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嫄璐;方王怡;袁松涛
青光眼是一种具有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的不可逆致盲眼病,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macular ganglion cell complex,mGCC)由黄斑区视网膜的内三层结构组成,包括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nerve fiber layer,RFL)、神经节细胞层( gangalion cell layer, GCL )和内丛状层( inner plexiform layer,IPL),它是青光眼结构损害的靶组织,有助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具有非接触性、可重复性好、获取眼部图像快等优点,已在眼科领域广泛应用。频域OCT能提供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可对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mGCC )的厚度进行精确测量,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参数。
作者:何雪瑞;刘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2.2mm与2.8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泪膜和眼表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06/2016-01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86例106眼。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每组各53眼。 A组采用2.2 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术(44例53眼),B组采用2.8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术(42例53眼)。观察两组患者的主观干燥异物感( dry eye symptom,DES)评分、泪膜破裂时间(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 Schirmer's I test, SIt)和眼睑刷上皮病变(lid-wiper epitheliopathy,LWE),比较各项结果对患者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时的BUT与术前相比,均低于术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098、4.512、4.329,均P<0.05),且A组高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1wk和1、3 mo时的DE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高于术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449、-10.029、-7.141,均 P<0.05),且A组低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1 wk和1、3 mo时的 SIt与术前相比均高于术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93、-4.009、-3.283,均P<0.05),且A组低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1 wk和1、3 mo时的LWE与术前相比,均高于术前,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6.542、-5.125、-3.632,均P<0.05),且A组低于B组。术后6mo时,A组患者的BUT、DES评分、SIt 和LWE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59、1.276、0.548、0.169,均 P>0.05);B组患者的BUT、DES评分、SIt和LWE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063、7.306、3.621、4.208,均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大小对术后眼表和泪膜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手术切口的减小不仅可以降低对眼表组织的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对术后泪膜及眼表的影响。
作者:朱海平;邓德勇;谢美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伴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phacoemulsification,Phaco)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接受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5例95眼,其中女73例,男22例,年龄46~85(平均66±7)岁。记录并分析术前及术后1wk,1、2、3、6mo 佳矫正视力( BCVA)、眼内压( IOP)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endothelial cell count,ECC),同时记录术前及术后6 mo 前房深度( 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以及前房角关闭范围。随访8mo~2a。结果:术前IOP平均为36.1±4.3(28~42)mmHg,术后6 mo IOP 平均为15.8±3.5(8~28) mmHg (1 mmHg=0.133kPa),术后IOP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73,P<0.01)。术后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51,P<0.01)。术前ACD平均为1.95±0.34mm,术后6mo ACD 平均为3.11±0.33mm,术后ACD较术前显著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83,P<0.01)。术前前房角关闭范围90o~180o者74眼,<90o者21眼;术后前房角关闭范围90o~180o者12眼,<90o者83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9.013, P<0.01)。术前 ECC 平均为2304±135个/mm2,术后1wk,1、2、3、6mo ECC平均分别为2243±152个/mm2、2135±177个/mm2、2028±172个/mm2、2017±181个/mm2、2006±143个/mm2,分别减少了2.6%、7.3%、12.0%、12.5%、13.0%。术后2mo内ECC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568,P<0.01),于2mo后趋于稳定(P3mo=0.067, P6mo=0.073)。结论:伴有白内障的PACG采用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可有效提高视力,使 IOP 恢复正常。术后ECC有所减少,但仍在正常范围内。 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 PACG 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汪涛;颜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比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6 mo的视力和屈光度,评价三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4/06在我院行角膜屈光手术患者110例220眼术后6 mo的随访资料,其中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 SMILE)患者42例84眼,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S-LASIK)37例74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31例62眼。术前三组患者平均等效球镜度分别为-5.91±1.83、-5.89±1.96、-5.88±1.68D,术前三组患者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瞳孔直径差异及中央角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后1wk,1、3、6mo随访时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等。结果:(1)术后1wk 和1mo 所有患者均按时随访,术后3 mo时 SMILE 和 FS-LASIK 与 LASIK 组分别有5例10眼、5例10眼、4例8眼失访,术后6 mo随访SMILE和FS-LASIK与LASIK组分别有9例18眼、6例12眼、7例14眼失访。(2)术后1wk, SMILE 和 FS-LASIK 与 LASIK 组UCVA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098, P=0.000;t=2.493,P=0.004)。(3) LASIK组术后1wk与术后3、6mo的U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410, P=0.001;t=3.771,P=0.000),术后1 mo与术后6 mo的U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83,P=0.026)。(4)术后1wk,1、3、6 mo三组患者屈光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 P=0.942;χ2=1.504,P=0.471;χ2=0.949,P=0.622;χ2=0.277,P=0.871)。(5)术后1wk,SMILE组和FS-LASIK组与LASIK组裸眼视力≥5.0的眼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49, P=0.002<0.016;χ2=12.906, P=0.000<0.0016),而FS-LASIK组与LASIK组裸眼视力≥5.0的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0,P=0.604)。(6)三组患者术后1wk和1、3、6mo的等效球镜度数在±0.50D范围内的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9,P=0.697;χ2=1.176,P=0.634;χ2=0.871,P=0.736;χ2=0.683,P=0.770)。结论:在术后6 mo内SMILE和FS-LASIK与LASIK矫正近视均具备有效性和稳定性,但SMILE在术后1 wk的有效性优于FS-LASIK及LASIK,能够在术后更快速地改善裸眼视力。
作者:孙熠;曹虹;燕振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介绍内窥镜下经筛蝶径路视神经减压术治疗短期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151例首诊小于5 d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用甲基强的松针治疗3d,其中117名患者激素治疗后视力无显著提高。术后对激素治疗后视力无显著提高患者局部和全身使用激素和神经生长因子。根据术前视力,患者分为A组(无光感组)和B组(有残余视力组)。结果:117例激素治疗后视力无显著提高患者中,70例视力有提高,有效率为59.8%。 A组和B组有效率分别为44.8%和80.0%。 B 组有效率显著高于 A 组(χ2=14.781, P<0.05)。结论:内窥镜下经筛蝶径路视神经减压术联合激素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短期外伤性神经病变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有残余视力患者疗效好于无光感患者。然而,对于无光感患者也可能通过此治疗提高视力。
作者:余波;龚灿;马颖洁;吴文灿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分析本院34例确诊为泪小管炎的患者,探究泪小管炎致病因及其临床特征,并研究常见误诊情况以提高确诊率,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1-06/2015-06来我院进行泪小管切开术的患者临床病例共34例34眼,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与性别分布、眼别与病变位置、病程、泪小管炎的临床症状及既往误诊情况。实行泪小管切开术,对泪小管分泌物行微生物培养检查。结果:所选患者40岁以上人群占77%,男性占23.5%,女性占76.5%。左眼15例,右眼19例,且均为单眼发病,下泪小管炎患者26例(76%)。患者临床症状:分泌物增多、内眦部结膜充血、泪小管四周红肿、病变位置轻微触痛感、泪小点红肿凸起、溢泪、异物感。分泌物送检培养结果显示,34例中共有20例真菌生长,6例细菌生长,检出率分别为59%、18%,其余8例未检出。10例泪小管结石经病理检查共发现曲霉菌3例,念珠菌5例,放线菌2例,在Gram染色显微镜下有4例发现放线菌丝体。泪小管炎误诊为其他眼部疾病,其中慢性泪囊炎12例、慢性结膜炎8例、急性结膜炎6例、睑腺炎4例,误诊率达到了88%。结论:泪小管炎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且多见下泪小管病变。引发泪小管炎的主要致病菌可能是真菌,临床治疗可辅以抗真菌类药物。对于泪小管结石的清除工作,应区分致病菌的种类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误诊情况,要从泪小管炎与其他眼部疾病不同的临床表现入手,仔细检查,谨慎处理。
作者:李乃洋;赵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视神经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视功能的疾病。近年来,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疾病领域。较之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视觉诱发电位、视野等眼科检查,该方法具有明显优势,它可以直观显示视神经、视觉通路和视皮层的形态改变,定量分析视神经、视觉通路、视皮层的形态及病理改变。本文对DTI的成像原理、在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予以综述。
作者:赵朋波;郭鹏德;周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 M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M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33例33眼纳入研究。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mL(含雷珠单抗0.5mg)。治疗后每月复查,复查时发现视力下降和OCT检查发现黄斑水肿复发者再次重复注射雷珠单抗。复查发现出血明显吸收及OCT复查发现黄斑水肿明显消退者,在原水肿部位进行视网膜光凝。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6 mo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多焦视网膜电生理检查P1波的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的变化。结果:治疗前BCVA经LogMAR转换后为0.68±0.35,治疗后6mo为0.34±0.23,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1眼(64%)BCVA提高2行及以上者,9眼(27%)维持于就诊时水平,无视力下降者。治疗前平均CMT 为487.30±63.58μm,治疗后6mo CMT 降为238.84±52.66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6 mo患者1环、2环、3环的P1波振幅密度均有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6 mo患者1环、2环、3环的P1波潜伏期均有缩短,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玻璃体腔注射后2眼出现结膜下出血。结论:雷珠单抗联合局部视网膜光凝治疗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可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显著提高患者视力,改善视功能。
作者:杨乐;薛雨顺;石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贝伐单抗与丝裂霉素C( mitomycin C,MMC)辅助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CBM、VIP、CNKI 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贝伐单抗与MMC辅助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06-30。同时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研究,总计286眼(贝伐单抗组143眼, MMC组143眼)。 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性:贝伐单抗组与MMC组术后随访末次眼压(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WMD=2.21,95% CI:-0.17~4.58,P=0.07)和手术完全成功率(OR=0.69,95% CI:0.26~1.81,P=0.45)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随访末次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OR=0.12,95% CI:-0.15~0.39,P=0.39)相似,结果无统计学意义。(2)安全性: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同,无统计学差异,低眼压(OR=0.7,95% CI:0.12~4.05, P=0.69)、滤泡漏(OR=1,95% CI:0.21~4.74,P=1)、包囊型滤泡(OR=1.15,95% CI:0.38~3.44,P=0.81)、脉络膜脱离(OR=1.22,95% CI:0.29~5.22,P=0.78)和白内障(OR=1.15,95% CI:0.38~3.44,P=0.81)。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贝伐单抗与联合MMC治疗青光眼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贝伐单抗并不能更有效地降低眼压,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疾病特点选择适合药物辅助手术。
作者:王越;柯敏;王文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内路巩膜瓣复通术治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术后早期失败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术后早期(3 mo内)失败的患者共27例27眼,采用超声乳化辅助钩进入前房至原巩膜瓣下,从内部顶开已粘连的原巩膜瓣使之复通治疗。术后随访12mo,观察患者的眼压及佳矫正视力。结果:术后12mo,14眼(52%)形成功能性滤过泡;17眼(63%)不用任何药物眼压<21mmHg,7眼(26%)加用1~2种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3眼(11%)失败,成功率为89%。术前平均眼压30.2±6.8mmHg。术后1wk,1、3、6、12mo平均眼压分别为7.1±4.3、10.5±5.1、15.1±4.8、16.8±5.2、17.3±5.1mm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佳矫正视力平均0.46±0.44,术后1wk,1、3、6、12mo 平均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32±0.52、0.52±0.42、0.55±0.39、0.53±0.47、0.54±0.42。除术后1 wk较术前下降,其余皆较术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房出血5眼(19%),均在3~5d内自行吸收;脉络膜脱离7眼(26%),除1眼需要脉络膜上腔放液和前房成形外余皆保守治疗痊愈;术后持续低眼压并发黄斑水肿1眼(4%),持续4mo经积极治疗而愈。结论:内路巩膜瓣复通术治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术后早期失败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影影;张立贵;綦跃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利用数据库资料,推测青光眼早期小鼠视乳头及视网膜可能的信号路径及基因生物功能模块,为研究青光眼发病机制提供新的途径。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是从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GEO基因表达数据库获得。利用美国昂飞公司 Expression Console软件对原始的CEL数据进行标准化及对数化转换处理。利用以t检验为基础的基因表达差异显著性分析方法SAM对基因芯片数据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分析后筛选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采用GNRInfer软件构建了小鼠视乳头及视网膜前50个有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的调控网络,同时我们利用 MAS3.0分子注释系统软件及DAVID软件这两种在线分析平台中进一步富集基因信号通路。结果:青光眼各组视乳头和视网膜及其相对应组的显著性差异基因分析表明,在青光眼早期视乳头组及视网膜组较之正常组相比视乳头组显著性差异基因数量明显增多,青光眼视乳头及视网膜网络构建显示,视乳头基因网络中主要调控节点基因包括 Unc13 c、Kif5 a、TRPM1、PANX;视网膜基因网络中主要调控节点基因包括POU4 F1、NEFL、BC03870、CALB2。 MAS在线信号通路分析显示,视乳头组织中主要的信号代谢通路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代谢通路、神经退行性紊乱、白细胞穿内皮性迁移及前列腺癌信号通路。视网膜组织主要代谢通路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代谢、酪氨酸代谢、黑色素生成、氮代谢、缝隙连接、白细胞穿内皮迁移。结论:早期青光眼阶段视乳头较视网膜对眼压更为敏感,特别是Tyrp1基因在早期高眼压的表达能否作为青光眼早期生物学指标有待进一步探讨。在青光眼高眼压压力下,节点分子生物学功能显示在视乳头组织中,细胞骨架的重排、生物驱动马达动力、物质代谢及运输力均为增强;而在视网膜组织中,突出的表现在细胞的再生、分化及修复作用,此结果提示我们在青光眼的研究中应重视哺乳动物视网膜损伤后自身修复的研究。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炎性反应在视乳头及视网膜的病理反应中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视乳头中由于其狭窄而拥挤的解剖结构在青光眼发病中存在营养代谢及物质转运障碍。
作者:刘静坤;王霖邦;王兵;盛亚玲;贺静;梦粉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价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 lens,IOL)单襻囊袋内缝合固定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手术的方法、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3-03/2015-03我院术前晶状体脱位范围不大于2个象限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12例12眼,行拦截劈裂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或小切口晶状体摘除术。 IOL采用单襻囊袋内缝合固定术,即一侧襻植入未见明显脱位方位囊袋内,将聚丙烯缝线捆绑另一侧襻的中部后穿过囊膜赤道部固定巩膜壁的方法植入脱位严重方位的囊袋内。术后观察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IOL位置等指标,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记录。结果:手术完成均顺利,术后视力提高明显,术后随访6~12mo,随访期间BCVA≥0.8者2眼,0.4~0.6者7眼,≤0.3者3眼,67%的视力稳定在0.5~0.6;术后随访期间眼压正常,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轻微,所有IOL均处于正位,术中、术后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不植入囊袋张力环( capsular tension ring,CTR)的情况下,使用IOL单襻囊袋内缝合固定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可显著提高患者的BCVA,并且安全性好,有效地避免了IOL的夹持和偏位,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刘刚;高丰;戴襄军;刘月君;李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及临床转归。方法: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共159例159眼,采取10项综合措施治疗,随访3 mo以上,观察溃疡愈合情况及终视力。结果:真菌性角膜溃疡平均住院时间12.11±5.13d,治愈148例148眼,治愈率93.1%,好转8例(5.0%),无效3例(1.9%)。终视力≥0.3占56.0%(89/159)。终视力≥0.1者占85.5%(136/159),在148例治愈患者中占91.9%(136/148)。结论:采取综合疗法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有较高的治愈率,视力恢复良好。
作者:范军华;汪美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6-01在我院治疗的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83例83眼,其中接受药物治疗患者36例36眼,接受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患者47例47眼,两组进行真菌培养及菌属鉴定,观察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组有效率为89%,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状菌类型手术治疗的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药物治疗,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酵母菌类型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0%、78%,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好,且操作简单;对药物治疗不佳的丝状菌型角膜溃疡,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提高疗效。
作者:李娟;王卫华;谢慧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5例70眼,术后随访3~12mo,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术后患者视力≤0.1者2眼,>0.1~0.3者6眼,0.4~0.8者60眼,≥1.0者2眼,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内(<21mmHg)者69眼,1眼术后出现浅前房,经治疗改善。结论: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成功率高,疗效佳,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朱晓宇;杭春玖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在不同类型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05/2015-05在绍兴市人民医院治疗的63例63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息肉数的差异分为单息肉组(38例38眼)和多息肉组(25例25眼),两组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每月1次,连续注射3mo。注射后随访1a,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和中心视网膜厚度( 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的变化。结果:与多息肉组比较,单息肉组治疗前大线性直径更大、纤维血管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发生率更低、BCVA更低(P<0.05)。治疗后3、6mo,1a单息肉组BCVA明显低于多息肉组(P<0.05);单息肉组治疗后3、6mo,1a时BCVA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 P<0.05)。单息肉组和多息肉组患者的CRT在治疗后6、12mo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息肉组治疗后3、6mo,1a时CRT均较治疗前低( P<0.05),多息肉组治疗后3、6 mo的CRT较治疗前低( P<0.05)。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在多息肉型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中治疗效果更好,息肉数量对于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达良;罗曼;缪茶英;罗素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回顾分析超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手术方式、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11-01-01/2016-01-01于我院就诊的超高度近视合并RRD的患者47例47眼,并于我院行巩膜外加压术,玻璃体切除( 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硅油填充术,或玻璃体腔注气术,回顾分析术后6 mo内患者的BCVA、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裂孔闭合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6 mo时行PPV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视力提高者24眼(71%);单纯行巩膜外加压术的患者视力提高8眼(73%)。统计学检验可见手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视力,尤其PPV联合硅油填充,但单纯行巩膜外加压术患者视力在本研究中经统计学检验显示无明显意义。PPV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术后高眼压及复视等术后并发症较其他术式更多。结论:超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需要及时行手术治疗,对术者临床经验及手术要求极高,需要术者根据视网膜裂孔的大小、位置及视网膜脱离范围选择不同的术式,及时恰当处理术后并发症,以争取患者术后裂孔大程度的闭合、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小娟;曹楠珏;强薇;陈晓隆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深圳市小学初中学生视力及屈光状态,为近视防控提供科学±据。方法:整群抽取深圳市5所小学学生(6737名)和3所中学初中学生(1925名)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进行视力、眼前节、眼底、眼位和屈光状态检查。运用卡方检验分析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并对不同性别和年级的近视率进行比较。结果:深圳市5~16岁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67.0%,其中女性、高度近视家族史,连续看近时间过长和户外活动时间过短为学生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8662例学生中正视眼、远视眼、散光眼和近视的检出率分别为15.1%、11.3%、11.0%、62.6%。随着年级增长,正视、远视、散光的检出率逐渐减小,近视检出率逐渐增多。其中小学6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的近视增长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每相邻两个年级近视增长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38~45.018, P<0.05);男生近视检出率为61.0%,女生的近视检出率为65.5%,且两者有统计学意义(χ2=17.180,P<0.05)。结论:深圳市5~16岁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近视是主要原因。近视患病率随着年级逐渐上升,且发展越来越快,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做好近视防治工作,对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冰;周薇薇;刘春民;杨耘;成洪波;徐雪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比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femtosecond-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emto-LASIK )与传统机械板层刀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屈光不正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我院2014-01/2015-12进行屈光手术的患者89例178眼,其中使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患者46例92眼,使用显微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患者43例86眼。术后随访6mo,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状态、主观视觉质量评分、高阶像差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角膜瓣均制作成功,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裸眼视力与术前佳矫正视力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屈光度与术前预期屈光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mo主观视觉调查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mo飞秒激光组和机械板层刀组角膜像差均方根值、球差及彗差较术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飞秒激光组增加的幅度比机械板层刀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更精确可靠,离散度更小,可以制作更薄的角膜瓣,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较传统机械板层刀LASIK术后可以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作者:刘娟;胡恩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针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我们一改以往的“全盘倾注”、“照本宣科”,进行了“点对点”模式探讨,对眼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效施教,举一反三,加强对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所谓“点对点”,是指教学内容“点对点”,教学方式“点对点”,教学指导“点对点”,教学考核“点对点”。即内容不需全,要精炼,教学内容不再全盘倾注、照本宣科,而是选择经典、重点、难点;方式不限讲,要训练,教学方式多样,不仅讲授,还有多媒体演示,现场示教,手术带教,实验室指导,论文撰写训练,论文报告会,临床思维、手术基本功、病历书写训练等;指导不限时,要效果,教学指导不仅限于导师,各级医师都有不同的带教任务,保证效果;考核不打分,要实践,教学考核不是一张试卷,而是临床技能实践、病历书写实践、手术基本功实践、临床流程实践、实验技能实践、论文撰写实践等。通过“点对点”的教学模式,将会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打下较好的临床实践基础,并养成持续学习、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们今后的知识更新、为他们未来的执业生涯奠定根基。
作者:姜涛;姜靖;王仁萍;周杨;吴瑗;徐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