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鸥;段国平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c-VEP)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4-10/2018-05就诊我院的可疑青光眼患者32例32眼、早期POAG患者30例30眼、中晚期POAG患者25例25眼及正常人30例30眼,所有纳入人员均进行OCT、Ic-VEP、视野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Ic-VEP在早期POAG组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93%;信噪比(SNR)组间两两比较,8%SNR:早期POAG组与可疑青光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SNR及32%SNR:正常组与中晚期POAG组比较、可疑青光眼与中晚期POAG组比较、早期POAG组与中晚期POA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参数均随病情加重变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视野平均缺损(MD)逐渐减小,可疑青光眼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SNR、平均RNFL及MD的ROC曲线下面积在可疑青光眼组分别为0.824、0.846、0.661;在早期POAG组分别为0.898、0.969、0.889.结论:OCT与Ic-VEP对POAG的早期变化有较高的诊断能力,并能评估视神经的损伤程度,可联合用于POAG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
作者:张青;唐广贤;王民;张恒丽;李凡;柳丹丹;侯英;任骞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视网膜动脉硬化情况及其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1/2017-01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眼底检查,确定其眼底动脉硬化分级情况,并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检测,测定其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患者均随访至少1.5a,统计随访期间患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比较不同眼底动脉硬化分级患者的血糖水平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率,并分析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与血糖水平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结果:患者85例中,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为Ⅰ级、Ⅱ级和Ⅲ级患者比例分别为15%(13/85)、52%(44/85)和33%(28/85),随访期间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率为27%(23/85).随着眼底动脉硬化分级的升高,其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率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与其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率均呈正相关(rs=0.875、0.792、0.835、0.878,P<0.05).结论:2型糖尿病眼底动脉硬化严重,且与其血糖水平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作者:叶亲颖;黄晓燕;李春燕;梁晓东;李雯婷;曾振培;陈俊杰;黄玉银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Femto-LASIK)与经典的机械板层刀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两种手术方式矫治近视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术后视觉质量的区别.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07/2017-06在襄阳市中心医院飞秒激光中心进行板层刀制瓣-LASIK(62例124眼)或Femto-LASIK(58例116眼)手术的近视患者120例240眼.测量两种不同制瓣术式中制作的角膜瓣厚度以及术后视力、屈光状态及角膜地形图参数和像差等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角膜瓣均制作成功,并且都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术中及术后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术后两组间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Femto-LASIK组制作的角膜瓣厚度与预设差值小于板层刀制瓣-LASIK组(t=26.67,P<0.01),且球差、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增幅均小于板层刀制瓣-LASIK组(t=-4.16、-4.92、-22.19,均P<0.01).板层刀制瓣-LASIK组和Femto-LASIK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分别为0.31±0.09、0.25±0.0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P<0.01).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比板层刀制瓣较为精确,并且术后角膜的像差相对较小,飞秒激光制瓣可提供相对较好的视觉质量,但是这两种制瓣方式术后患者的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无明显差异.
作者:钱志刚;毛晓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造成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玻璃体积血,严重者甚至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终失明.该病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近年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药物和基因等相关治疗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雪;张萍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2017学年上海市宝山区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视力及屈光度状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宝山区幼儿园中班至高三共14个年级中共计3002例.分别通过卡方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性别方面的近视不良率、屈光不正率及不同视力不良程度上的差异.结果:视力不良率随着学习阶段升高不断增长,从18.52%逐渐升至87.12%,不同学习阶段视力不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高中男女生视力不良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的视力不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光不正类型主要为近视,不同学习阶段近视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山区学生视力不良率较高,应重视学生眼保健工作.
作者:李强强;王悦;郑康杰;杨兴堂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苏州某社区高血压患者视网膜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与尿白蛋白/肌酐的(UACR)关系,为靶器官损害的预防、延缓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纳入高血压患者1983例,根据眼底检测情况分成正常组944例,狭窄组1039例.收集基线资料及进行尿白蛋白/尿肌酐测定,分析视网膜动脉狭窄危险因素及与UACR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1.013,P=0.011)、糖尿病(OR=1.352,P=0.008)为视网膜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R)检出率为95.56%,其中以Ⅰ级和Ⅱ级轻度病变为主;两组患者白蛋白尿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眼底狭窄组大量白蛋白尿占比65.59%,高于微量白蛋白尿54.21%,高于正常组50.52%.结论:年龄和糖尿病是高血压患者视网膜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视网膜病变与UACR有关系,社区应加强健康宣教,早期进行视网膜、肾脏筛查,预防、延缓病情进展.
作者:张加生;赵丽红;袁建妹;汪海洲;徐菊方;郑晓英;周卫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收集2016-06/2018-04于我院就诊的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26例26眼,根据动脉瘤的不同类型及临床表现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患者视力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视力及治疗效果与病变类型、是否累及黄斑区、病程、治疗方法密切相关,出血型、累及黄斑区和病程较长的患者预后较差.气体血肿移除术对于病程不超过3wk的黄斑区视网膜下积血的患者疗效显著.结论:及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能够挽救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视力,获得较好的预后.
作者:傅博;许贺;徐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后1a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05/2017-06在我院行PRP治疗的92例92眼DR患者,采用OCT的DISC CIRCLE程序,测量分析以视盘为中心、直径3.45mm范围DR患者PRP术前和术后1a(采用Follow-Up程序自动追踪模式)视盘周围RNFL厚度,按视盘上方(S)、下方(I)、鼻侧(N)、颞侧(T)4个象限分区所得的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R患者PRP术后1a较术前视盘周围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和全周平均RNFL厚度明显变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RP治疗可导致视网膜RNFL变薄,临床上应充分重视和考虑RNFL的损伤,更好地保护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机能对DR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畅;贾洪强;杨栋梁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南部医联体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于2016-11/2017-11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从北京市朝阳区南部医联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民健康档案中随机抽取40岁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84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体格检查、血液检查结果,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散瞳眼底检查.结果:北京市朝阳区南部医联体40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DR患病率为35.7%,其中轻、中、重度非增殖期和增殖期DR患病率分别为68.3%、12.3%、5.0%、14.3%.年龄、糖尿病病程、胰岛素治疗、HbA1c、合并糖尿病足是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该地区DM患者DR患病率较高,社区医生在定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时,不仅应该敦促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定期检测HbA1c,还应给予低龄、糖尿病病程长、胰岛素使用及合并糖尿病足的患者特别关注.
作者:王红星;赵芳;傅强;王立春;游沁;李茜;吴葆健;白伶伶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我国东北地区一个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lattice corneal dysprothy,LCD)家系中TGFBI基因的突变类型与临床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对该家系中的2名正常人和患者进行眼科基本检查,抽取外周血进行基因突变检测.选取50名健康个人作为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TGFBI基因的所有外显子进行测序以检测突变位点.结果:该家系中患者均检出TGFBI基因第4外显子R124C突变(c.370C>T).该家系中正常成员及其他50名健康个体均未发现该位点的突变.结论:确定该LCD家系患者的角膜病变由TGFBI基因R124C突变引起,同时也验证了R124C突变热点.
作者:胡莹;刘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离焦环距离角膜边缘不同宽度对控制和减缓近视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01/2015-12在我院视光学中心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45例85眼,依据镜片覆盖角膜白到白横径的90% ~95%确定镜片总直径,角膜横径12.1~13.00mm的患者选择镜片总直径11.0~11.2mm(A组);角膜横径11.1~12.0mm的患者选择镜片总直径10.5~10.9mm(B组);角膜横径10.0~11.0mm的患者选择镜片总直径10.0~10.4mm(C组).观察三组患者戴镜前和戴镜1、2a等效球镜度数和眼轴的变化情况.结果:戴镜前,三组患者年龄、等效球镜度、眼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2a,A组和B组患者等效球镜度和眼轴较戴镜前变化较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等效球镜度和眼轴较戴镜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和B组患者等效球镜度和眼轴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离焦环距离角膜边缘的宽度不同对于控制和减缓近视的效果不尽相同,离焦环越靠近角膜边缘,近视的控制效果相对越弱.
作者:夏国选;魏少华;魏琳;张清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益精补阳还五汤辅治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对其眼压控制及预后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07/2017-07收治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93例186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7例94眼,给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结合益精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对照组46例92眼,仅使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力、眼压、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测定值、平均缺损范围、视野平均光敏度以及图像诱发视觉电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1%vs 63.0%)(P<0.01).治疗后,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RI测定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SA、EDV测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0.01).观察组治疗后视野平均光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平均缺损范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1).结论:使用益精补阳还五汤辅治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眼压水平,扩大视野范围,促进血流循环,改善预后.
作者:宇成达;朱爱平;高小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测定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血清中糖代谢指标、胰岛素抵抗与房水和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02/2018-01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69例(观察组)和白内障患者65例(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的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检测房水和血清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对HbA1c、HOMA-IR与房水和血清中IGF-1、IL-6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血清中的FPG、HbA1c、HOMA-IR,以及房水和血清中IGF-1、IL-6含量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A1c与房水及血清中的IGF-1和IL-6均呈正相关(P<0.05).HOMA-IR与房水及血清中的IGF-1和IL-6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HbA1c、HOMA-IR与房水及血清中的IGF-1、IL-6含量具有相关性,通过对上述指标的测定可以辅助判断病情.
作者:汤志铮;卢艳平;陈学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初步探究视网膜非压迫变白(white without pressure,WWOP)在健康青少年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为空军招飞和健康体检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参加2018年空军招收飞行学员医学选拔的高中毕业学员461名和青少年航校入校选拔的初中毕业学员71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广角激光眼底扫描系统配合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对WWOP等眼底病变进行筛查.结果:本研究纳入的健康青少年人群中WWOP检出率高达2.63%,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学员WWOP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检出的WWOP病变以颞侧象限为主,尤其以颞下象限多见.高中毕业学员存在WWOP的眼合并其它周边部视网膜变性的比例高达18.18%,较无WWOP眼显著增高.结论:WWOP在健康青少年人群中并不罕见,病变以颞侧多见,病变区域内合并其它视网膜变性的比例显著增高,体检过程中发现WWOP体征时需对周边视网膜进行仔细检查,避免漏诊、误诊.
作者:吴腾云;刘勇;齐林嵩;赵晨;唐燕;奇铁男;关秀芬;邹志康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后巩膜加固术是治疗高度近视的常见手段,能够加强巩膜的强度,抑制高度近视的进展.术中后巩膜加固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其中生物性材料主要包括心包膜、异体巩膜、脐带、硬脑膜、去细胞异体真皮等;非生物性的合成材料主要包括有聚酯纤维网即涤纶片、明胶海绵及等离子体化学改进物等,均在实验动物及临床进行了应用,并且对控制高度近视的进展具有很好的效果.
作者:张景尚;万修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单用贝伐单抗与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疗效.方法:回顾性比较随机研究.对21例42眼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评估.单眼内注射1.25 mg贝伐单抗(IVB组),在同组的眼玻璃体内注射1.25 mg贝伐单抗和1 mg曲安奈德(IVTA-IVB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ETDRS视力和眼压测量黄斑中心厚度(CMT).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4.7±1.5mo.在IVB组和IVTA-IVB组中,注射前平均CMT分别为494.7±114.4μm,546.8±165.6μm;第一个月分别为430.4±133.2μm,363.7±105.3μm;第三个月分别为484.8±167.4μm,407.3±108.7μm;六个月后分别为550.4±191.5μm,516.8±158μm.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IVB组和IVTA-IVB组中,注射前平均ETDRS视力数分别为57.1±13.5,48.9±13.9;第一个月分别为2.2±14,58.8±12.1;第三个月分别为59±13.7,59.3±13.6;第六个月分别为55.6±14.9,55.5±8.7.第三个月和第六个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IOP无差异.第一次注射后IVTA-IVB组在第三个月时视力佳并持续6个月,而IVB组在第一个月时视力佳但仅持续了3个月.结论:6个月后发现,IVTA-IVB组较IVB组疗效显著,且无激素依赖性并发症.
作者:Sever Ozkan;Horozoglu Fatih;Celik Erkan;Topcu Birol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检测白塞氏病(BD)患者和正常人群血浆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的差异表达谱,探讨miRNA在BD发病中的作用,寻找与BD相关的血浆生物标记物.方法:收集15例活动期BD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抗凝静脉血,离心获得血浆,提取总RNA,经miRNA标记、miRNA阵列杂交、miRNA阵列扫描和分析获得BD患者异常表达的miRNA谱.通过miRTarBase(靶基因数据库)检索差异性表达的miRNA已经过验证的靶基因,并选取与免疫学相关的差异性表达的miRNA进行Real time-PCR验证.结果:活动期BD患者血浆中hsa-miR-34c-5p、hsa-miR-144-3p、hsa-miR-483-3p较正常人表达上调,hsa-miR-301a-3p、hsa-miR-224-5p、hsa-miR-454-3p、hsa-miR-17-5p、hsa-miR-199a-5p较正常人表达下调.结论:miRNA的差异性在BD的发生发展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异常表达的miRNA可能通过Notch1和SMAD4信号通路促进BD发病.
作者:苗慧;张新桥;王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并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6-12/2018-02因白内障于我院进行眼科手术治疗的95例95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对比研究,两组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对照组联合散光矫正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组联合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角膜散光、视觉质量及视力改善程度的差异.结果:随访3mo,两组治疗后非矫正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非矫正近视力及佳矫正近视力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角膜散光情况显著改善(P<0.05),组间改善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对比敏感度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18c/d空间频率下视觉对比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d,观察组患者仅2眼出现角膜内皮水肿,对照组患者仅1眼出现角膜内皮水肿,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出并散光矫正型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可有效矫正视力,降低角膜散光,提高其视觉对比度,整个手术治疗过程安全性较高,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陈涛;朱昭亮;田冰玉;张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持续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眼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01/2015-12在无锡市101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单眼近视眼(对侧眼为正视眼)持续配戴角膜塑形镜6mo以上的患者.观察戴镜眼和非戴镜眼在戴镜前和戴镜后各时间点(1wk,1、3、6mo)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基础分泌量、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膜充血、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的情况.结果:单眼持续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共53例,年龄10.43±1.70岁,等效球镜度-3.37±1.50D.戴镜眼戴镜1wk泪膜破裂时间缩短,戴镜后1wk与戴镜后1、3、6mo泪膜破裂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戴镜眼泪膜破裂时间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戴镜眼和非戴镜眼戴镜后各时间点泪液基础分泌量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不明显(P>0.05).戴镜后各时间点角膜中央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眼角膜上皮染色主要为Ⅰ级点染,Ⅰ级点染在戴镜后1wk,1、3、6mo分别为10眼(19%)、6眼(11%)、8眼(15%)、6眼(11%),Ⅱ级点染分别为1眼(2%)、0眼、0眼、1眼(2%).10例患者戴镜后会出现结膜充血(评分1分).所有病例在及时停戴、使用抗生素及角膜修复剂后,角膜上皮点状染色均消失,结膜充血消退.非戴镜眼观察期内未见明显结膜充血,角膜上皮染色均为0级.结论:持续配戴角膜塑形镜会引起泪膜稳定性的下降,结膜、角膜上皮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对泪液分泌、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非戴镜眼无明显眼表损害.
作者:李媛媛;张晓峰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