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

楚启萌;具尔提·阿不都卡地尔

关键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治疗
摘要: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一种难治性青光眼,其病因主要由各类眼病造成视网膜缺血缺氧,导致VEGF生成增多有关。近年来,抗VEGF药作为NVG治疗方法之一,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为NVG治疗开辟了新道路。随着抗 VEGF 药物在眼科的广泛应用, NVG的治疗已进入了新的领域。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抗VFGF药物在NVG治疗中的应用加以综述,旨在为NVG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Nd:YAG激光治疗玻璃体混浊的疗效

    目的::观察钕-钇铝石榴石( Nd:YAG)激光治疗玻璃体混浊的效果。方法:对符合入选要求,飞蚊症状明显,经裂隙灯前置镜联合B型超声检查明确的玻璃体混浊患者35例35眼,采用Nd:YAG激光行玻璃体内混浊灶爆破粉碎,促进其吸收,观察激光治疗前后的视觉症状、视力变化、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及B超下的改变以及治疗后的并发症。结果:患者35眼中,中、高度近视11眼。所有眼在 Nd:YAG激光治疗后2 h飞蚊症状均有改善;3眼(9%)在术后1d有效;11眼(31%)在术后7d有效;27眼(77%)在术后30 d有效;术后30 d有效率77%。2眼(6%)在术后7 d接受二次激光治疗。治疗后1、7d,低度近视与中高度近视两组患者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30d,低度近视患者疗效优于中高度近视患者(P<0.01)。全部治疗眼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Nd:YAG激光粉碎玻璃体混浊灶,促进其吸收,能明显提高视觉质量,是治疗玻璃体混浊的有效方法,同时需要注意适应证的选择以降低治疗风险。

    作者:张庆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黄斑部视网膜前出血的非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治疗

    黄斑部视网膜前出血会引起突发而又严重的视力下降。部分患者出血虽可吸收,但耗时较长,且其代谢产物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视力损害。玻璃体切除手术可以有效清除积血,恢复视力,但潜在的并发症和高医疗成本限制了手术应用。目前以快速恢复视力的非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方法重新受到关注。本文将就非手术治疗黄斑前视网膜出血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作者:段文黎;王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患者立体视觉的影响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患者立体视觉的影响,从视觉高形式的角度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implantable contact lens, ICL )植入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分析2014-01/12于我院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46例92眼,年龄26.13±3.37(19~32)岁,其中男20例(43%),女26例(57%),对这些患者分别进行行术前、术后立体视觉分析。结果:术前患者双眼(92眼)等效球镜10.02±2.71D,术后等效球镜-0.02±0.25D,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14.062, P=0.000)。术前近立体视盲患者6例,余患者近立体视为637.50±462.08arcsec,术后无患者近立体视盲,近立体视为126.09±165.78arcsec,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5.725,P=0.000);术前远立体视盲患者共12例,余患者远立体视为400.59±257.00arcsec,术后远立体视盲患者共2例,余患者远立体视为152.73±111.65arcsec,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4.976,P=0.000)。结论: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可使高度近视患者双眼屈光状态变为正视从而获得清晰视觉,并有效改善其立体视觉。

    作者:申笛;姬菁文;梁厚成;马挺;龙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泪道内窥镜在观察患者泪道黏膜及阻塞部位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泪道内窥镜了解泪道阻塞性疾病( 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diseases,LDOD)患者泪道黏膜状态及阻塞的部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6-01/2012-06-0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244例275眼泪道阻塞患者,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泪道内窥镜直视下观察泪道阻塞部位及泪道黏膜情况。结果:患者年龄9~82(平均41.3)岁;女210例230眼(83.6%),男34例45眼(16.4%);左眼102例(41.8%),右眼111例(45.5%),双眼31例(12.7%),双眼患者选取溢泪或溢脓症状严重眼行泪道内窥镜的检查。以上244例275眼患者中,上泪小管阻塞2例2眼(0.7%),下泪小管阻塞13例13眼(4.7%),泪总管阻塞19例22眼(8%),鼻泪管阻塞164例186眼(67.6%),多部位阻塞46例52眼(18.9%)。各段泪道黏膜有黏膜充血、出血、纤维膜形成、瘢痕形成等多种表现,泪小管和泪囊以黏膜充血常见,鼻泪管以纤维膜形成常见。结论:泪道内窥镜能在直视下观察泪道阻塞部位以及泪道黏膜的情况,对泪道疾病的诊断和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作者:金晶;项楠;刘荣;胡维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视神经炎相关检查对视功能评估及检出的有效性探索

    目的::评价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P-VEP )、视野、眼底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对视神经炎患者检查的可靠性。方法:对75例103眼视神经炎患者应用眼科电生理仪、视野、眼底照相和OCT,根据P-VEP、眼底照相及OCT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选取75例103眼中获取阳性 VEP 图像78眼(75.7%),VEP未见明显异常25眼(24.3%);眼底照相成功获取阳性图像89眼(86.4%),未见明显异常14眼(13.6%);视野成功获取阳性图像85眼(82.5%),未见明显异常18眼(17.5%);OCT 获取阳性图像97眼(94.2%),未见明显异常6眼(5.8%)。结论:视觉诱发电位、视野、眼底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图像结果对视神经炎患者的视功能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作者:陈炜;房传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眼科手术中结膜囊消毒剂的应用与研究

    眼内炎是眼科术后为严重的并发症,结膜囊消毒是目前公认的能有效减少眼内炎发生的重要措施。目前已应用临床或在研究的结膜囊消毒剂主要有:汞剂、庆大霉素、聚维酮碘、酸性电解质水。各类消毒剂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消毒杀菌作用。目前临床应用为广泛的结膜囊消毒剂是聚维酮碘,汞剂及庆大霉素因其对环境的污染、易产生耐药菌、局部副反应重等原因现已鲜少使用于临床。酸性电解质水目前亦尚未使用于临床。随着眼科手术的普及及发展,眼科医师对患者术后眼部舒适度也越来越关注,未来结膜囊消毒剂的研究与应用将不断更新发展。

    作者:罗燕飞;周希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激光联合不同硅胶管植入治疗不同部位泪道阻塞的疗效

    目的::观察激光联合新型一次性使用泪道再通管( RS型)或泪道扩张引流管(鼻泪管)治疗不同部位泪道阻塞疾病的疗效。方法:针对2011-01/2013-12我院548例657眼泪道阻塞患者,其中泪小管(含泪总管)阻塞患者236例298眼,采用KTP激光联合泪道再通管( RS型)植入术;鼻泪管阻塞患者312例359眼,采用KTP激光联合泪道扩张引流管(鼻泪管)植入术,术后坚持泪道冲洗,手术3 mo后拔除支架,以拔管后3 mo冲洗泪道情况及患者自觉溢泪情况作为评定标准。结果:泪小管(或泪总管)阻塞的患者行KTP激光联合新型RS型泪道再通管植入术,其中治愈248眼,好转33眼,无效17眼;鼻泪管阻塞的患者行KTP激光联合泪道扩张引流管植入术,其中治愈301眼,好转19眼,无效39眼。有效601眼,总有效率91.5%。结论:泪道阻塞患者治疗过程中需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针对泪道不同部位阻塞激光联合不同硅胶管植入经临床观察疗效肯定,可作为基层医院泪道阻塞患者首选治疗方式。

    作者:杨旭;陈桦;吕宇;张升庆;伍超;田菁;任敏子;陈旺;邓建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小鼠糖尿病视网膜病模型及促血管新生分子的表达

    目的::建立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诱导的小鼠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动物模型,并观察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及其受体(VEGFR1, VEGFR2),金属基质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2, MMP9表达的变化。方法:C57 BL/6 J小鼠连续5 d腹腔注射STZ (55 mg/kg )。末次注射后7d检测血糖浓度。糖尿病诱导成功的小鼠和正常小鼠继续饲养3~5 mo。实验结束后进行视网膜病理组织观察,并利用CD31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视网膜血管的分布情况。采用实时定量荧光 PCR 分析检测 VEGF, VEGFR1, VEGFR2, MMP2, MMP9的基因表达。结果:视网膜组织病理观察和CD31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均表明5月龄的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中血管数目明显比同月龄正常小鼠多。同时,与同月龄正常小鼠相比,5月龄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中 VEGF, VEGFR1, VEGFR2, MMP2, MMP9的基因表达也明显增加。结论:本研究表明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在5月龄时发生

    作者:余增洋;陆宾;龚陈媛;季莉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效果,以改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预后。方法:选取过敏性结膜炎患者154例158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氯雷他定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症状和体征积分进行比较,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患眼症状积分和体征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患眼眼痒、流泪、畏光、烧灼感以及异物感积分分别为1.03±0.10、0.83±0.10、0.62±0.06、0.80±0.05和1.10±0.09分,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睑结膜乳头滤泡、角膜缘改变、角膜上皮改变以及眼睑和球周组织水肿得分分别为0.95±0.08、0.63±0.05、1.32±0.13、0.67±0.06、0.72±0.06和0.55±0.0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患眼显效、总有效率分别为30.4%和68.4%;观察组分别为50.6%和86.1%,观察组患者患眼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身使用氯雷他定的基础上给予双氯芬酸钠眼液点眼,可以更好地缓解过敏性结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治疗效果,而且给药方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沈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靶向 PDGFR-α mRNA的 RNA干扰抑制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α) mRNA的RNA干扰抑制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的效果。方法:选择PDGFR-α shRNA/lip2000比值1∶1、1∶2、1∶3(其中PDGFR-α shRNA分别为2μg、3μg和4μg)制备复合物转染至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HRPE)中,24h后分别取0.1mL注射到家兔玻璃体腔。选取健康成年有色家兔40只随机分为平衡盐溶液(balanced salt solution, BSS)组(N组),含lipofectamineTM2000的HRPE细胞稀释液组( A组),取佳转染效率的1.0、1.5与2.0μmol/L含PDGF-α受体的shRNA及lipofectamineTM2000的HRPE细胞稀释液组( B、C和D组),每组8眼,右眼为实验眼。间接眼底镜观察PVR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切片着色情况观察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眼底改变。结果:PDGFR-α shRNA/lip2000比值1∶2时,HRPE细胞佳转染效率;B组、C组和D组PVR程度、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DGFR-α浓度低于A组,D组比B组和C组更低。结论:PDGF-α受体mRNA的RNA干扰对实验性PVR形成有抑制作用。

    作者:孟竹;彭燕一;秦贤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布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的分布,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5-07在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98例98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真菌性角膜炎主要由植物外伤引起,其次是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隐形眼镜的不当使用。几乎所有患者出现菌丝苔被、伪足、免疫环、卫星灶等体征,少数患者出现内皮斑和前房积脓。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病菌主要以镰刀菌属为主(73.5%),其次为曲霉属(13.2%)、念珠菌属(9.2%),其他菌属4.1%。65例65眼患者在选择5%那他霉素滴眼液后治愈,15例15眼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其余18例18眼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联合伏立康唑后13例13眼病情好转,5例5眼病情继续恶化,终3例3眼羊膜遮盖,2例2眼眼球摘除。。结论:真菌性角膜炎在荆州地区的主要流行菌种为镰刀菌。那他霉素眼液可作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真菌性角膜炎首选药物。临床医师应加强对真菌性角膜炎的了解,以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作者:田甜;田鹏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光照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

    光是视觉信号产生的基础。不良的光照现象对眼屈光状态的发育有重要影响。随着近视眼的低龄化发病趋势,视觉环境中光的因素已经成为近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光照强度、频率、周期节律变化以及不同光波长均与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就光照的上述基本属性参数与近视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赵宏伟;黄一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激光联合雷珠单抗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回顾分析对于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进行激光联合或者不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整理并分析2009-08/2015-02间我院33例66眼仅有新生血管(包括视乳头或者视网膜上)不伴有视网膜纤维增殖膜以及玻璃体积血的PDR病历及随访资料。治疗方法一: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在1 mo内分次进行完成;治疗方法二: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5 d后进行激光,1 mo内完成全视网膜光凝。随访患者治疗前、激光治疗后1、2、3wk,1、2、3mo的视力、眼压、眼底、眼B超等检查。结果:在33例66眼患者中,男16例32眼,女17例34眼,年龄23~65岁。观察在激光期间以及之后3 mo随访中,视力以及发生玻璃体积血和黄斑水肿的情况。治疗一组的患者18例36眼,治疗前视力低于0.3者10眼(28%),0.3~0.6者20眼(56%),0.8~1.0者6眼(17%)。治疗期间发生玻璃体积血22眼(61%);发生黄斑水肿或者加重10眼(28%)。治疗二组的患者15例30眼,治疗前视力低于0.3者9眼(30%),0.3~0.6者15眼(50%),0.8~1.0者6眼(20%)。发生玻璃体积血6眼(20%);发生黄斑水肿或者加重4眼(13%)。两组间治疗前视力等基本情况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后,两组间后视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激光前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PDR患者的玻璃体积血以及黄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眼内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是治疗仅有新生血管不伴有纤维增殖膜以及玻璃体积血的PDR有效手段,可减少玻璃体积血和黄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对患者视功能的损伤的同时,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邹红;黎蕾;任建萍;缪晚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表和泪膜的变化

    目的:观察和比较2.2、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和眼表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05/2014-05来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每组各45例45眼。 A组患者为微切口组,行2.2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B组为小切口组,行常规3.0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DES( dry eye symptom)评分、BUT( break-up time )、 S Ⅰ t ( Schirmer’s Ⅰ test )和 CFS ( 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评分,比较各项结果对患者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术后10、20、30d,两组患者的DE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DES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501、-10.070、-7.961,均P<0.05);两组患者的BUT均低于术前,且B组的BUT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110、4.477、4.331,均P<0.05);两组患者的SⅠt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SⅠt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288、-4.012、-3.277,均 P<0.05);两组患者的CF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CFS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672、-5.851、-4.677,均P<0.05)。术后90d,A组患者的DES评分、BUT、SⅠt和CF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t=1.290、0.606、0.559、0.178,均P>0.05);B组患者的DES评分、BUT、SⅠt和CF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t=7.321、4.071、3.620、4.214,均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大小对术后眼表和泪膜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切口小的能有效降低手术对患者眼表所造成的损伤,且术后早期对泪膜和眼表的影响比较小。

    作者:李科;林再雄;李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同轴2.2mm 与2.8mm 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疗效评价

    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2.2mm与2.8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疗效。方法:选择2014-07/2015-03我院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62例362眼,随机分成2.2 mm组(211例211眼)和2.8mm组(151例151眼)。术前记录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和角膜内皮计数结果。术中记录超声能量、超声乳化时间。术后记录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内皮计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及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术后1wk时2.2mm组裸眼视力较2.8mm组提高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mm组患者在术后1wk角膜散光小于2.8mm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计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使用的超声能量及超声乳化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裸眼视力好、SIA小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作者:单武强;雷新平;唐艳;高丽娜;任勇刚;赵鑫;李文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封闭筋膜囊间隙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辅以封闭球结膜与Tenon囊间隙的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0例128眼实施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辅以术中封闭球结膜与Tenon囊之间间隙,观察术后角膜上皮修复及翼状胬肉复发等情况。结果:随访观察术后12,24 mo 胬肉的复发率分别为2.3%,3.9%,角膜上皮恢复时间为2~3d,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辅以封闭球结膜与Tenon囊间隙治疗翼状胬肉疗效可靠,该手术取材方便、术后恢复快、炎症反应轻、复发率低、泪阜形态及位置恢复正常,是治疗翼状胬肉比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杨建华;许淑平;卢雪梅;徐彩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低倍镜补偿景深超声乳化手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对比观察

    目的:观察低倍镜补偿景深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69例1258眼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的情况,其中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者共计247例432眼;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者共计622例826眼,对患者的术后视力、角膜内皮计数、角膜水肿情况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mo 视力恢复情况和术后1d 角膜水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角膜内皮计数损失,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组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组略好(P<0.05)。结论:基层医院手术显微镜景深不够清晰的情况下,仍可采用低倍镜补偿景深开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作者:李建超;彭清华;谭涵宇;王运;谢文军;小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Bigbag和 Rayner620 H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中的应用对比

    目的::探讨Bigbag和Rayner620 H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4-01/2015-03在我院就诊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高度近视患者77例128眼,采用 Bigbag 人工晶状体39例65眼,采用Rayner620 H人工晶状体38例63眼。测量和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 mo后BCVA分布情况、实际屈光度和术前预留屈光度差值、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比较 Bigbag 组和Rayner620H组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屈光度预测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igbag组患者自觉眼前黑影飘动、后囊膜混浊及皱褶发生的例数少于Rayner620 H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Bigbag人工晶状体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高度近视患者的效果好,能减少术后不良因素的发生。

    作者:刘占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关于引起药物源性角结膜炎常见原发疾病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分析药物源性角结膜炎常见的原发疾病。方法:对确诊为药物源性角结膜炎的1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药物源性角结膜炎的原发疾病、用药种类、药物使用频率、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上皮愈合时间和患者的非矫正视力(UCVA)。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药物源性角结膜炎的常见原发疾病包括青光眼(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6例,其中2例为白内障术后)、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1例)、角膜异物剔除后角膜炎(1例)和无明确病因角膜炎/角膜溃疡(4例)。患者的用药种类为3.3±1.5种,用药频率是9±3.9次/d。16例患者出现角膜病变,而仅有3例患者出现结膜病变(其中1例患者同时出现角膜和结膜病变)。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停用原有药物,局部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或自体血清,以及低剂量类固醇眼药水。在治疗周期7±2.8d后,患者症状开始缓解。患者上皮愈合周期是21±8.8d。治疗前后患者的UCVA分别是0.15±0.13和0.43±0.27(P=0.003)。结论:病毒性角膜炎和青光眼是药物源性角结膜炎的常见原发疾病。

    作者:朱小敏;荣蓓;乔静;晏晓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先天性下睑倒睫分层缝合法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比观察先天性下睑倒睫分层缝合法与常规缝合法的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方法:将2014-06/2015-01在我院就诊的69例138眼先天性下睑倒睫患者均接受皮肤轮匝肌切除术,按切口缝合法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35例70眼,对照组34例68眼),观察组分层缝合法,对照组行常规缝合法,两组患者均随访6mo,术后1wk,1、6mo对患者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wk,1、6mo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均为98.57%,外观满意度分别为68.12%、97.10%、98.5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均为98.53%,外观满意度分别为14.93%、56.72%、88.06%。两组治疗有效率术后1wk,1、6mo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满意度在术后1wk,1、6mo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有效患者满意度在术后1 mo即达稳定,对照组有效患者满意度在术后随访中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先天性下睑倒睫缝合法中,分层缝合术式在治愈倒睫的同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早期满意度。

    作者:黎冬平;王育红;涂惠芳;焦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