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13;19)染色体平衡易位一例

刘彩玉;蓝信强

关键词:
摘要:患者 女,37岁,14岁月经初潮,平素月经规律.婚后9年未孕,现因欲做试管婴儿来我院检查.查体:身高163 cm,体重58 kg,第二性征及智力发育均正常.妇科B超检查示子宫6.2 cm×5.1 cm×3.5 cm,双侧附件均未见异常,第二性征发育正常.内分泌检查:雌二醇290.2 pmol/L(正常参考值:45.4~854 pmol/L),卵泡生成素7.31 U/L(正常参考值:3.5~12.5 U/L),促黄体生成素10.01 U/L(正常参考值:2.4~12.6 U/L),孕酮1.1 nmol/L(正常参考值:0.6~4.7 nmol/L),垂体泌乳素18.03 ng/mL(正常参考值:4.79~23.3 ng/mL),睾酮1.05 nmol/L(正常参考值:0.29~1.67 nmol/L).抗精子抗体阴性.其丈夫精液常规检查:精液量3 mL,精子活动率88.54%,精子数量5.4×107/mL,液化时间正常.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607例Turn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细胞遗传学分析

    目的 探讨Turner综合征的细胞遗传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对细胞遗传学诊断为Turner综合征和临床具有Turner综合征主要表现之一的607例患者进行常规外周血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探讨不同核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在607例Turner综合征异常核型中,共发现X单体型154例,占25.37%(154/607);X染色体数目异常嵌合型240例,占39.54%(240/607),其中45,X低比例嵌合型(3≤45,X个数≤5,正常细胞≥30)194例,占X染色体数目异常嵌合型的80.83%(194/240);X染色体结构异常型173例,占28.50%(173/607);含标记染色体40例,占6.59%(40/607).具有Turner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主要为11岁以下患儿,主要核型为45,X;11~18岁患者除具有Turner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外,主要的就诊原因为原发闭经,其核型主要为45,X、46,X,i(X) (q10)和mos45,X/46,X,i(X)(q10);18岁以上患者主要就诊原因为原发不孕,其核型主要以45,X低比例嵌合型为主.607例患者中53例有孕产史,其中X染色体数目异常嵌合型48例,X染色体结构异常型5例.结论 Turner综合征患者异常核型比例越高,临床症状越严重,临床发现越早.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对Turner综合征患者,尤其是45,X低比例嵌合型的早期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指导.

    作者:郑杰梅;刘之英;夏培;赖怡;魏杨君;刘燕燕;陈久容;秦利;谢良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一例罕见的47,XXY综合征女性的遗传学病因分析

    目的 对一例智力发育落后、临床表型为女性的患儿进行细胞与分子遗传学分析,探讨其遗传学病因.方法 对患儿进行常规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并提取其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分析SRY基因的变异,并用定量PCR对SRY基因进行拷贝数检测.结果 核型分析显示患儿为47,XXY.SRY基因及拷贝数变异分析显示SRY基因呈大片段缺失,拷贝数为0.结论 患儿的女性表型是由于Y染色体上SRY基因的缺失所致,为国内首例SRY基因阴性、表型为女性的47,XXY病例.

    作者:李洪英;张开慧;高敏;张海燕;王莹;张玉凤;刘毅;盖中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伴t(2;14)(p16;q32)染色体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一例

    患者男,59岁,因“牙龈出血10余天”且症状逐渐加重,于2015年2月10日收入我院治疗.患者入院时有头晕不适,鼻衄,痔疮出血.查体:浅表淋巴结不大,肝脾未及,静脉注射处有陈旧瘀斑.入院血常规示:白细胞3.99×109/L[正常参考值:(3.5~9.5)×109/L],中性粒细胞32.8%(正常参考值:40%~75%),淋巴细胞48.9%(正常参考值:20%~50%),单核细胞18.3%(正常参考值:3%~10%),血红蛋白:63 g/L(正常参考值:130~175 g/L),血小板计数:20×109/L[正常参考值:(125~350)×109/L];骨髓涂片显示:异常早幼粒细胞85%,胞质量丰富,呈淡蓝色,胞质中有粗大,细小,紫红色颗粒,可见成束状Auer小体.

    作者:刘芸;范磊;洪鸣;吴汉新;李建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母婴结局良好的胎盘间叶发育不良一例

    患者女,23岁,G1P0.因“停经35+5周,彩超发现宫腔内异常回声团5+月,阴道流液2小时”于2013年7月20日入院.停经12+6周当地医院超声检查发现胎盘显示不清,位于子宫后壁,厚约4.4 cm,实质内见多个泡状暗区并建议上级医院就诊.停经13周患者于我院就诊,超声检查提示:胎儿顶臀长7.46cm,胎儿颈部透明层值1.3 mm,羊水3.9cm,胎儿外形未见异常,核实孕周13+4周;宫腔内未探及正常胎盘回声,仅查见8.8cm×4.2 cm×7.6 cm蜂窝状团块回声,其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部分性葡萄胎不能排除.早期检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 101091.6 U/L,与孕龄相符,甲胎蛋白(alpha foetal protein,AFP)6.22 MOM,升高(参考值0.41~2.49),提示开放性神经管缺陷高风险,但患者拒绝进一步检查.因患者及家属对此次妊娠期望值较高,在被告知孕期有发生子痫前期、严重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流产及胎儿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等风险后仍选择继续妊娠.孕期定期复查彩超,蜂窝状团块持续增大.停经30周彩超发现其胎儿生长比实际孕周约小3周,蜂窝状团块增大至19.4 cm×7.3 cm×6.8cm.

    作者:张燕萍;周盛萍;何艳梅;王巍;龚云辉;周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中国南方汉族人群KIR2DS4基因的多态性

    目的 探讨南方汉族人群KIR2DS4分子遗传多态性.方法 应用特异性PCR引物扩增306名无关个体KIR2DS4基因的全部外显子,确定KIR2DS4框架基因的有无.对存在KIR2DS4的样本,对该基因的全部外显子进行双向测序,用Assign 3.5分析软件鉴定基因型.在测序分型中出现与国际IPD-KIR数据库不完全匹配结果的样本,进行cDNA分子克隆和单倍型测序.结果 306名南方汉族无关个体中,携带KIR2DS4基因的个体为297例,经测序分型,均获得了清晰的序列峰图.共检出了7种等位基因,其中3个新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KIR分委会正式命名.检出的等位基因及其频率分别为KIR2DS4* 00101(78.8%)、*003 (10.5%)、*004 (16.0%)、*010 (23.2%)、*017(0.3%)、* 00105(0.3%)和*018(0.7%),未检出KIR2DS4* 007等位基因.能正常表达于细胞表面的等位基因(KIR2DS4* 00101、*017、*00105)和不能正常表达于细胞表面的等位基因(KIR2DS4* 003、*004、*010、*018)的检出比例分别为79.4%及50.4%,约为1.6∶1.结论 获得了南方汉族人群KIR2DS4等位基因分子遗传多态性,可为移植、疾病关联研究及人类进化等提供基础数据.

    作者:甄建新;张国彬;喻琼;何柳媚;徐筠娉;邹红岩;邓志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用长链RT-PCR技术分析一个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家系AR基因的突变

    目的 分析一例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CAIS)患者及其家系成员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的潜在突变.方法 提取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和总RNA,应用PCR技术扩增X染色体上AR基因的7个外显子,对产物直接进行DNA测序,寻找突变位点;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相应的基因组片段,进一步确证AR基因的突变位点;用逆转录PCR扩增AR基因,再次验证其突变位点.结果 发现患者及其舅舅AR基因第7外显子的第2880个核苷酸G被A替换,引起错义突变,导致第840位密码子CGT突变为CAT,即精氨酸被组氨酸替代.该突变可能引起雄激素受体结合能力的变化,导致CAIS.患者母亲一条AR等位基因的第840位密码子亦存在CGT--CAT改变,另一条等位基因则未发现突变.结论 AR基因第7外显子核苷酸序列2880位点碱基G引起的错义突变很可能是引起CAIS的原因.应用长链RT-PCR技术扩增AR基因可为CAIS的分子诊断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张晓;曾健;林炎鸿;涂向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中国南方汉族人群HLA-Ⅰ、Ⅱ类八个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A、B、C、DRB1 、DQA1、DQB1、DPA1和DPB1等位基因的多态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序分型方法(sequence based typing,SBT)对481名随机南方汉族个体的HLA-A、B、C、DRB1、DQA1、DQB1、DPA1和D PB1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用直接计数法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共观察到HLA-A、B、C、DRB1、DQA1、DQB1、DPA1和DPB1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8、57、28、40、18、17、6和21个.其中频率高于0.05的常见等位基因有A* 1101、A* 2402、A* 0207、A* 8303和A*0201;B*40:01、B*46:01、B*58:01、B*13:01和B* 15:02;C* 01:02、C* 07:02、C* 03:04、C* 03:02、C* 08:01、C* 03:03和C* 04:01;DRB1* 09:01、DRB1* 15:01、DRB1* 12:02、DRB1* 08:03、DRB1* 03:01、DRB1* 04:05和DRB1* 11:01;DQA1* 01:02、DQA1* 03:02、DQA1* 03:03、DQA1* 06:01、DQA1* 01:03、DQA1* 05:05、DQA1* 01:04、DQA1*03:01和DQA1* 05:01;DQB1* 03:01、DQB1* 03:03、DQB1* 06:01、DQB1* 05:02、DQB1* 03:02、DQB1* 02:01和DQB1* 06:02;DPA1* 02:02、DPA1* 01:03和DPA1*02:01;DPB1* 05:01、DPB1* 02:01、DPB1* 13:01、DPB1* 04:01和DPB1* 02:02.这些常见等位基因的频率总和分别占相应位点的75.57%、52.81% 、78.28% 、62.16% 、86.70% 、77.23% 、95.32%和81.59%.结论 中国南方汉族人群的HLA-A、B、C、DRB1、DQA1、DQB1、DPA1和DPB1等8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多态性数据可作为人类学、法医学、移植配型和疾病相关性研究和应用的参考数据.

    作者:金士正;邹红岩;甄建新;王大明;何柳媚;邓志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产前诊断一例46,XX,del(4),dup(21)

    目的 探讨产前诊断的一例罕见染色体异常的遗传学机制及预后.方法 对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发现的胎儿染色体可疑结构异常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进行鉴定,同时应用全基因组基因芯片(whole genome DNA microarray)检测其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结果 胎儿的一条21号染色体长臂疑似存在重复,即46,XX,dup(21)(? q21q22),专一序列探针FISH检测证实21号杂交区域存在重复,即nuc ish 21q22×3,基因芯片检测证实胎儿染色体21q21.3q22.3区存在17.87Mb的片段重复,涉及GATA1 、JAK2、ALL等121个OMIM基因,涵盖唐氏综合征关键区,与颅面异常、心脏异常、智力低下、发育迟缓、四肢异常等相关.此外,胎儿还存在4p16.1p16.3区8.43 Mb片段的缺失,涉及FGFR3、LETM1、WHSC1、WHSC2等64个OMIM基因,涵盖Wolf-Hirschhorn综合征疾病区域,与生长发育迟缓、头面部异常、心脏异常、智力低下、肌张力减退等相关.经咨询,其家属要求于孕25周时终止妊娠.结论 当核型分析无法确定染色体的结构异常时,应该用特定位点的探针进行FISH检测有利于鉴别异常的类型,结合全基因组基因芯片检测,可以分析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及其所涉及的致病基因,为临床预后及表型分析提供线索.

    作者:张璘;任梅宏;宋桂宁;刘雪霞;张静;张晓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假双着丝粒染色体九例

    例1女,17岁,因原发闭经就诊.患者系第2胎,足月顺产,出生时父亲29岁,母亲26岁,母亲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先兆流产史,父母为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查体:身高158 cm,智力一般,无颈蹼,轻度肘外翻,双侧乳房未发育,乳间距宽,腋毛稀少.外阴发育幼稚,阴毛稀少,肛门检查子宫及双附件均未扪及.辅助检查:B超检查:无子宫,未探及双侧卵巢.细胞遗传学检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标本分别用胰酶消化和氢氧化钡处理进行G显带与C显带,按照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2009)标准进行核型分析.C显带证实一个着丝粒失活,故患者核型为46,X,psuidic(X)(pter→q24∷q24→ pter)36]/45,X[6](图1A).其父母核型正常.

    作者:薛会丽;李英;安刚;范向群;郭南;扶梅妹;何淑琼;张敏;徐两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46,XX,t(3;18)伴胚胎停育一例

    患者 女,26岁.结婚2年,怀孕3次,第1次怀孕50+天,B超显示无胎心及胎芽,诊断为胚胎停止发育,手术流产;第2次怀孕2月,阴道流血,超声示无胎心,诊断为胚胎停育;第3次怀孕诊断为宫外孕.细胞遗传学检查:经患者知情同意,抽取静脉血2 mL,肝素抗凝,37℃条件下行淋巴细胞培养72 h,常规G显带,计数2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5个,患者核型为46,XX,t(3;18)(3pter→3q1 3.2∷ 18q21→18qter;18pter→18q21∷ 3q13.2→3qter),见图1.其丈夫染色体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王玉娟;蓝信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南方汉族KIR-HLA系统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髓系白血病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KIR-HLA系统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的相关性.方法 对172份成年CML患者及480份随机正常对照的样本,采用PCR-SSP方法检测KIR基因,用测序分型法进行HLA-A、-B、-C基因分型.从KIR基因及其基因组合型、HLA Ⅰ类配体、已知的单个KIR+ HLA受-配体组合及KIR-HLA基因型组合等4个层次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子遗传多态性的差异.结果 与KIR2DL1配位的HLA-C2、KIR2DL1+ HLA-C2、与KIR3DL1配位的HLA-B Bw4-80I的检出频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为CML保护因素(HLA-C2:OR=0.386,95%CI:0.240~0.620,P<0.01;KIR2DL1-+ HLA-C2:OR=0.316,95%CI:0.191~0.525,P<0.01;HLA-B Bw4-80I:OR=0.576,95%CI:0.384~0.862,P<0.01).HLA-C2及HLA-B Bw4-80I分子表达机率降低,可能导致与相应的抑制性KIR亲和力的减弱,有利于NK细胞活化.值得注意的是:KIR-HLA基因型组合ID2(KIR AA1-HLA-C1/C1-Bw6/Bw6-A3/11)在CML组的检出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为CML易感因素(OR=2.163,95%CI:1.198~3.906,P<0.01).结论 本研究识别了KIR-HLA与CML白血病相关的易感或保护性因素,可为CML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和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及理论依据.

    作者:邓志辉;甄建新;王大明;何柳媚;邹红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应用MLPA亚端粒检测技术分析妊娠失败的遗传学原因

    目的 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在分析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分析染色体异常与超声指标的相关性,对不明原因流产的遗传学因素进行评估.方法 收集421例自然流产、宫内死胎和用超声异常终止妊娠的样本,用MLPA的P036、P070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 在421例流产样本中,MLPA提示异常者有232例,占55.11%.在孕13周前的286例样本中,有206例存在异常,比例高达72.03%,在孕14~19周的49例样本中,有14例检出异常,占28.57%.在孕20周及以后的86例样本中,有12例检出异常,占13.95%.在117例超声提示胎儿存在畸形或异常的样本中,有33例检测出异常,占28.21%.其中28例为染色体数目异常、4例为染色体微缺失和/或微重复、1例同时存在数目异常和微重复.在颈部超声异常、胎儿水肿综合征、多发畸形、消化系统异常组中,MLPA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71.4%、58.8%、37.8%、9.1%.在心脏、神经、面部、骨骼和泌尿系统超声异常者中则未发现异常.结论 在自然流产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占主要因素.随着孕周的增大,染色体异常与流产的关系逐渐减弱.联合应用超声检查和MLPA检测,可以有效地提升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

    作者:赵颖;娄季武;孙曼娜;付有晴;刘彦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t(2;15)伴流产一例

    患者女,26岁,2016年2月孕10周,自然流产;2016年7月,孕9周稽留流产,来我院就诊.查体:身高165 cm,体重56kg,第二性征发育正常,14岁月经初潮,平素月经规律,5~7/30 d,无痛经.内分泌检查:睾酮1.35 nmol/L(正常参考值:0.29~1.67 nmol/L)、雌二醇881.7 pmol/L(正常参考值:151~1461 pmol/L)、孕酮3.44 nmol/L(正常参考值:2.4~9.4nmol/L)、卵泡生成素10.79 U/L(正常参考值:4.7~21.5 U/L)、促黄体生成素37.96 U/L(正常参考值:14~95.6 U/L)、垂体泌乳素22.72 ng/mL(正常参考值:4.79~23.3 ng/mL).患者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无不良嗜好.夫妇非近亲结婚.拒绝做家系调查.

    作者:鞠彩宁;蓝信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两例Miller-Dieker综合征胎儿的产前遗传学分析

    目的 对两例畸形胎儿进行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两例产前超声提示异常的胎儿的羊水细胞及其双亲的外周血细胞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检测(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对SNP array的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两例胎儿的羊水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其父母外周血核型均未见异常.病例1的SNP array结果为arr[hg19] 17p13.3(83 035~2 567 405)×1,即17p13.3区存在2.484 Mb的末端缺失;病例2的SNP array结果为arr[hg19] 17p13.3p13.2(83 035~3 377 560)×1,即17p13.3区存在3.295 Mb的末端缺失.17p13.3及17p13.3p13.2微缺失区均覆盖了Miller-Dieker综合征(Miller-Dieker syndrome,MDS)的关键区域,包含PAFA H1B1、YWHAE和CRK等MDS的候选致病基因.两例胎儿的羊水细胞中期分裂相FISH结果均提示17p13.3区缺失,验证了SNP array的结果,而胎儿父母外周血中期分裂相FISH结果均未见异常,可排除其父母存在涉及17pter区的微小重排.结论 MDS胎儿的超声特征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畸形.SNP array分析可以有效地诊断MDS并明确17p13.3缺失的断裂点和基因内容,有助于对其基因型与表型对应关系的分析.

    作者:林少宾;罗艳敏;吴坚柱;陈宝江;纪媛君;周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G显带和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联合分析心脏发育畸形胎儿的染色体异常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与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在检测先天性心脏畸形胎儿的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MLPA技术对104例中孕期B超提示先天性心脏畸形胎儿进行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检测.对检出的染色体异常,进一步通过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予以验证.结果 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与MLPA检测结果显示,在104例先天性心脏畸形胎儿羊水标本中,检出19例染色体异常,异常检出率为18%.93例心脏畸形胎儿的羊水标本进行CMA检测,共检出14例染色体异常,其中10例异常为已知的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4例为临床意义未明的CNV.10例致病性CNV羊水标本的MLPA检测结果也显示相同的染色体异常,4例临床意义未明CNV的羊水标本的MLPA检测结果仅1例检出异常.结论 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联合MLPA技术是一种快速、经济、有效的检测先天性心脏畸形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方法.

    作者:刘洋;谢建生;耿茜;徐志勇;吴维青;罗福薇;李素丽;王勤;陈武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用体外表达的血小板膜蛋白GPⅢa偶联Luminex微球检测HPA-1a抗体

    目的 拟利用体外克隆表达的GPⅢa蛋白作为HPA-1a抗原与Luminex xMAP微球相连,建立和评估用Luminex微球技术检测血清中抗HPA-1a的效果.方法 扩增并克隆GPⅢa蛋白的编码基因ITGB3至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癌细胞株.利用G418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体外获取并鉴定相应的特异性膜糖蛋白GPⅢa.将重组蛋白通过表面游离氨基和Luminex xMAP微球表面激活的羧基相偶联,再利用偶联后的微球与待测血清反应.利用PE-抗人IgG进行显色,在Luminex-100仪上读取数据并判断结果.结果 ITGB3基因测序为HPA-1aa,将克隆后的GPⅢa重组蛋白偶联Luminex xMAP微球,Luminex微球法检测HPA 1a抗体的灵敏度为滴度1/32(抗体浓度3.125 U/mL).微球技术能特异性鉴别出待测样本的HPA-1a抗体,与MAIPA结果一致,而且与HLA抗体、ABO抗体以及其他HPA血小板系统抗体(HPA-3a、HPA-5b)均不发生交叉反应,说明建用立的Luminex微球技术来检测血小板抗体是可行的.结论 成功获取了重组表达的血小板膜蛋白GPⅢa,并初步建立了Luminex微球检测HPA-1a抗体方法.

    作者:陶苏丹;刘瑛;和艳敏;应燕玲;何吉;朱发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厦门地区汉族人群15个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

    目的 调查福建厦门地区汉族群体1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基因座多态性参数,同时评估AmpFLSTR IdentifilerTM体系应用于本地区汉族人群进行法医学个体识别及亲子鉴定的价值.方法 应用AmpFLSTR IdentifilerTM体系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检测400名福建厦门地区汉族无关个体15个STR基因座的多态性,统计计算群体遗传学参数.结果 15个STR基因座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15个STR遗传标记均具有高度多态性,杂合度0.580~0.868,匹配概率0.036~0.148,个体识别力0.798~0.967,多态性信息含量0.560~0.850,非父排除率0.268~0.730.结论 15个STR基因座在福建厦门地区有较高的多态性.通过检测等位基因频率,为福建厦门地区人群法医学亲权鉴定和个人识别等位基因多样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者:吴莉莉;冉鹏;郑秀娟;周娟娟;裴斌;宋秀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96例生长发育迟缓儿童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目的 探讨染色体异常与生长发育迟缓的关系.方法 采集96例生长发育迟缓儿童的外周血样,进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在96例患者中,共发现异常核型27例,检出率为28.13%,其中常染色体异常23例,检出率为23.96%,包括21三体、7号部分缺失、5p一等,发现性染色体异常4例,检出率为4.17%,主要为45,X及其嵌合体.在体格发育迟缓患者中,异常核型检出率为27.27%(18/66),其中单纯性体格发育迟缓患者异常核型检出率为18.92%(7/37).在体格发育迟缓合并其他异常患者中,异常核型检出率为37.93%(11/29).在智力障碍患者中,异常核型检出率为28.26%(13/46),其中单纯性智力障碍患者异常核型检出率为16.67%(4/24).智力障碍合并其他异常患者异常核型检出率为40.91%(9/22).结论 生长发育迟缓儿童的染色体异常率高,在合并特殊面容和先天性心脏病时异常率更高.对生长发育迟缓儿童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将有助于明确其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作者:吴坚柱;周祎;黄林环;陈宝江;陈健生;陈筠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携带16号染色体单亲二倍体合并ORC6基因新突变的Meier-Gorlin综合征一例

    目的 探讨1例因“生长发育迟缓伴小耳畸形”就诊的11岁男童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生化检测、染色体芯片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下一代基因测序以及Sanger测序.结果 患儿存在宫内发育迟缓、出生后持续生长迟缓、小耳畸形、髌骨发育不良三联征以及特殊面容和正常促性腺激素性发育不良(小睾丸).基因检测发现其16号染色体为单亲二倍体且存在ORC6基因c.67A>G(p.Lys23Glu)纯合新突变.结论 患儿可能为中国首例男童16号染色体为单亲二倍体合并ORC6基因纯合新突变导致的Meier-Gorlin综合征,该ORC6基因新突变经Alamut功能软件预测可能影响蛋白结构域功能.

    作者:李娟;丁宇;常国营;程青;李辛;王剑;王秀敏;沈亦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一个t(3;22)不平衡易位导致精神发育迟滞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目的 对1例不明原因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及其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以明确诊断.方法 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染色体,再以染色体微阵列检测微缺失/微重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验证微阵列检测结果.结果 患儿与家系内同症患者表型一致,染色体核型结果相同,为46,XN,der(22) t(3;22) (q28;q13)pat;其父亲与5位亲属染色体核型为46,XN,t(3;22)(q28;q13),母亲及其他成员正常;患儿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示chr3q28q29区域发生9.0 Mb三拷贝重复,chr22q13.3区域发生1.7 Mb单拷贝缺失,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验证了上述结果.结论 该患儿家系中同症患者的异常表型符合3q和22q非平衡易位导致的22q13.3缺失综合征和3q重复综合征,是由于亲代染色体平衡易位产生不正常配子遗传给下一代造成.

    作者:张开慧;董睿;黄艳;杨亚丽;王莹;张海燕;张玉凤;刘毅;盖中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