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深圳市小学初中学生视力发育及屈光状态流行病学调查

韩冰;周薇薇;刘春民;杨耘;成洪波;徐雪娇

关键词:视力不良, 影响因素, 近视
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小学初中学生视力及屈光状态,为近视防控提供科学±据。方法:整群抽取深圳市5所小学学生(6737名)和3所中学初中学生(1925名)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进行视力、眼前节、眼底、眼位和屈光状态检查。运用卡方检验分析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并对不同性别和年级的近视率进行比较。结果:深圳市5~16岁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67.0%,其中女性、高度近视家族史,连续看近时间过长和户外活动时间过短为学生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8662例学生中正视眼、远视眼、散光眼和近视的检出率分别为15.1%、11.3%、11.0%、62.6%。随着年级增长,正视、远视、散光的检出率逐渐减小,近视检出率逐渐增多。其中小学6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的近视增长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每相邻两个年级近视增长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38~45.018, P<0.05);男生近视检出率为61.0%,女生的近视检出率为65.5%,且两者有统计学意义(χ2=17.180,P<0.05)。结论:深圳市5~16岁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近视是主要原因。近视患病率随着年级逐渐上升,且发展越来越快,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做好近视防治工作,对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有重要意义。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氧饱和度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影响

    目的:研究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OP)的氧饱和度及其危险因素对呼吸窘迫综合症( RD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2-12期间确诊为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早产儿( N=252)的医疗记录。根据氧饱和度范围将患者分为高饱和度组(90%~97%; n=116)和低饱和度组(85%~93%, n=136)。并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其相关参数进行评估。结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激光治疗的需求和进展性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比例两组无显著差异,但低饱和度组存活率较高(P=0.005)。早产儿患者在恒温箱内多护理1 d患视网膜病变几率减少1.041倍( OR=1.041;95%CI=1.003~2.275; P=0.002),而5 min内Apgar评分每多1分患病可能性降低24.7%( OR=0.753;95% CI=0.152~0.965;P=0.033)。结论:85%~93%的氧饱和度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且不影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伴随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相关风险因素与恒温箱内护理的持续时间和5 min内Apgar评分的情况有关。

    作者:Youhyun Lee;Sanglak Lee;Yu Cheol Kim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梅毒性眼病患者 C-反应蛋白和血沉与白细胞联合检测的价值

    目的:探讨以眼病为主要表现的梅毒患者 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血沉(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联合检测的价值。方法:对2012-01/2015-12本院以眼部症状首诊的51例梅毒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的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 )及梅毒螺旋体血清凝集试验( TPPA )、CRP、ESR及WBC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梅毒性眼病患者CRP、WBC及ESR的阳性率分别为16%、18%和3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ESR 阳性率分别与CRP、WBC 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RP、WBC及ESR阳性率与RPR滴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联合检测CRP、WBC和ESR,能更好地反映以眼病为主要症状的梅毒患者的感染情况,对病情评估及监测具有一定的辅助性作用。

    作者:李亚利;杨媛媛;郑美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目的:探讨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5例70眼,术后随访3~12mo,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术后患者视力≤0.1者2眼,>0.1~0.3者6眼,0.4~0.8者60眼,≥1.0者2眼,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内(<21mmHg)者69眼,1眼术后出现浅前房,经治疗改善。结论: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成功率高,疗效佳,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朱晓宇;杭春玖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生物信息法推算青光眼小鼠视乳头及视网膜功能变化

    目的: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利用数据库资料,推测青光眼早期小鼠视乳头及视网膜可能的信号路径及基因生物功能模块,为研究青光眼发病机制提供新的途径。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是从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GEO基因表达数据库获得。利用美国昂飞公司 Expression Console软件对原始的CEL数据进行标准化及对数化转换处理。利用以t检验为基础的基因表达差异显著性分析方法SAM对基因芯片数据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分析后筛选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采用GNRInfer软件构建了小鼠视乳头及视网膜前50个有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的调控网络,同时我们利用 MAS3.0分子注释系统软件及DAVID软件这两种在线分析平台中进一步富集基因信号通路。结果:青光眼各组视乳头和视网膜及其相对应组的显著性差异基因分析表明,在青光眼早期视乳头组及视网膜组较之正常组相比视乳头组显著性差异基因数量明显增多,青光眼视乳头及视网膜网络构建显示,视乳头基因网络中主要调控节点基因包括 Unc13 c、Kif5 a、TRPM1、PANX;视网膜基因网络中主要调控节点基因包括POU4 F1、NEFL、BC03870、CALB2。 MAS在线信号通路分析显示,视乳头组织中主要的信号代谢通路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代谢通路、神经退行性紊乱、白细胞穿内皮性迁移及前列腺癌信号通路。视网膜组织主要代谢通路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代谢、酪氨酸代谢、黑色素生成、氮代谢、缝隙连接、白细胞穿内皮迁移。结论:早期青光眼阶段视乳头较视网膜对眼压更为敏感,特别是Tyrp1基因在早期高眼压的表达能否作为青光眼早期生物学指标有待进一步探讨。在青光眼高眼压压力下,节点分子生物学功能显示在视乳头组织中,细胞骨架的重排、生物驱动马达动力、物质代谢及运输力均为增强;而在视网膜组织中,突出的表现在细胞的再生、分化及修复作用,此结果提示我们在青光眼的研究中应重视哺乳动物视网膜损伤后自身修复的研究。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炎性反应在视乳头及视网膜的病理反应中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视乳头中由于其狭窄而拥挤的解剖结构在青光眼发病中存在营养代谢及物质转运障碍。

    作者:刘静坤;王霖邦;王兵;盛亚玲;贺静;梦粉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掌中视频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和分析

    目的:观察掌中视频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并研究分析其发病原因和机制,为临床治疗和预防寻找方法。方法:随机选取就诊前1 mo内使用掌中视频设备的门诊患者591例1182眼,调查患者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中视频设备的强度,行裂隙灯下角膜荧光染色观察泪膜破裂时间( break-up time,BUT),描述该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发病率与泪膜破裂时间和患者用眼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掌中视频性角膜炎好发于20~40岁的中青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其发病与微生物感染和免疫性炎症无关。发病率随患者用眼强度的增加而明显上升,且与患者的用眼强度呈强正性相关,而随患者泪膜破裂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与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呈强负性相关。结论:双眼长时间地向前下方注视掌中视频设备,造成眼表泪膜性状改变,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减少掌中视屏的使用可积极治疗和预防本病。

    作者:喻箭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配戴Orbiflex K?角膜接触镜改善圆锥角膜患者视力的研究

    目的:评估圆锥角膜患者配戴Orbiflex K?角膜接触镜在不同疾病阶段的视力康复结果。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2012-11/2013-12在 Dr. Lütfi Kιrdar Kartal培训和研究医院确诊为圆锥角膜的52例患者80眼。所有患者接受硬性角膜接触镜治疗,术后随访12 mo。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6.1±6.9岁(范围:15~43岁)。患者依照Amsler-Krumeich分型以及各阶段角膜曲率值进行分组。在配戴角膜接触镜治疗前后进行裸眼视力( UCVA),佳矫正视力( BCVA),主观验光,角膜形态,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和生物显微镜检查。结果:角膜横轴屈光度(K1)平均值为50.25±4.17D,而角膜纵轴屈光度(K2)平均值为53.82±4.81D。 K的平均值为52.03±4.42 D。 UCVA的平均值为1.31±0.21 LogMAR ( Snellen 0.05±0.04),戴眼镜和戴角膜接触镜下BCVA的平均值分别为0.79±0.33 LogMAR(Snellen 0.21±0.17)和0.05±0.08 LogMAR(Snellen 0.91±0.13)。比较角膜接触镜治疗前后的视力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1,2,3和4阶段圆锥角膜患者视力提高平均行数分别为5.18±1.38(范围:2~8)行,5.86±1.79(范围:2~8)行,6.32±2.16(范围:3~9)行和6.92±2.35(范围:3~9)行。结论:OrbiflexK?角膜接触镜显著地改善了所有阶段的圆锥角膜患者的视力。

    作者:Berkay Akmaz;Ayse Yesim Oral;Baran Kandemir;Yusuf Ozerturk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开封地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球面像差分析

    目的:调查开封地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角膜球差变化分布及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27例466眼,年龄52~75岁,根据年龄段分为三组,术前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前表面K值、角膜中央直径6 mm范围前表面球差、后表面球差和角膜总球差。结果:所有患者平均角膜球差为0.339±0.153μm,50~60岁年龄组平均角膜球差为0.322±0.137μm,61~70岁年龄组平均角膜球差为0.326±0.157μm,71~80岁年龄组平均角膜球差为0.401±0.182μm。角膜K值与角膜总球差无相关性(r=0.034,P>0.05),角膜前表面球差、后表面球差及角膜总球差与年龄呈正相关( r=0.253、0.327、0.233,均P<0.01)。结论:角膜球差随着人种的差别而有差异,开封地区老年人的角膜球差较白种人略高,且与年龄呈正相关。

    作者:朱珂珂;穆红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光动力疗法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进展

    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是多种眼底病致盲的主要原因,好发于黄斑区,严重影响中心视力。 CNV常用治疗包括相对选择性治疗———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选择性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药物。但PDT治疗后视力不提高,还可上调VEGF的表达、继发炎症反应;抗VEGF药物需多次注射以维持疗效,进而带来不良反应的风险和经济负担。目前, PDT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CNV在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使得联合疗法成为 CNV 治疗的选择之一。为了减少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实施联合疗法时是否变更PDT治疗参数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洋;黎蕾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槲皮素对 H2 O2诱导人 RPE 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H2 O2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retina pigment epithelium,RPE)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RPE细胞传代培养,分为阴性对照组:以正常培养液培养;氧化损伤组:100μmol/L的H2 O2作用12h;槲皮素低浓度组:100μmol/L 槲皮素孵育24h 后,加入 H2 O2作用12 h;槲皮素高浓度组:500μmol/L槲皮素孵育24 h后,加入H2 O2作用12h。 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Hochest33258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形态,比色法检测细胞中过氧化氢酶( 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结果:槲皮素能明显抑制H2 O2诱导的RPE细胞活力的下降,用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后,RPE细胞活性分别提高到79.67%±4.98%和83.00%±3.60%,与氧化损伤组(48.93%±3.3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后, RPE细胞凋亡率分别下降至23.23%±3.29%和16.23%±1.94%,与氧化损伤组(38.03%±4.7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槲皮素还能增加细胞中CAT、SOD、GSH-Px活性,与氧化损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槲皮素通过改善细胞中抗氧化酶活性有效抑制了H2 O2对RPE细胞的损伤,从而为其用于治疗RPE细胞损伤提供可靠的实验±据。

    作者:张佳君;厉新新;陈宝石;刘丽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不同吻合环形置管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吻合环形置管术治疗泪小管断裂疗效。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选取2013-05/2015-05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共同收治的泪小管断裂患者114例114眼,按照吻合环形置管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为泪道鼻腔环形置管36眼, B组为鼻内全泪道环形置管术33眼,C组为上下泪点间环形置管术45眼。观察三组术后1、3wk,1、3mo,1a的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 组治愈31眼,好转2眼,无效3眼,有效率为91.7%;B组治愈27眼,好转3眼,无效3眼,有效率为90.9%;C组治愈40眼,好转2眼,无效3眼,有效率为93.3%。三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眼部影响: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6.578,P=0.002),A组得分高,C组得分低,分别为3.5±0.8、2.3±0.7分,A组和B组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86,P>0.05);A组和C组及C组和B组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241、17.472,均P<0.05)。鼻部影响: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78.581,P=0.001),B组得分高,C组得分低,分别为6.6±0.8、0.9±0.7分;三组间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7.262、18.247、16.647,均P<0.05)。外形影响: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1.113,P=0.002),A组得分高,C组得分低,分别为5.8±0.9、1.2±0.6分;B组和C组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87, P>0.05);A组和C组间及A组和B组间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362、27.532,均P<0.05)。拔出风险: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51.121, P=0.003),A组得分高,C组得分低,分别为6.5±0.7、1.5±0.7分;三组间两两的对比差异均有意义( t=19.642、20.153、18.345,均P<0.05)。 A组出现下睑外翻8眼,下泪小点扩张5眼,出现打喷嚏、鼻痒、流涕症13眼。 B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现打喷嚏、鼻痒、流涕症20眼。C组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三组的治疗方案疗效类似,对患者泪道的功能恢复安全有效,其中上下泪点间环形置管术治疗过程中材料使用少,且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少。

    作者:蔡树泓;张世华;宋青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泪膜及视觉质量的影响

    目的:运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 OQASⅡ)评价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对泪膜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06/08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23例39眼。观察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 时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 )、球镜度数、柱镜度数、SchirmerI试验、泪膜破裂时间( tear break-up time,BUT)、客观散射指数( object scatter index,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 modulate transter function cut off,MTF cut off)及客观泪膜质量的变化。结果: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UCVA分别为0.23±0.10、0.81±0.23、0.99±0.11、1.01±0.09、0.95±0.14,戴镜后较戴镜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23.36,P<0.01);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球镜度数分别为-2.83±1.34、-0.63±0.82、-0.12±0.20、-0.03±0.10、-0.10±0.30D,戴镜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01,P<0.01);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柱镜度数分别为-0.12±0.21、-0.13±0.22、-0.12±0.21、-0.14±0.26、-0.21±0.2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58,P>0.05)。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 时的Schirmer I试验结果分别为19.05±3.67、19.13±4.60、17.60±3.39、17.51±2.86、17.56±4.40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88,P>0.05);戴镜前及戴镜后1wk, ;1、3、6 mo时的BUT试验结果分别为11.15±1.81、8.90±1.93、8.31±1.84、7.00±1.78、5.95±1.49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11,P<0.01)。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MTF cut off分别为40.89±7.04、33.47±8.61、33.48±7.38、33.08±8.88、33.24±10.31c/deg,OSI值分别为0.40±0.15、0.76±0.38、0.76±0.32、0.86±0.32、0.83±0.51,客观泪膜质量分别为0.80±0.23、1.25±0.51、1.28±0.47、1.29±0.53、1.40±0.65,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F=6.16、19.23、10.62,P<0.01)。结论:角膜塑形镜可快速降低球镜度数,提高UCVA,对泪液基础分泌无影响,但可以缩短泪膜破裂时间,降低泪膜的稳定性,影响视觉质量。

    作者:朱江;黄振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两种病因弱视幼猫视网膜中NOS和GABA的表达

    目的:分别利用单眼睑缝合法和外直肌离断法建立两种不同病因的幼猫弱视模型,探讨一氧化氮( NO )和γ-氨基丁酸( GABA)这两种神经递质在两种弱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3周龄幼猫1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形觉剥夺组、斜视组,利用单眼睑缝合法和外直肌离断法建立两种病因的幼猫弱视模型,12 wk后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测。摘取眼球做病理切片,使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组弱视眼和正常组视网膜中NOS和GABA的表达。结果:形觉剥夺组、斜视组12 wk与同龄正常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P-VEP)比较,均可见P1波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视网膜内的NOS和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染色淡,平均阳性面积减少,与同龄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间视网膜中的NOS和GABA平均阳性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和GABA的水平降低可能导致弱视眼视网膜内神经兴奋性的改变,二者在弱视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晗敏;荣翱;莫利娟;李青松;张兴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内路巩膜瓣复通术治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术后失败患者的疗效

    目的:探讨内路巩膜瓣复通术治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术后早期失败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术后早期(3 mo内)失败的患者共27例27眼,采用超声乳化辅助钩进入前房至原巩膜瓣下,从内部顶开已粘连的原巩膜瓣使之复通治疗。术后随访12mo,观察患者的眼压及佳矫正视力。结果:术后12mo,14眼(52%)形成功能性滤过泡;17眼(63%)不用任何药物眼压<21mmHg,7眼(26%)加用1~2种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3眼(11%)失败,成功率为89%。术前平均眼压30.2±6.8mmHg。术后1wk,1、3、6、12mo平均眼压分别为7.1±4.3、10.5±5.1、15.1±4.8、16.8±5.2、17.3±5.1mm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佳矫正视力平均0.46±0.44,术后1wk,1、3、6、12mo 平均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32±0.52、0.52±0.42、0.55±0.39、0.53±0.47、0.54±0.42。除术后1 wk较术前下降,其余皆较术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房出血5眼(19%),均在3~5d内自行吸收;脉络膜脱离7眼(26%),除1眼需要脉络膜上腔放液和前房成形外余皆保守治疗痊愈;术后持续低眼压并发黄斑水肿1眼(4%),持续4mo经积极治疗而愈。结论:内路巩膜瓣复通术治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术后早期失败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影影;张立贵;綦跃勤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白内障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用于术前评估预后。方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41例418眼行术前术后相关检查,术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佳矫正视力检查,进行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术后1 mo低视力发生率为10.3%,发生低视力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原发病及晶状体核硬度,合并原发病主要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48.8%)、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9.0%)、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7.3%)、病理性近视眼底改变(2.4%)、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2.4%)。结论: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包括合并原发病及晶状体核硬度。提示我们临床工作中重视术前检查,术中谨慎操作保护视功能。

    作者:丁建峰;王大博;王玲;李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超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超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手术方式、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11-01-01/2016-01-01于我院就诊的超高度近视合并RRD的患者47例47眼,并于我院行巩膜外加压术,玻璃体切除( 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硅油填充术,或玻璃体腔注气术,回顾分析术后6 mo内患者的BCVA、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裂孔闭合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6 mo时行PPV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视力提高者24眼(71%);单纯行巩膜外加压术的患者视力提高8眼(73%)。统计学检验可见手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视力,尤其PPV联合硅油填充,但单纯行巩膜外加压术患者视力在本研究中经统计学检验显示无明显意义。PPV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术后高眼压及复视等术后并发症较其他术式更多。结论:超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需要及时行手术治疗,对术者临床经验及手术要求极高,需要术者根据视网膜裂孔的大小、位置及视网膜脱离范围选择不同的术式,及时恰当处理术后并发症,以争取患者术后裂孔大程度的闭合、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小娟;曹楠珏;强薇;陈晓隆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疗效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眼科常规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相干光断层扫描( OCT)检查确诊为湿性AMD的患者20例22眼,给予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5mg,每月注射1次,连续3次为初始治疗,后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重复治疗。每月随访1次,随访观察≥6 mo。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眼佳矫正视力( 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 CRT)及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病灶渗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1、3、6mo患眼平均BCVA( LogMR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3、6 mo患眼平均CRT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末次随访时, FFA检查,黄斑区CNV病灶渗漏消失20眼(90%);渗漏减轻2眼(9%)。随访期间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眼部并发症及全身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实际应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AMD可提高患眼视力,降低患眼 CRT,抑制新生血管渗漏,无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丁晓琚;单武强;谢桂军;丁国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应用前节 OCT 分析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内口位置对术后散光的影响

    目的:运用前节 OCT 扫描仪( 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S-OCT)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透明角膜切口内口的位置对术源性散光( surgery induced astigmatism,SIA)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0例43眼,做2.8 mm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wk,1、3mo进行矫正视力检查,术后1wk,1、3mo应用AS-OCT对角膜切口内口的位置及切口长度进行测量。根据切口位置的不同分为:1组:20例23眼,切口内口距离角膜顶点中线>3 mm;2组:20例20眼,切口内口距离角膜顶点中线≤3 mm。结果:1组和2组术前1d矫正视力及角膜散光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wk,1、3mo两组矫正视力不断增加,散光及切口长度均不断减小,但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口位于角膜中央3 mm半径内的透明角膜切口长度偏长,术后产生的SIA较内口在3 mm以外的切口偏大,且术后获得的矫正视力也可能低于后者。

    作者:张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眼部血流的波动性变化

    目的:评价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NTG)患者眼部血流的波动性变化。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 CDI)用于测量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眼部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大速度的时间平均值(TAmax),搏动指数(PI),眼动脉(OA)阻力指数(RI)与收缩期/舒张期比值(S/D),视网膜中央动脉( CRA)和睫状后短动脉( SPCA),并对比正常人数值。比较两组采用非配对t检验,P≤0.05时有显著意义。结果:当与正常人组P值分别为0.605,0.254,0.348对比时,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组中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降低。当与正常人组P值分别为0.000,0.014,0.138对比时,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组中三项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降低。当眼动脉P值分别为0.000,0.045,视网膜中央动脉P值为0.000和0.006,睫状后短动脉P值0.024和0.024时,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增加。当正常人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短动脉P值分别为0.047,0.041和0.189时,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组收缩期/舒张期比值增加。结论:研究得出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是测量青光眼血管组成部分的有效途径。比较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组和正常人组时发现眼部血管血流速度下降,血管阻力指数增加。

    作者:Tarannum Shakeel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囊膜上与囊袋内超声乳化治疗高度近视硬核白内障

    目的:比较囊膜上超声乳化法与囊袋内超声乳化法治疗高度近视硬核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采集2014-03/2016-03我院收治的高度近视硬核(Ⅳ~Ⅴ级核)白内障患者297例322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给予囊膜上超声乳化治疗149例162眼)和对照组(给予囊袋内超声乳化治疗148例160眼)。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核硬度越高,超声乳化时间及平均超声能量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超声乳化时间及能量参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mo 视力均较术后1 d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囊膜上超声乳化与囊袋内超声乳化治疗高度近视硬核白内障疗效接近,但囊膜上超声乳化具有更佳的安全性。

    作者:范强;燕振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内窥镜下经蝶筛径路视神经减压术联合激素及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短期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目的:介绍内窥镜下经筛蝶径路视神经减压术治疗短期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151例首诊小于5 d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用甲基强的松针治疗3d,其中117名患者激素治疗后视力无显著提高。术后对激素治疗后视力无显著提高患者局部和全身使用激素和神经生长因子。根据术前视力,患者分为A组(无光感组)和B组(有残余视力组)。结果:117例激素治疗后视力无显著提高患者中,70例视力有提高,有效率为59.8%。 A组和B组有效率分别为44.8%和80.0%。 B 组有效率显著高于 A 组(χ2=14.781, P<0.05)。结论:内窥镜下经筛蝶径路视神经减压术联合激素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短期外伤性神经病变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有残余视力患者疗效好于无光感患者。然而,对于无光感患者也可能通过此治疗提高视力。

    作者:余波;龚灿;马颖洁;吴文灿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