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周和政
目的:不同时间静脉注射昂丹司琼在小儿斜视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中的效果观察。方法:随机选择2013-06/08在我院拟行斜视手术的患儿90例,ASAI~Ⅱ级,年龄3~11岁。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 A组在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昂丹司琼0.1mg/kg;B组在手术结束后静脉注射昂丹司琼0.1 mg/kg;C组为对照组,不用昂丹司琼。在术后24 h内观察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例数及严重程度。结果:三组患者的性别、体重、年龄、麻醉时间、氯胺酮用量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A,B组的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的PONV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前或手术结束时应用昂丹司琼可有效、安全地预防小儿斜视手术后的PONV,提高眼科手术安全性,且费用低,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止吐方法。
作者:刘怀刚;李晓静;李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内皮抑素(恩度)对C57 BL/6 J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效应,并与avastin作比较。方法:采用532 nm激光光凝建立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2 wk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CNV的形成情况。取40只成功造模的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1组,10只)、生理盐水组(2组,10只)、内皮抑素组(3组,10只)和avastin组(4组,10只),光凝后2wk 玻璃体腔给药1次,1 wk后取材行HE、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统计分析采用SPSS 16.0,方法为方差分析,多个样本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取P<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2 wk后HE病理组织学检查,光镜下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CNV阳性检出率为72.8%。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对CNV无抑制作用;内皮抑素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avastin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对CNV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对avastin和内皮抑素组进行LSD-t检验,得出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两者抑制CNV的效应是不相等的,由于xavastin=26.90,x内皮抑素=29.13,xav astin结论:激光诱导有色小鼠C57 BL/6 J的CNV动物模型,成模时间短,成模率高,是进行CNV研究的理想模型。内皮抑素对CNV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眼科临床抗击CNV相关疾病的重要药物。
作者:李静;马勇;王红美;谢安明;刘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17例放射性视神经病变( radiation-induced optic neuritis,RION)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诊疗特征及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对2008-08/2013-1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7例经视力、瞳孔、眼底、视野、造影、视觉电生理、头颅核磁等检查确诊的17例24眼RIO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确诊为RION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视力损伤程度为13眼Ⅳ度,9眼Ⅲ度,2眼Ⅱ度。10眼RAPD(+),视觉电生理为熄灭型,5眼视网膜上可以见到点状或火焰状出血,以及棉絮样渗出,1眼为视乳头水肿。核磁共振( MRI):19眼T1加权像增强,视神经眶内段及管内段异常改变;视交叉、垂体柄可探及信号改变。视神经段增粗等改变,5眼观察到扭曲的视神经及其粗糙的边缘。治疗效果,4眼视力提高,1眼从无光感至有光感,1眼视力从0.08升至0.2,1眼视力从0.4升至0.6,1眼视力从0.04升至0.15,余治疗未见任何改善。结论:RION的独特临床表现可为临床及时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但对于RION的治疗效果不理想。
作者:张燕;李红阳;彭春霞;郭楠楠;魏世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规范验光配镜处方,观察远视引起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在规范的验光条件下配镜,矫正处方分渐变镜组、欠矫组、全矫组,戴镜治疗弱视。收入随访期满24mo,资料完整病例270例540眼。观察低度远视、中度远视、高度远视引起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愈率与平均治愈时间。结果:低度远视引起的弱视,三种矫正方法2a治愈率无统计学意义。三种矫正方法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渐变镜组(7.33±2.11mo);欠矫组(9.0±3.71mo);全矫组(12.5±5-17mo)。三组样本经t检验显示:渐变镜组与欠矫组( t=1-66,P>0.05)无统计学意义;渐变镜组与全矫组( t=3-92,P<0.01)有统计学意义;欠矫组与全矫组( t=2.33, 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度远视引起的弱视,三种矫正方法2a治愈率,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P<0.05),渐变镜组与欠矫组,渐变镜组与全矫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P<0.01;χ2=8.1,P<0.05)。三种矫正方法的疗效治愈时间分别为渐变镜组(14.0±4-87 mo );欠矫组(16.93±4.58 mo );全矫组(17.93±4-42mo)。经t检验显示:渐变镜组与欠矫组( t=2.88,P<0.01)﹑渐变镜组与全矫组(t=3.9,P<0.01)有统计学意义,欠矫组与全矫组(t=1.01,P>0.05)无统计学意义。高度远视引起的弱视,三种矫正方法2a治愈率无统计学意义(χ2=2.43,P>0.05)。三组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9, P>0.05;t=1.46, P>0.05;t=1.11, P>0-05)。结论:在规范的验光条件下,渐变多焦镜的应用,为弱视患儿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方式,弥补了全矫与欠矫在临床治疗上的不足。
作者:卓文渊;施长春;林余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经视力、眼压、房角镜、眼底、视野等检查确诊为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0例47眼。患者年龄6~73(平均39.9±16.5)岁,佳矫正视力0.01~0.60,眼压18~65 mmHg。给予3种以上降眼压药物控制不理想,行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术后1,3 d;1 wk进行眼压、裂隙灯检查。比较治疗前后佳矫正视力、眼压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前平均视力0.26±0.29,术后1wk平均视力0.24±0.22,平均视力稍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 t=1.56,P=0.13)。术前平均眼压36.62±14.01mmHg,术后1,3d;1wk平均眼压分别为10.04±5.77,9.59±4.93,9.47±3-06 mmHg。 EX-PRESS 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后1,3 d;1wk的眼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F=157.20,P<0.05)。除5眼术后1d眼压<5mmHg,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术后1 wk均未见明显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术中及术后风险低、并发症少。
作者:黄志坚;张文强;周和政;曾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对闭角型青光眼( PACG )合并白内障患者,在开展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配合使用超声乳化术的效果,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我院2011-09/2013-09共接受73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对所有患者在小梁切除术( TL)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UE )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种手术方法联合,能够在有效控制患者的眼压的基础上,保证其视力恢复效果,且经过手术,患者的中央前房深度得到了有效的加深,同时并未出现任何高危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对于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其眼压控制效果、视力恢复效果、并发症出现率均较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叶春华;李苏婉;施天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药物难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药物治疗24 h后眼压仍高于21 mmHg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5例17眼和白内障膨胀期继发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4眼,共19例21眼,采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后24 h观察视力、眼压、角膜、周边前房深度、房角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激光术后24 h眼压均有大幅度的下降,术前眼压53.09±11.01mmHg,术后24h眼压下降至14.98±4.21mmH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视力由术前手动~0.3提高至0.1~1.0。所有患者角膜水肿减轻或消退,周边前房深度增加,房角不同程度开放。其中虹膜出血11眼(52.4%),轻度反应性虹膜炎21眼(100%),无1眼发生角膜灼伤。结论:激光周边虹膜切除联合周边虹膜成形术,是降低药物难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国颖;刘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单独应用虹膜定位技术在准分子激光治疗散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11/2012-11在我院行LASIK术治疗的复合性近视散光患者203例406眼,分为两组,使用虹膜定位的观察组及常规手术方式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00例200眼,年龄18~43岁,球镜屈光度为-1.25~-8.75D,散光度为-1.0~-3.25 D。对照组患者103例206眼,年龄19~44岁,球镜屈光度为-1.75~9.50 D,散光度为-1.0~-3.25 D。观察组术前应用WaveScan波前像差仪检查获取虹膜影像、球镜、柱镜和散光轴的数据,手术中只单独应用虹膜定位,不使用波前像差引导技术,激光切削模式为常规LASIK模式,球镜、柱镜和散光轴的数据源于术前波前像差仪检查结果。对照组接受常规LASIK。术前、术后1wk和6mo,分别在电脑验光基础上应用综合验光方法测定散光度和轴向。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残余散光度及散光轴向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残余散光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散光轴向测量,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6 mo裸眼视力,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不能完成波前相差引导治疗散光的患者,可单独应用波前像差仪虹膜自动识别定位技术提高散光治疗的精准性,充分发挥设备先进技术性能,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郝俊华;任延军;刘霞;郭洁;李冀;张亚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术中超出无悬韧带区域的连续环形撕囊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手法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对住院1443例1965眼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术中采用连续环形撕囊法制作7~8mm直径前囊口,对患者术中撕囊是否成功、后囊破裂、术后角膜水肿及视力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其手术价值。结果:患者1965眼中,1942眼(98.83%)连续撕囊成功;15眼(0.76%)囊膜瓣向周边撕裂不能挽救,留有放射状裂口一个;8眼(0.41%)因为囊膜钙化机化等原因无法常规撕囊,采用囊膜剪开及截囊等方法完成前囊开口。所有病例,均无后囊破裂发生,并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一过性角膜水肿36眼(1.83%)。术后1d,视力≥0.5者1650眼(83.97%),≥0.3者1867眼(95.01%)。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并且稳定。结论:在手法白内障术中用连续环形撕囊方法制作累及悬韧带区域的大于常规直径的前囊口,并未降低囊袋和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使手术安全性提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高建华;邓江稳;曾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下方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合并结膜松弛症的效果、并发症和眼表泪液动力学变化等。方法:观察2010-12/2012-12在我院确诊为鼻侧翼状胬肉合并结膜松弛症患者30例46眼,年龄49~75(平均61.2±7.2)岁,在鼻侧翼状胬肉切除后,于下方角膜缘取一块与切除区域大小一致,带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到翼状胬肉切除后巩膜面暴露区,修整下方球结膜,再将球结膜固定于下方角膜缘及巩膜面。术后随访1a,比较术前和术后1 mo的视力变化,以及术前和术后3 mo眼表泪液动力学方面的变化,包括泪河线高度及完整性、泪膜破裂时间、荧光素活体染色、氯霉素尝味试验,统计手术并发症及术后1a复发率等。结果:患者术前视力0.04~0.6,中位数0.2;术后1mo视力0.04~1.0,中位数0.4。术后46眼视力提高21眼(45.7%),无变化25眼(54.3%)。术后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mo泪膜破裂时间、荧光素活体染色、氯霉素尝味试验、泪河线高度及完整性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a,翼状胬肉痊愈33眼(71.7%),显效11眼(23-9%),总有效率95.6%,无效2眼(4.4%),为胬肉复发,复发率4.4%。结膜松弛症主观疗效评价治愈33眼(71.7%),改善9眼(19.6%),4眼(8.7%)自觉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1.3%;客观疗效评价手术区结膜正常41眼(89.1%),异常5眼(10.9%),为结膜松弛症复发,复发率10.9%。未发现肉芽增生、下穹隆缩窄、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发症。结论:下方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合并结膜松弛症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视力,并消除或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眼表泪液动力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启城;徐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R )患者中央角膜厚度( CCT)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采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65例130眼不同程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5例70眼正常健康人进行中央角膜厚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度、中度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PDR )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央角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 NPDR 组和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组的CCT较对照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中:轻度NPDR组与重度NPDR组和PD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度 NPDR 组与PD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CCT随DR的程度加重而增厚,呈正相关(r=0.173,P<0.05)。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中央角膜厚度随着病变加重逐渐增厚。 DR患者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内眼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保护角膜内皮,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华山;王继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曲伏前列素滴眼液对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或高眼压患者18例32眼。患者均局部用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每晚滴1次。用药前及用药后1,2,3 mo行症状评分及基础泪液分泌量测定( SchirmerItest , SIt )、角膜荧光素染色( 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FL)、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 BUT)。结果:全部患者用药前患者症状评分、FL的平均值为1.34±1-56,0.44±0.73,用药后1,2,3mo 分别为2.75±1.63,1-08±0.84;5.10±1.68,1.53±0.67;6.33±1.40,1.98±0-50。用药后1,2,3 mo患者症状评分、FL均显著高于用药前(P=0.00),且逐渐增加。全部患者用药前患者症状BUT,SIt 的平均值为(7.76±0.92s),(8.47±2.73mm/5min),用药后1,2,3mo 分别(7.08±1.15s),(7.73±3-44mm/5min);(5.59±1.33s),(6.82±3.05mm/5min);(4.29±1.87s),(6.04±3.15mm/5min)。用药后1,2,3mo患者BUT 值和 SIt 值均显著低于用药前水平( P=0-00),且逐渐减低。结论:短期使用曲伏前列素滴眼液即加重患者角膜刺激症状,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减少。
作者:谭业双;周霞;樊玲;王娜娜;何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2010-03/2012-03收治的60例70眼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病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眼压、前房深度和视力与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视力、前房深度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眼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
作者:林剑鸿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眼轴≥30mm)白内障临床疗效,探讨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64例86眼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眼轴≥30mm),矫正视力≤0.1,均采用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随访1a,观察术后视力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含矫正)≥0.4者35眼(41%),0.2~0-3者23眼(27%),0.1~0.15者25眼(29%),<0.1者3眼(3%)。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者2眼(2%),经行前段玻璃体切割,行睫状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发生角膜水肿者6眼(7%),经治疗后均消退;后囊不同程度混浊9眼(10%),经行YAG激光后囊切开后视力恢复;视网膜脱离者1眼(1%),经行巩膜外填压术后治愈。结论: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术后并发症是可以控制的,是一种安全理想的手术方法,但是由于高度近视的特殊性,术中操作要轻巧、细致,技术参数也应作适当调整,以利达到术后佳效果。
作者:陈小娟;李艳艳;陈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 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患者23例24眼玻璃体腔注射TA 4 mg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继发黄斑水肿,观察治疗前、后的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 FFA )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的变化,采用 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A治疗后10,30,90 d与治疗前比较,视力明显提高( P<0.05)。 OCT示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 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明显变薄(P<0.01),术前平均厚度522±126μm,治疗后10,30,90d分别降低到264±115,245±128,286±131μm,黄斑水肿减轻,眼压升高7眼(29%),白内障发生1例,未见其他与玻璃体注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TA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继发黄斑水肿简单、安全、易操作,短期内可以迅速减轻黄斑水肿,并提高视力,部分患者在注射后6 mo可能复发。
作者:张桂兰;孙柏超;黄明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在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VG)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25例25眼NVG患者接受玻璃体腔Lucentis 注射( ranibizumab 0.5 mg/0.05 mL ),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术后观察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情况、眼压及视力变化,随访3 mo。结果: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 3~7 d后,20例20眼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完全消退,5例5眼7d后新生血管未完全消退。继续治疗情况如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14例14眼,玻璃体切割术4例4眼。患者治疗前平均眼压为43-42±10.99mmHg,出院时平均眼压明显下降(14.26±7-64mmHg, P<0.05),并且在随访3mo 时保持稳定(18-76±5.96mmHg,P<0.05)。随访3mo时,视力较前提高和不变者20眼,视力下降者5眼。手术完全成功21眼,部分成功3眼,失败为1眼。结论:璃体腔注射Lucentis,可作为治疗NVG的辅助方法,根据不同病情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可有效治疗NVG。
作者:谷瑞东;李若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究传统中医针刺疗法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05/2012-09来我院就诊的110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给予对照组康复训练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法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8 wk后患者的对光反射、屈光度情况、眼裂宽度及眼球运动改善总有效率的情况。结果:治疗8 wk后,治疗组患者对光反射改善情况、屈光度情况改善及眼裂宽度增大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眼球运动改善47例(85.5%)优于对照组[36例(65.5%),P<0.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减轻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成文;周达岸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advanced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20G玻璃体切割术中是否可应用23 G玻璃体切割头代替眼内膜剪。方法:前瞻性非对照病例研究。对27例27眼经眼底检查和B超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患者施行20 G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以23 G玻璃体切割头代替眼内膜剪清除新生血管膜,术毕完成全视网膜光凝,17眼灌注液填充,6眼填充12% C3 F8,4眼填充硅油。随访3mo。分析患者玻璃体手术起止时间、术中发生的医源性裂孔数、手术中视网膜出血需电凝的次数,佳矫正视力( BCVA )、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35~120(平均79.19±29.82) min;术中发生医源性裂孔共2例(7%)。术后随访3mo,BCVA>0.1者9眼,0.05~0.1者10眼,<0.05者8眼。视网膜在位25眼(93%),2眼术后硅油下视网膜仍未完全复位。结论:在20 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晚期PDR时,完全可以用23 G玻璃体切割头代替眼内膜剪清除新生血管膜。
作者:龚凌;姜德咏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