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晶;张振华;高晓唯;胡裕坤;李晓虹;李文静;郭云林
目的:探讨单眼一退一截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ion,R&R)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5-01在我院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89例,其中49例行单眼退截手术,40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d,1、6mo,1、2a时立体视功能及斜视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d,1、6mo,1、2a手术成功率、斜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成功率随着时间推移均不断降低.术后1d~2a,R&R组外斜漂移量为12.10±5.74PD,BLR-rec组外斜漂移量为7.78±4.21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R&R组较BLR-rec组更易引起外斜回退.两组患者近立体视均显著提高,两组组间近立体视提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530,P=0.210).结论:BLR-rec术远期稳定性优于R&R术.
作者:秦素英;慕同禄;朱东;兰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01/2017-02我院收治的DR患者160例160眼,根据有无合并白内障分为两组.单纯玻璃体切割组患者74例74眼,联合手术组患者86例86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采用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于术前1d和术后1mo时检查两组患者术眼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比较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面积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结果:单纯玻璃体切割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和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手术组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率较手术前下降,细胞平均面积和变异系数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和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对角膜内皮细胞有一定影响,针对有适应证的患者,术中应注意保护角膜内皮细胞.
作者:詹磊;熊思盈;甘孟欣;温利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经过YAG激光消融术治疗后的玻璃体及视网膜结构变化.方法:筛选符合条件的40例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术前检查佳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眼前节彩照,OCT测量黄斑中心小凹厚度(foveola thickness,FT)和视神经纤维层厚度(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由同一位操作熟练的医师进行1~2次YAG激光消融术治疗,术后予以测量非接触眼压和普拉洛芬眼液点眼qid,3d,术后2d,1wk,1、3mo复查佳矫正视力和非接触眼压,术后3mo进行眼前节彩照,术后1wk,1、3mo复查FT和RNFL.结果:术前与术后2d,1wk,1、3mo的佳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眼前节彩照能够发现明显的单个或片状玻璃体混浊物,术后3mo玻璃体混浊物明显变小或者消失,玻璃体腔内未见其他异常变化;术前黄斑和视盘OCT测量数据显示,术前FT为214.60±9.35μm,术后1wk,1、3mo的FT结果分别为213.75±9.07、213.40±8.83、213.85±9.22μm;术前RNFL上方为130.26±14.23μm,下方133.15±14.46μm,鼻侧82.48±13.50μm,颞侧75.40±11.89μm;术后1wk的RNFL分别为上方130.02±14.02μm,下方132.99±14.05μm,鼻侧82.35±13.07μm,颞侧75.42±11.66μm;术后1mo的RNFL分别为上方130.28±14.43μm,下方133.08±13.99μm,鼻侧82.31±13.72μm,颞侧75.45±12.03μm;术后3mo的RNFL分别为上方130.43±14.30μm,下方133.22±14.20μm,鼻侧82.27±13.11μm,颞侧75.46±11.91μm,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分别比较,FT和RNFL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YAG激光消融术对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的玻璃体和视网膜结构未造成不良影响,疗效确切安全.
作者:罗霁菡;匡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测量正常角膜、顿挫期圆锥角膜、亚临床期圆锥角膜、临床期圆锥角膜的生物力学变化,分析不同进展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特征,为更早期地诊断圆锥角膜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顿挫期圆锥角膜15眼为顿挫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23眼为亚临床期组,临床期圆锥角膜40眼为圆锥角膜组,欲行近视激光手术和正常角膜志愿者40眼为正常组(对照组),应用Corvis ST测定各组的生物力学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结果:正常角膜与顿挫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角膜与亚临床期组第二压平长度(AL2)、第一压平速率(AV1)、大压陷曲率半径(HC-radius)、大压陷深度(DA)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角膜与圆锥角膜组除第二压平速度(AV2)、大压陷时间(HC-time)、大压陷屈膝峰间距(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生物力学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DA对于圆锥角膜诊断效率高(曲线下面积0.891±0.028).结论:顿挫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较正常角膜无改变,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较正常角膜部分参数有改变,但其参数单独诊断圆锥角膜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差.临床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较正常角膜明显改变,DA诊断效率高.
作者:董晶;张振华;高晓唯;胡裕坤;李晓虹;李文静;郭云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明确计算机用户中干眼的发生情况,并将其与非使用者进行比较.方法:这是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于2015年在Birjand进行.研究的样本量确定为304例(计算机用户组和对照组每组152例).两组都使用非随机抽样方法.泪液分泌试验用于评价研究对象的干眼情况.研究对象填写问卷,所用问卷通过回顾文献基于客观情况发展来.使用SPSS进行卡方检验和Fisher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5.结果:干眼发生率:对照组为3.3%(5例),计算机用户组为61.8%(94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部不适症状发生率:对照组为7.9%(12例),计算机用户组为34.2%(52例),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计算机用户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之间干眼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8).干眼患者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时间为6.65±3.52h,对照组为1.62±2.54 h(T=13.25,P<0.001).结论:这一研究显示了使用计算机和干眼、眼部症状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对员工使用计算机工作的时间予以特别的关注.
作者:Mohammad Hossein Davari;Ghasem Karimi;Seyed Hamid Sajjadi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补肾丸合明目五子治疗蒸发过强型干眼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阳性药物对照、前瞻性研究、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65例门诊确诊为蒸发过强型干眼症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64眼和对照组33例66眼.治疗组口服补肾丸合明目五子汤剂治疗,联合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对照组单纯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两组患者均以4wk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泪膜稳定性、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的变化,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泪膜稳定性增加,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下降.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49,P<0.05).结论:补肾丸合明目五子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蒸发过强型干眼症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
作者:王磊;张磊;王亚娜;陆秉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术后效果的评估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术前测量的黄斑裂孔小直径、裂孔基底大直径、裂孔大高度、黄斑裂孔指数、裂孔形成因子、裂孔牵拉指数、黄斑裂孔愈合指数、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中心凹视锥细胞外节尖端线、中心子区视网膜厚度以及黄斑裂孔内口直径等形态学参数与术后视力和裂孔解剖复位情况存在一定相关性.认识各种预测指标、熟悉其价值有助于手术者直观地对术后情况进行判断,也有助于加深对黄斑裂孔形态、功能学改变的了解.
作者:刘瑞;盛敏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与术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随访67例67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1wk,1、3mo的佳矫正视力(BCVA),并行OCT检查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于术后3mo根据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分为A组(BCVA>0.5)和B组(BCVA≤0.5).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后两两比较、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CVA(LogMAR)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均好转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04,P<0.01).CFT术前较术后1wk,1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2),较术后3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术后3mo较术后1wk,1mo增厚,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排除黄斑中心凹病变眼术后3mo的BCVA与CFT在统计学上显著相关(r=0.28,P=0.03).术后3mo A、B组间CF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3),年龄及人工晶状体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完整及其厚度预示可达到较好的佳矫正视力.
作者:费芸;汪浩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多点扫描一次完成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01/2016-06在我院治疗的NPDR患者78例132眼,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72眼)和对照组(36例60眼),观察组给予多点扫描,一次完成PRP,对照组给予单点扫描,分3~4次完成PRP.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视野平均阈值、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a、b波振幅、激光能量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4.7%和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6mo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mo视野平均阈值、F-ERG a波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6mo F-ERG b波振幅分别为221.94±70.18和219.82±69.56mV,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激光能量为541.23±56.39mW,明显高于对照组(326.39±78.83m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能量密度为0.34±0.14mW·ms/mm2,明显少于对照组(2.01±0.97mW·m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和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点扫描一次完成PRP治疗NPDR的疗效较好,相比较单点多次PRP,具有能量密度低,产生的激光损伤小的优点.
作者:李丽;胡水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2/2016-02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合并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患者92例99眼的临床基本资料,其中男49例53眼,女43例46眼,平均年龄57.1±1.9岁;患者进行眼球麻醉后行玻璃体切割术结合白内障的超声乳化;观察患者的手术疗效和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联合手术均进行得比较顺利,手术中没有后囊膜发生破裂的患者出现.患者中有7眼使用BSS液进行填充,有46眼注射入硅油,有46眼注射入C3F8;有49眼Ⅰ期时放置人工晶状体,有21眼在取出硅油时Ⅱ期放置人工晶状体;患者手术以后视力得到提升的有84眼(85%),视力没有发生变化的有15眼(15%);患者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包含一过性高眼压18眼(18%)、前房反应7眼(7%)和角膜水肿8眼(8%).结论: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孙昊;张剑;康建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影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力改善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4-01/2014-12在马来西亚吉打州,亚罗士打Sultanah Bahiyah医院收治的PDR行玻璃体切除术病例资料,包括1y内患者统计,基线视力(VA)和LogMAR术后佳矫正视力.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Version 22.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103例患者.平均年龄51.2y.在多变量分析中,每个0 logMAR基线VA的1 logMAR术前正偏差与0.859 logMAR的术后改善相关(P<0.001).同样,术前附着的黄斑与玻璃体切除术后的logMAR视力改善相关(b=0.374,P=0.003).无虹膜新血管和无术后并发症与玻璃体切除术后改善的logMAR视力相关,分别为1.126(P=0.001)和0.377(P=0.005).无长效眼内填充与玻璃体切除术后logMAR视力改善相关,为0.302(P=0.010).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与视力改善的相关因素是:术前视力较差,黄斑附着,无虹膜新生血管,无术后并发症和未使用长效眼内填充物.了解视力改善的因素将有助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决策.
作者:Evelyn Tai Li Min;Goh Yihui;Wan-Hazabbah Wan Hitam;Haslina Mohd Ali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星状玻璃体变性(asteroid hyalosis,AH)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由于极少影响视力,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疾病,患者多因其他眼疾就诊时发现本病,具体机制不清楚.B超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对于合并其他眼底疾病的患者,OCT和FFA可以降低星状小体的干扰,提高眼底的可视性.临床上一般很少对单纯AH进行临床干预,近有研究表明,本病可合并其他多种眼科疾病,合并白内障时,AH的存在可使植入的硅胶人工晶状体发生钙化,而钙化的IOL大多需要进行置换,关于AH合并白内障是否应Ⅰ期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仍存在争议.本文对有关AH的发病影响因素、相关辅助检查以及治疗做一综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
作者:刘小雪;高磊;陈宁;刘广森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蓝光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利用35W白色冷光灯加用蓝色滤光片建立蓝光损伤体外培养的RPE细胞模型,蓝光控制波长在470~520nm,光照强度控制为2000Lx左右,光照时间控制为24~96h,利用CCK-8法检测RPE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RPE细胞中miR-103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蓝光照射组的RPE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蓝光照射组的RPE细胞内的miR-103含量较对照组增加;miR-103过表达时,RPE细胞的增殖能力减退,降低miR-103的表达时,细胞增殖能力增强;降低miR-103的表达能够减弱蓝光对RPE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蓝光通过上调miR-103抑制RPE细胞的增殖,miR-103可能成为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变性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朱红娜;乔瑛;苏安乐;张婷;孙中洋;梁厚成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辅助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术(vitreous retinal surgery,VRS)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03/2016-06确诊为严重PDR患者61例74眼,根据自愿原则,31例37眼在VRS前行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设为联合组,30例37眼行纯VRS,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后的玻璃体积血率、BCVA(LogMAR)、平均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并发症.结果:联合组术后1wk玻璃体积血率为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73,P=0.032);联合组术后>1~4wk玻璃体积血率为0,而对照组为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联合组术后>1~3mo玻璃体积血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术后3mo联合组的BCVA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0,P=0.023);术后3mo两组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6,P=0.608);术后3mo联合组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298.8±78.3μ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7.1±86.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5,P=0.003);联合组一过性高眼压率为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差异有统计学(x2=10.385,P=0.001);联合组的视网膜前膜率、复发性牵拉性视网膜脱落率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辅助VRS虽存在一定争议,但在合适的剂量、频率和时间下能取得显著的疗效,安全性也较高.
作者:任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对非球面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比较,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远近视力、剩余散光、视远脱镜率、视近脱镜率、视觉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等情况.方法:选取2014-02/2016-06在我院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46例48眼,实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植入AcrySof IQ ReSTOR Toric人工晶状体23例24眼作为试验组;AcrySof IQ 人工晶状体23例24眼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mo,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UCDVA)、佳矫正远视力(BCDVA)、裸眼近视力(UCNVA)、佳矫正近视力(BCNVA)、剩余散光和术后患者视远脱镜率、视近脱镜率、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满意度.结果:术后1、3、6mo两组患者佳矫正远视力和佳矫正近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裸眼远视力、裸眼近视力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1、3、6mo的剩余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时两组患者对疗效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视近视远脱镜率,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具有良好的近附加和散光矫正,可为患者提高良好的裸眼远视力和裸眼近视力,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脱镜率和对疗效的满意度,是白内障术后患者尤其是散光伴有明显视近阅读需求患者的福音.
作者:王晓峰;杨卫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眼内异物伤眼内炎的感染因素、诊治情况.方法:收集256例眼内异物伤中42例发生眼内炎病例,从致病因素、微生物学检测及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内异物伤眼内炎发生率为16.4%.眼后节异物及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眼内异物伤是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眼内异物伤Ⅰ期给予玻璃体腔注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及头孢他啶可以减少眼内炎的发生率(P<0.05).异物性质及大小、取出时间及伤口情况对眼内炎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眼内异物伤眼内炎手术分级Ⅲ级多.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眼内炎的主要手术方式.结论:眼后节异物伤及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眼内异物伤是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Ⅰ期手术需处理白内障时尽量保留完整的晶状体后囊膜.建议眼后节异物伤Ⅰ期行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及头孢他啶.一旦确诊眼内炎,尽早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
作者:刘芳;贾金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应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仪(SD-OCT)对正常受试者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进行测量,评估其可重复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正常受试者43例86眼,用Cirrus HD-OCT扫描受试者双眼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6mm×6mm扫描区的视网膜各层厚度图像,采用神经节细胞复合体自动分割算法(ganglion cell analysis,GCA)分析软件对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进行分析.测量指标 GCA算法GCIPL厚度识别范围是GCL的内层到IPL的外层.测量指标包括:平均厚度、小厚度、椭圆分区2:00、4:00、6:00、8:00、10:00和12:00区域.每个受检眼先由A操作者连续拍摄2次,然后由B操作者拍摄2次,后两次扫描均采用随访模式,计算出受试者内部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和同类相关系数(ICC)以评价该仪器测量的可重复性.结果:右眼黄斑区GCIPL平均厚度为85.12±3.95μm,小平均厚度为83.21±4.41μm,SD范围3.79~4.84μm,CV:95%CI 0.26~0.93,ICC为0.939~0.989.左眼黄斑区GCIPL平均厚度为84.65±8.73μm,小平均厚度为81±13.08μm,SD范围8.24~10.56μm,CV:95%CI 0.92~4.94,ICC为0.264~0.968.结论:Cirrus HD-OCT GCA是一种非常可靠的工具,可提供重复性的GCIPL厚度计算,在视网膜疾病的监测和随访上有很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作者:杨圣;陈长征;刘璟恒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对儿童眼球穿通伤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儿童眼外伤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探讨儿童眼球穿通伤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012-01/2016-1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住院收治的145例145眼儿童眼球穿通伤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主要总结分析致伤环境、致伤物、患儿年龄、性别、救治情况和预后等.结果:眼球穿通伤患儿145眼占同期住院眼外伤患者的8.5%,其中男95例,女50例,3~9岁是儿童眼球穿通伤的高发期.儿童眼球穿通伤的主要致伤物为剪刀、木质和铁质锐器;伤口常位于角膜和前部巩膜;常见并发症为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积血和感染性眼内炎.眼球穿通伤后,患儿视力损伤严重,经积极有效的手术治疗,90眼(62.1%)患儿视力达到0.1以上.结论:儿童眼球穿通伤严重威胁患儿的视力,及时正确的诊治可以降低其对视功能的损害,降低致盲率,而积极有效的预防是儿童眼球穿通伤防治的关键.
作者:李曼红;张自峰;王雨生;胡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分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与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法将72例7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给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治疗,对照组则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干预,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水肿程度、自觉症状评分、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厚度变化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与术后1d比较,两组术后7d角膜水肿程度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7d角膜水肿程度、视力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郾05);与术后1d比较,两组术后7d自觉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7d自觉症状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郾05 );与术前相比,观察组术后7 d角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郾05),对照组较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郾001 ),且观察组角膜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与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均能明显改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症状及患者视力,但后者相比前者在修复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方面有明显优势.
作者:王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评价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01/2014-12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8~17岁低中度近视的患者97例189眼,配镜后随访2a,观察患者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眼轴长度的变化,并分析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裸眼视力、角膜水平曲率及角膜垂直曲率戴镜1mo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在戴镜2a后等效球镜变化量(-0.51±0.64D,t=10.864,P<0.001),眼轴长度增加(0.33±0.31mm,t=14.879,P<0.001),角膜散光变化量(-0.25±0.43D,t=5.37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等效球镜变化量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戴镜前球镜、戴镜前等效球镜、基础眼轴与等效球镜变化量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提高患者裸眼视力.虽然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的眼轴和屈光度有小幅增加,但仍是一种有效控制近视发展的矫治方法.角膜塑形术对于年龄较大,基础眼轴长,近视度数高的患者,其近视控制效果更好.
作者:黎嘉丽;李姝燕;陈敏瑜;萧玉莹;刘清洋;马萍萍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