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晓;蓝信强
患儿男,8个月,系第4胎第3产,足月低体重儿,出生时体重2.3 kg,有窒息史.患儿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不足4 kg,奶摄入量每次60mL.鼻梁宽,嘴小,下颚内收,双手大拇指异常,右手大拇指无指甲,左手大拇指指甲部分缺失.血及尿遗传代谢检查结果未发现异常,已死亡.细胞遗传学检查: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72h、染色体制备、G显带分析,计数30个分裂相,镜下分析15个分裂相,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XY,-9,+der(9) t(4;9)(q21;p24) mat,见图1.
作者:郭智彬;易丽君;黎文婷;乐萍;陈卡;李垠娇;张晓珍;霍小春;张小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对1例不明原因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及其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以明确诊断.方法 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染色体,再以染色体微阵列检测微缺失/微重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验证微阵列检测结果.结果 患儿与家系内同症患者表型一致,染色体核型结果相同,为46,XN,der(22) t(3;22) (q28;q13)pat;其父亲与5位亲属染色体核型为46,XN,t(3;22)(q28;q13),母亲及其他成员正常;患儿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示chr3q28q29区域发生9.0 Mb三拷贝重复,chr22q13.3区域发生1.7 Mb单拷贝缺失,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验证了上述结果.结论 该患儿家系中同症患者的异常表型符合3q和22q非平衡易位导致的22q13.3缺失综合征和3q重复综合征,是由于亲代染色体平衡易位产生不正常配子遗传给下一代造成.
作者:张开慧;董睿;黄艳;杨亚丽;王莹;张海燕;张玉凤;刘毅;盖中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福建厦门地区汉族群体1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基因座多态性参数,同时评估AmpFLSTR IdentifilerTM体系应用于本地区汉族人群进行法医学个体识别及亲子鉴定的价值.方法 应用AmpFLSTR IdentifilerTM体系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检测400名福建厦门地区汉族无关个体15个STR基因座的多态性,统计计算群体遗传学参数.结果 15个STR基因座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15个STR遗传标记均具有高度多态性,杂合度0.580~0.868,匹配概率0.036~0.148,个体识别力0.798~0.967,多态性信息含量0.560~0.850,非父排除率0.268~0.730.结论 15个STR基因座在福建厦门地区有较高的多态性.通过检测等位基因频率,为福建厦门地区人群法医学亲权鉴定和个人识别等位基因多样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者:吴莉莉;冉鹏;郑秀娟;周娟娟;裴斌;宋秀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在分析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分析染色体异常与超声指标的相关性,对不明原因流产的遗传学因素进行评估.方法 收集421例自然流产、宫内死胎和用超声异常终止妊娠的样本,用MLPA的P036、P070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 在421例流产样本中,MLPA提示异常者有232例,占55.11%.在孕13周前的286例样本中,有206例存在异常,比例高达72.03%,在孕14~19周的49例样本中,有14例检出异常,占28.57%.在孕20周及以后的86例样本中,有12例检出异常,占13.95%.在117例超声提示胎儿存在畸形或异常的样本中,有33例检测出异常,占28.21%.其中28例为染色体数目异常、4例为染色体微缺失和/或微重复、1例同时存在数目异常和微重复.在颈部超声异常、胎儿水肿综合征、多发畸形、消化系统异常组中,MLPA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71.4%、58.8%、37.8%、9.1%.在心脏、神经、面部、骨骼和泌尿系统超声异常者中则未发现异常.结论 在自然流产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占主要因素.随着孕周的增大,染色体异常与流产的关系逐渐减弱.联合应用超声检查和MLPA检测,可以有效地提升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
作者:赵颖;娄季武;孙曼娜;付有晴;刘彦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男,31岁.其妻第1次怀孕2+月出现阴道流血,B超示无胎心,胚胎停止发育,手术流产;间隔1年余第2次怀孕,孕50+天可见3个孕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较低,再次手术流产,孕期无毒物接触史.细胞遗传学检查:在征得知情同意后抽取患者静脉血2mL,肝素抗凝,37℃条件下行淋巴细胞培养72 h,常规G显带,计数2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5个,患者核型为46,XY,t(9;10)(9pter-9q34∷10q11.2→10qter;10pter-10q11.2∷9q34→9qter),见图1.其妻染色体检查未见异常.拒绝家系调查.
作者:张春晓;蓝信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提高对伴有PDGFRA和EVI1重排的髓系肿瘤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的认识.方法 收集1例同时伴有PDGFRA和EVI1基因重排的髓系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巢式PCR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皮疹、关节肿痛及间断发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嗜酸细胞增多,体检示巨脾;骨髓病理示骨髓组织明显增生、嗜酸细胞明显增多;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患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t(3;5) (q26;q15)[6]/46,XY[10];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PDGFRA及EVI1基因重排均为阳性,巢式PCR证实FIP1 L1/PDGFRA阳性.患者经单药伊马替尼(200 mg/d)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随访期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FIP1L1/PDGFRA转录本水平逐渐下降,并在治疗第10个月转为阴性,但EVI1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且稳定不变.结论 同时伴有PDGFRA和EVI1重排的髓系肿瘤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分子遗传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单药小剂量伊马替尼治疗有效.
作者:韩文敏;晁红颖;周民;岑岭;陈苏宁;何雪峰;卢绪章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线粒体tRNASer(UCN)基因突变与感音神经耳聋密切相关.tRNASer(UCN)基因上游部分的突变将影响tRNASer(UCN)结构以及转录后的加工,例如位于tRNASer(UCN)前体3'端的线粒体7444 G>A等突变,以及位于tRNAser(UCN)二级结构茎以及环上的线粒体7472insC和7511T>C等突变可改变tRNASer(UCN)的稳定性,进而影响线粒体内多肽的合成,降低ATP的产量,终导致耳聋.本文主要讨论与耳聋相关的线粒体tRNASer(UCN)基因突变及其致聋的机理.
作者:范文露;唐霄雯;郑斌娇;管敏鑫;薛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冷“休克”同步化羊水细胞传代培养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实验组将原代培养至7天时置换出的旧培养基放置于4℃冰箱冷“休克”15天后,分离其内的M期细胞加入适量新培养基传代培养;对照组直接将原代培养至第7天时置换出的旧培养基离心,收集其内的M期细胞加入适量新培养基传代培养,不做冷“休克”处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活细胞、早期凋亡细胞及晚期凋亡细胞和死细胞的百分比;染色体G显带技术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实验组染色体核型是否存在畸变.结果 实验组收获的活细胞数(21.65±2.58)与对照组(34.80±2.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27,P<0.01),实验组收获的早期凋亡细胞数(26.08±2.09)与对照组(23.79±2.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3,P<0.01),实验组收获的晚期凋亡细胞及死细胞数(13.63±0.68)与对照组(12.95±0.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4,P<0.01);实验组染色体核型与对照组一致,均未见染色体发生畸变.结论 将原代培养至7天时置换出的旧培养基放置于4℃冰箱15天后,分离其内的M期细胞继续传代培养,仍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可分析分裂相,且染色体未见畸变,诊断结果可靠,应用该方法可确保一次性穿刺即可确保羊水细胞培养成功并得出终的产前诊断.
作者:谢金芳;薛万华;纪霞;王燕;蔡富强;孙兆亮;王立;李美芹;黄艳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女,26岁,因婚后流产3次,均于孕2个月左右自然流产,曾服用过多种保胎药,均治疗无效,前来我院就诊.身高162 cm,体重50 kg,表型和智力均未见异常,夫妇非近亲婚配,否认有毒药物和放射线接触史,否认遗传病家族史.丈夫身体健康,精液检查活力和形态正常.家系调查:其父母体健,有一姐姐,已生育2个正常女儿,表型正常,均拒绝做染色体检查.
作者:施建有;陈璐;童郁;杨君瑞;许锴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对两个遗传性蛋白C(protein C,PC)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检测,建立蛋白模型,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分别应用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个家系先证者和家系成员的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和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用PCR法对先证者蛋白C(protein C,PROC)基因9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用Sanger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对家系其他成员相应基因突变位点进行扩增和测序.用生物信息学软件PolyPhen-2预测突变位点的危害程度;用Clustal X软件分析突变位点的保守性;用Swiss-PdbViewer软件对突变基因进行蛋白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 家系1先证者PC∶A为30%,PC∶Ag为35%,其父亲、母亲及姑姑的PC.∶A均略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先证者的PROC第7外显子存在c.565 C>T杂合错义突变(p.Arg147Trp),并在第5外显子存在c.383 G>A杂合错义突变(p.Gly86Asp);其父亲和姑姑均携带c.565 C>T杂合突变,母亲携带c.383 G>A杂合突变.家系2先证者和儿子的PC∶A分别为50%、64%;测序结果显示两人的PROC第7外显子均存在c.565 C>T杂合突变.生物信息学软件PolyPhen-2分析显示p.Arg147Trp为良性突变,p.Gly86Asp为有害突变.Clustal X分析显示p.Arg147Trp在同源物种间不保守,而p.Gly86Asp则高度保守.突变蛋白模型分析显示p.Arg147Trp突变产生的Trp147芳香环破坏了Arg147和Lys146、Lys151的两个氢键,并与Arg178之间产生分子碰撞.p.Gly86Asp突变后Asp86侧链延长,和Gln90侧链之间产生分子碰撞力.基因突变导致的氢键破坏和碰撞作用改变了氨基酸的空间构型,使突变蛋白稳定性下降或分泌障碍.结论 两个家系先证者均为遗传性PC缺陷症,杂合突变p.Arg147Trp和p.Gly86Asp是导致患者PC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p.Gly86Asp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
作者:杨丽红;金艳慧;杨婷;程晓丽;朱丽青;王明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不稳定异常血红蛋白Hb Rush及其合并地中海贫血病例的血液学表型和基因型特征.方法 对3例不明病因的贫血病例进行血液学常规检测和血红蛋白电泳,并检测a和β珠蛋白基因、Gγ启动子区-158 XmnⅠ多态性位点和7个β珠蛋白基因簇中限制性酶切多态位点的单倍型.结果 3例病例均具有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表型,血红蛋白电泳HbF区域有定量值显著增高的异常条带(30.5%~59.2%),携带有不稳定血红蛋白Hb Rush突变(HBB CD101 GAG>CAG,Glu>Gln),其中2例还携带有-α3.7,CD17和Hb E地中海贫血突变;Hb Rush突变有不同的β珠蛋白基因簇单倍型;未发现F区异常血红蛋白电泳条带与Gγ启动子区多态和大片段β基因簇缺失的关联.结论 本研究结果证实了中国不同人群中存在Hb Rush突变,是世界范围内第3个病例报告.Hb Rush异常血红蛋白可导致Hb F区域电泳条带的定量值显著增高.单纯Hb Rush突变杂合子可产生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及地中海贫血样临床症状,需进行产前诊断;对血红蛋白电泳Hb F区域条带定量值明显增高的贫血病例及地中海贫血进行诊治时需考虑对Hb Rush的基因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葛世军;杨必清;易薇;黄铠;刘红仙;黄小琴;褚嘉祐;杨昭庆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遗传性视网膜病变是临床常见且危害为严重的眼科遗传疾病,主要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Usher综合征、锥-杆细胞营养不良、Leber先天性黑朦、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等.迄今已发现200多个致病基因,但科学家预测还有约50%致病基因未被发现.眼睛的独特生理结构和特征为精准治疗提供了可能.我们对近年来针对几类主要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致病基因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遗传性眼病研究与防治提供借鉴.
作者:朱羚;曹聪;孙吉吉;高涛;梁晓阳;聂志鹏;冀延春;蒋萍萍;管敏鑫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等臂双着丝粒Ph染色体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lymphoid blast crisis of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BLC)中的遗传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2例CML-BLC患者采用24 h骨髓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R显带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基因拷贝数变化.用荧光原位杂交(fl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验证SNP结果.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cation,MLPA)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基因如CDKN2A/2B和PAX5等的缺失或扩增.结果 SNP证实例1的衍生9号有缺失及扩增,与FISH结果相符合.例1和例2的FISH分析可见BCR/ABL融合信号在等臂Ph染色体上,距离远近不同,排列方式为脚对脚(例2)和头对头(例1).结论 CML-BLC中等臂双Ph染色体预示对格列卫治疗抵抗,而用达沙替尼治疗有效.
作者:李倩;林晓骥;林颖;姚荣欣;黄武;梅翰冬;宫剑;陈慧;藤宁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对血清学定型为B亚型的血样标本进行基因检测,探讨其分子基础.方法 应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SP)对常规方法定型困难的3例样本进行ABO基因分型,并对其ABO血型基因第6、7外显子扩增后进行直接测序及单倍型测序,分析后确定其基因型.结果 3例样本血型血清学结果均表现为B亚型,红细胞与抗-B弱凝集,血清中存在抗-B;基因分型显示均为B/O1;直接测序和单倍型测序显示均含有O等位基因,其B等位基因在第7外显子存在905A>G突变,证实为Bx02等位基因.结论 测序检测证实3例血清学定型困难的样本均为Bx表现型,样本1、2的基因型为Bx02/O101,样本3的基因型为Bx02/O102.
作者:韩斌;刘培燕;刘晓华;冯智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单核昔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ray,SNP array),对1例不明原因智力低下的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genome-wide copy number variation,CNVs)筛查,并探讨SNP array技术在临床分子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例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的智力低下患儿行CNVs检测.同时检测其父母.结果 患儿全基因组拷贝数检测结果提示:染色体15q25.3-26.2位置存在较大片段缺失,片段大小为7.3 Mb.患儿父母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及CNVs检测均未见异常.结论 该患儿不明原因智力低下、特殊面容与15号染色体微缺失关联性较大,SNP array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准确性的优点,同时可作为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的有益补充,应用于临床细胞遗传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东兰;穆卫红;张艳华;赵丽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一例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CAIS)患者及其家系成员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的潜在突变.方法 提取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和总RNA,应用PCR技术扩增X染色体上AR基因的7个外显子,对产物直接进行DNA测序,寻找突变位点;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相应的基因组片段,进一步确证AR基因的突变位点;用逆转录PCR扩增AR基因,再次验证其突变位点.结果 发现患者及其舅舅AR基因第7外显子的第2880个核苷酸G被A替换,引起错义突变,导致第840位密码子CGT突变为CAT,即精氨酸被组氨酸替代.该突变可能引起雄激素受体结合能力的变化,导致CAIS.患者母亲一条AR等位基因的第840位密码子亦存在CGT--CAT改变,另一条等位基因则未发现突变.结论 AR基因第7外显子核苷酸序列2880位点碱基G引起的错义突变很可能是引起CAIS的原因.应用长链RT-PCR技术扩增AR基因可为CAIS的分子诊断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张晓;曾健;林炎鸿;涂向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男,59岁,因“牙龈出血10余天”且症状逐渐加重,于2015年2月10日收入我院治疗.患者入院时有头晕不适,鼻衄,痔疮出血.查体:浅表淋巴结不大,肝脾未及,静脉注射处有陈旧瘀斑.入院血常规示:白细胞3.99×109/L[正常参考值:(3.5~9.5)×109/L],中性粒细胞32.8%(正常参考值:40%~75%),淋巴细胞48.9%(正常参考值:20%~50%),单核细胞18.3%(正常参考值:3%~10%),血红蛋白:63 g/L(正常参考值:130~175 g/L),血小板计数:20×109/L[正常参考值:(125~350)×109/L];骨髓涂片显示:异常早幼粒细胞85%,胞质量丰富,呈淡蓝色,胞质中有粗大,细小,紫红色颗粒,可见成束状Auer小体.
作者:刘芸;范磊;洪鸣;吴汉新;李建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一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type 2A,MEN2A)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其RET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对该家系进行系统的临床调查,提取其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用PCR扩增RET原癌基因的第8、10、11、13、14、15、16外显子并进行双向测序.结果 家系内8名患者存在RET基因第11外显子p.C634W的杂合性点突变.3人被诊断为嗜铬细胞瘤,1人被诊断为甲状腺髓样癌,1人被诊断为嗜铬细胞瘤合并甲状腺髓样癌,1人被诊断为甲状腺髓样癌合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人体检发现甲状腺肿大但拒绝诊治,还发现1例突变携带者.结论 患者家系存在RET基因的p.C634W突变,多数携带者已发展为甲状腺髓样癌及/或嗜铬细胞瘤.为早期诊治,应该对MEN2A家系成员尽早进行基因突变筛查.
作者:张勇;郑晓;程亮;马绍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南方汉族人群KIR2DS4分子遗传多态性.方法 应用特异性PCR引物扩增306名无关个体KIR2DS4基因的全部外显子,确定KIR2DS4框架基因的有无.对存在KIR2DS4的样本,对该基因的全部外显子进行双向测序,用Assign 3.5分析软件鉴定基因型.在测序分型中出现与国际IPD-KIR数据库不完全匹配结果的样本,进行cDNA分子克隆和单倍型测序.结果 306名南方汉族无关个体中,携带KIR2DS4基因的个体为297例,经测序分型,均获得了清晰的序列峰图.共检出了7种等位基因,其中3个新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KIR分委会正式命名.检出的等位基因及其频率分别为KIR2DS4* 00101(78.8%)、*003 (10.5%)、*004 (16.0%)、*010 (23.2%)、*017(0.3%)、* 00105(0.3%)和*018(0.7%),未检出KIR2DS4* 007等位基因.能正常表达于细胞表面的等位基因(KIR2DS4* 00101、*017、*00105)和不能正常表达于细胞表面的等位基因(KIR2DS4* 003、*004、*010、*018)的检出比例分别为79.4%及50.4%,约为1.6∶1.结论 获得了南方汉族人群KIR2DS4等位基因分子遗传多态性,可为移植、疾病关联研究及人类进化等提供基础数据.
作者:甄建新;张国彬;喻琼;何柳媚;徐筠娉;邹红岩;邓志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对两例畸形胎儿进行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两例产前超声提示异常的胎儿的羊水细胞及其双亲的外周血细胞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检测(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对SNP array的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两例胎儿的羊水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其父母外周血核型均未见异常.病例1的SNP array结果为arr[hg19] 17p13.3(83 035~2 567 405)×1,即17p13.3区存在2.484 Mb的末端缺失;病例2的SNP array结果为arr[hg19] 17p13.3p13.2(83 035~3 377 560)×1,即17p13.3区存在3.295 Mb的末端缺失.17p13.3及17p13.3p13.2微缺失区均覆盖了Miller-Dieker综合征(Miller-Dieker syndrome,MDS)的关键区域,包含PAFA H1B1、YWHAE和CRK等MDS的候选致病基因.两例胎儿的羊水细胞中期分裂相FISH结果均提示17p13.3区缺失,验证了SNP array的结果,而胎儿父母外周血中期分裂相FISH结果均未见异常,可排除其父母存在涉及17pter区的微小重排.结论 MDS胎儿的超声特征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畸形.SNP array分析可以有效地诊断MDS并明确17p13.3缺失的断裂点和基因内容,有助于对其基因型与表型对应关系的分析.
作者:林少宾;罗艳敏;吴坚柱;陈宝江;纪媛君;周祎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