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锦;忽俊;朱蓓菁;陆豪;唐建明
目的:观察低倍镜补偿景深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69例1258眼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的情况,其中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者共计247例432眼;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者共计622例826眼,对患者的术后视力、角膜内皮计数、角膜水肿情况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mo 视力恢复情况和术后1d 角膜水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角膜内皮计数损失,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组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组略好(P<0.05)。结论:基层医院手术显微镜景深不够清晰的情况下,仍可采用低倍镜补偿景深开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作者:李建超;彭清华;谭涵宇;王运;谢文军;小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注射用丝裂霉素C ( MMC )应用于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07/2015-06确诊为慢性泪囊炎的患者297例328眼,其中单眼266例,双眼3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66例166眼,对照组162例162眼(如为双眼患病者,1眼纳入治疗组,1眼纳入对照组),均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联合鼻泪管引流支架置入的手术方式,治疗组局部应用0.2mg/mL 丝裂霉素 C,对照组则不使用;术后随访3~36mo,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166眼,治愈121眼,好转37眼,无效8眼,总有效率95.18%;对照组162眼,治愈103眼,好转36眼,无效23眼,总有效率85.80%;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裂霉素C应用于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组织损伤小,能有效减少术后造孔处瘢痕粘连及肉芽组织增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丘韶琼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并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05/2015-05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疾病患者120例120眼,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60眼。两组患者在术前均进行超声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眼底照相、眼压检查等一系列眼部检查。两组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注射雷珠单抗,对照组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1.7%。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眼压为14.96±3.53mmHg,LogMAR BCVA为0.82±0.21。对照组术后眼压为15.04±3.84mmHg,LogMAR BCVA为1.05±0.22。两组患者治疗后眼压无统计学意义( P>0.05), LogMAR BCVA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更加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马云成;骆晓琴;丁汝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围手术期进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 ranibizumab)对虹膜新生血管及眼压的影响。方法:对2013-01/2014-01收治于安阳市眼科医院药物不能控制的38例3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ranibizumab玻璃体内注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全视网膜光凝术。术后随访6mo,观察治疗前后虹膜新生血管、眼压及视力变化。结果:玻璃体内注药后7d,36例(94.74%)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2例(5.26%)虹膜细小血管全部消退,残留少许粗大血管。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mo,所有病例虹膜新生血管均消退;术后3mo,8例(21.05%)虹膜新生血管再次出现,行ranibizumab玻璃体内注射;术后6mo,所有患者均未见虹膜新生血管。注药前平均眼压为42.82±10.29mmHg,注药后5d为39.13±9.71mmHg,注药前后眼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q=2.65,P>0.05)。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wk,1、3、6mo,眼压分别为10.53±1.81、10.11±1.73、11.29±2.49、12.58±3.01mmHg,与注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q=23.15、23.46、22.61、21.68,均P<0.01)。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wk,1、3、6mo患者眼压与注药后5 d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q=20.51、20.81、19.96、19.04,均 P<0.01)。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成功率为73.68%。随访6mo,24例(63.16%)视力较术前提高,14例(36.84%)视力保持不变。结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围手术期应用ranibizumab玻璃体内注射,可有效提高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疗效安全肯定。
作者:秦素英;慕同禄;王瑞;李松涛;张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1/2015-01在我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21例160眼,分为正常对照组40例50眼和糖尿病组81例110眼,其中糖尿病组分为低HbA1 c组( HbA1 c≤7.0%)和高HbA1 c组( HbA1 c>7.0%)。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OCT )于白内障摘除术前、术后1 mo进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总容积的检查。分析 HbA1 c值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白内障术前、术后1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糖尿病组的厚。低 HbA1 c 组与高 HbA1 c 组术前、术后1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区总容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HbA1 c组术前、术后1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比正常组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bA1c 与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r=0.254,P<0.01)、术前黄斑区容积(r=0.276,P<0.01)、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r=0.349,P<0.01)、术后黄斑总容积呈正相关(r=0.286,P<0.01)。结论:HbA1 c与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术前HbA1 c高于7.0%的白内障患者,应积极随访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时干预,保护患者视功能。
作者:钱锦;忽俊;朱蓓菁;陆豪;唐建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大黄酚对慢性青光眼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极电凝器电凝巩膜表面3组静脉,建立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分为3组。一组为高眼压模型组,一组为大黄酚低剂量组(25 mg/kg ),一组为大黄酚高剂量组(50mg/kg),每组各15只,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正常对照眼。连续给药6 wk 后处死大鼠并摘取眼球, PCR 和Western-blot检测PERK和ROCK-1在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大黄酚高、低剂量组能有效降低大鼠眼内压,与模型眼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正常对照视网膜p-PERK蛋白水平表达比较低,青光眼模型组表达显著升高,高、低剂量大黄酚使其表达增高。 ROCK-1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在青光眼模型组表达高,各治疗组均可使其表达下降,以高剂量组下降显著。 RT-PCR 结果表明,高剂量组大鼠视网膜PERK mRNA水平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眼;ROCK-1 mRNA水平则显著降低。结论:高剂量大黄酚能有效降低青光眼大鼠的眼内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 PERK 蛋白磷酸化以调控PERK/ROCK信号转导而发挥其保护作用。
作者:胡浩;江灵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细胞吞噬功能与 MERTK 受体及其下游信号通路Ras-MEK-MLCK-肌球蛋白的关系。方法:用视细胞外节膜盘( rod outer segments,ROS)于37℃孵育离体培养的3~5代C57小鼠RPE细胞,在孵育0、30、60、120、180、240 min终止吞噬反应。双重荧光标记法检测RPE细胞吞噬动力学;以MERTK及Ras抗体、磷酸化MEK及MLCK抗体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不同孵育时间(30、60、120、180 min ) MERTK、Ras、MEK 及 MLCK的激活状态;以瞬时转染质粒方法抑制Ras及MERTK基因表达后,再次以 Western-Blot 方法检测对应时间MERTK-Ras通路激活状态及吞噬功能的变化。结果:C57小鼠RPE细胞吞入ROS发生在孵育30min,并在3h达到饱和。在吞噬过程中,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 RPE细胞MERTK、Ras、MEK和MLCK的蛋白表达水平不断增多(与对照组相比,P<0.05)。 Ras及MERTK干扰后的RPE细胞与ROS共孵育(30、60、120、180min)的全过程中,MERTK、Ras、MEK 和 MLCK 的蛋白表达及 ROS 的吞入数量始终维持较低水平,仅在孵育180 min 见到少量ROS吞入;与未转染 RPE 细胞相比, siRas-RPE 细胞及siMERTK-RPE细胞与ROS共孵育120、180min时,MERTK、Ras、MEK及MLCK的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Ras-MEK-MLCK-肌球蛋白通路是鼠RPE细胞吞噬过程中MERTK受体激活的下游信号通路。
作者:孙昱昭;张若霜;谷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辅以封闭球结膜与Tenon囊间隙的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0例128眼实施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辅以术中封闭球结膜与Tenon囊之间间隙,观察术后角膜上皮修复及翼状胬肉复发等情况。结果:随访观察术后12,24 mo 胬肉的复发率分别为2.3%,3.9%,角膜上皮恢复时间为2~3d,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辅以封闭球结膜与Tenon囊间隙治疗翼状胬肉疗效可靠,该手术取材方便、术后恢复快、炎症反应轻、复发率低、泪阜形态及位置恢复正常,是治疗翼状胬肉比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杨建华;许淑平;卢雪梅;徐彩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务工人员使用智能手机导致的视屏终端( VDT)综合征的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01/10对东莞市塘厦镇10间工厂的务工人员进行系统抽样,所有受检人均被要求完成VDT问卷调查、调节幅度测定、泪膜破裂时间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分泌功能测定等检查,结果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入组469例,其中男246例,女223例,诊断为视屏终端综合征384例,其中男206例,女178例,患病率为81.9%。40~<50岁组和50~<60岁组人群中不同性别VDT综合征患者患病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年龄段组别不同性别VDT综合征患者患病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VDT综合征患者认为观看视频是智能手机重要的用途,首选者占181例(43.1%);非VDT综合征患者认为微信、QQ等社交通讯为智能手机重要用途,首选者占33例(38.8%)。 VDT综合征患者的视疲劳发生率为83.9%(322/384),其中196例(60.9%)出现调节幅度下降。267例VDT综合征患者出现干眼症,发生率为69.5%。卧床观看智能手机这一习惯,对VDT综合征患者与非VDT综合征患者来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小说阅读、观看视频、昏暗及摇晃空间中观看手机、日常运动量、观看中的休息间隙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日常运动和休息间隔为VDT综合征患病的保护因素,其他4者均为VDT综合征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务工人员VDT综合征发病的主要因素是使用手机阅读小说、观看视频、环境昏暗、空间摇晃、休息间隙不足和日常运动量少。改掉不良的智能手机使用习惯、多做运动、增加休息间隙、滋润眼表有望能防治VDT综合征。
作者:伍雪芬;许福荣;陈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眼内炎是眼科术后为严重的并发症,结膜囊消毒是目前公认的能有效减少眼内炎发生的重要措施。目前已应用临床或在研究的结膜囊消毒剂主要有:汞剂、庆大霉素、聚维酮碘、酸性电解质水。各类消毒剂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消毒杀菌作用。目前临床应用为广泛的结膜囊消毒剂是聚维酮碘,汞剂及庆大霉素因其对环境的污染、易产生耐药菌、局部副反应重等原因现已鲜少使用于临床。酸性电解质水目前亦尚未使用于临床。随着眼科手术的普及及发展,眼科医师对患者术后眼部舒适度也越来越关注,未来结膜囊消毒剂的研究与应用将不断更新发展。
作者:罗燕飞;周希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手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而为临床白内障治疗提供更优选择。方法: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本次收治的98例98眼单纯性老年白内障患者分组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9例49眼。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各时间段视力和角膜平均散光值、平均手术时间、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 mo角膜散光值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段视力和角膜散光值明显优于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不同时间段平均视力及角膜散光值、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晶状体核硬度为Ⅰ~Ⅲ级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晶状体核硬度为Ⅳ~Ⅴ级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超声乳化手术来说,临床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效果与其相当,但临床需根据白内障患者核硬度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手术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于新华;于佳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对伴有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无并发症伴有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0例50眼,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3mo,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术后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前房角。各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术前及术后3mo的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前房角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 mo的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76, P=0.001);术后3 mo 的眼压为15.63±3.11mmHg,较术前(45.12±5.30mmHg)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7,P=0.000);术后3mo的前房深度为3.57±0.02mm,较术前(1.43±0.25mm)明显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6,P=0.001);术前、术后前房角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32,P=0.000;Z=-2.432,P=0.016;Z=-4.379,P=0.000;Z=-4.538, P=0.000)。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够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杨旭;龙波;刘灵琳;苟文军;刘思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分析VisuMax飞秒激光微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等效球镜-3.00~-9.00D)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我院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共84例168眼分为两组:Ⅰ组为接受SMILE手术的患者42例84眼;Ⅱ组为接受准分子激光LASIK手术的患者42例84眼。两组患者术前近视度数在-3.00~-8.00D,散光-0.25~-2.00D。术后跟踪随访6mo,分别对术前、术后1、3、6mo 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 )、等效球镜( spherical equivalent, SE)、高阶像差( higher order aberration, HOA)、对比敏感度( contrast sensitivity, CS)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手术进行顺利,术中和术后均无危害视力的并发症发生。术后Ⅰ组UCVA好于Ⅱ组,且SE低于Ⅱ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Ⅱ组球差高于Ⅰ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低、中、高频率空间点对比敏感度较术前相比均下降(P<0.05);3、6mo对比敏感度均有所恢复。结论:SMILE 手术能够有效矫正中高度近视和散光,与LASIK手术相比术后视力较好、屈光度更稳定、球差增加较少、在对比敏感度的恢复及提高视觉质量方面优于LASIK手术,但需加大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做远期观察。
作者:邢星;李世洋;赵爱红;刘雪雁;裴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综合性视觉功能指数与跌倒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9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前患者作为受试者,使用综合性视觉功能指数( visual-functioning index, VF-7)问卷法评估受试者的综合性视觉功能。根据其结果进行分组,比较组间的跌倒影响因素差异性,包括视力、平衡功能、移动功能、认知及抑郁状态、对跌倒的担心等。结果:其中VF-7得分较低组的受试者,其年龄通常较大,有抑郁倾向,以及更担心跌倒;得分较低组的受试者视力、平衡功能和移动功能也较差。结论:不同水平的综合性视觉功能指数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老年患者,其跌倒影响因素,包括视力、平衡功能、移动功能之间有显著的差异。综合性视觉功能指数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自评检查方式,可以用作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跌倒风险监测。
作者:黄美娜;陈浙一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与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 sub-Br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术后干眼及泪膜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09在我院接受近视手术患者220例440眼。其中126例252眼为飞秒LASIK组,94例188眼为SBK组,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1wk,1、3、6mo的角膜荧光素染色( fluorescence staining,FL)、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的变化。结果:飞秒LASIK组和SBK组术后1 wk和1 mo荧光素染色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和6m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和1mo BUT,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mo和6m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wk、1 mo和3 mo Schirmer Ⅰ试验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LASIK和SBK术后患者早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干眼,但飞秒LASIK术后的泪膜功能恢复较SBK快。
作者:关念;杨维;胡志广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黄斑部视网膜前出血会引起突发而又严重的视力下降。部分患者出血虽可吸收,但耗时较长,且其代谢产物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视力损害。玻璃体切除手术可以有效清除积血,恢复视力,但潜在的并发症和高医疗成本限制了手术应用。目前以快速恢复视力的非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方法重新受到关注。本文将就非手术治疗黄斑前视网膜出血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作者:段文黎;王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对比观察先天性下睑倒睫分层缝合法与常规缝合法的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方法:将2014-06/2015-01在我院就诊的69例138眼先天性下睑倒睫患者均接受皮肤轮匝肌切除术,按切口缝合法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35例70眼,对照组34例68眼),观察组分层缝合法,对照组行常规缝合法,两组患者均随访6mo,术后1wk,1、6mo对患者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wk,1、6mo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均为98.57%,外观满意度分别为68.12%、97.10%、98.5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均为98.53%,外观满意度分别为14.93%、56.72%、88.06%。两组治疗有效率术后1wk,1、6mo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满意度在术后1wk,1、6mo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有效患者满意度在术后1 mo即达稳定,对照组有效患者满意度在术后随访中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先天性下睑倒睫缝合法中,分层缝合术式在治愈倒睫的同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早期满意度。
作者:黎冬平;王育红;涂惠芳;焦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和比较2.2、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和眼表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05/2014-05来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每组各45例45眼。 A组患者为微切口组,行2.2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B组为小切口组,行常规3.0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DES( dry eye symptom)评分、BUT( break-up time )、 S Ⅰ t ( Schirmer’s Ⅰ test )和 CFS ( 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评分,比较各项结果对患者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术后10、20、30d,两组患者的DE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DES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501、-10.070、-7.961,均P<0.05);两组患者的BUT均低于术前,且B组的BUT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110、4.477、4.331,均P<0.05);两组患者的SⅠt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SⅠt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288、-4.012、-3.277,均 P<0.05);两组患者的CF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CFS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672、-5.851、-4.677,均P<0.05)。术后90d,A组患者的DES评分、BUT、SⅠt和CF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t=1.290、0.606、0.559、0.178,均P>0.05);B组患者的DES评分、BUT、SⅠt和CF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t=7.321、4.071、3.620、4.214,均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大小对术后眼表和泪膜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切口小的能有效降低手术对患者眼表所造成的损伤,且术后早期对泪膜和眼表的影响比较小。
作者:李科;林再雄;李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6(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6)对过氧化氢( hydrogen peroxide,H2 O2)作用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株ARPE-19细胞的细胞形态、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 ARPE-19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75μmol/L H2 O2及150ng/mL BMP-6、75μmol/L H2 O2+150 ng/mL BMP-6环境中培养3、6、9、12 h后, 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及凋亡变化。结果:H2 O2作用组的细胞活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步降低;而BMP-6+H2 O2组的细胞活性则较H2 O2组高,在3h及6h时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形态观察发现:H2 O2培养6h后,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发生脱落,而添加 BMP-6后细胞脱落及凋亡均要明显减少。结论:BMP-6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护视网膜色素上皮受到氧化应激的损伤。
作者:陈丽;刘明;刘勇;张德秀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P-VEP )、视野、眼底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对视神经炎患者检查的可靠性。方法:对75例103眼视神经炎患者应用眼科电生理仪、视野、眼底照相和OCT,根据P-VEP、眼底照相及OCT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选取75例103眼中获取阳性 VEP 图像78眼(75.7%),VEP未见明显异常25眼(24.3%);眼底照相成功获取阳性图像89眼(86.4%),未见明显异常14眼(13.6%);视野成功获取阳性图像85眼(82.5%),未见明显异常18眼(17.5%);OCT 获取阳性图像97眼(94.2%),未见明显异常6眼(5.8%)。结论:视觉诱发电位、视野、眼底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图像结果对视神经炎患者的视功能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作者:陈炜;房传凯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