除联合周边虹膜成形术,是降低药物难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国颖;刘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白内障术后黄斑厚度的改变。方法:将126例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4例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2例。两组术前、术中无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3 mo黄斑区行OCT检查,观察两组术后黄斑厚度及视力变化。本研究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每组术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术前、后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取α=0.05检验水准。结果:两组术后黄斑厚度变化:超声乳化组:术前、术后1,3mo黄斑厚度分别为241.3±10.9,279.7±16.5,245.6±12.6μm。术后1 mo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差异( P<0-01);术后3 mo 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0-05);术后1mo与3mo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3例术后1 mo出现黄斑囊样水肿,2例术后3 mo完全消退。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术前、术后1,3 mo黄斑厚度分别为240.5±11.9,280.9±16.8,246.6±13.2μm。黄斑厚度术后1mo与术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 mo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术后1mo与3mo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2例术后1mo出现黄斑囊样水肿,2例术后3mo完全消退。超声乳化组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两组间术前、术后1,3 mo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无论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还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 mo黄斑厚度明显增加,证明术后造成黄斑水肿;术后3 mo厚度基本恢复术前。黄斑增厚与术式选择无明显关系。
作者:孔凡宏;王艳玲;吴胜卫;张蕊;李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继发性青光眼( secondary glaucoma,SG)是玻璃体切割术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其病因机制繁多。如不及时有效处理,可导致视神经不可逆性损伤、视野缺损,甚至视力丧失。目前此病在国内外比较重视并有一定的报道,本文就玻璃体切割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病因病理机制及治疗手段,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范文雨;孙时英;牛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17例放射性视神经病变( radiation-induced optic neuritis,RION)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诊疗特征及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对2008-08/2013-1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7例经视力、瞳孔、眼底、视野、造影、视觉电生理、头颅核磁等检查确诊的17例24眼RIO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确诊为RION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视力损伤程度为13眼Ⅳ度,9眼Ⅲ度,2眼Ⅱ度。10眼RAPD(+),视觉电生理为熄灭型,5眼视网膜上可以见到点状或火焰状出血,以及棉絮样渗出,1眼为视乳头水肿。核磁共振( MRI):19眼T1加权像增强,视神经眶内段及管内段异常改变;视交叉、垂体柄可探及信号改变。视神经段增粗等改变,5眼观察到扭曲的视神经及其粗糙的边缘。治疗效果,4眼视力提高,1眼从无光感至有光感,1眼视力从0.08升至0.2,1眼视力从0.4升至0.6,1眼视力从0.04升至0.15,余治疗未见任何改善。结论:RION的独特临床表现可为临床及时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但对于RION的治疗效果不理想。
作者:张燕;李红阳;彭春霞;郭楠楠;魏世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异种脱细胞角膜基质为载体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进行后板层角膜移植( PLEK)治疗角膜内皮衰竭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基质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术中去除角膜内皮细胞,建立角膜内皮衰竭动物模型,实验组和基质组行后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照组仅去除角膜后板层组织,不进行移植。术后观察3mo,对三组角膜的水肿混浊程度和中央角膜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7d,实验组角膜水肿程度较基质组和对照组明显减轻,透明度增加。术后3 mo时,实验组内皮细胞密度为2026.4±129.3个/mm2,中央角膜厚度平均为505.2±25.4μm,基质组中央角膜厚度平均为1535.6±114.5μm,而对照组为1493.5±70.2μm。结论:实验以异种脱细胞角膜基质为载体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行后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内皮衰竭取得了初步成功。移植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能够在活体上成活,并具有一定的角膜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维持角膜透明,为临床上治疗角膜内皮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崔丽;马翔;赵艳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内皮抑素(恩度)对C57 BL/6 J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效应,并与avastin作比较。方法:采用532 nm激光光凝建立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2 wk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CNV的形成情况。取40只成功造模的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1组,10只)、生理盐水组(2组,10只)、内皮抑素组(3组,10只)和avastin组(4组,10只),光凝后2wk 玻璃体腔给药1次,1 wk后取材行HE、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统计分析采用SPSS 16.0,方法为方差分析,多个样本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取P<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2 wk后HE病理组织学检查,光镜下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CNV阳性检出率为72.8%。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对CNV无抑制作用;内皮抑素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avastin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对CNV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对avastin和内皮抑素组进行LSD-t检验,得出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两者抑制CNV的效应是不相等的,由于xavastin=26.90,x内皮抑素=29.13,xav astin结论:激光诱导有色小鼠C57 BL/6 J的CNV动物模型,成模时间短,成模率高,是进行CNV研究的理想模型。内皮抑素对CNV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眼科临床抗击CNV相关疾病的重要药物。
作者:李静;马勇;王红美;谢安明;刘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超声乳化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白内障患者172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n=86);Phaco组采用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Siecs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分别于术后3d;1,6mo和末次随访进行功能测定,对比组间视力、眼内压、前房深度、平均角膜曲率(averagecornealpower,ACP)、角膜表面散光值(cylinder,CYL)和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urfaceasymmetryindex,SAI)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3d,Phaco组视力情况显著优于Siecs组(P<0-05),CYL、SAI和眼内压显著低于Siecs组(P<0.05);术后1mo,Phaco组视力情况显著优于Siecs组(P<0.05),CYL,SAI和眼内压稍低于Siecs组,但无组间差异(P>0-05);术后6mo,Phaco组视力情况依然稍优于Siecs组,但无组间差异(P>0.05),CYL,SAI和眼内压与Siecs组持平(P>0.05);此外,两组患者的ACP与前房深度各时间点测定值无组间差异(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的总发生率相仿(P>0.05);但有个体差异,Phaco组Ⅱ,Ⅲ级核患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Siecs组(P<0-05),Ⅳ级核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Siecs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Ⅱ,Ⅲ级核白内障患者可获得更好的疗效,但对于Ⅳ级核病变患者并发症风险较高,可考虑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作者:黎昌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本文在结合专科网站与专科资源导航的基础上,从数据库、搜索引擎、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方面探讨了眼科学信息资源网络获取的技术与方法,希望能够对眼科学专家和眼科从业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有所启示和帮助。
作者:李雷;李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眼轴≥30mm)白内障临床疗效,探讨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64例86眼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眼轴≥30mm),矫正视力≤0.1,均采用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随访1a,观察术后视力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含矫正)≥0.4者35眼(41%),0.2~0-3者23眼(27%),0.1~0.15者25眼(29%),<0.1者3眼(3%)。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者2眼(2%),经行前段玻璃体切割,行睫状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发生角膜水肿者6眼(7%),经治疗后均消退;后囊不同程度混浊9眼(10%),经行YAG激光后囊切开后视力恢复;视网膜脱离者1眼(1%),经行巩膜外填压术后治愈。结论: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术后并发症是可以控制的,是一种安全理想的手术方法,但是由于高度近视的特殊性,术中操作要轻巧、细致,技术参数也应作适当调整,以利达到术后佳效果。
作者:陈小娟;李艳艳;陈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R )患者中央角膜厚度( CCT)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采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65例130眼不同程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5例70眼正常健康人进行中央角膜厚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度、中度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PDR )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央角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 NPDR 组和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组的CCT较对照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中:轻度NPDR组与重度NPDR组和PD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度 NPDR 组与PD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CCT随DR的程度加重而增厚,呈正相关(r=0.173,P<0.05)。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中央角膜厚度随着病变加重逐渐增厚。 DR患者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内眼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保护角膜内皮,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华山;王继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免散瞳眼底照相机在检查中所见的学龄前儿童眼底病变的发病情况,并与直接检影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收集2012-04/2013-10来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学龄前儿童3896例7760眼,采用日本 Topcon TRC-NW300彩色荧光眼底照相机拍照,图像及时保存,并进行直接检影镜检查。结果: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的检出率较直接检影镜高。3896例7760眼患儿中,检出41眼(1.05%)眼底异常者。其中视网膜有髓鞘神经纤维(24.39%)、牵牛花综合征(21-95%)、视网膜色素变性(14.63%)、先天性视网膜劈裂(12.20%);而儿童眼病非单一发生,常伴有视力异常(68.30%)、屈光异常(63.41%)、斜视(19.51%)。结论: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具有不用药物散瞳,学龄前儿童易于接受,图像结果即刻显示,能够直观、清晰显示眼底各种病变,对学龄前儿童眼病筛查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俊;谭艺兰;杜芬;陈瑜;陶利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激光治疗周边视网膜裂孔伴浅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7例246眼视网膜裂孔伴浅脱离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行激光治疗同时应用中药口服;西医治疗组单纯行激光治疗。治疗2 mo后观察效果。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治愈率为87.7%,西医治疗组总治愈率为71.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中药联合激光治疗对周边视网膜裂孔伴浅脱离患者疗效确切,尤其是脱离范围>1 PD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激光治疗。
作者:赵斌;和艳艳;胡雅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