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厚银;郎胜坤;韩国鸽;肖博
目的:观察对于特发性黄斑裂孔行25G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后的解剖和视功能结果.方法:前瞻性干预性分析.27例(30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接受25G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同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联合人工晶体置入和玻璃体腔无菌空气填充.所有患者在术前和术后3mo进行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视野检查和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mfERG)检查,使用OCT明确黄斑裂孔闭合情况.结果:首次手术后28眼的黄斑裂孔闭合,平均logMAR视力由术前的0.72±0.22提高到术后的0.29±0.18(P<0.001).中心10°视野检查中,平均偏差(mean deviation, MD)由术前的-3.59±1.83 dB减少到术后的-2.51±1.36 dB (P<0.001),平均模式标准差(pattern standard deviation, PSD)由术前的1.86±0.68 dB减少到术后的1.33±0.32 dB (P=0.001).MfERG中可见术后中心凹和旁中心凹区域的平均振幅明显升高,而4-6环区域的平均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疾病病程长短(P<0.001)和1环区域的术前N1波振幅(P=0.001)对术后佳矫正视力有预测作用.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25G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术后保持1d的面向下体位,有很好的解剖成功率和视功能结果.
作者:沈沛阳;冼文光;刘红山;曾明兵;徐力;钟兴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对老年白内障合并高血压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镇痛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老年白内障合并高血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5例在手术过程中应用静脉输注盐酸右美托咪定,对照组45例给予生理盐水静脉输注.检测两组手术前(T0)、手术开始(T1)、手术中10min(T2)、手术中20min(T3)、手术结束(T4)五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患者镇痛和镇静评分,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T1、T2、T3、T4时间点心率(HR)、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较T0时间点呈现不同程度升高(P<0.05);研究组T1、T2、T3、T4时间点HR、DBP、SBP较T0时间点呈现不同程度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1、T2、T3、T4时间点镇痛评分呈现不同程度下降,且研究组镇痛评分显著低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对照组T1、T2、T3、T4时间点镇静评分较T0时间点呈现不同程度下降(P<0.05),研究组T1、T2、T3、T4时间点镇静评分较T0时间点呈现不同程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显著高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定在老年白内障合并高血压患者手术中行监护麻醉,能够稳定血流动力学,具有明显镇痛镇静效果.
作者:郝景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感染性眼内炎系指以主要累及玻璃体、葡萄膜与视网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起病急,病情凶险,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尤为重要.依据眼内感染途径可以将感染性眼内炎分为内源性眼内炎和外源性眼内炎,在东亚地区肝脓肿是内源性眼内炎的主要来源,而肺炎克雷伯菌是其主要致病菌.肝脓肿性眼内炎是由位于肝脏的感染灶通过血源性播散而引起的严重致盲性眼内感染,其原发病灶隐匿,易将其与免疫相关的葡萄膜炎混淆,造成较高的误诊率.本文将对肝脓肿性眼内炎的病原学研究、临床特征、诊断要点以及治疗和预后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肝脓肿眼内炎的认知水平.
作者:刘广森;徐珊;高磊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兔视网膜在不同阈值577nm激光作用后MMP-9的表达变化.方法:将色素兔26只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只、常规光凝组6只和阈下微脉冲光凝组18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常规光凝组行577nm激光光凝,阈下微脉冲光凝组又亚分为三个亚组,分别行9%、12%、15%工作负载率的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光凝.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兔眼视网膜上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常规光凝组:RPE层及视细胞层MMP-9呈强阳性表达,较阈下微脉冲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阈下微脉冲组:9%工作负载率见RPE层及视细胞层MMP-9少许阳性表达,12%工作负载率见RPE层及视细胞层阳性表达增多、胞核也出现少许阳性表达,15%工作负载率RPE层及视细胞层中度阳性表达,三个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77nm阈下微脉冲光凝在9%、12%、15%工作负载率下对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具有高度选择性,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无明显损伤,较常规577nm激光光凝更加安全.
作者:王春燕;李慧丽;李小丹;余海;傅燕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vitreomacular traction syndrome,VTS)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4-01经OCT检查确诊并接受25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11例11眼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mo,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及OCT检查情况,比较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局部形态的变化.结果:单纯玻璃体牵引8眼,术后6眼视力提高,2眼视力不提高;黄斑前膜牵引1眼(术中给予黄斑前膜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术后视力不提高;玻璃体合并视网膜黄斑前膜牵引2眼(术中给予黄斑前膜剥除)术后视力提高.其中视力达0.1以上者所占比例由术前的46%提高至术后的73%.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619.27±195.13μm,术后平均厚度为239.12±143.84μm,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解除玻璃体对黄斑部的牵引,阻止患者视力进一步下降,减轻黄斑水肿,并提高部分患者视力,OCT对本组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宋殊琪;王磊峰;董玉萍;姚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也显著增高,该病已成为我国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认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和吸氧是该病的三大危险因素.本文就可能引发该病的多个因素进行综述,旨在扩充RO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玉;薛黎萍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研究T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09/2016-09就诊实施TICL植入术治疗的高度近视及散光患者90例178眼,对比术前和术后3、 9mo的UCVA、BCVA、屈光度、散光值、角膜内皮细胞数、眼压和拱高值.结果:患者术后3、 9mo UCVA和BCVA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屈光度(-0.52±0.23D)和散光值(-0.39±0.23D)与术后9mo的屈光度(-0.54±0.16D)和散光值(-0.33±0.56D)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9mo的角膜内皮细胞数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9mo眼压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作者:訾世莉;杨安怀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评价醋甲唑胺辅助治疗难治性葡萄膜炎黄斑水肿(refractory uveitic macular edema,RUM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自身对照观察研究.收集2015-01/2016-06就诊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的口服醋甲唑胺的RUME患者15例20眼.观察基线、用药2、4、8wk后黄斑中心凹厚度(CMT)、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及停药后的复发率.结果:基线、用药2、4、8wk后CMT分别为445.95±154.10、338.83±138.34、251.50±40.20、244.90±35.68μm,用药前后不同时间点CMT总体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467,P<0.05).基线、用药2、4、8wk后BCVA(LogMAR)分别为0.40±0.17、0.28±0.21、0.19±0.20、0.18±0.21.用药前后不同时间点BCVA总体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208,P<0.05).累计用药700、1400mg时无醋甲唑胺相关并发症出现;累计用药2800mg时,共5例(33%)患者出现醋甲唑胺相关并发症,停药1wk,1、3mo后分别有3例(20%)、5例(33%)、8例(53%)复发.结论:口服醋甲唑胺4wk即可有效改善RUME患者黄斑水肿、提高视力;累计用药超过1400mg时,需警惕并发症发生;停药1wk后即有患者水肿复发,3mo后超过一半患者水肿复发,故停药后3mo内应密切随访.
作者:姜允彬;朱鸿;陈钰虹;王泓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研究OCT测量黄斑区节细胞复合体(macular ganglion cell complex,mGCC)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pRNFL)厚度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86例86眼研究对象,其中正常人30眼,疑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7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患者29眼.利用光学断层扫描仪技术(optical conherence tomography,OCT)分别测量mGCC和pRNFL厚度,对不同受试者的各项参数做比较,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人组、疑似青光眼组和早期青光眼组之间平均pRNFL厚度、上方pRNFL厚度、下方p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4、0.011),平均mGCC厚度、上方mGCC厚度、下方mGCC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02、0.003);三组之间整体丢失体积(general loss of volume,GLV)和局部丢失体积(focal loss of volume,FL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疑似青光眼组与正常组比较,所有pRNFL和所有mGCC参数均有较高ROC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AROC),FLV的AROC大为0.801,除上方pRNLF的AROC为0.688外,余参数AROC均>0.700.青光眼早期组与正常组相比较,所有pRNFL和mGCC参数有较高AROC,平均mGCC的AROC大为0.804,除平均pRNFL为0.683外,余参数AROC均>0.700.疑似青光眼组有58%患者有异常mGCC厚度,23%患者有异常的pRNFL厚度;早期青光眼组有98%异常mGCC厚度,90%患者有异常的pRNFL厚度;正常人组有93%异常mGCC厚度,93%患者有异常的pRNFL厚度.三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x2=12.11,P<0.05).结论:OCT测量mGCC厚度和pRNFL厚度在早期青光眼中均有良好的诊断能力,mGCC厚度测量可以作为早期青光眼诊断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军;徐漫;周颖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术前合并有年龄相关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AMD)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方法:收集2013-06/2016-01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的资料,筛选出术前合并wAMD且处于稳定期的患者48例61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手术前后视力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选取的61眼患者中49眼术后视力有提高,11眼术后视力无提高,1眼术后视力下降.手术前后视力进行秩合检验比较发现,术后视力明显优于术前视力,手术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现术后视力的改善情况与患者年龄的相关性.结论:对于术前合并wAMD的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可以较为有效地改善患者视力.
作者:罗斌;李晶明;杨娟娟;刘蓓;刘秋平;秦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评价衣霉素损伤的大鼠视网膜形态及功能形态改变.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组分别应用微量注射器行大鼠眼球玻璃体腔内注射,剂量均为0.3μL,对照组给予9g/L生理盐水、低剂量组给予浓度0.5mg/kg衣霉素、高剂量组给予浓度1.5mg/kg衣霉素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在造模后每天散瞳观察眼底,第1、7、14d 通过OCT、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视网膜电图及HE染色观察不同浓度下视网膜各层形态学变化.结果:OCT结果提示衣霉素对视网膜形态及结构有损伤作用,呈现出时间-剂量依赖性;眼底照相结果提示在衣霉素注射2wk后,随着衣霉素浓度的变化,视网膜周边及黄斑区颜色逐渐苍白,视盘区水肿,高剂量组出现视网膜血管变细,视神经萎缩;荧光素造影结果提示:衣霉素注射玻璃体腔2wk后,视网膜血管功能损伤,逐渐出现周边至中央部血管造影剂渗漏;电生理表明,衣霉素诱导的视网膜电图紊乱,a波、b波逐渐地振幅降低,甚至变平,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提示衣霉素对视网膜各层的损伤呈现剂量-时间依赖性,与OCT结果相一致.结论:衣霉素可以通过诱导视网膜损伤模拟视网膜疾病模型,OCT可以动态观察视网膜的损伤改变,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对于评价视网膜损伤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作者:张博仪;张亚琼;车慧欣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acut primary angle colsure,APAC)对侧眼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LPI)后3min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sounic biomicroscopy,UBM)暗室激发试验的相关生物学参数,探讨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suspect,PACS)患者LPI术后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的风险因素.方法:选择78例 APAC 对侧眼(无周边虹膜前粘连)为研究对象,LPI术后进行3min UBM暗室激发试验,观察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周边虹膜厚度(IT)、虹膜膨隆度(IC)、虹膜根部附着位置、小梁网睫状突距离(TCPD)等各项眼前节结构参数及房角接触性关闭方位数(NPAC)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PI术后暗室下UBM检查至少1个方位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的有26眼(33%),其中3min UBM暗室激发试验阳性的有19眼(24%),暗室激发试验时眼压升高值与接触性房角关闭的方位数呈正相关(r=0.84,P<0.01).接触性房角关闭(+)组与接触性房角关闭(-)组暗室时与正常光线下比较AOD500、IT、IC变化值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单因数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OD500(P=0.003)、IT(P=0.012)、IC(P=0.043)、TPCD(P=0.015)、虹膜根部附着位置(P=0.024)是暗室下接触性房角关闭(+)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IT(P=0.011)、TPCD(P=0.009)和虹膜根部附着位置(P=0.02)是暗室下接触性房角关闭(+)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PACS患者行LPI术后仍有部分在暗室下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虹膜周边肥厚、睫状体前位、虹膜根部附着点前移是重要的风险因素,在LPI术后应当进行长期随访与干预治疗.
作者:梁涛;高燕华;刘桂波;向燕茹;王永红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分析Haigis公式、SRK/T公式、Hoffer Q公式、Holladay 1公式和SRK Ⅱ公式在长眼轴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预测时的准确性情况,以指导各公式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择门诊及住院长眼轴(眼轴长度>24.5mm)老年性白内障患者81例81眼,使用IOL Master 500进行术前眼生物测量.将研究对象按照术前眼轴长度分为两组:轻度长眼轴组(24.5mm<眼轴长度≤27mm);中重度长眼轴组(眼轴长度>27mm).由同一术者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顺利,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无手术并发症.手术后3mo由同一检查者进行裂隙灯及综合验光仪联合显然验光,确定术后实际屈光度.将其分别与应用Haigis公式、SRK/T公式、Hoffer Q公式、Holladay 1公式和SRK Ⅱ公式计算出的预期屈光度进行比较分析,观察上述公式在不同眼轴长度组中的准确性.结果:轻度长眼轴组:SRK Ⅱ公式与其他四个公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offer Q公式和SRK/T公式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公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长眼轴组:SRK Ⅱ公式与其他四个公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offer Q公式和SRK/T公式、Hoffer Q公式和Haigis公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公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个公式在两眼轴长度组中的准确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眼轴长度>24.5~27mm的轻度长眼轴白内障患者,应用Haigis公式、SRK/T公式、Hoffer Q公式、Holladay 1公式进行预测均可获得较准确结果;对于眼轴长度超过27mm的中重度长眼轴白内障患者,Haigis公式、SRK/T公式和Holladay 1公式准确性占优.以上5个公式的预测准确性均随眼轴增长而降低.
作者:方薇;张健;刘大川;戴惟葭;杨惠青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构建携带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al-derived factor,PED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探讨PEDF在hUCMSCs中的表达及重组慢病毒对hUCMSCs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pLenti-CMV-hChR2-EYFP 载体系统,构建携带PED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pLenti-CMV-PEDF-EYFP,进一步感染hUCMSCs,获得携带PEDF基因的hUCMSCs(PEDF-hUCMSC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ELISA法检测PEDF-hUCMSCs 的PEDF蛋白表达情况,采用CCK8法检测PEDF-hUCMSCs的活性.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和流式细胞术检测验证重组慢病毒pLenti-CMV-PEDF-EYFP感染hUCMSCs后对细胞传代、细胞表型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携带PED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pLenti-CMV-PEDF-EYFP,高效感染hUCMSCs,获得的PEDF-hUCMSCs能有效表达PEDF蛋白,检测结果显示重组病毒感染组细胞与空白对照组细胞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组慢病毒pLenti-CMV-PEDF-EYFP感染对hUCMSCs的增殖能力、细胞形态和细胞表型没有明显改变. 结论:携带PED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pLenti-CMV-PEDF-EYFP修饰的PEDF-hUCMSCs能有效表达PEDF蛋白,为进一步探索应用PEDF-hUCMSCs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奠定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作者:闻慧;张芸;纪惜銮;刘晓雷;杨顺;罗朝霞;谢亮;邹文文;李结明;姜舒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角膜交联疗法是一种治疗圆锥角膜、角膜扩张及感染性角膜疾病等的光化学疗法.使用370nm波长的紫外线A照射被感光剂核黄素浸润的角膜胶原纤维,诱导角膜胶原纤维发生一系列生物反应.通过阐述这一疗法的基本原理、实验研究、临床应用及相关安全性和副作用问题,提出角膜交联疗法可单独或者联合药物用以治疗真菌性角膜疾病,提高真菌性角膜疾病的治愈率,降低此类疾病并发症及角膜移植手术需求.
作者:李奇;付玲玲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前后BCVA及mfERG变化影响.方法:选取2015-01/2017-01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的病变(myopic 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MCNV)和特发性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患者264例332眼.检测患者的眼压和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使用90D前置镜和裂隙灯联合检测,并对眼底进行摄片,行OCT检测,进行ICGA和FFA的造影检测,后行mfERG检测.记录患者注药后1d,1mo和末次治疗后1mo的BCVA、眼压和mfERG等情况.结果:使用雷珠单抗注射254眼,康柏西普注射78眼,其中注射1次的有37眼,注射2次的有147眼,注射3次的有72眼,注射4次的有57眼,注射5次的有19眼;患者治疗前眼压和治疗后1mo、末次治疗后1mo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BVCA和治疗后1mo、末次治疗后1mo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Ring1、Ring2和Ring4振幅的密度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治疗后1mo Ring3和Ring5振幅的密度也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患者BCVA和mfERG有明显改善作用,且比较安全.
作者:孙磊;陶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超乳术后角结膜干燥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03/2016-03收治的糖尿病患者超乳术后角结膜干燥症患者78例78眼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人工泪液+芪明颗粒治疗39眼,B组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人工泪液治疗39眼.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泪眼破膜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显著高于B组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症状及体征评分均明显降低,泪膜破裂时间均明显延长,并且A组治疗后1、2wk,1mo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泪膜破裂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2wk的荧光素染色评分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拉洛芬滴眼液+人工泪液+芪明颗粒治疗糖尿病患者超乳术后角结膜干燥症,能够迅速、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临床疗效确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王祎;高峰丽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患者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的特点,并比较其与ICGA的差异,来探讨OCTA可否替代ICGA对CSC患者进行诊断,并用以指导PDT治疗.方法:2015-11/2016-03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确诊为CSC的患者30例30眼.所有入选病例均行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眼压、裂隙灯、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FFA、ICGA及OCTA.采用Heidelberg Spectralis OCT仪器(Spectralis HRA + OCT;Heidelberg Engineering, Heidelberg)获得FFA及ICGA图像;采用RTVue XR Avanti 仪器(OptovueInc, Fremont),选择6mm×6mm视网膜血流OCT成像模式,获得OCTA图像.仪器自带软件(software ReVue,version 2017.100.0.1;OptovueInc)自动将视网膜和脉络膜进行分层,并对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进行分析.同时比较CSC患者OCTA与ICGA图像特点,测量ICGA高灌注区大直径、面积及OCTA高血流信号区大直径、面积,采用配对t检验来分析OCTA与ICGA大直径及面积之间的异同.结果:入组30眼CSC患者,有27眼在OCTA中可见明确的高血流信号影,即粗颗粒区;有21眼高血流信号影内可见低血流信号影;有7眼高血流信号影外可见低血流信号晕.OCTA上显示的高血流信号影基本上与ICGA图像中高灌注相对应;ICGA中有22眼高灌注内存在低反射影,其中21眼与OCTA中显示的高血流信号影内低血流信号影相对应;ICGA中有9眼高灌注外存在低反射晕,其中有7眼与OCTA相对应;共有14眼患者ICGA晚期可见渗漏点,所有的渗漏点在OCTA上均未见相应的血流信号变化.ICGA高灌注区的大直径1.589±0.295mm,面积0.705±0.131mm2;OCTA高血流信号影大直径1.576±0.293mm,面积0.745±0.138mm2.经配对t检验,ICGA高灌注区的大直径与OCTA高血流信号影大直径及两者面积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CSC患者中,OCTA可以清晰显示与ICGA高灌注所对应处的高血流信号影,能部分替代ICGA对CSC患者进行诊断,并指导PDT治疗.
作者:莫宾;周海英;焦璇;刘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小梁咬切器行泪小点咬切成形联合新型RS泪道再通管置入术治疗泪小点膜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10/2015-10在我院接受诊治的39例39眼泪小点膜闭患者,应用小梁咬切器行泪小点咬切成形联合新型RS泪道再通管置入术,术后3mo后取出RS泪道再通管,拔管后随诊6mo.比较术前与拔管后1、3、6mo的荧光素染色消失试验评级,拔管后6mo评定该术式的疗效. 结果:荧光素染色消失试验:拔管后1、3、6mo的荧光素染色消失试验评级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末次随访,治愈35眼(90%),好转4眼(10%),未见复发病例,有效率100%.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梁咬切器咬切泪小点成形联合RS泪道再通管置入术是一种治疗泪小点膜闭的安全、有效的新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
作者:唐永哲;吕红玲;马海智;刘肖霞;梁康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评价氦氖激光联合TDP照射治疗眼部带状疱疹的效果.方法:选取眼部带状疱疹患者22例22眼进行氦氖激光联合TDP照射(A组),并将结果与既往采用药物治疗的眼部带状疱疹患者22例22眼(B组)的病程时间、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疼痛缓解时间进行比较.结果:A组治愈率为91%,B组治愈率为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75,P>0.05);A组平均治愈天数为8±2.22d,B组为12±1.8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P<0.05);A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B组为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6,P<0.05);A组治疗平均缓解疼痛天数为5±1.23d,B组为10±1.3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7,P<0.05).结论:氦氖激光联合TDP照射能明显缩短眼部带状疱疹的治疗时间,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缓解疼痛,对眼部带状疱疹的治愈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徐柒华;朱建刚;陈梅芬 刊期: 201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