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妍娉
目的::分析并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05/2015-05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疾病患者120例120眼,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60眼。两组患者在术前均进行超声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眼底照相、眼压检查等一系列眼部检查。两组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注射雷珠单抗,对照组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1.7%。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眼压为14.96±3.53mmHg,LogMAR BCVA为0.82±0.21。对照组术后眼压为15.04±3.84mmHg,LogMAR BCVA为1.05±0.22。两组患者治疗后眼压无统计学意义( P>0.05), LogMAR BCVA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更加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马云成;骆晓琴;丁汝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1/2015-01在我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21例160眼,分为正常对照组40例50眼和糖尿病组81例110眼,其中糖尿病组分为低HbA1 c组( HbA1 c≤7.0%)和高HbA1 c组( HbA1 c>7.0%)。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OCT )于白内障摘除术前、术后1 mo进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总容积的检查。分析 HbA1 c值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白内障术前、术后1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糖尿病组的厚。低 HbA1 c 组与高 HbA1 c 组术前、术后1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区总容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HbA1 c组术前、术后1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比正常组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bA1c 与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r=0.254,P<0.01)、术前黄斑区容积(r=0.276,P<0.01)、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r=0.349,P<0.01)、术后黄斑总容积呈正相关(r=0.286,P<0.01)。结论:HbA1 c与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术前HbA1 c高于7.0%的白内障患者,应积极随访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时干预,保护患者视功能。
作者:钱锦;忽俊;朱蓓菁;陆豪;唐建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光是视觉信号产生的基础。不良的光照现象对眼屈光状态的发育有重要影响。随着近视眼的低龄化发病趋势,视觉环境中光的因素已经成为近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光照强度、频率、周期节律变化以及不同光波长均与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就光照的上述基本属性参数与近视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赵宏伟;黄一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和比较2.2、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和眼表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05/2014-05来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每组各45例45眼。 A组患者为微切口组,行2.2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B组为小切口组,行常规3.0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DES( dry eye symptom)评分、BUT( break-up time )、 S Ⅰ t ( Schirmer’s Ⅰ test )和 CFS ( 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评分,比较各项结果对患者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术后10、20、30d,两组患者的DE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DES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501、-10.070、-7.961,均P<0.05);两组患者的BUT均低于术前,且B组的BUT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110、4.477、4.331,均P<0.05);两组患者的SⅠt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SⅠt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288、-4.012、-3.277,均 P<0.05);两组患者的CF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CFS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672、-5.851、-4.677,均P<0.05)。术后90d,A组患者的DES评分、BUT、SⅠt和CF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t=1.290、0.606、0.559、0.178,均P>0.05);B组患者的DES评分、BUT、SⅠt和CF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t=7.321、4.071、3.620、4.214,均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大小对术后眼表和泪膜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切口小的能有效降低手术对患者眼表所造成的损伤,且术后早期对泪膜和眼表的影响比较小。
作者:李科;林再雄;李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与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 sub-Br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术后干眼及泪膜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09在我院接受近视手术患者220例440眼。其中126例252眼为飞秒LASIK组,94例188眼为SBK组,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1wk,1、3、6mo的角膜荧光素染色( fluorescence staining,FL)、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的变化。结果:飞秒LASIK组和SBK组术后1 wk和1 mo荧光素染色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和6m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和1mo BUT,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mo和6m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wk、1 mo和3 mo Schirmer Ⅰ试验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LASIK和SBK术后患者早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干眼,但飞秒LASIK术后的泪膜功能恢复较SBK快。
作者:关念;杨维;胡志广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6(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6)对过氧化氢( hydrogen peroxide,H2 O2)作用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株ARPE-19细胞的细胞形态、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 ARPE-19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75μmol/L H2 O2及150ng/mL BMP-6、75μmol/L H2 O2+150 ng/mL BMP-6环境中培养3、6、9、12 h后, 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及凋亡变化。结果:H2 O2作用组的细胞活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步降低;而BMP-6+H2 O2组的细胞活性则较H2 O2组高,在3h及6h时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形态观察发现:H2 O2培养6h后,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发生脱落,而添加 BMP-6后细胞脱落及凋亡均要明显减少。结论:BMP-6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护视网膜色素上皮受到氧化应激的损伤。
作者:陈丽;刘明;刘勇;张德秀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务工人员使用智能手机导致的视屏终端( VDT)综合征的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01/10对东莞市塘厦镇10间工厂的务工人员进行系统抽样,所有受检人均被要求完成VDT问卷调查、调节幅度测定、泪膜破裂时间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分泌功能测定等检查,结果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入组469例,其中男246例,女223例,诊断为视屏终端综合征384例,其中男206例,女178例,患病率为81.9%。40~<50岁组和50~<60岁组人群中不同性别VDT综合征患者患病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年龄段组别不同性别VDT综合征患者患病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VDT综合征患者认为观看视频是智能手机重要的用途,首选者占181例(43.1%);非VDT综合征患者认为微信、QQ等社交通讯为智能手机重要用途,首选者占33例(38.8%)。 VDT综合征患者的视疲劳发生率为83.9%(322/384),其中196例(60.9%)出现调节幅度下降。267例VDT综合征患者出现干眼症,发生率为69.5%。卧床观看智能手机这一习惯,对VDT综合征患者与非VDT综合征患者来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小说阅读、观看视频、昏暗及摇晃空间中观看手机、日常运动量、观看中的休息间隙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日常运动和休息间隔为VDT综合征患病的保护因素,其他4者均为VDT综合征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务工人员VDT综合征发病的主要因素是使用手机阅读小说、观看视频、环境昏暗、空间摇晃、休息间隙不足和日常运动量少。改掉不良的智能手机使用习惯、多做运动、增加休息间隙、滋润眼表有望能防治VDT综合征。
作者:伍雪芬;许福荣;陈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α) mRNA的RNA干扰抑制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的效果。方法:选择PDGFR-α shRNA/lip2000比值1∶1、1∶2、1∶3(其中PDGFR-α shRNA分别为2μg、3μg和4μg)制备复合物转染至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HRPE)中,24h后分别取0.1mL注射到家兔玻璃体腔。选取健康成年有色家兔40只随机分为平衡盐溶液(balanced salt solution, BSS)组(N组),含lipofectamineTM2000的HRPE细胞稀释液组( A组),取佳转染效率的1.0、1.5与2.0μmol/L含PDGF-α受体的shRNA及lipofectamineTM2000的HRPE细胞稀释液组( B、C和D组),每组8眼,右眼为实验眼。间接眼底镜观察PVR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切片着色情况观察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眼底改变。结果:PDGFR-α shRNA/lip2000比值1∶2时,HRPE细胞佳转染效率;B组、C组和D组PVR程度、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DGFR-α浓度低于A组,D组比B组和C组更低。结论:PDGF-α受体mRNA的RNA干扰对实验性PVR形成有抑制作用。
作者:孟竹;彭燕一;秦贤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黄斑部视网膜前出血会引起突发而又严重的视力下降。部分患者出血虽可吸收,但耗时较长,且其代谢产物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视力损害。玻璃体切除手术可以有效清除积血,恢复视力,但潜在的并发症和高医疗成本限制了手术应用。目前以快速恢复视力的非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方法重新受到关注。本文将就非手术治疗黄斑前视网膜出血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作者:段文黎;王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并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0例。根据患者意愿及临床症状选择治疗方案,并根据治疗方案将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蓝光滤过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IOL)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复合式的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视力为0.71±0.17,眼内压为9.98±3.23 mmHg。对照组治疗后视力为0.46±0.16,眼内压为14.1±3.83mmHg。观察组视力(t=6.77)和眼内压(t=5.21)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所有患者经过处理后恢复良好,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明显,且并未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汪丰;叶汉元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一种难治性青光眼,其病因主要由各类眼病造成视网膜缺血缺氧,导致VEGF生成增多有关。近年来,抗VEGF药作为NVG治疗方法之一,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为NVG治疗开辟了新道路。随着抗 VEGF 药物在眼科的广泛应用, NVG的治疗已进入了新的领域。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抗VFGF药物在NVG治疗中的应用加以综述,旨在为NVG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作者:楚启萌;具尔提·阿不都卡地尔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是一种含有21个氨基酸的血管活性肽,它是目前被认为的强的缩血管物质。它不仅具有强大的收缩血管的作用,还可以促进炎症的产生。它除了对心血管、泌尿、呼吸、消化、神经、生殖、内分泌等系统中起作用外,对眼科的各种致盲性疾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内皮素-1在眼部中主要分布在脉络膜中,它对白内障的发展、青光眼眼压的升高及视神经的损害有一定联系。内皮素-1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微血管稳态的维持及病情的诊断有一定作用;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它的浓度的高低与病变程度相吻合,对病情的判断和预后评估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随着内皮素-1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眼科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将大有裨益。
作者:熊帅;曹霞;马林昆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检测西安地区汉族中青年人群的基础泪液分泌量,以及他们在4300 m高海拔地区居住1 mo后的基础泪液分泌量;为平原地区转战高海拔地区中青年人群干眼症的发生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正常志愿者43例86眼进行Schirmer试验,将泪液检测试纸悬挂于双眼中外1/3,5min后记录滤纸变色长度;随后在高海拔地区在正常志愿者居住1 mo后双眼进行同样检查。结果:西安地区汉族正常中青年人群双眼基础泪液分泌量14.21±3.32mm;进入高原居住1mo后基础泪液分泌量为20.10±6.62mm,与平原比较显著增加。结论:西安地区正常中青年人群与其他地方比较双眼泪液分泌量有显著差异;高海拔地区居住1 mo后与平原地区比较泪液基础分泌量有显著差异。
作者:马建洲;马丽娜;闫小琳;孙亚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Resight非接触式广角镜与传统角膜接触镜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眼前后节联合手术后眼表的差异性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12在新疆自治区中医院眼科住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96例96眼,其中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23 G玻璃体切割术辅助Resight非接触式广角镜48例48眼设为试验组,对照组48例48眼为采用传统角膜接触镜,余均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病程均匹配。观察术前、术后第1、7、30 d的角膜厚度( corneal thickness,CT)、基础泪液分泌量( Schirmer’s 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 breaking-up time, BUT )、角膜荧光染色( 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CFS)。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个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 CT 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48.355,P=0.000;F组别=27.196,P=0.000),其中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厚度均明显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 SⅠt 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71.094,P=0.000),其中两组术后1、7d S I t值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 S I t值均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两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BUT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843.122,P=0.000;F组别=24.664,P=0.000),其中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BUT值均缩短,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个组术眼CFS值不同组间和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312.093, P=0.000;F组别=16.232,P=0.000),其中,两个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CFS值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Resight非接触式广角镜在PDR患者眼前后节联合手术后对眼表影响小,术后干眼症状较轻。
作者:辛文剑;高云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的分布,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5-07在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98例98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真菌性角膜炎主要由植物外伤引起,其次是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隐形眼镜的不当使用。几乎所有患者出现菌丝苔被、伪足、免疫环、卫星灶等体征,少数患者出现内皮斑和前房积脓。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病菌主要以镰刀菌属为主(73.5%),其次为曲霉属(13.2%)、念珠菌属(9.2%),其他菌属4.1%。65例65眼患者在选择5%那他霉素滴眼液后治愈,15例15眼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其余18例18眼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联合伏立康唑后13例13眼病情好转,5例5眼病情继续恶化,终3例3眼羊膜遮盖,2例2眼眼球摘除。。结论:真菌性角膜炎在荆州地区的主要流行菌种为镰刀菌。那他霉素眼液可作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真菌性角膜炎首选药物。临床医师应加强对真菌性角膜炎的了解,以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作者:田甜;田鹏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辅以封闭球结膜与Tenon囊间隙的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0例128眼实施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辅以术中封闭球结膜与Tenon囊之间间隙,观察术后角膜上皮修复及翼状胬肉复发等情况。结果:随访观察术后12,24 mo 胬肉的复发率分别为2.3%,3.9%,角膜上皮恢复时间为2~3d,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辅以封闭球结膜与Tenon囊间隙治疗翼状胬肉疗效可靠,该手术取材方便、术后恢复快、炎症反应轻、复发率低、泪阜形态及位置恢复正常,是治疗翼状胬肉比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杨建华;许淑平;卢雪梅;徐彩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泪道内窥镜了解泪道阻塞性疾病( 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diseases,LDOD)患者泪道黏膜状态及阻塞的部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6-01/2012-06-0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244例275眼泪道阻塞患者,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泪道内窥镜直视下观察泪道阻塞部位及泪道黏膜情况。结果:患者年龄9~82(平均41.3)岁;女210例230眼(83.6%),男34例45眼(16.4%);左眼102例(41.8%),右眼111例(45.5%),双眼31例(12.7%),双眼患者选取溢泪或溢脓症状严重眼行泪道内窥镜的检查。以上244例275眼患者中,上泪小管阻塞2例2眼(0.7%),下泪小管阻塞13例13眼(4.7%),泪总管阻塞19例22眼(8%),鼻泪管阻塞164例186眼(67.6%),多部位阻塞46例52眼(18.9%)。各段泪道黏膜有黏膜充血、出血、纤维膜形成、瘢痕形成等多种表现,泪小管和泪囊以黏膜充血常见,鼻泪管以纤维膜形成常见。结论:泪道内窥镜能在直视下观察泪道阻塞部位以及泪道黏膜的情况,对泪道疾病的诊断和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作者:金晶;项楠;刘荣;胡维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1%布林唑胺和0.5%噻吗洛尔联合制剂(FCBT)与0.5%阿拉可乐定( APRA)滴眼液预防接受Nd:YAG激光晶状体囊切开术患者术后眼压升高的疗效。方法: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包括90例(90眼)接受Nd:YAG激光晶状体囊切开术治疗后囊膜混浊( PCO )患者。患者术前1 h随机给予APRA ( n=45)或FCBT ( n=45)治疗。一名设盲检查者使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检查术前及术后1,2,3,24 h和7 d的眼压。眼压检查结果分为以下两类:术后眼压升高5~<10 mm Hg和眼压升高≥10 mm Hg。眼压升高<5 mm Hg认为没有临床上的显著改变。结果:APRA组和 FCBT 组术前当天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4.1±2.1 mm Hg和13.2±2.1 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随访期间,FCBT组的平均眼压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PRA组中的6名患者(13.3%)和FCBT组中的4名患者(8.9%)术后至少有一次眼压升高5~<10 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43)。眼压升高≥10 mm Hg 在 APRA 组与 FCBT 组中分别出现3眼(6.7%)和1眼(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结论:APRA和FCBT均可有效预防眼压升高且APRA足以应对常规病例。对于需要加强降低眼压的患者-如预先存在青光眼的患者(其术后眼压升高的风险更大)可选择FCBT。
作者:Erkan ?elik;Gonul Altun;Gursoy Alagoz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陈之昭教授主编的《眼科疾病的动物模型》中文版由陈大年和魏来教授翻译,将于2016年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新的关于眼病动物模型的专著,由各领域顶级专家撰写,附有国际顶尖眼科医生的评价,是连接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桥梁。书中主要描述了几种主要眼科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包括疱疹性角膜炎、白内障、青光眼、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Graves眼病和眼内肿瘤。标准的动物模型对于眼科疾病诊治的研究如药物试验非常重要,也是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该书会得到广大眼科医生、研究人员和眼科及相关学科研究生的喜爱,对于规范眼科临床和基础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陈之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激光联合新型一次性使用泪道再通管( RS型)或泪道扩张引流管(鼻泪管)治疗不同部位泪道阻塞疾病的疗效。方法:针对2011-01/2013-12我院548例657眼泪道阻塞患者,其中泪小管(含泪总管)阻塞患者236例298眼,采用KTP激光联合泪道再通管( RS型)植入术;鼻泪管阻塞患者312例359眼,采用KTP激光联合泪道扩张引流管(鼻泪管)植入术,术后坚持泪道冲洗,手术3 mo后拔除支架,以拔管后3 mo冲洗泪道情况及患者自觉溢泪情况作为评定标准。结果:泪小管(或泪总管)阻塞的患者行KTP激光联合新型RS型泪道再通管植入术,其中治愈248眼,好转33眼,无效17眼;鼻泪管阻塞的患者行KTP激光联合泪道扩张引流管植入术,其中治愈301眼,好转19眼,无效39眼。有效601眼,总有效率91.5%。结论:泪道阻塞患者治疗过程中需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针对泪道不同部位阻塞激光联合不同硅胶管植入经临床观察疗效肯定,可作为基层医院泪道阻塞患者首选治疗方式。
作者:杨旭;陈桦;吕宇;张升庆;伍超;田菁;任敏子;陈旺;邓建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