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占江
眼内炎是眼科术后为严重的并发症,结膜囊消毒是目前公认的能有效减少眼内炎发生的重要措施。目前已应用临床或在研究的结膜囊消毒剂主要有:汞剂、庆大霉素、聚维酮碘、酸性电解质水。各类消毒剂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消毒杀菌作用。目前临床应用为广泛的结膜囊消毒剂是聚维酮碘,汞剂及庆大霉素因其对环境的污染、易产生耐药菌、局部副反应重等原因现已鲜少使用于临床。酸性电解质水目前亦尚未使用于临床。随着眼科手术的普及及发展,眼科医师对患者术后眼部舒适度也越来越关注,未来结膜囊消毒剂的研究与应用将不断更新发展。
作者:罗燕飞;周希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黄斑区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临床确诊为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病例患者44例44眼纳入研究,分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黄斑区激光光凝组(联合组)和单纯黄斑区激光光凝组(光凝组)。所有患者均行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非接触眼压计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联合组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05mL/0.5mg。出现黄斑水肿时,按需进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1wk,给予黄斑区激光光凝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6 mo。对比分析患眼治疗前后BCVA及CMT的变化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疗效明显,视网膜厚度降低明显,视力提高快,视力及CMT 值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力:t=5.781、7.496、7.341、7.836,均P=0.000;CMT:t=9.784、11.893、11.573、11.437,均P=0.000)。激光组激光治疗后1wk视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130,P=0.053),治疗后4、12、24wk视力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524、6.429、6.922, P=0.04、0.000、0.000)。联合组与激光组治疗后1、4、12、24 wk不同时间点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04、3.223、3.303、3.296,P=0.015、0.03、0.04、0.03)。联合组与激光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CMT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43.231、50.504、56.074、38.103,均 P =0.000)。随访期间未发生眼部并发症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激光光凝治疗BRVO继发黄斑水肿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杨瑞芳;杜红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方法:选取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96例96眼,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48眼,使其有可比性。 A组患者角膜切口选择右眼在颞上、左眼在鼻上。 B组角膜切口根据曲率检查选择在角膜大子午线轴向。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mo时A组患者角膜散光度分别为4.03±0.41、3.72±0.35D,B组分别为2.96±0.38、1.29±0.15D,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且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两组患者散光度均与术前差别不大,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散光轴向均以逆规为常见,术后1 wk顺规性散光增多,明显多于术前,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1、3mo顺规性散光逐渐减少,逆规性散光逐渐增加,接近术前。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角膜散光轴向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透明角膜切口选择在角膜大散光子午线方向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早期散光度数,但是对于远期角膜散光影响不大,而且对患者视力影响不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该方式制作角膜切口,但是考虑到手术复杂性提高,意义不大。
作者:王华敏;赵艳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辅以封闭球结膜与Tenon囊间隙的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0例128眼实施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辅以术中封闭球结膜与Tenon囊之间间隙,观察术后角膜上皮修复及翼状胬肉复发等情况。结果:随访观察术后12,24 mo 胬肉的复发率分别为2.3%,3.9%,角膜上皮恢复时间为2~3d,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辅以封闭球结膜与Tenon囊间隙治疗翼状胬肉疗效可靠,该手术取材方便、术后恢复快、炎症反应轻、复发率低、泪阜形态及位置恢复正常,是治疗翼状胬肉比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杨建华;许淑平;卢雪梅;徐彩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2.2mm与2.8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疗效。方法:选择2014-07/2015-03我院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62例362眼,随机分成2.2 mm组(211例211眼)和2.8mm组(151例151眼)。术前记录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和角膜内皮计数结果。术中记录超声能量、超声乳化时间。术后记录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内皮计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及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术后1wk时2.2mm组裸眼视力较2.8mm组提高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mm组患者在术后1wk角膜散光小于2.8mm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计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使用的超声能量及超声乳化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裸眼视力好、SIA小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作者:单武强;雷新平;唐艳;高丽娜;任勇刚;赵鑫;李文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分析VisuMax飞秒激光微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等效球镜-3.00~-9.00D)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我院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共84例168眼分为两组:Ⅰ组为接受SMILE手术的患者42例84眼;Ⅱ组为接受准分子激光LASIK手术的患者42例84眼。两组患者术前近视度数在-3.00~-8.00D,散光-0.25~-2.00D。术后跟踪随访6mo,分别对术前、术后1、3、6mo 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 )、等效球镜( spherical equivalent, SE)、高阶像差( higher order aberration, HOA)、对比敏感度( contrast sensitivity, CS)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手术进行顺利,术中和术后均无危害视力的并发症发生。术后Ⅰ组UCVA好于Ⅱ组,且SE低于Ⅱ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Ⅱ组球差高于Ⅰ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低、中、高频率空间点对比敏感度较术前相比均下降(P<0.05);3、6mo对比敏感度均有所恢复。结论:SMILE 手术能够有效矫正中高度近视和散光,与LASIK手术相比术后视力较好、屈光度更稳定、球差增加较少、在对比敏感度的恢复及提高视觉质量方面优于LASIK手术,但需加大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做远期观察。
作者:邢星;李世洋;赵爱红;刘雪雁;裴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综合性视觉功能指数与跌倒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9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前患者作为受试者,使用综合性视觉功能指数( visual-functioning index, VF-7)问卷法评估受试者的综合性视觉功能。根据其结果进行分组,比较组间的跌倒影响因素差异性,包括视力、平衡功能、移动功能、认知及抑郁状态、对跌倒的担心等。结果:其中VF-7得分较低组的受试者,其年龄通常较大,有抑郁倾向,以及更担心跌倒;得分较低组的受试者视力、平衡功能和移动功能也较差。结论:不同水平的综合性视觉功能指数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老年患者,其跌倒影响因素,包括视力、平衡功能、移动功能之间有显著的差异。综合性视觉功能指数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自评检查方式,可以用作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跌倒风险监测。
作者:黄美娜;陈浙一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调查眼睑皮肤松垂的位置和程度及是否伴随假性上睑下垂与年龄的关系。方法:选取113例眼睑皮肤松垂患者纳入本研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体质指数。于第一眼位检测睑裂高度和睑缘至瞳孔反射点距离( MRD)。皮肤松垂的程度分为1级:皮肤松垂未及睑缘(至少距睑缘1 mm);2级:皮肤松垂达睑缘水平;3级:皮肤松垂越过睑缘前。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52.7±8.6(32~74)a。男36例(31.9%),女77例(68.1%)。平均体质指数为30.3±4.7(21.5~36.6)kg/m2,平均睑裂高度为10.7±1.6(7~15)mm,平均MRD为3.8±1.2(1~5) mm。30例(26.5%)患者的皮肤松垂未及睑缘(1级),38例(33.6%)患者位于睑缘水平线(2级),而45例(39.8%)患者越过睑缘前(3级)。50例(44.2%)患者由于皮肤松垂引起假性上睑下垂。皮肤松垂程度在年龄方面的差异显著。皮肤松垂1级和2级患者的平均年龄(50.3±6.6,50.5±9.5岁)明显低于3级患者年龄(56.0±8.2岁)。假性上睑下垂患者(56.3±8.3岁)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非假性上睑下垂患者(49.8±7.8岁)。对于皮肤松垂严重程度和假性上睑下垂,患者体质指数无显著差别。结论:皮肤松垂严重程度和假性上睑下垂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增加。
作者:Feride Aylin Kantarci;Muhammed Nabi Kantarci;Mehmet Gurkan Tatar;Emine Esra Karaca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普拉洛芬和玻璃酸钠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干眼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5-01干眼症患者106例进行试验观察,并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加上单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和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干眼症评分与荧光素染色的评分、泪液分泌试验以及观察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3%(50/53)、84.9%(45/53);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干眼症评分为3.24±0.52、0.32±0.06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干眼症评分为3.26±0.48、0.75±0.24分;观察组治疗前后的泪膜破裂时间为5.67±3.052、12.95±2.865s,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泪膜破裂时间为6.23±2.985、9.85±2.714s,两组患者在各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普拉洛芬和玻璃酸钠在治疗干眼症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保水性,改善患者的干眼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侯红超;陈凤霞;苏小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是一种含有21个氨基酸的血管活性肽,它是目前被认为的强的缩血管物质。它不仅具有强大的收缩血管的作用,还可以促进炎症的产生。它除了对心血管、泌尿、呼吸、消化、神经、生殖、内分泌等系统中起作用外,对眼科的各种致盲性疾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内皮素-1在眼部中主要分布在脉络膜中,它对白内障的发展、青光眼眼压的升高及视神经的损害有一定联系。内皮素-1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微血管稳态的维持及病情的诊断有一定作用;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它的浓度的高低与病变程度相吻合,对病情的判断和预后评估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随着内皮素-1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眼科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将大有裨益。
作者:熊帅;曹霞;马林昆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诱导的小鼠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动物模型,并观察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及其受体(VEGFR1, VEGFR2),金属基质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2, MMP9表达的变化。方法:C57 BL/6 J小鼠连续5 d腹腔注射STZ (55 mg/kg )。末次注射后7d检测血糖浓度。糖尿病诱导成功的小鼠和正常小鼠继续饲养3~5 mo。实验结束后进行视网膜病理组织观察,并利用CD31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视网膜血管的分布情况。采用实时定量荧光 PCR 分析检测 VEGF, VEGFR1, VEGFR2, MMP2, MMP9的基因表达。结果:视网膜组织病理观察和CD31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均表明5月龄的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中血管数目明显比同月龄正常小鼠多。同时,与同月龄正常小鼠相比,5月龄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中 VEGF, VEGFR1, VEGFR2, MMP2, MMP9的基因表达也明显增加。结论:本研究表明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在5月龄时发生
作者:余增洋;陆宾;龚陈媛;季莉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对伴有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无并发症伴有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0例50眼,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3mo,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术后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前房角。各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术前及术后3mo的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前房角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 mo的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76, P=0.001);术后3 mo 的眼压为15.63±3.11mmHg,较术前(45.12±5.30mmHg)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7,P=0.000);术后3mo的前房深度为3.57±0.02mm,较术前(1.43±0.25mm)明显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6,P=0.001);术前、术后前房角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32,P=0.000;Z=-2.432,P=0.016;Z=-4.379,P=0.000;Z=-4.538, P=0.000)。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够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杨旭;龙波;刘灵琳;苟文军;刘思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α) mRNA的RNA干扰抑制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的效果。方法:选择PDGFR-α shRNA/lip2000比值1∶1、1∶2、1∶3(其中PDGFR-α shRNA分别为2μg、3μg和4μg)制备复合物转染至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HRPE)中,24h后分别取0.1mL注射到家兔玻璃体腔。选取健康成年有色家兔40只随机分为平衡盐溶液(balanced salt solution, BSS)组(N组),含lipofectamineTM2000的HRPE细胞稀释液组( A组),取佳转染效率的1.0、1.5与2.0μmol/L含PDGF-α受体的shRNA及lipofectamineTM2000的HRPE细胞稀释液组( B、C和D组),每组8眼,右眼为实验眼。间接眼底镜观察PVR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切片着色情况观察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眼底改变。结果:PDGFR-α shRNA/lip2000比值1∶2时,HRPE细胞佳转染效率;B组、C组和D组PVR程度、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DGFR-α浓度低于A组,D组比B组和C组更低。结论:PDGF-α受体mRNA的RNA干扰对实验性PVR形成有抑制作用。
作者:孟竹;彭燕一;秦贤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的分布,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5-07在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98例98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真菌性角膜炎主要由植物外伤引起,其次是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隐形眼镜的不当使用。几乎所有患者出现菌丝苔被、伪足、免疫环、卫星灶等体征,少数患者出现内皮斑和前房积脓。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病菌主要以镰刀菌属为主(73.5%),其次为曲霉属(13.2%)、念珠菌属(9.2%),其他菌属4.1%。65例65眼患者在选择5%那他霉素滴眼液后治愈,15例15眼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其余18例18眼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联合伏立康唑后13例13眼病情好转,5例5眼病情继续恶化,终3例3眼羊膜遮盖,2例2眼眼球摘除。。结论:真菌性角膜炎在荆州地区的主要流行菌种为镰刀菌。那他霉素眼液可作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真菌性角膜炎首选药物。临床医师应加强对真菌性角膜炎的了解,以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作者:田甜;田鹏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钕-钇铝石榴石( Nd:YAG)激光治疗玻璃体混浊的效果。方法:对符合入选要求,飞蚊症状明显,经裂隙灯前置镜联合B型超声检查明确的玻璃体混浊患者35例35眼,采用Nd:YAG激光行玻璃体内混浊灶爆破粉碎,促进其吸收,观察激光治疗前后的视觉症状、视力变化、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及B超下的改变以及治疗后的并发症。结果:患者35眼中,中、高度近视11眼。所有眼在 Nd:YAG激光治疗后2 h飞蚊症状均有改善;3眼(9%)在术后1d有效;11眼(31%)在术后7d有效;27眼(77%)在术后30 d有效;术后30 d有效率77%。2眼(6%)在术后7 d接受二次激光治疗。治疗后1、7d,低度近视与中高度近视两组患者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30d,低度近视患者疗效优于中高度近视患者(P<0.01)。全部治疗眼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Nd:YAG激光粉碎玻璃体混浊灶,促进其吸收,能明显提高视觉质量,是治疗玻璃体混浊的有效方法,同时需要注意适应证的选择以降低治疗风险。
作者:张庆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一种难治性青光眼,其病因主要由各类眼病造成视网膜缺血缺氧,导致VEGF生成增多有关。近年来,抗VEGF药作为NVG治疗方法之一,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为NVG治疗开辟了新道路。随着抗 VEGF 药物在眼科的广泛应用, NVG的治疗已进入了新的领域。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抗VFGF药物在NVG治疗中的应用加以综述,旨在为NVG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作者:楚启萌;具尔提·阿不都卡地尔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导致老年人不可逆性失明的常见原因之一。活性氧引起的氧化应激作为年龄相关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证实与AMD的发病相关。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作为机体一线抗氧化酶在视网膜中表达,已经在动物水平、细胞水平、患者水平三个层面证实与 AMD 发病相关。本文将对近年 MnSOD 与AMD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
作者:任成达;于靖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务工人员使用智能手机导致的视屏终端( VDT)综合征的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01/10对东莞市塘厦镇10间工厂的务工人员进行系统抽样,所有受检人均被要求完成VDT问卷调查、调节幅度测定、泪膜破裂时间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分泌功能测定等检查,结果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入组469例,其中男246例,女223例,诊断为视屏终端综合征384例,其中男206例,女178例,患病率为81.9%。40~<50岁组和50~<60岁组人群中不同性别VDT综合征患者患病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年龄段组别不同性别VDT综合征患者患病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VDT综合征患者认为观看视频是智能手机重要的用途,首选者占181例(43.1%);非VDT综合征患者认为微信、QQ等社交通讯为智能手机重要用途,首选者占33例(38.8%)。 VDT综合征患者的视疲劳发生率为83.9%(322/384),其中196例(60.9%)出现调节幅度下降。267例VDT综合征患者出现干眼症,发生率为69.5%。卧床观看智能手机这一习惯,对VDT综合征患者与非VDT综合征患者来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小说阅读、观看视频、昏暗及摇晃空间中观看手机、日常运动量、观看中的休息间隙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日常运动和休息间隔为VDT综合征患病的保护因素,其他4者均为VDT综合征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务工人员VDT综合征发病的主要因素是使用手机阅读小说、观看视频、环境昏暗、空间摇晃、休息间隙不足和日常运动量少。改掉不良的智能手机使用习惯、多做运动、增加休息间隙、滋润眼表有望能防治VDT综合征。
作者:伍雪芬;许福荣;陈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和比较2.2、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和眼表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05/2014-05来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每组各45例45眼。 A组患者为微切口组,行2.2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B组为小切口组,行常规3.0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DES( dry eye symptom)评分、BUT( break-up time )、 S Ⅰ t ( Schirmer’s Ⅰ test )和 CFS ( 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评分,比较各项结果对患者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术后10、20、30d,两组患者的DE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DES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501、-10.070、-7.961,均P<0.05);两组患者的BUT均低于术前,且B组的BUT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110、4.477、4.331,均P<0.05);两组患者的SⅠt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SⅠt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288、-4.012、-3.277,均 P<0.05);两组患者的CF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CFS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672、-5.851、-4.677,均P<0.05)。术后90d,A组患者的DES评分、BUT、SⅠt和CF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t=1.290、0.606、0.559、0.178,均P>0.05);B组患者的DES评分、BUT、SⅠt和CF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t=7.321、4.071、3.620、4.214,均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大小对术后眼表和泪膜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切口小的能有效降低手术对患者眼表所造成的损伤,且术后早期对泪膜和眼表的影响比较小。
作者:李科;林再雄;李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药物源性角结膜炎常见的原发疾病。方法:对确诊为药物源性角结膜炎的1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药物源性角结膜炎的原发疾病、用药种类、药物使用频率、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上皮愈合时间和患者的非矫正视力(UCVA)。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药物源性角结膜炎的常见原发疾病包括青光眼(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6例,其中2例为白内障术后)、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1例)、角膜异物剔除后角膜炎(1例)和无明确病因角膜炎/角膜溃疡(4例)。患者的用药种类为3.3±1.5种,用药频率是9±3.9次/d。16例患者出现角膜病变,而仅有3例患者出现结膜病变(其中1例患者同时出现角膜和结膜病变)。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停用原有药物,局部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或自体血清,以及低剂量类固醇眼药水。在治疗周期7±2.8d后,患者症状开始缓解。患者上皮愈合周期是21±8.8d。治疗前后患者的UCVA分别是0.15±0.13和0.43±0.27(P=0.003)。结论:病毒性角膜炎和青光眼是药物源性角结膜炎的常见原发疾病。
作者:朱小敏;荣蓓;乔静;晏晓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