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培;苏秀明;姚牧笛;蒋沁;曹国凡
目的:介绍内窥镜下经筛蝶径路视神经减压术治疗短期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151例首诊小于5 d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用甲基强的松针治疗3d,其中117名患者激素治疗后视力无显著提高。术后对激素治疗后视力无显著提高患者局部和全身使用激素和神经生长因子。根据术前视力,患者分为A组(无光感组)和B组(有残余视力组)。结果:117例激素治疗后视力无显著提高患者中,70例视力有提高,有效率为59.8%。 A组和B组有效率分别为44.8%和80.0%。 B 组有效率显著高于 A 组(χ2=14.781, P<0.05)。结论:内窥镜下经筛蝶径路视神经减压术联合激素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短期外伤性神经病变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有残余视力患者疗效好于无光感患者。然而,对于无光感患者也可能通过此治疗提高视力。
作者:余波;龚灿;马颖洁;吴文灿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及临床转归。方法: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共159例159眼,采取10项综合措施治疗,随访3 mo以上,观察溃疡愈合情况及终视力。结果:真菌性角膜溃疡平均住院时间12.11±5.13d,治愈148例148眼,治愈率93.1%,好转8例(5.0%),无效3例(1.9%)。终视力≥0.3占56.0%(89/159)。终视力≥0.1者占85.5%(136/159),在148例治愈患者中占91.9%(136/148)。结论:采取综合疗法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有较高的治愈率,视力恢复良好。
作者:范军华;汪美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2.2mm与2.8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泪膜和眼表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06/2016-01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86例106眼。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每组各53眼。 A组采用2.2 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术(44例53眼),B组采用2.8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术(42例53眼)。观察两组患者的主观干燥异物感( dry eye symptom,DES)评分、泪膜破裂时间(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 Schirmer's I test, SIt)和眼睑刷上皮病变(lid-wiper epitheliopathy,LWE),比较各项结果对患者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时的BUT与术前相比,均低于术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098、4.512、4.329,均P<0.05),且A组高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1wk和1、3 mo时的DE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高于术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449、-10.029、-7.141,均 P<0.05),且A组低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1 wk和1、3 mo时的 SIt与术前相比均高于术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93、-4.009、-3.283,均P<0.05),且A组低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1 wk和1、3 mo时的LWE与术前相比,均高于术前,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6.542、-5.125、-3.632,均P<0.05),且A组低于B组。术后6mo时,A组患者的BUT、DES评分、SIt 和LWE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59、1.276、0.548、0.169,均 P>0.05);B组患者的BUT、DES评分、SIt和LWE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063、7.306、3.621、4.208,均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大小对术后眼表和泪膜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手术切口的减小不仅可以降低对眼表组织的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对术后泪膜及眼表的影响。
作者:朱海平;邓德勇;谢美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 iridocorneal endothelial syndrome,ICE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探讨其治疗及预后。方法:选择2007-06/2015-02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住院治疗的12例12眼ICE综合征患者,其中原发性进行性虹膜萎缩7眼,Chandler综合征3眼,Congan-Reese综合征2眼。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中,8眼行一次或多次滤过手术,4眼仅行青光眼阀门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为15mo ~5a,平均30mo。12眼患者中,4眼抗青光眼术后眼压升高的时间为3~16(平均10)mo,远期观察眼压控制不佳。结论:ICE综合征是一组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严重眼病,其基本病变为角膜内皮层存在的ICE细胞过度增生导致房角粘连、虹膜萎缩及继发性青光眼等,目前青光眼滤过手术及青光眼阀门植入术只能在术后早期控制眼压,但远期效果不佳。
作者:杨于力;高利霞;戴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比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femtosecond-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emto-LASIK )与传统机械板层刀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屈光不正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我院2014-01/2015-12进行屈光手术的患者89例178眼,其中使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患者46例92眼,使用显微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患者43例86眼。术后随访6mo,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状态、主观视觉质量评分、高阶像差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角膜瓣均制作成功,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裸眼视力与术前佳矫正视力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屈光度与术前预期屈光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mo主观视觉调查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mo飞秒激光组和机械板层刀组角膜像差均方根值、球差及彗差较术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飞秒激光组增加的幅度比机械板层刀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更精确可靠,离散度更小,可以制作更薄的角膜瓣,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较传统机械板层刀LASIK术后可以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作者:刘娟;胡恩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运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 OQASⅡ)评价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对泪膜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06/08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23例39眼。观察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 时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 )、球镜度数、柱镜度数、SchirmerI试验、泪膜破裂时间( tear break-up time,BUT)、客观散射指数( object scatter index,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 modulate transter function cut off,MTF cut off)及客观泪膜质量的变化。结果: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UCVA分别为0.23±0.10、0.81±0.23、0.99±0.11、1.01±0.09、0.95±0.14,戴镜后较戴镜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23.36,P<0.01);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球镜度数分别为-2.83±1.34、-0.63±0.82、-0.12±0.20、-0.03±0.10、-0.10±0.30D,戴镜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01,P<0.01);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柱镜度数分别为-0.12±0.21、-0.13±0.22、-0.12±0.21、-0.14±0.26、-0.21±0.2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58,P>0.05)。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 时的Schirmer I试验结果分别为19.05±3.67、19.13±4.60、17.60±3.39、17.51±2.86、17.56±4.40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88,P>0.05);戴镜前及戴镜后1wk, ;1、3、6 mo时的BUT试验结果分别为11.15±1.81、8.90±1.93、8.31±1.84、7.00±1.78、5.95±1.49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11,P<0.01)。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MTF cut off分别为40.89±7.04、33.47±8.61、33.48±7.38、33.08±8.88、33.24±10.31c/deg,OSI值分别为0.40±0.15、0.76±0.38、0.76±0.32、0.86±0.32、0.83±0.51,客观泪膜质量分别为0.80±0.23、1.25±0.51、1.28±0.47、1.29±0.53、1.40±0.65,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F=6.16、19.23、10.62,P<0.01)。结论:角膜塑形镜可快速降低球镜度数,提高UCVA,对泪液基础分泌无影响,但可以缩短泪膜破裂时间,降低泪膜的稳定性,影响视觉质量。
作者:朱江;黄振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价新型Ziemer LDV Z6纳焦飞秒激光机(简称“Z6飞秒”)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5-06/12飞秒制瓣LASIK手术患者200例400眼,其中Z6飞秒制瓣200眼( Z6组),传统Ziemer LDV CrystalLine纳焦飞秒激光机(简称“CrystalLine飞秒”)制瓣200眼( CrystalLine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视力、屈光度、Sim-K平均值、裂隙灯表现、眼压、非侵袭平均泪膜破裂时间( NIAvg-BUT )、手术操作难易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6 mo时的视力、屈光度、Sim-K平均值、眼压、NIAvg-BUT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Z6组的部分患者在术中掀瓣方面有一定难度,术中不透明气泡层和不完全切割的发生率较高(P<0.05),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裂隙灯下观察,Z6组患者角膜瓣边界比CrystalLine组更容易辨认。结论:新型Z6飞秒比传统CrystalLine飞秒在术中角膜瓣处理方面的要求更为精细和严格,需要引起屈光手术医师的重视。
作者:王萌萌;王晶晶;李瑞芳;李明然;李丽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用于术前评估预后。方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41例418眼行术前术后相关检查,术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佳矫正视力检查,进行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术后1 mo低视力发生率为10.3%,发生低视力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原发病及晶状体核硬度,合并原发病主要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48.8%)、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9.0%)、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7.3%)、病理性近视眼底改变(2.4%)、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2.4%)。结论: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包括合并原发病及晶状体核硬度。提示我们临床工作中重视术前检查,术中谨慎操作保护视功能。
作者:丁建峰;王大博;王玲;李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分析本院34例确诊为泪小管炎的患者,探究泪小管炎致病因及其临床特征,并研究常见误诊情况以提高确诊率,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1-06/2015-06来我院进行泪小管切开术的患者临床病例共34例34眼,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与性别分布、眼别与病变位置、病程、泪小管炎的临床症状及既往误诊情况。实行泪小管切开术,对泪小管分泌物行微生物培养检查。结果:所选患者40岁以上人群占77%,男性占23.5%,女性占76.5%。左眼15例,右眼19例,且均为单眼发病,下泪小管炎患者26例(76%)。患者临床症状:分泌物增多、内眦部结膜充血、泪小管四周红肿、病变位置轻微触痛感、泪小点红肿凸起、溢泪、异物感。分泌物送检培养结果显示,34例中共有20例真菌生长,6例细菌生长,检出率分别为59%、18%,其余8例未检出。10例泪小管结石经病理检查共发现曲霉菌3例,念珠菌5例,放线菌2例,在Gram染色显微镜下有4例发现放线菌丝体。泪小管炎误诊为其他眼部疾病,其中慢性泪囊炎12例、慢性结膜炎8例、急性结膜炎6例、睑腺炎4例,误诊率达到了88%。结论:泪小管炎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且多见下泪小管病变。引发泪小管炎的主要致病菌可能是真菌,临床治疗可辅以抗真菌类药物。对于泪小管结石的清除工作,应区分致病菌的种类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误诊情况,要从泪小管炎与其他眼部疾病不同的临床表现入手,仔细检查,谨慎处理。
作者:李乃洋;赵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青光眼是一种具有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的不可逆致盲眼病,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macular ganglion cell complex,mGCC)由黄斑区视网膜的内三层结构组成,包括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nerve fiber layer,RFL)、神经节细胞层( gangalion cell layer, GCL )和内丛状层( inner plexiform layer,IPL),它是青光眼结构损害的靶组织,有助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具有非接触性、可重复性好、获取眼部图像快等优点,已在眼科领域广泛应用。频域OCT能提供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可对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mGCC )的厚度进行精确测量,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参数。
作者:何雪瑞;刘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价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NTG)患者眼部血流的波动性变化。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 CDI)用于测量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眼部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大速度的时间平均值(TAmax),搏动指数(PI),眼动脉(OA)阻力指数(RI)与收缩期/舒张期比值(S/D),视网膜中央动脉( CRA)和睫状后短动脉( SPCA),并对比正常人数值。比较两组采用非配对t检验,P≤0.05时有显著意义。结果:当与正常人组P值分别为0.605,0.254,0.348对比时,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组中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降低。当与正常人组P值分别为0.000,0.014,0.138对比时,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组中三项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降低。当眼动脉P值分别为0.000,0.045,视网膜中央动脉P值为0.000和0.006,睫状后短动脉P值0.024和0.024时,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增加。当正常人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短动脉P值分别为0.047,0.041和0.189时,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组收缩期/舒张期比值增加。结论:研究得出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是测量青光眼血管组成部分的有效途径。比较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组和正常人组时发现眼部血管血流速度下降,血管阻力指数增加。
作者:Tarannum Shakeel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别利用单眼睑缝合法和外直肌离断法建立两种不同病因的幼猫弱视模型,探讨一氧化氮( NO )和γ-氨基丁酸( GABA)这两种神经递质在两种弱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3周龄幼猫1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形觉剥夺组、斜视组,利用单眼睑缝合法和外直肌离断法建立两种病因的幼猫弱视模型,12 wk后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测。摘取眼球做病理切片,使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组弱视眼和正常组视网膜中NOS和GABA的表达。结果:形觉剥夺组、斜视组12 wk与同龄正常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P-VEP)比较,均可见P1波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视网膜内的NOS和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染色淡,平均阳性面积减少,与同龄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间视网膜中的NOS和GABA平均阳性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和GABA的水平降低可能导致弱视眼视网膜内神经兴奋性的改变,二者在弱视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晗敏;荣翱;莫利娟;李青松;张兴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视神经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视功能的疾病。近年来,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疾病领域。较之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视觉诱发电位、视野等眼科检查,该方法具有明显优势,它可以直观显示视神经、视觉通路和视皮层的形态改变,定量分析视神经、视觉通路、视皮层的形态及病理改变。本文对DTI的成像原理、在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予以综述。
作者:赵朋波;郭鹏德;周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价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case-based learning, CBL)在眼科学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方法:以课堂授课为主结合CBL教学的形式,对锦州医科大学感觉器官教学改革班的88名学生进行教学,教学结束后以填写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CBL教学的评价。结果:按每个选项的百分比来进行数据的描述分析。所有学生都接受CBL在教学内容结束后进行,大部分学生认可该教学模型,认为它有助于学生对临床疾病治疗原则的理解把握,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有利于复习所学知识及锻炼临床病例分析能力,并能深刻地认识眼科疾病及特殊的辅助检查。 CBL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眼科学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理论结合实际以及临床思维的培养。结论:CBL教学可作为传统LBL教学的辅助教学方式。
作者:刘莹;王佟;吴薇;任甫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了解深圳市小学初中学生视力及屈光状态,为近视防控提供科学±据。方法:整群抽取深圳市5所小学学生(6737名)和3所中学初中学生(1925名)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进行视力、眼前节、眼底、眼位和屈光状态检查。运用卡方检验分析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并对不同性别和年级的近视率进行比较。结果:深圳市5~16岁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67.0%,其中女性、高度近视家族史,连续看近时间过长和户外活动时间过短为学生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8662例学生中正视眼、远视眼、散光眼和近视的检出率分别为15.1%、11.3%、11.0%、62.6%。随着年级增长,正视、远视、散光的检出率逐渐减小,近视检出率逐渐增多。其中小学6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的近视增长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每相邻两个年级近视增长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38~45.018, P<0.05);男生近视检出率为61.0%,女生的近视检出率为65.5%,且两者有统计学意义(χ2=17.180,P<0.05)。结论:深圳市5~16岁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近视是主要原因。近视患病率随着年级逐渐上升,且发展越来越快,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做好近视防治工作,对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冰;周薇薇;刘春民;杨耘;成洪波;徐雪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眼科常规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相干光断层扫描( OCT)检查确诊为湿性AMD的患者20例22眼,给予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5mg,每月注射1次,连续3次为初始治疗,后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重复治疗。每月随访1次,随访观察≥6 mo。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眼佳矫正视力( 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 CRT)及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病灶渗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1、3、6mo患眼平均BCVA( LogMR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3、6 mo患眼平均CRT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末次随访时, FFA检查,黄斑区CNV病灶渗漏消失20眼(90%);渗漏减轻2眼(9%)。随访期间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眼部并发症及全身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实际应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AMD可提高患眼视力,降低患眼 CRT,抑制新生血管渗漏,无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丁晓琚;单武强;谢桂军;丁国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估香港地区弱视易发期的儿童开放性眼球创伤的统计学及临床特征以及视力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并分析了2005/2015年所有0~8岁眼球开放性创伤儿童的病历记录,对其眼部特征及所进行的初次及其后手术、手术前后的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开放性眼球创伤7例(男2例,女5例)中,年龄的中位数为5岁。全部是眼球穿破伤(100%)。其中4例(57%)手术后视力有进步。终视力:手动(1例患者),20/200~20/50(4例患者),20/40或以上(2例患者)。结论:在香港,眼球开放性创伤在儿童群组相对罕见。眼球受伤破裂的位置和严重性,及时手术治疗恢复眼球的完整性和对弱视的积极治疗等是预后良好视力的关键因素。
作者:方若盈;刘庆伟;叶伟权;杨乐旼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评价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 lens,IOL)单襻囊袋内缝合固定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手术的方法、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3-03/2015-03我院术前晶状体脱位范围不大于2个象限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12例12眼,行拦截劈裂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或小切口晶状体摘除术。 IOL采用单襻囊袋内缝合固定术,即一侧襻植入未见明显脱位方位囊袋内,将聚丙烯缝线捆绑另一侧襻的中部后穿过囊膜赤道部固定巩膜壁的方法植入脱位严重方位的囊袋内。术后观察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IOL位置等指标,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记录。结果:手术完成均顺利,术后视力提高明显,术后随访6~12mo,随访期间BCVA≥0.8者2眼,0.4~0.6者7眼,≤0.3者3眼,67%的视力稳定在0.5~0.6;术后随访期间眼压正常,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轻微,所有IOL均处于正位,术中、术后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不植入囊袋张力环( capsular tension ring,CTR)的情况下,使用IOL单襻囊袋内缝合固定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可显著提高患者的BCVA,并且安全性好,有效地避免了IOL的夹持和偏位,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刘刚;高丰;戴襄军;刘月君;李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新鲜羊膜在儿童共同性斜视缝线调整显微手术中的应用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应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依据眼科门诊就诊号将2010-01/2015-10在我科住院并行显微斜视矫正术的60例112眼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30例58眼行直肌后徙缝线调整联合羊膜移植术, B组30例54眼行单纯直肌后徙缝线调整术,斜视矫正术后随访均≥6 mo。结果:斜视患者27例48眼术后眼位需调整,眼位需调整率为42.9%。术后1mo,眼位可调整18例29眼,其中A组16例26眼,眼位可调整率为44.8%,眼位可调整量平均为2.56±0.64 mm;B 组2例3眼,眼位可调整率为5.6%,眼位可调整量平均为0.52±0.28mm,两组比较眼位可调整率及可调整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477,P<0.01;t=16.502,P<0.01)。除3例患儿术后不配合眼位调整外,其余均在术后1 mo内行不同程度的眼位调整,眼位调整后, A组27例53眼眼位正位,正位率为91.4%, B 组16例28眼眼位正位,正位率为51.9%,两组比较斜视术后正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27,P<0.01)。结论:在儿童共同性斜视缝线调整显微手术过程中应用新鲜羊膜效果确切,可明显延长眼位调整时间及增加眼位调整量,提高了儿童斜视手术的可控性和成功率。
作者:谭叶辉;廖武;曾广川;何欢;谢仁艺;叶阳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6-01在我院治疗的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83例83眼,其中接受药物治疗患者36例36眼,接受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患者47例47眼,两组进行真菌培养及菌属鉴定,观察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组有效率为89%,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状菌类型手术治疗的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药物治疗,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酵母菌类型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0%、78%,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好,且操作简单;对药物治疗不佳的丝状菌型角膜溃疡,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提高疗效。
作者:李娟;王卫华;谢慧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