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OCT联合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在POAG诊治中的应用

张青;唐广贤;王民;张恒丽;李凡;柳丹丹;侯英;任骞

关键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分离格栅模式, 信噪比, 视觉诱发电位
摘要: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c-VEP)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4-10/2018-05就诊我院的可疑青光眼患者32例32眼、早期POAG患者30例30眼、中晚期POAG患者25例25眼及正常人30例30眼,所有纳入人员均进行OCT、Ic-VEP、视野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Ic-VEP在早期POAG组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93%;信噪比(SNR)组间两两比较,8%SNR:早期POAG组与可疑青光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SNR及32%SNR:正常组与中晚期POAG组比较、可疑青光眼与中晚期POAG组比较、早期POAG组与中晚期POA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参数均随病情加重变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视野平均缺损(MD)逐渐减小,可疑青光眼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SNR、平均RNFL及MD的ROC曲线下面积在可疑青光眼组分别为0.824、0.846、0.661;在早期POAG组分别为0.898、0.969、0.889.结论:OCT与Ic-VEP对POAG的早期变化有较高的诊断能力,并能评估视神经的损伤程度,可联合用于POAG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飞秒激光制瓣与机械板层刀制瓣的LASIK术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Femto-LASIK)与经典的机械板层刀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两种手术方式矫治近视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术后视觉质量的区别.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07/2017-06在襄阳市中心医院飞秒激光中心进行板层刀制瓣-LASIK(62例124眼)或Femto-LASIK(58例116眼)手术的近视患者120例240眼.测量两种不同制瓣术式中制作的角膜瓣厚度以及术后视力、屈光状态及角膜地形图参数和像差等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角膜瓣均制作成功,并且都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术中及术后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术后两组间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Femto-LASIK组制作的角膜瓣厚度与预设差值小于板层刀制瓣-LASIK组(t=26.67,P<0.01),且球差、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增幅均小于板层刀制瓣-LASIK组(t=-4.16、-4.92、-22.19,均P<0.01).板层刀制瓣-LASIK组和Femto-LASIK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分别为0.31±0.09、0.25±0.0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P<0.01).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比板层刀制瓣较为精确,并且术后角膜的像差相对较小,飞秒激光制瓣可提供相对较好的视觉质量,但是这两种制瓣方式术后患者的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无明显差异.

    作者:钱志刚;毛晓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无鼻内窥镜下RS置管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无鼻内窥镜下RS置管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09/2018-03收治的泪小管断裂患者52例52眼.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RS管组32例32眼,环形泪道置管组20例20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鼻出血、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RS管组术中无鼻出血发生,环形泪道置管组鼻黏膜出血15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S管组治愈26眼,好转3眼,无效3眼,治疗有效率为91%;环形泪道置管组治愈15眼,好转3眼,无效2眼,治疗有效率为90%,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7).术后2wk~2mo,RS管组脱管2眼,有1眼在留置未满2wk时从泪小点脱出,给予再次吻合;另有1眼在术后1~2mo内从泪点抽出,未再次手术,随访时泪道冲洗好转.环形泪道置管组脱管3眼,未再次手术,在以后的随访过程中泪道冲洗好转.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结论:泪小管断裂需及时手术治疗,采用RS管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概率,并且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组织相容性好、不影响患者外观等优点.

    作者:王瑞红;陈宁;张树军;李荣花;梁娜;马海鹏;张冀涛;李钰泓;郭立坤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空军招飞体检中健康青少年人群视网膜非压迫变白分布规律

    目的:初步探究视网膜非压迫变白(white without pressure,WWOP)在健康青少年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为空军招飞和健康体检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参加2018年空军招收飞行学员医学选拔的高中毕业学员461名和青少年航校入校选拔的初中毕业学员71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广角激光眼底扫描系统配合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对WWOP等眼底病变进行筛查.结果:本研究纳入的健康青少年人群中WWOP检出率高达2.63%,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学员WWOP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检出的WWOP病变以颞侧象限为主,尤其以颞下象限多见.高中毕业学员存在WWOP的眼合并其它周边部视网膜变性的比例高达18.18%,较无WWOP眼显著增高.结论:WWOP在健康青少年人群中并不罕见,病变以颞侧多见,病变区域内合并其它视网膜变性的比例显著增高,体检过程中发现WWOP体征时需对周边视网膜进行仔细检查,避免漏诊、误诊.

    作者:吴腾云;刘勇;齐林嵩;赵晨;唐燕;奇铁男;关秀芬;邹志康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联合用药对DR患者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和血清Apelin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曲安奈德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和血清Apeli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6/2016-12我院收治的增殖性DR患者58例6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30眼)和观察组(29例30眼).对照组接受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术前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术后复方樟柳碱颞侧浅层皮下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治疗前后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和血清Apelin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1mo,两组患者视力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患者视力提高比例(90%)明显高于对照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d,1、2mo不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mo两组患者视网膜动脉、静脉血管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mo两组血清Apelin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清Apelin水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曲安奈德治疗DR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和血清Apelin水平的影响,缓解视网膜缺血缺氧损伤,有利于术后视力恢复,安全性较好.

    作者:刘志南;凯赛尔·衣沙克;邓国华;江一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贝伐单抗单用与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单用贝伐单抗与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疗效.方法:回顾性比较随机研究.对21例42眼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评估.单眼内注射1.25 mg贝伐单抗(IVB组),在同组的眼玻璃体内注射1.25 mg贝伐单抗和1 mg曲安奈德(IVTA-IVB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ETDRS视力和眼压测量黄斑中心厚度(CMT).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4.7±1.5mo.在IVB组和IVTA-IVB组中,注射前平均CMT分别为494.7±114.4μm,546.8±165.6μm;第一个月分别为430.4±133.2μm,363.7±105.3μm;第三个月分别为484.8±167.4μm,407.3±108.7μm;六个月后分别为550.4±191.5μm,516.8±158μm.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IVB组和IVTA-IVB组中,注射前平均ETDRS视力数分别为57.1±13.5,48.9±13.9;第一个月分别为2.2±14,58.8±12.1;第三个月分别为59±13.7,59.3±13.6;第六个月分别为55.6±14.9,55.5±8.7.第三个月和第六个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IOP无差异.第一次注射后IVTA-IVB组在第三个月时视力佳并持续6个月,而IVB组在第一个月时视力佳但仅持续了3个月.结论:6个月后发现,IVTA-IVB组较IVB组疗效显著,且无激素依赖性并发症.

    作者:Sever Ozkan;Horozoglu Fatih;Celik Erkan;Topcu Birol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调节性T细胞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角膜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角膜疾病的常用方式,虽然角膜移植的成功率较其它器官移植高,但是术后排斥仍然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高度依赖于免疫细胞向淋巴组织或炎症部位的定向迁移和归巢,并受粘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的调控.调节性T细胞在免疫调节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诱导免疫耐受维持内环境稳定,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相关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篇综述主要介绍调节性T细胞参与眼部免疫耐受的相关研究,着重阐述调节性T细胞在角膜移植排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应用.

    作者:边江;王婷;史伟云;阮庆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我国东北地区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的TGFBI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探讨我国东北地区一个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lattice corneal dysprothy,LCD)家系中TGFBI基因的突变类型与临床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对该家系中的2名正常人和患者进行眼科基本检查,抽取外周血进行基因突变检测.选取50名健康个人作为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TGFBI基因的所有外显子进行测序以检测突变位点.结果:该家系中患者均检出TGFBI基因第4外显子R124C突变(c.370C>T).该家系中正常成员及其他50名健康个体均未发现该位点的突变.结论:确定该LCD家系患者的角膜病变由TGFBI基因R124C突变引起,同时也验证了R124C突变热点.

    作者:胡莹;刘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后巩膜加固材料在高度近视眼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后巩膜加固术是治疗高度近视的常见手段,能够加强巩膜的强度,抑制高度近视的进展.术中后巩膜加固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其中生物性材料主要包括心包膜、异体巩膜、脐带、硬脑膜、去细胞异体真皮等;非生物性的合成材料主要包括有聚酯纤维网即涤纶片、明胶海绵及等离子体化学改进物等,均在实验动物及临床进行了应用,并且对控制高度近视的进展具有很好的效果.

    作者:张景尚;万修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与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08/2018-03收治的TAO患者120例,依据临床活动性评分(CAS)标准(活动期组、非活动期组)和病情严重程度(轻度组、中重度组、极重度组)分组,并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受检者临床基本资料及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并分析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TAO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临床活性分期组与对照组受检者,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与对照组受检者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活动期组和对照组受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非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无明显差异,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非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102、0.095,P=0.135、0.167);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95、0.824,P=0.005、0.002).结论:非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不会随病情加重而升高,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随病情加重明显升高,可用于TAO的临床诊断、分期分级及预后监测.

    作者:彭细峰;颜坚;蔡玉莲;邓江涛;黄薇;姜文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长期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眼表的影响

    目的:探讨持续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眼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01/2015-12在无锡市101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单眼近视眼(对侧眼为正视眼)持续配戴角膜塑形镜6mo以上的患者.观察戴镜眼和非戴镜眼在戴镜前和戴镜后各时间点(1wk,1、3、6mo)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基础分泌量、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膜充血、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的情况.结果:单眼持续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共53例,年龄10.43±1.70岁,等效球镜度-3.37±1.50D.戴镜眼戴镜1wk泪膜破裂时间缩短,戴镜后1wk与戴镜后1、3、6mo泪膜破裂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戴镜眼泪膜破裂时间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戴镜眼和非戴镜眼戴镜后各时间点泪液基础分泌量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不明显(P>0.05).戴镜后各时间点角膜中央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眼角膜上皮染色主要为Ⅰ级点染,Ⅰ级点染在戴镜后1wk,1、3、6mo分别为10眼(19%)、6眼(11%)、8眼(15%)、6眼(11%),Ⅱ级点染分别为1眼(2%)、0眼、0眼、1眼(2%).10例患者戴镜后会出现结膜充血(评分1分).所有病例在及时停戴、使用抗生素及角膜修复剂后,角膜上皮点状染色均消失,结膜充血消退.非戴镜眼观察期内未见明显结膜充血,角膜上皮染色均为0级.结论:持续配戴角膜塑形镜会引起泪膜稳定性的下降,结膜、角膜上皮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对泪液分泌、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非戴镜眼无明显眼表损害.

    作者:李媛媛;张晓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眼局部联合全身综合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眼局部联合全身综合治疗视频终端(VDT)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08/2018-05在我院眼科就诊的VDT综合征患者62例124眼,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62眼.对照组患者给予人工泪液点眼,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耳穴压豆及眼周穴位联合全身中医推拿治疗,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健康宣教.两组患者均以治疗2wk为一疗程.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wk行症状评分及屈光矫正基础下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反应、集合近点和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A)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各参数变化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调节灵敏度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调节幅度、集合近点也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局部联合全身综合治疗能有效改善VDT综合征患者的调节和集合功能,缓解VDT综合征患者的眼部及全身疲劳症状.

    作者:赵静如;曹旭;刘子豪;李铁军;金明;薄涵;郑昆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角膜缘干细胞研究新进展

    位于角膜外层的角膜上皮细胞,正常损耗或创伤后,由角膜缘干细胞不断自我更新补充.当损伤等致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时,则会导致角膜溃疡、新生血管、混浊等角膜病变而影响视力.目前治疗这些角膜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为移植体外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本文将从角膜缘干细胞的定位、体外培养、新细胞来源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李典睿;周善璧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苏州某社区高血压患者视网膜病变与尿白蛋白/肌酐的关系

    目的:探讨苏州某社区高血压患者视网膜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与尿白蛋白/肌酐的(UACR)关系,为靶器官损害的预防、延缓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纳入高血压患者1983例,根据眼底检测情况分成正常组944例,狭窄组1039例.收集基线资料及进行尿白蛋白/尿肌酐测定,分析视网膜动脉狭窄危险因素及与UACR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1.013,P=0.011)、糖尿病(OR=1.352,P=0.008)为视网膜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R)检出率为95.56%,其中以Ⅰ级和Ⅱ级轻度病变为主;两组患者白蛋白尿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眼底狭窄组大量白蛋白尿占比65.59%,高于微量白蛋白尿54.21%,高于正常组50.52%.结论:年龄和糖尿病是高血压患者视网膜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视网膜病变与UACR有关系,社区应加强健康宣教,早期进行视网膜、肾脏筛查,预防、延缓病情进展.

    作者:张加生;赵丽红;袁建妹;汪海洲;徐菊方;郑晓英;周卫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免散瞳眼底照相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观察并分析免散瞳眼底照相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筛查中的作用,为临床筛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6-12/2017-11确诊为糖尿病(DM)患者120例240眼为观察对象,由同一操作者逐一进行免散瞳眼底照相、散瞳后7方位眼底照相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FA).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级为标准,采取盲法由同一医师分别对以上三项检查进行阅片、分级并记录.后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分别对前两种方法与眼底荧光造影的结果进行对比性研究,计算每种方法对不同程度的DR的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Kappa值,筛选出简单易行、有效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方法.结果:通过眼底血管造影筛查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68眼(70.0%),散瞳后眼底照相筛查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60眼(66.7%),免散瞳眼底照相筛查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56眼(65.0%).不同方法筛查出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结果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筛查时,免散瞳眼底照相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9%、90.3%,与散瞳后眼底照相组的结果无明显差异.与金标准组(FFA)比较,其Youden指数(83.14%)接近于1,结果可靠度高,Kappa=0.81,检验具有一致性.对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筛查时,免散瞳眼底照相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分别是90.6%、95.5%,与散瞳后眼底照相结果无明显差异.与金标准组比较,免散瞳眼底照相的Youden指数为86.09%,结果可靠度高,Kappa=0.86,检验具有一致性.结论:免散瞳眼底照相作为一种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简单、准确率高的可行性方法.此项检查简单易行,无风险,可培训专科技师进行多点操作,借助如今方便的网络传输图像至有经验的眼科医师阅片、诊断,方便快捷,让患者就近诊治,避免了来回奔波的辛劳,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林秀琴;熊义斌;肖键;徐亚娟;林少君;张志辉;廖国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与房水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测定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血清中糖代谢指标、胰岛素抵抗与房水和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02/2018-01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69例(观察组)和白内障患者65例(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的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检测房水和血清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对HbA1c、HOMA-IR与房水和血清中IGF-1、IL-6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血清中的FPG、HbA1c、HOMA-IR,以及房水和血清中IGF-1、IL-6含量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A1c与房水及血清中的IGF-1和IL-6均呈正相关(P<0.05).HOMA-IR与房水及血清中的IGF-1和IL-6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HbA1c、HOMA-IR与房水及血清中的IGF-1、IL-6含量具有相关性,通过对上述指标的测定可以辅助判断病情.

    作者:汤志铮;卢艳平;陈学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散光矫正型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并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6-12/2018-02因白内障于我院进行眼科手术治疗的95例95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对比研究,两组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对照组联合散光矫正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组联合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角膜散光、视觉质量及视力改善程度的差异.结果:随访3mo,两组治疗后非矫正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非矫正近视力及佳矫正近视力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角膜散光情况显著改善(P<0.05),组间改善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对比敏感度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18c/d空间频率下视觉对比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d,观察组患者仅2眼出现角膜内皮水肿,对照组患者仅1眼出现角膜内皮水肿,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出并散光矫正型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可有效矫正视力,降低角膜散光,提高其视觉对比度,整个手术治疗过程安全性较高,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陈涛;朱昭亮;田冰玉;张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OCT联合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在POAG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c-VEP)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4-10/2018-05就诊我院的可疑青光眼患者32例32眼、早期POAG患者30例30眼、中晚期POAG患者25例25眼及正常人30例30眼,所有纳入人员均进行OCT、Ic-VEP、视野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Ic-VEP在早期POAG组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93%;信噪比(SNR)组间两两比较,8%SNR:早期POAG组与可疑青光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SNR及32%SNR:正常组与中晚期POAG组比较、可疑青光眼与中晚期POAG组比较、早期POAG组与中晚期POA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参数均随病情加重变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视野平均缺损(MD)逐渐减小,可疑青光眼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SNR、平均RNFL及MD的ROC曲线下面积在可疑青光眼组分别为0.824、0.846、0.661;在早期POAG组分别为0.898、0.969、0.889.结论:OCT与Ic-VEP对POAG的早期变化有较高的诊断能力,并能评估视神经的损伤程度,可联合用于POAG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

    作者:张青;唐广贤;王民;张恒丽;李凡;柳丹丹;侯英;任骞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SMILE和FS-LASIK术后24h内视力变化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近视术后24h内视力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8/2018-03于我院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80例160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SMILE组40例80眼接受SMILE手术,FS-LASIK组40例80眼接受FS-LASIK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4h内裸眼视力情况,手术前后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完成.SMILE组与FS-LASIK组患者术后2、4、6、8、12、24h裸眼视力呈逐渐改善趋势.术后2、4、6、8、12、24h,FS-LASIK组患者裸眼视力均优于SMIL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LE组患者裸眼视力在术后12、24h优,FS-LASIK组患者裸眼视力在术后6、24h优.术后24h,两组患者眼压均低于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均较术前显著下降,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之间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SMILE和FS-LASIK术后24h内视力均发生较大变化,术后均能获得良好的视力.

    作者:景聪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视网膜病变程度下眼表及角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视网膜病变程度下眼表及角膜病变情况.方法:纳入我院眼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23例246眼,根据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46例92眼(non-diabetic retinopathy group,NDR)、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50例100眼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27例54眼.通过干眼问卷和眼表疾病指数量表、角膜荧光素染色(FL)、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检测(BUT)及中央角膜厚度测量等临床检查,分析三组不同研究对象眼表不适症状、OSDI评分、FL阳性、SⅠ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BUT、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CV)、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眼痛、眼干涩、流泪、眼疲劳、烧灼感、视力波动等6项眼表不适症状在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异物感、眼痒、眼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DSI评分分级、FL阳性率、BUT、SⅠt、CD和CCT在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V在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明显的眼表不适症状;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量减少、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率增加;糖尿病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增加,且这些变化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有关.

    作者:王一鸥;段国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2017学年上海市宝山区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视力及屈光不正情况

    目的:分析2017学年上海市宝山区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视力及屈光度状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宝山区幼儿园中班至高三共14个年级中共计3002例.分别通过卡方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性别方面的近视不良率、屈光不正率及不同视力不良程度上的差异.结果:视力不良率随着学习阶段升高不断增长,从18.52%逐渐升至87.12%,不同学习阶段视力不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高中男女生视力不良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的视力不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光不正类型主要为近视,不同学习阶段近视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山区学生视力不良率较高,应重视学生眼保健工作.

    作者:李强强;王悦;郑康杰;杨兴堂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