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母婴结局良好的胎盘间叶发育不良一例

张燕萍;周盛萍;何艳梅;王巍;龚云辉;周容

关键词:
摘要:患者女,23岁,G1P0.因“停经35+5周,彩超发现宫腔内异常回声团5+月,阴道流液2小时”于2013年7月20日入院.停经12+6周当地医院超声检查发现胎盘显示不清,位于子宫后壁,厚约4.4 cm,实质内见多个泡状暗区并建议上级医院就诊.停经13周患者于我院就诊,超声检查提示:胎儿顶臀长7.46cm,胎儿颈部透明层值1.3 mm,羊水3.9cm,胎儿外形未见异常,核实孕周13+4周;宫腔内未探及正常胎盘回声,仅查见8.8cm×4.2 cm×7.6 cm蜂窝状团块回声,其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部分性葡萄胎不能排除.早期检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 101091.6 U/L,与孕龄相符,甲胎蛋白(alpha foetal protein,AFP)6.22 MOM,升高(参考值0.41~2.49),提示开放性神经管缺陷高风险,但患者拒绝进一步检查.因患者及家属对此次妊娠期望值较高,在被告知孕期有发生子痫前期、严重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流产及胎儿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等风险后仍选择继续妊娠.孕期定期复查彩超,蜂窝状团块持续增大.停经30周彩超发现其胎儿生长比实际孕周约小3周,蜂窝状团块增大至19.4 cm×7.3 cm×6.8cm.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相关文献
  • 等臂双着丝粒Ph染色体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中的遗传学分析

    目的 研究等臂双着丝粒Ph染色体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lymphoid blast crisis of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BLC)中的遗传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2例CML-BLC患者采用24 h骨髓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R显带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基因拷贝数变化.用荧光原位杂交(fl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验证SNP结果.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cation,MLPA)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基因如CDKN2A/2B和PAX5等的缺失或扩增.结果 SNP证实例1的衍生9号有缺失及扩增,与FISH结果相符合.例1和例2的FISH分析可见BCR/ABL融合信号在等臂Ph染色体上,距离远近不同,排列方式为脚对脚(例2)和头对头(例1).结论 CML-BLC中等臂双Ph染色体预示对格列卫治疗抵抗,而用达沙替尼治疗有效.

    作者:李倩;林晓骥;林颖;姚荣欣;黄武;梅翰冬;宫剑;陈慧;藤宁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46,XY/47,XYY嵌合体一例

    患者 男,39岁,已婚,身高179 cm,体重77 kg,发育良好,表型及智力均未见异常.因婚后10年妻子未自然受孕,在外院行辅助生殖,第1次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植入一个胚胎未存活;第2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植入4个胚胎成活2个,40天后流产.患者妻子体健,体检未见异常.夫妻双方否认放射及有毒物质接触史.家系调查:患者父母表型正常,育有一子一女;患者妹妹智力表型正常,育有一子,智力正常.

    作者:郭彦伟;温莉娟;赵慧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不稳定血红蛋白Hb Rush的血液学表型和基因型分析

    目的 分析不稳定异常血红蛋白Hb Rush及其合并地中海贫血病例的血液学表型和基因型特征.方法 对3例不明病因的贫血病例进行血液学常规检测和血红蛋白电泳,并检测a和β珠蛋白基因、Gγ启动子区-158 XmnⅠ多态性位点和7个β珠蛋白基因簇中限制性酶切多态位点的单倍型.结果 3例病例均具有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表型,血红蛋白电泳HbF区域有定量值显著增高的异常条带(30.5%~59.2%),携带有不稳定血红蛋白Hb Rush突变(HBB CD101 GAG>CAG,Glu>Gln),其中2例还携带有-α3.7,CD17和Hb E地中海贫血突变;Hb Rush突变有不同的β珠蛋白基因簇单倍型;未发现F区异常血红蛋白电泳条带与Gγ启动子区多态和大片段β基因簇缺失的关联.结论 本研究结果证实了中国不同人群中存在Hb Rush突变,是世界范围内第3个病例报告.Hb Rush异常血红蛋白可导致Hb F区域电泳条带的定量值显著增高.单纯Hb Rush突变杂合子可产生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及地中海贫血样临床症状,需进行产前诊断;对血红蛋白电泳Hb F区域条带定量值明显增高的贫血病例及地中海贫血进行诊治时需考虑对Hb Rush的基因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葛世军;杨必清;易薇;黄铠;刘红仙;黄小琴;褚嘉祐;杨昭庆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南方汉族KIR-HLA系统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髓系白血病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KIR-HLA系统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的相关性.方法 对172份成年CML患者及480份随机正常对照的样本,采用PCR-SSP方法检测KIR基因,用测序分型法进行HLA-A、-B、-C基因分型.从KIR基因及其基因组合型、HLA Ⅰ类配体、已知的单个KIR+ HLA受-配体组合及KIR-HLA基因型组合等4个层次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子遗传多态性的差异.结果 与KIR2DL1配位的HLA-C2、KIR2DL1+ HLA-C2、与KIR3DL1配位的HLA-B Bw4-80I的检出频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为CML保护因素(HLA-C2:OR=0.386,95%CI:0.240~0.620,P<0.01;KIR2DL1-+ HLA-C2:OR=0.316,95%CI:0.191~0.525,P<0.01;HLA-B Bw4-80I:OR=0.576,95%CI:0.384~0.862,P<0.01).HLA-C2及HLA-B Bw4-80I分子表达机率降低,可能导致与相应的抑制性KIR亲和力的减弱,有利于NK细胞活化.值得注意的是:KIR-HLA基因型组合ID2(KIR AA1-HLA-C1/C1-Bw6/Bw6-A3/11)在CML组的检出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为CML易感因素(OR=2.163,95%CI:1.198~3.906,P<0.01).结论 本研究识别了KIR-HLA与CML白血病相关的易感或保护性因素,可为CML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和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及理论依据.

    作者:邓志辉;甄建新;王大明;何柳媚;邹红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GAS6基因834+7G/A和+1332C/T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生长停滞特异基因6(growth arrest specific gene 6,GAS6)多态性是否与重度子痫前期发病有关联.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对成都地区167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和312名健康孕妇GAS6基因834+ 7G/A和+1332C/T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GAS6基因+1332C/T位点C、T等位基因的频率在重度子痫前期组为85.63%、14.37%,在正常孕妇组为78.04%、21.96%.+1332C/T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重度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妊娠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TT基因型携带者在患者组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8.14% vs 39.42%),发生重度子痫前期的风险降低(OR=0.602,95%CI:0.401~0.904,x2=6.045,P=0.014).834+ 7G/A位点G、A等位基因的频率在重度子痫前期组为72.75%、27.25%,在正常孕妇组为74.36%、25.64%.两组之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重度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妊娠对照组GAS6基因两位点基因型对血压水平未见显著影响.结论 中国成都地区汉族人GAS6基因+1332T等位基因与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风险降低可能存在关联,但未见834+7G/A位点与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有关.

    作者:叶丽燕;关林波;范平;刘兴会;刘瑞;陈瑾歆;朱月;魏星;刘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厦门地区汉族人群15个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

    目的 调查福建厦门地区汉族群体1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基因座多态性参数,同时评估AmpFLSTR IdentifilerTM体系应用于本地区汉族人群进行法医学个体识别及亲子鉴定的价值.方法 应用AmpFLSTR IdentifilerTM体系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检测400名福建厦门地区汉族无关个体15个STR基因座的多态性,统计计算群体遗传学参数.结果 15个STR基因座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15个STR遗传标记均具有高度多态性,杂合度0.580~0.868,匹配概率0.036~0.148,个体识别力0.798~0.967,多态性信息含量0.560~0.850,非父排除率0.268~0.730.结论 15个STR基因座在福建厦门地区有较高的多态性.通过检测等位基因频率,为福建厦门地区人群法医学亲权鉴定和个人识别等位基因多样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者:吴莉莉;冉鹏;郑秀娟;周娟娟;裴斌;宋秀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46,XX,t(3;18)伴胚胎停育一例

    患者 女,26岁.结婚2年,怀孕3次,第1次怀孕50+天,B超显示无胎心及胎芽,诊断为胚胎停止发育,手术流产;第2次怀孕2月,阴道流血,超声示无胎心,诊断为胚胎停育;第3次怀孕诊断为宫外孕.细胞遗传学检查:经患者知情同意,抽取静脉血2 mL,肝素抗凝,37℃条件下行淋巴细胞培养72 h,常规G显带,计数2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5个,患者核型为46,XX,t(3;18)(3pter→3q1 3.2∷ 18q21→18qter;18pter→18q21∷ 3q13.2→3qter),见图1.其丈夫染色体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王玉娟;蓝信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46,XY,t(9;10)(q34;q11.2)一例

    患者男,31岁.其妻第1次怀孕2+月出现阴道流血,B超示无胎心,胚胎停止发育,手术流产;间隔1年余第2次怀孕,孕50+天可见3个孕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较低,再次手术流产,孕期无毒物接触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在征得知情同意后抽取患者静脉血2mL,肝素抗凝,37℃条件下行淋巴细胞培养72 h,常规G显带,计数2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5个,患者核型为46,XY,t(9;10)(9pter-9q34∷10q11.2→10qter;10pter-10q11.2∷9q34→9qter),见图1.其妻染色体检查未见异常.拒绝家系调查.

    作者:张春晓;蓝信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607例Turn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细胞遗传学分析

    目的 探讨Turner综合征的细胞遗传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对细胞遗传学诊断为Turner综合征和临床具有Turner综合征主要表现之一的607例患者进行常规外周血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探讨不同核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在607例Turner综合征异常核型中,共发现X单体型154例,占25.37%(154/607);X染色体数目异常嵌合型240例,占39.54%(240/607),其中45,X低比例嵌合型(3≤45,X个数≤5,正常细胞≥30)194例,占X染色体数目异常嵌合型的80.83%(194/240);X染色体结构异常型173例,占28.50%(173/607);含标记染色体40例,占6.59%(40/607).具有Turner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主要为11岁以下患儿,主要核型为45,X;11~18岁患者除具有Turner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外,主要的就诊原因为原发闭经,其核型主要为45,X、46,X,i(X) (q10)和mos45,X/46,X,i(X)(q10);18岁以上患者主要就诊原因为原发不孕,其核型主要以45,X低比例嵌合型为主.607例患者中53例有孕产史,其中X染色体数目异常嵌合型48例,X染色体结构异常型5例.结论 Turner综合征患者异常核型比例越高,临床症状越严重,临床发现越早.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对Turner综合征患者,尤其是45,X低比例嵌合型的早期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指导.

    作者:郑杰梅;刘之英;夏培;赖怡;魏杨君;刘燕燕;陈久容;秦利;谢良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应用MLPA亚端粒检测技术分析妊娠失败的遗传学原因

    目的 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在分析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分析染色体异常与超声指标的相关性,对不明原因流产的遗传学因素进行评估.方法 收集421例自然流产、宫内死胎和用超声异常终止妊娠的样本,用MLPA的P036、P070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 在421例流产样本中,MLPA提示异常者有232例,占55.11%.在孕13周前的286例样本中,有206例存在异常,比例高达72.03%,在孕14~19周的49例样本中,有14例检出异常,占28.57%.在孕20周及以后的86例样本中,有12例检出异常,占13.95%.在117例超声提示胎儿存在畸形或异常的样本中,有33例检测出异常,占28.21%.其中28例为染色体数目异常、4例为染色体微缺失和/或微重复、1例同时存在数目异常和微重复.在颈部超声异常、胎儿水肿综合征、多发畸形、消化系统异常组中,MLPA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71.4%、58.8%、37.8%、9.1%.在心脏、神经、面部、骨骼和泌尿系统超声异常者中则未发现异常.结论 在自然流产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占主要因素.随着孕周的增大,染色体异常与流产的关系逐渐减弱.联合应用超声检查和MLPA检测,可以有效地提升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

    作者:赵颖;娄季武;孙曼娜;付有晴;刘彦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46,XX,t(5;18)(q15;q21.3)伴自然流产一例

    患者女,25岁,结婚2年,自然流产2次,均发生于孕45天左右,无明显不良诱因.常规检查夫妻双方生殖系统无明显异常,表型及智力均正常,为非近亲结婚,患者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害化学物质和放射线接触史,无不良嗜好,家族中其他成员无不良孕产史.其它检查未见异常.患者有一姐,已结婚生子,未见异常.

    作者:郭红霞;平慧;田伟;李守霞;陈丁莉;冯丽娟;牛丽辉;陈艳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t(13;19)染色体平衡易位一例

    患者 女,37岁,14岁月经初潮,平素月经规律.婚后9年未孕,现因欲做试管婴儿来我院检查.查体:身高163 cm,体重58 kg,第二性征及智力发育均正常.妇科B超检查示子宫6.2 cm×5.1 cm×3.5 cm,双侧附件均未见异常,第二性征发育正常.内分泌检查:雌二醇290.2 pmol/L(正常参考值:45.4~854 pmol/L),卵泡生成素7.31 U/L(正常参考值:3.5~12.5 U/L),促黄体生成素10.01 U/L(正常参考值:2.4~12.6 U/L),孕酮1.1 nmol/L(正常参考值:0.6~4.7 nmol/L),垂体泌乳素18.03 ng/mL(正常参考值:4.79~23.3 ng/mL),睾酮1.05 nmol/L(正常参考值:0.29~1.67 nmol/L).抗精子抗体阴性.其丈夫精液常规检查:精液量3 mL,精子活动率88.54%,精子数量5.4×107/mL,液化时间正常.

    作者:刘彩玉;蓝信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环状RNA与疾病的关联及其潜在的临床价值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区别于传统线性RNA的一类新型RNA,具有闭合环状结构,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细胞中,具有丰度高、结构稳定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等特征.circRNA在转录及转录后水平具有很多重要的调控基因表达功能.circRNA在肿瘤、神经系统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circRNAs有巨大潜力成为新型的疾病临床诊断标志物或人类疾病治疗的潜在靶点,在疾病的防治领域展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就circRNA与疾病的关联及其潜在临床价值做一综述.

    作者:陈拥华;李程;谭春路;麦刚;刘续宝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常染色体与Y染色体复杂平衡易位一例

    患者男,25岁,以“结婚4年,未避孕未怀孕”为主诉来我院就诊.男患者体格发育正常,偏瘦,生殖器检查:阴茎发育正常,阴毛发育正常:双侧睾丸等大,形态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血供正常:双侧附睾大小形态正常,左侧附睾头囊肿:双侧精索静脉曲张:双侧输精管未见明显异常.精液分析结果:量2.6 mL,pH=7.4,活动率0%,A级0,B级0,密度0/mL,液化时间10 min.经精液多次检查被确诊为无精症.男方无乙肝、结核、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手术、外伤、输血史等.其妻14岁初潮,平时月经规律,3~4 d/30 d,量中.女方发育正常,外阴正常,分泌量正常,子宫大小正常,光滑,质中,各种激素水平正常.婚后,女方曾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双侧输卵管阻塞,经通液治疗后复查为双侧输卵管通畅.

    作者:代鹏;余明聪;侯雅勤;赵勇江;李姝芳;孔祥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用新一代外显子捕获测序技术诊断眼皮肤白化病Ⅲ型一例

    目的 对一例疑为眼皮肤白化病的患儿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方法 对患儿进行临床检查,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基因组DNA,采用新一代外显子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并对疑似致病性突变进行患儿及其父母的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 患儿歪头视物,视力低下,伴有双眼水平冲动型眼球震颤,毛发棕黄色.基因测序显示患儿TYRP1基因存在c.1214C>A(p.T405N)和c.1333dupG杂合突变,分别遗传白其母亲和父亲.生物信息学预测为致病性突变.结论 患儿为TYRP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引起的眼皮肤白化病Ⅲ型,TYRP1复合杂合突变致病的病例尚未见报道.

    作者:律玉强;黄静;张开慧;刘国华;高敏;盖中涛;刘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用长链RT-PCR技术分析一个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家系AR基因的突变

    目的 分析一例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CAIS)患者及其家系成员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的潜在突变.方法 提取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和总RNA,应用PCR技术扩增X染色体上AR基因的7个外显子,对产物直接进行DNA测序,寻找突变位点;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相应的基因组片段,进一步确证AR基因的突变位点;用逆转录PCR扩增AR基因,再次验证其突变位点.结果 发现患者及其舅舅AR基因第7外显子的第2880个核苷酸G被A替换,引起错义突变,导致第840位密码子CGT突变为CAT,即精氨酸被组氨酸替代.该突变可能引起雄激素受体结合能力的变化,导致CAIS.患者母亲一条AR等位基因的第840位密码子亦存在CGT--CAT改变,另一条等位基因则未发现突变.结论 AR基因第7外显子核苷酸序列2880位点碱基G引起的错义突变很可能是引起CAIS的原因.应用长链RT-PCR技术扩增AR基因可为CAIS的分子诊断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张晓;曾健;林炎鸿;涂向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46,XY,-9,+der(9)t(4;9)(q21;p24)mat一例

    患儿男,8个月,系第4胎第3产,足月低体重儿,出生时体重2.3 kg,有窒息史.患儿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不足4 kg,奶摄入量每次60mL.鼻梁宽,嘴小,下颚内收,双手大拇指异常,右手大拇指无指甲,左手大拇指指甲部分缺失.血及尿遗传代谢检查结果未发现异常,已死亡.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72h、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计数30个分裂相,镜下分析15个分裂相,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XY,-9,+der(9) t(4;9)(q21;p24) mat,见图1.

    作者:郭智彬;易丽君;黎文婷;乐萍;陈卡;李垠娇;张晓珍;霍小春;张小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假双着丝粒染色体九例

    例1女,17岁,因原发闭经就诊.患者系第2胎,足月顺产,出生时父亲29岁,母亲26岁,母亲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先兆流产史,父母为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查体:身高158 cm,智力一般,无颈蹼,轻度肘外翻,双侧乳房未发育,乳间距宽,腋毛稀少.外阴发育幼稚,阴毛稀少,肛门检查子宫及双附件均未扪及.辅助检查:B超检查:无子宫,未探及双侧卵巢.细胞遗传学检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标本分别用胰酶消化和氢氧化钡处理进行G显带与C显带,按照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2009)标准进行核型分析.C显带证实一个着丝粒失活,故患者核型为46,X,psuidic(X)(pter→q24∷q24→ pter)36]/45,X[6](图1A).其父母核型正常.

    作者:薛会丽;李英;安刚;范向群;郭南;扶梅妹;何淑琼;张敏;徐两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线粒体tRNASer(UCN)突变及其致聋机制的研究

    线粒体tRNASer(UCN)基因突变与感音神经耳聋密切相关.tRNASer(UCN)基因上游部分的突变将影响tRNASer(UCN)结构以及转录后的加工,例如位于tRNASer(UCN)前体3'端的线粒体7444 G>A等突变,以及位于tRNAser(UCN)二级结构茎以及环上的线粒体7472insC和7511T>C等突变可改变tRNASer(UCN)的稳定性,进而影响线粒体内多肽的合成,降低ATP的产量,终导致耳聋.本文主要讨论与耳聋相关的线粒体tRNASer(UCN)基因突变及其致聋的机理.

    作者:范文露;唐霄雯;郑斌娇;管敏鑫;薛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一例罕见的47,XXY综合征女性的遗传学病因分析

    目的 对一例智力发育落后、临床表型为女性的患儿进行细胞与分子遗传学分析,探讨其遗传学病因.方法 对患儿进行常规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并提取其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分析SRY基因的变异,并用定量PCR对SRY基因进行拷贝数检测.结果 核型分析显示患儿为47,XXY.SRY基因及拷贝数变异分析显示SRY基因呈大片段缺失,拷贝数为0.结论 患儿的女性表型是由于Y染色体上SRY基因的缺失所致,为国内首例SRY基因阴性、表型为女性的47,XXY病例.

    作者:李洪英;张开慧;高敏;张海燕;王莹;张玉凤;刘毅;盖中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