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树泓;张世华;宋青山
目的: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用于术前评估预后。方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41例418眼行术前术后相关检查,术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佳矫正视力检查,进行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术后1 mo低视力发生率为10.3%,发生低视力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原发病及晶状体核硬度,合并原发病主要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48.8%)、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9.0%)、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7.3%)、病理性近视眼底改变(2.4%)、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2.4%)。结论: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包括合并原发病及晶状体核硬度。提示我们临床工作中重视术前检查,术中谨慎操作保护视功能。
作者:丁建峰;王大博;王玲;李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吻合环形置管术治疗泪小管断裂疗效。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选取2013-05/2015-05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共同收治的泪小管断裂患者114例114眼,按照吻合环形置管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为泪道鼻腔环形置管36眼, B组为鼻内全泪道环形置管术33眼,C组为上下泪点间环形置管术45眼。观察三组术后1、3wk,1、3mo,1a的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 组治愈31眼,好转2眼,无效3眼,有效率为91.7%;B组治愈27眼,好转3眼,无效3眼,有效率为90.9%;C组治愈40眼,好转2眼,无效3眼,有效率为93.3%。三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眼部影响: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6.578,P=0.002),A组得分高,C组得分低,分别为3.5±0.8、2.3±0.7分,A组和B组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86,P>0.05);A组和C组及C组和B组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241、17.472,均P<0.05)。鼻部影响: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78.581,P=0.001),B组得分高,C组得分低,分别为6.6±0.8、0.9±0.7分;三组间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7.262、18.247、16.647,均P<0.05)。外形影响: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1.113,P=0.002),A组得分高,C组得分低,分别为5.8±0.9、1.2±0.6分;B组和C组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87, P>0.05);A组和C组间及A组和B组间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6.362、27.532,均P<0.05)。拔出风险: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51.121, P=0.003),A组得分高,C组得分低,分别为6.5±0.7、1.5±0.7分;三组间两两的对比差异均有意义( t=19.642、20.153、18.345,均P<0.05)。 A组出现下睑外翻8眼,下泪小点扩张5眼,出现打喷嚏、鼻痒、流涕症13眼。 B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现打喷嚏、鼻痒、流涕症20眼。C组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三组的治疗方案疗效类似,对患者泪道的功能恢复安全有效,其中上下泪点间环形置管术治疗过程中材料使用少,且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少。
作者:蔡树泓;张世华;宋青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青光眼是一种具有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的不可逆致盲眼病,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macular ganglion cell complex,mGCC)由黄斑区视网膜的内三层结构组成,包括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nerve fiber layer,RFL)、神经节细胞层( gangalion cell layer, GCL )和内丛状层( inner plexiform layer,IPL),它是青光眼结构损害的靶组织,有助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具有非接触性、可重复性好、获取眼部图像快等优点,已在眼科领域广泛应用。频域OCT能提供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可对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mGCC )的厚度进行精确测量,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参数。
作者:何雪瑞;刘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及临床转归。方法: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共159例159眼,采取10项综合措施治疗,随访3 mo以上,观察溃疡愈合情况及终视力。结果:真菌性角膜溃疡平均住院时间12.11±5.13d,治愈148例148眼,治愈率93.1%,好转8例(5.0%),无效3例(1.9%)。终视力≥0.3占56.0%(89/159)。终视力≥0.1者占85.5%(136/159),在148例治愈患者中占91.9%(136/148)。结论:采取综合疗法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有较高的治愈率,视力恢复良好。
作者:范军华;汪美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以眼病为主要表现的梅毒患者 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血沉(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联合检测的价值。方法:对2012-01/2015-12本院以眼部症状首诊的51例梅毒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的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RPR )及梅毒螺旋体血清凝集试验( TPPA )、CRP、ESR及WBC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梅毒性眼病患者CRP、WBC及ESR的阳性率分别为16%、18%和3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ESR 阳性率分别与CRP、WBC 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RP、WBC及ESR阳性率与RPR滴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联合检测CRP、WBC和ESR,能更好地反映以眼病为主要症状的梅毒患者的感染情况,对病情评估及监测具有一定的辅助性作用。
作者:李亚利;杨媛媛;郑美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5例70眼,术后随访3~12mo,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术后患者视力≤0.1者2眼,>0.1~0.3者6眼,0.4~0.8者60眼,≥1.0者2眼,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内(<21mmHg)者69眼,1眼术后出现浅前房,经治疗改善。结论: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成功率高,疗效佳,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朱晓宇;杭春玖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眼科常规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相干光断层扫描( OCT)检查确诊为湿性AMD的患者20例22眼,给予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5mg,每月注射1次,连续3次为初始治疗,后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重复治疗。每月随访1次,随访观察≥6 mo。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眼佳矫正视力( 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 CRT)及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病灶渗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1、3、6mo患眼平均BCVA( LogMR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3、6 mo患眼平均CRT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末次随访时, FFA检查,黄斑区CNV病灶渗漏消失20眼(90%);渗漏减轻2眼(9%)。随访期间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眼部并发症及全身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实际应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AMD可提高患眼视力,降低患眼 CRT,抑制新生血管渗漏,无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丁晓琚;单武强;谢桂军;丁国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2.2mm与2.8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泪膜和眼表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06/2016-01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86例106眼。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每组各53眼。 A组采用2.2 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术(44例53眼),B组采用2.8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术(42例53眼)。观察两组患者的主观干燥异物感( dry eye symptom,DES)评分、泪膜破裂时间(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 Schirmer's I test, SIt)和眼睑刷上皮病变(lid-wiper epitheliopathy,LWE),比较各项结果对患者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时的BUT与术前相比,均低于术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098、4.512、4.329,均P<0.05),且A组高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1wk和1、3 mo时的DE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高于术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449、-10.029、-7.141,均 P<0.05),且A组低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1 wk和1、3 mo时的 SIt与术前相比均高于术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93、-4.009、-3.283,均P<0.05),且A组低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1 wk和1、3 mo时的LWE与术前相比,均高于术前,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6.542、-5.125、-3.632,均P<0.05),且A组低于B组。术后6mo时,A组患者的BUT、DES评分、SIt 和LWE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59、1.276、0.548、0.169,均 P>0.05);B组患者的BUT、DES评分、SIt和LWE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063、7.306、3.621、4.208,均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大小对术后眼表和泪膜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手术切口的减小不仅可以降低对眼表组织的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对术后泪膜及眼表的影响。
作者:朱海平;邓德勇;谢美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 M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M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33例33眼纳入研究。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mL(含雷珠单抗0.5mg)。治疗后每月复查,复查时发现视力下降和OCT检查发现黄斑水肿复发者再次重复注射雷珠单抗。复查发现出血明显吸收及OCT复查发现黄斑水肿明显消退者,在原水肿部位进行视网膜光凝。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6 mo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多焦视网膜电生理检查P1波的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的变化。结果:治疗前BCVA经LogMAR转换后为0.68±0.35,治疗后6mo为0.34±0.23,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1眼(64%)BCVA提高2行及以上者,9眼(27%)维持于就诊时水平,无视力下降者。治疗前平均CMT 为487.30±63.58μm,治疗后6mo CMT 降为238.84±52.66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6 mo患者1环、2环、3环的P1波振幅密度均有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6 mo患者1环、2环、3环的P1波潜伏期均有缩短,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玻璃体腔注射后2眼出现结膜下出血。结论:雷珠单抗联合局部视网膜光凝治疗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可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显著提高患者视力,改善视功能。
作者:杨乐;薛雨顺;石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回顾分析超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手术方式、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11-01-01/2016-01-01于我院就诊的超高度近视合并RRD的患者47例47眼,并于我院行巩膜外加压术,玻璃体切除( 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硅油填充术,或玻璃体腔注气术,回顾分析术后6 mo内患者的BCVA、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裂孔闭合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6 mo时行PPV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视力提高者24眼(71%);单纯行巩膜外加压术的患者视力提高8眼(73%)。统计学检验可见手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视力,尤其PPV联合硅油填充,但单纯行巩膜外加压术患者视力在本研究中经统计学检验显示无明显意义。PPV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术后高眼压及复视等术后并发症较其他术式更多。结论:超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需要及时行手术治疗,对术者临床经验及手术要求极高,需要术者根据视网膜裂孔的大小、位置及视网膜脱离范围选择不同的术式,及时恰当处理术后并发症,以争取患者术后裂孔大程度的闭合、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小娟;曹楠珏;强薇;陈晓隆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掌中视频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并研究分析其发病原因和机制,为临床治疗和预防寻找方法。方法:随机选取就诊前1 mo内使用掌中视频设备的门诊患者591例1182眼,调查患者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中视频设备的强度,行裂隙灯下角膜荧光染色观察泪膜破裂时间( break-up time,BUT),描述该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发病率与泪膜破裂时间和患者用眼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掌中视频性角膜炎好发于20~40岁的中青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其发病与微生物感染和免疫性炎症无关。发病率随患者用眼强度的增加而明显上升,且与患者的用眼强度呈强正性相关,而随患者泪膜破裂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与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呈强负性相关。结论:双眼长时间地向前下方注视掌中视频设备,造成眼表泪膜性状改变,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减少掌中视屏的使用可积极治疗和预防本病。
作者:喻箭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注意加强翼状胬肉围手术期细节处理,进行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2-09/2014-01在我院眼科收治的初发翼状胬肉患者60例100眼,在手术显微镜下行改良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的结膜瓣移植术。观察角膜创面愈合、植片生长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患者球结膜移植瓣全部成活,角膜创面愈合好。随访7mo~1a。有3眼(3%)复发,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的结膜瓣移植术中,通过规范并加强围手术期的细节处理,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
作者:李石磊;力强;董丽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是多种眼底病致盲的主要原因,好发于黄斑区,严重影响中心视力。 CNV常用治疗包括相对选择性治疗———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选择性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药物。但PDT治疗后视力不提高,还可上调VEGF的表达、继发炎症反应;抗VEGF药物需多次注射以维持疗效,进而带来不良反应的风险和经济负担。目前, PDT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CNV在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使得联合疗法成为 CNV 治疗的选择之一。为了减少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实施联合疗法时是否变更PDT治疗参数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洋;黎蕾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估圆锥角膜患者配戴Orbiflex K?角膜接触镜在不同疾病阶段的视力康复结果。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2012-11/2013-12在 Dr. Lütfi Kιrdar Kartal培训和研究医院确诊为圆锥角膜的52例患者80眼。所有患者接受硬性角膜接触镜治疗,术后随访12 mo。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6.1±6.9岁(范围:15~43岁)。患者依照Amsler-Krumeich分型以及各阶段角膜曲率值进行分组。在配戴角膜接触镜治疗前后进行裸眼视力( UCVA),佳矫正视力( BCVA),主观验光,角膜形态,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和生物显微镜检查。结果:角膜横轴屈光度(K1)平均值为50.25±4.17D,而角膜纵轴屈光度(K2)平均值为53.82±4.81D。 K的平均值为52.03±4.42 D。 UCVA的平均值为1.31±0.21 LogMAR ( Snellen 0.05±0.04),戴眼镜和戴角膜接触镜下BCVA的平均值分别为0.79±0.33 LogMAR(Snellen 0.21±0.17)和0.05±0.08 LogMAR(Snellen 0.91±0.13)。比较角膜接触镜治疗前后的视力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1,2,3和4阶段圆锥角膜患者视力提高平均行数分别为5.18±1.38(范围:2~8)行,5.86±1.79(范围:2~8)行,6.32±2.16(范围:3~9)行和6.92±2.35(范围:3~9)行。结论:OrbiflexK?角膜接触镜显著地改善了所有阶段的圆锥角膜患者的视力。
作者:Berkay Akmaz;Ayse Yesim Oral;Baran Kandemir;Yusuf Ozerturk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贝伐单抗与丝裂霉素C( mitomycin C,MMC)辅助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CBM、VIP、CNKI 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贝伐单抗与MMC辅助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06-30。同时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研究,总计286眼(贝伐单抗组143眼, MMC组143眼)。 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性:贝伐单抗组与MMC组术后随访末次眼压(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WMD=2.21,95% CI:-0.17~4.58,P=0.07)和手术完全成功率(OR=0.69,95% CI:0.26~1.81,P=0.45)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随访末次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OR=0.12,95% CI:-0.15~0.39,P=0.39)相似,结果无统计学意义。(2)安全性: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同,无统计学差异,低眼压(OR=0.7,95% CI:0.12~4.05, P=0.69)、滤泡漏(OR=1,95% CI:0.21~4.74,P=1)、包囊型滤泡(OR=1.15,95% CI:0.38~3.44,P=0.81)、脉络膜脱离(OR=1.22,95% CI:0.29~5.22,P=0.78)和白内障(OR=1.15,95% CI:0.38~3.44,P=0.81)。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贝伐单抗与联合MMC治疗青光眼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贝伐单抗并不能更有效地降低眼压,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疾病特点选择适合药物辅助手术。
作者:王越;柯敏;王文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与标准同轴3.0 mm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08/2015-08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白内障患者88例88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标准同轴3.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术(44例,完成38例,脱落6例)和观察组采用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44例,完成40例,脱落4例),均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两组术中有效超声时间、累计释放能量及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比较术前及术后1、7、30 d角膜内皮细胞数、切口角膜厚度、角膜六边形细胞百分率、角膜散光变化。结果:两组术中有效超声时间、累计释放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佳矫正视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7、30d角膜内皮细胞数、角膜六边形细胞百分率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0d切口角膜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7、30d角膜散光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与标准同轴超声乳化术均可改善白内障患者视力水平,但前者可缩减轻角膜散光程度。
作者:朱习峪;王晓萍;毛晓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H2 O2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retina pigment epithelium,RPE)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RPE细胞传代培养,分为阴性对照组:以正常培养液培养;氧化损伤组:100μmol/L的H2 O2作用12h;槲皮素低浓度组:100μmol/L 槲皮素孵育24h 后,加入 H2 O2作用12 h;槲皮素高浓度组:500μmol/L槲皮素孵育24 h后,加入H2 O2作用12h。 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Hochest33258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形态,比色法检测细胞中过氧化氢酶( 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结果:槲皮素能明显抑制H2 O2诱导的RPE细胞活力的下降,用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后,RPE细胞活性分别提高到79.67%±4.98%和83.00%±3.60%,与氧化损伤组(48.93%±3.3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后, RPE细胞凋亡率分别下降至23.23%±3.29%和16.23%±1.94%,与氧化损伤组(38.03%±4.7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槲皮素还能增加细胞中CAT、SOD、GSH-Px活性,与氧化损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槲皮素通过改善细胞中抗氧化酶活性有效抑制了H2 O2对RPE细胞的损伤,从而为其用于治疗RPE细胞损伤提供可靠的实验±据。
作者:张佳君;厉新新;陈宝石;刘丽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显性及隐匿性角膜后弹力膜脱离的原因,并提出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13-01/2016-04临床发现的31例31眼显性及隐匿性角膜后弹力膜脱离患者经过1~3次前房注射消毒空气治疗,术后随访3mo,观察角膜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30例30眼角膜均恢复透明,未出现视力功能障碍及其他相关并发症,效果满意。1例1眼因不配合治疗发生大疱性角膜炎。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显性及隐匿性角膜后弹力膜脱离的原因有内部及外部诸多因素。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对角膜后弹力膜脱离患者的视力恢复有重要意义。对术后难治性角膜水肿患者及早行前节OCT或UBM检查,有助于发现不同程度隐匿性角膜后弹力膜脱离,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作者:李立刚;张德秀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6-01在我院治疗的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83例83眼,其中接受药物治疗患者36例36眼,接受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患者47例47眼,两组进行真菌培养及菌属鉴定,观察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组有效率为89%,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状菌类型手术治疗的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药物治疗,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酵母菌类型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0%、78%,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好,且操作简单;对药物治疗不佳的丝状菌型角膜溃疡,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提高疗效。
作者:李娟;王卫华;谢慧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针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我们一改以往的“全盘倾注”、“照本宣科”,进行了“点对点”模式探讨,对眼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效施教,举一反三,加强对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所谓“点对点”,是指教学内容“点对点”,教学方式“点对点”,教学指导“点对点”,教学考核“点对点”。即内容不需全,要精炼,教学内容不再全盘倾注、照本宣科,而是选择经典、重点、难点;方式不限讲,要训练,教学方式多样,不仅讲授,还有多媒体演示,现场示教,手术带教,实验室指导,论文撰写训练,论文报告会,临床思维、手术基本功、病历书写训练等;指导不限时,要效果,教学指导不仅限于导师,各级医师都有不同的带教任务,保证效果;考核不打分,要实践,教学考核不是一张试卷,而是临床技能实践、病历书写实践、手术基本功实践、临床流程实践、实验技能实践、论文撰写实践等。通过“点对点”的教学模式,将会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打下较好的临床实践基础,并养成持续学习、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们今后的知识更新、为他们未来的执业生涯奠定根基。
作者:姜涛;姜靖;王仁萍;周杨;吴瑗;徐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