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华;许淑平;卢雪梅;徐彩凤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6(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6)对过氧化氢( hydrogen peroxide,H2 O2)作用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株ARPE-19细胞的细胞形态、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 ARPE-19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75μmol/L H2 O2及150ng/mL BMP-6、75μmol/L H2 O2+150 ng/mL BMP-6环境中培养3、6、9、12 h后, 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及凋亡变化。结果:H2 O2作用组的细胞活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步降低;而BMP-6+H2 O2组的细胞活性则较H2 O2组高,在3h及6h时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形态观察发现:H2 O2培养6h后,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发生脱落,而添加 BMP-6后细胞脱落及凋亡均要明显减少。结论:BMP-6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护视网膜色素上皮受到氧化应激的损伤。
作者:陈丽;刘明;刘勇;张德秀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患者立体视觉的影响,从视觉高形式的角度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implantable contact lens, ICL )植入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分析2014-01/12于我院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46例92眼,年龄26.13±3.37(19~32)岁,其中男20例(43%),女26例(57%),对这些患者分别进行行术前、术后立体视觉分析。结果:术前患者双眼(92眼)等效球镜10.02±2.71D,术后等效球镜-0.02±0.25D,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14.062, P=0.000)。术前近立体视盲患者6例,余患者近立体视为637.50±462.08arcsec,术后无患者近立体视盲,近立体视为126.09±165.78arcsec,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5.725,P=0.000);术前远立体视盲患者共12例,余患者远立体视为400.59±257.00arcsec,术后远立体视盲患者共2例,余患者远立体视为152.73±111.65arcsec,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4.976,P=0.000)。结论: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可使高度近视患者双眼屈光状态变为正视从而获得清晰视觉,并有效改善其立体视觉。
作者:申笛;姬菁文;梁厚成;马挺;龙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2.2mm与2.8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疗效。方法:选择2014-07/2015-03我院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62例362眼,随机分成2.2 mm组(211例211眼)和2.8mm组(151例151眼)。术前记录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和角膜内皮计数结果。术中记录超声能量、超声乳化时间。术后记录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内皮计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及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术后1wk时2.2mm组裸眼视力较2.8mm组提高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mm组患者在术后1wk角膜散光小于2.8mm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计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使用的超声能量及超声乳化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裸眼视力好、SIA小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作者:单武强;雷新平;唐艳;高丽娜;任勇刚;赵鑫;李文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检测西安地区汉族中青年人群的基础泪液分泌量,以及他们在4300 m高海拔地区居住1 mo后的基础泪液分泌量;为平原地区转战高海拔地区中青年人群干眼症的发生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正常志愿者43例86眼进行Schirmer试验,将泪液检测试纸悬挂于双眼中外1/3,5min后记录滤纸变色长度;随后在高海拔地区在正常志愿者居住1 mo后双眼进行同样检查。结果:西安地区汉族正常中青年人群双眼基础泪液分泌量14.21±3.32mm;进入高原居住1mo后基础泪液分泌量为20.10±6.62mm,与平原比较显著增加。结论:西安地区正常中青年人群与其他地方比较双眼泪液分泌量有显著差异;高海拔地区居住1 mo后与平原地区比较泪液基础分泌量有显著差异。
作者:马建洲;马丽娜;闫小琳;孙亚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注射用丝裂霉素C ( MMC )应用于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07/2015-06确诊为慢性泪囊炎的患者297例328眼,其中单眼266例,双眼3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66例166眼,对照组162例162眼(如为双眼患病者,1眼纳入治疗组,1眼纳入对照组),均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联合鼻泪管引流支架置入的手术方式,治疗组局部应用0.2mg/mL 丝裂霉素 C,对照组则不使用;术后随访3~36mo,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166眼,治愈121眼,好转37眼,无效8眼,总有效率95.18%;对照组162眼,治愈103眼,好转36眼,无效23眼,总有效率85.80%;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裂霉素C应用于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组织损伤小,能有效减少术后造孔处瘢痕粘连及肉芽组织增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丘韶琼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屈光状态,了解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回顾2012-01/2013-12在我院小儿眼科与斜弱视专科确诊为屈光不正性弱视,并进行集中综合训练的弱视儿童708例1416眼,对其屈光状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弱视儿童708例1416眼中,远视190眼(13.42%),远视散光612眼(43.22%),近视18眼(1.27%),近视散光134眼(9.46%),混合散光462眼(32.63%)。不同年龄组的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引起的弱视大多为轻到中度弱视(1276眼,90.11%),重度弱视以远视性散光为主(82眼,5.79%),散光以顺规性为多(1046眼,86.59%)。结论:远视性屈光不正及混合散光为造成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主要类型,弱视程度与屈光状态、散光轴向有关。
作者:黄菊芬;戴艳红;陈晓斌;李玉翠;李学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综合性视觉功能指数与跌倒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9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前患者作为受试者,使用综合性视觉功能指数( visual-functioning index, VF-7)问卷法评估受试者的综合性视觉功能。根据其结果进行分组,比较组间的跌倒影响因素差异性,包括视力、平衡功能、移动功能、认知及抑郁状态、对跌倒的担心等。结果:其中VF-7得分较低组的受试者,其年龄通常较大,有抑郁倾向,以及更担心跌倒;得分较低组的受试者视力、平衡功能和移动功能也较差。结论:不同水平的综合性视觉功能指数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老年患者,其跌倒影响因素,包括视力、平衡功能、移动功能之间有显著的差异。综合性视觉功能指数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自评检查方式,可以用作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跌倒风险监测。
作者:黄美娜;陈浙一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并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0例。根据患者意愿及临床症状选择治疗方案,并根据治疗方案将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蓝光滤过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IOL)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复合式的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视力为0.71±0.17,眼内压为9.98±3.23 mmHg。对照组治疗后视力为0.46±0.16,眼内压为14.1±3.83mmHg。观察组视力(t=6.77)和眼内压(t=5.21)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所有患者经过处理后恢复良好,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明显,且并未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汪丰;叶汉元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方法:选取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96例96眼,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48眼,使其有可比性。 A组患者角膜切口选择右眼在颞上、左眼在鼻上。 B组角膜切口根据曲率检查选择在角膜大子午线轴向。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mo时A组患者角膜散光度分别为4.03±0.41、3.72±0.35D,B组分别为2.96±0.38、1.29±0.15D,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且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两组患者散光度均与术前差别不大,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散光轴向均以逆规为常见,术后1 wk顺规性散光增多,明显多于术前,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1、3mo顺规性散光逐渐减少,逆规性散光逐渐增加,接近术前。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角膜散光轴向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透明角膜切口选择在角膜大散光子午线方向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早期散光度数,但是对于远期角膜散光影响不大,而且对患者视力影响不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该方式制作角膜切口,但是考虑到手术复杂性提高,意义不大。
作者:王华敏;赵艳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眼内炎是眼科术后为严重的并发症,结膜囊消毒是目前公认的能有效减少眼内炎发生的重要措施。目前已应用临床或在研究的结膜囊消毒剂主要有:汞剂、庆大霉素、聚维酮碘、酸性电解质水。各类消毒剂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消毒杀菌作用。目前临床应用为广泛的结膜囊消毒剂是聚维酮碘,汞剂及庆大霉素因其对环境的污染、易产生耐药菌、局部副反应重等原因现已鲜少使用于临床。酸性电解质水目前亦尚未使用于临床。随着眼科手术的普及及发展,眼科医师对患者术后眼部舒适度也越来越关注,未来结膜囊消毒剂的研究与应用将不断更新发展。
作者:罗燕飞;周希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对伴有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无并发症伴有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0例50眼,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3mo,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术后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前房角。各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术前及术后3mo的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前房角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 mo的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76, P=0.001);术后3 mo 的眼压为15.63±3.11mmHg,较术前(45.12±5.30mmHg)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7,P=0.000);术后3mo的前房深度为3.57±0.02mm,较术前(1.43±0.25mm)明显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6,P=0.001);术前、术后前房角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32,P=0.000;Z=-2.432,P=0.016;Z=-4.379,P=0.000;Z=-4.538, P=0.000)。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够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杨旭;龙波;刘灵琳;苟文军;刘思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手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而为临床白内障治疗提供更优选择。方法: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本次收治的98例98眼单纯性老年白内障患者分组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9例49眼。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各时间段视力和角膜平均散光值、平均手术时间、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 mo角膜散光值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段视力和角膜散光值明显优于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不同时间段平均视力及角膜散光值、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晶状体核硬度为Ⅰ~Ⅲ级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晶状体核硬度为Ⅳ~Ⅴ级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超声乳化手术来说,临床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效果与其相当,但临床需根据白内障患者核硬度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手术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于新华;于佳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调查使用激光房水闪光细胞仪评测肝素表面修饰的和无肝素表面修饰的可折叠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对前房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研究组22例22眼被植入肝素表面修饰的可折叠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对照组21例21眼被植入无肝素表面修饰的的可折叠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分别在术后1、7和28d,使用激光房水闪光细胞仪检测其前房房水细胞密度和闪光数值。结果:在术后1,7d,肝素表面修饰的可折叠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组的患者前房房水的细胞密度数值和闪光数值显著低于无肝素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组患者的检测数值。在术后28d,两者间细胞密度数值和闪光数值无明显差别。结论:肝素表面修饰的可折叠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与无肝素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相比,可以降低白内障术后早期炎症反应。激光房水闪光细胞仪可以安全、客观地评测前房炎症反应。
作者:刘涛;胡爱华;胡庆军;尚荣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ICL/TICL )矫治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2010-10/2014-06在我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60例310眼,分析其裸眼视力( UCVA)、佳矫正视力( BCVA)、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计数等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视力和屈光度显著改善且稳定。术后 UCVA>0.8的有86%,BCVA未见下降,11%比术前提高1行,68%比术前提高≥2行;96%眼的实际屈光度数稳定在预期的±1.00D。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ICL)植入术后1h有14眼眼压升高,均未超过28mmHg,术中晶状体损失1眼行透明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有晶状体眼后房型环曲面人工晶状体( TICL )旋转1眼,术后视网膜脱离3眼,黄斑出血1眼。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可预测性高,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其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于妍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与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 sub-Br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术后干眼及泪膜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09在我院接受近视手术患者220例440眼。其中126例252眼为飞秒LASIK组,94例188眼为SBK组,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1wk,1、3、6mo的角膜荧光素染色( fluorescence staining,FL)、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的变化。结果:飞秒LASIK组和SBK组术后1 wk和1 mo荧光素染色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和6m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和1mo BUT,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mo和6m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wk、1 mo和3 mo Schirmer Ⅰ试验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LASIK和SBK术后患者早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干眼,但飞秒LASIK术后的泪膜功能恢复较SBK快。
作者:关念;杨维;胡志广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低倍镜补偿景深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69例1258眼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的情况,其中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者共计247例432眼;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者共计622例826眼,对患者的术后视力、角膜内皮计数、角膜水肿情况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mo 视力恢复情况和术后1d 角膜水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角膜内皮计数损失,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组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组略好(P<0.05)。结论:基层医院手术显微镜景深不够清晰的情况下,仍可采用低倍镜补偿景深开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作者:李建超;彭清华;谭涵宇;王运;谢文军;小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与长期改变。方法:选取我院2010-01/2015-06期间收治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360例为病变组,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400例为对照组。统计患者临床资料,并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性别比例、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动脉硬化史、视盘面积、视杯面积、盘沿面积、杯/盘面积比、水平杯盘比、垂直杯盘比、空腹血糖( FBG)和甘油三酯(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动脉硬化史、视盘面积、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水平杯盘比、垂直杯盘比、FBG和TG是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例组发病6、12、18 mo的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和全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不同病程患者之间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动脉硬化史、视盘面积、视杯面积、杯/盘面积比、水平杯盘比、垂直杯盘比、FBG和TG是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远期RNFL损害可能无进一步加重。
作者:崔迎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大黄酚对慢性青光眼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极电凝器电凝巩膜表面3组静脉,建立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分为3组。一组为高眼压模型组,一组为大黄酚低剂量组(25 mg/kg ),一组为大黄酚高剂量组(50mg/kg),每组各15只,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正常对照眼。连续给药6 wk 后处死大鼠并摘取眼球, PCR 和Western-blot检测PERK和ROCK-1在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大黄酚高、低剂量组能有效降低大鼠眼内压,与模型眼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正常对照视网膜p-PERK蛋白水平表达比较低,青光眼模型组表达显著升高,高、低剂量大黄酚使其表达增高。 ROCK-1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在青光眼模型组表达高,各治疗组均可使其表达下降,以高剂量组下降显著。 RT-PCR 结果表明,高剂量组大鼠视网膜PERK mRNA水平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眼;ROCK-1 mRNA水平则显著降低。结论:高剂量大黄酚能有效降低青光眼大鼠的眼内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 PERK 蛋白磷酸化以调控PERK/ROCK信号转导而发挥其保护作用。
作者:胡浩;江灵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并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05/2015-05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疾病患者120例120眼,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60眼。两组患者在术前均进行超声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眼底照相、眼压检查等一系列眼部检查。两组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注射雷珠单抗,对照组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1.7%。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眼压为14.96±3.53mmHg,LogMAR BCVA为0.82±0.21。对照组术后眼压为15.04±3.84mmHg,LogMAR BCVA为1.05±0.22。两组患者治疗后眼压无统计学意义( P>0.05), LogMAR BCVA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更加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马云成;骆晓琴;丁汝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普拉洛芬和玻璃酸钠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干眼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5-01干眼症患者106例进行试验观察,并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加上单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和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干眼症评分与荧光素染色的评分、泪液分泌试验以及观察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3%(50/53)、84.9%(45/53);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干眼症评分为3.24±0.52、0.32±0.06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干眼症评分为3.26±0.48、0.75±0.24分;观察组治疗前后的泪膜破裂时间为5.67±3.052、12.95±2.865s,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泪膜破裂时间为6.23±2.985、9.85±2.714s,两组患者在各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普拉洛芬和玻璃酸钠在治疗干眼症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保水性,改善患者的干眼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侯红超;陈凤霞;苏小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