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期生殖器HSV感染的研究进展与管理对策

宋洋;李珊山

关键词:单纯疱疹病毒, 妊娠, 生殖器疱疹, 垂直传播, 新生儿疱疹
摘要:生殖器疱疹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病原体为单纯疱疹病毒(HSV),导致慢性、复发性、终身性感染.妊娠期HSV感染可能通过垂直传播引起严重的新生儿疱疹.容易导致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包括:妊娠晚期原发感染、HSV-1感染,以及产道活动性皮损.妊娠期生殖器疱疹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及病原学/血清学检测.使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剖宫产可以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妊娠晚期原发感染或者产道活动性皮损者可考虑行剖宫产.
皮肤科学通报杂志相关文献
  • 单纯疱疹病毒的潜伏、复发感染与防治

    单纯疱疹病毒(HSV)分为HSV-1及HSV-2两种血清型,感染后可在人体内长期潜伏且易复发,造成治疗及预防上的巨大困难.潜伏相关转录体(LATs)是单纯疱疹病毒潜伏期间大量存在和被转录的RNA,也是目前研究单纯疱疹病毒潜伏与复发机制的热点.近年来的研究使研究者们对LATs在单纯疱疹病毒潜伏、复发中所起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CTCF(CCCTC binding factor)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的多功能转录因子,其M段11个锌指结构可以形成不同的组合,调控多种靶基因的表达.CTCF在病毒的潜伏和激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CTCF从结合位点脱落,病毒将被激活进行复制.目前,HSV感染的治疗主要依靠口服抗病毒药物,但难以清除患者体内潜伏的病毒,因此研究HSV疫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生殖器疱疹的关键.虽然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批准上市,但其研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阐明病毒潜伏及感染复发的具体机制,对揭示HSV感染易复发的本质,及有效防治HSV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樊建勇;赵阳;杨慧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儿童常见病毒性皮肤病——麻疹,手足口病,幼儿急疹

    麻疹、幼儿急疹与手足口病是临床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常好发于儿童.近年来,这些病毒性皮肤病的不典型临床表现逐渐增多,少数情况下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个别甚至可引发死亡.因此,认识这些病毒性皮肤病典型、非典型的临床表现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李翠华;林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病毒性皮肤病的现状和分类

    病毒是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原体,感染后导致皮肤黏膜出现的病变称为病毒性皮肤病.许多非感染性皮肤病的发生和发展,如某些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也可能与病毒感染相关.随着基础病毒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发病机理也在逐渐被阐明.

    作者:樊建勇;谭伟华;杨慧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病毒及相关的皮肤病——大有可为,值得重视

    病毒是一种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的微生物,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远远超过了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深入研究探讨病毒与皮肤的关系,一方面可为阐明病毒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提供思路和依据,另一方面,皮肤可能作为一个方便的器官模型对病毒的生物学特点进行研究,从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为人类病毒学的研究作出贡献.实际上,病毒性皮肤病及病毒在许多皮肤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一直受到皮肤科临床医生及研究者的关注,这个领域的研究大有可为.

    作者:杨慧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妊娠期生殖器HSV感染的研究进展与管理对策

    生殖器疱疹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病原体为单纯疱疹病毒(HSV),导致慢性、复发性、终身性感染.妊娠期HSV感染可能通过垂直传播引起严重的新生儿疱疹.容易导致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包括:妊娠晚期原发感染、HSV-1感染,以及产道活动性皮损.妊娠期生殖器疱疹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及病原学/血清学检测.使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剖宫产可以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妊娠晚期原发感染或者产道活动性皮损者可考虑行剖宫产.

    作者:宋洋;李珊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生殖器疱疹复发的机制及临床防治策略

    生殖器疱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很难彻底治愈的性传播疾病,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极大的困扰.生殖器疱疹复发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生殖器疱疹复发可能与潜伏相关转录子、Us3基因、胸苷激酶、干扰素、精神因素等有关.生殖器疱疹复发的治疗包括系统治疗和局部治疗两方面.系统治疗主要为抗病毒治疗和调节免疫等辅助治疗;局部治疗主要为清洁创面和防止继发感染.避免诱发因素是减少和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本文就生殖器疱疹复发的机制及防治策略的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谢琳;梁俊;徐金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艾滋病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进展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是艾滋病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HAART药物作用于HIV复制周期的各靶点而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包括进入抑制剂(entry inhibitors)、逆转录酶抑制剂(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整合酶抑制剂(integrase inhibitors)、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和药代动力学增效剂(boosters).随着抗病毒药物数量和种类的不断问世,HAART方案不断更新,及早开始HAART并选择适宜的方案,可大限度抑制病毒复制,重建患者免疫功能.HAART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治疗前评估、治疗后定期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作者:金永梅;李玉叶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带状疱疹诊治热点问题及进展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由潜伏于机体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复制后沿神经传递到皮肤所导致,常于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发生,表现为单侧皮肤呈带状分布的红斑,其上簇集丘疱疹、水疱等,可伴烧灼、疼痛感.治疗主要以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等为原则.近年来,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治领域有了新的发展并形成了新的共识.本文聚焦于带状疱疹的临床诊治热点问题,就新治疗方案及存在的争议问题进行阐述,并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带状疱疹实验室诊断、带状疱疹复发等临床医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综述.

    作者:赵阳;王兴旺;杨慧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HPV检测和免疫治疗进展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疾病包括良性增生性疾病、宫颈癌、头颈与直肠恶性肿瘤.全球发病率居高不下,不仅影响健康也造成很大经济负担.快速、可靠和有效的HPV检测对疾病诊断和预防非常重要.目前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DNA原位杂交、杂交捕捉法HC-2、高危HPV感染相关生物学标记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及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等.HPV病毒蛋白免疫组化以及DNA/RNA微阵列或芯片技术在HPV检测中的应用价值非常大但尚未推广普及.对HPV免疫学机制和致癌机制的新研究促进了HPV相关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预防性HPV疫苗不能诱导细胞免疫清除HPV感染、尤其无法治疗HPV相关肿瘤,故迫切需要寻求治疗HPV感染和相关肿瘤的有效手段.已经研发的几种类型治疗性疫苗,包括活载体、蛋白质或肽、核酸和基于细胞的疫苗已在进行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研究.另外一些新的免疫治疗策略,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性T细胞疗法等仅在临床前评估阶段.

    作者:程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病毒性肝炎相关皮肤病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严重的传染病,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且流行广泛,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病毒性肝炎以肝脏病变为主要表现,但也可伴发多种皮肤症状.皮肤病变可先于其他症状出现,甚至可以是隐匿性感染的唯一临床表现.本文综述病毒性肝炎相关皮肤病的种类和特点,为在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病毒性肝炎相关皮肤病的病因治疗方面的临床工作者提供帮助.

    作者:朱可;段晓茹;陈宏翔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HPV相关皮肤病及临床常见问题解答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种类繁多,其分类方法也较多.根据易感染的细胞类型、临床表现可以分为皮肤型、疣相关型和黏膜型;依据HPV生物学行为,将其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HPV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比如HPV16和18型是导致大部分宫颈癌发生的高危型别.与HPV相关的其他癌症如口咽癌、非黑素瘤性皮肤癌的高危亚型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对HPV致病机制的研究促进了人类对癌症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的认识,预防性HPV疫苗的应用,不仅使宫颈癌成为第一个可以被预防的癌症,也有效的预防了性传播疾病尖锐湿疣的发生.本文着重概述HPV的致病特点及解答临床常见问题.

    作者:徐亚楠;马翠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人类疱疹病毒8型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又称卡波西肉瘤疱疹病毒(KSHV),发现于HIV的卡波西肉瘤患者,该病毒的潜伏性和裂解性是感染后引起卡波西肉瘤的重要特性,通过DNA,RNA及蛋白表达等分子生物学研究,HHV-8的阳性率达70%以上.随后对HHV-8的某些基因亚型的研究发现,A-Z六种亚型及24个以上分支,这些亚型与卡波西肉瘤的侵袭性有着重要联系.非卡波西肉瘤中,HHV-8通过抑制抑癌基因表达、激活癌基因、干扰细胞生长分化相关信号等机制影响细胞生长周期调控等功能,诱导细胞恶性转化.

    作者:吴秀娟;普雄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HPV疫苗的应用评价

    人乳头瘤病毒可以引起尖锐湿疣、寻常疣、扁平疣、跖疣、鲍温样丘疹病等良性病变及宫颈癌、肛门、外阴、阴道、阴茎和口咽部恶性肿瘤等恶性疾病,HPV疫苗的应用为预防HPV感染及其相关疾病带来了希望.目前,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证上市的预防性疫苗有三种,即四价疫苗(gardasil)、二价疫苗(cervarix)和九价疫苗(gardasil9),预防性HPV疫苗已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并取得显著效果.文中对HPV预防性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作者:吴娇;齐蔓莉;刘全忠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带状疱疹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带状疱疹(HZ)是一种由潜伏在人体脊髓背根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复制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HZ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在VZV分子特征和功能方面,沉默即刻早期蛋白(immediate early protein,IE)基因是引起病毒复制、激活的关键;在免疫应答方面,特异性细胞免疫抑制是VZV再激活和发生播散的主要原因.VZV被相关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后激活信号传导通路,诱导炎症因子的产生发挥抗病毒作用,同时间接激活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共同引起皮肤和神经组织的损伤,发展为HZ.本文综述了HZ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娓;刘军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5%NaOH糊——改良水晶膏外用3天治疗传染性软疣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NaOH糊外用治疗传染性软疣(MC)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本研究证实了“水晶膏”的有效成分是NaOH.并对其进行了改良,将有效成分含量,从50%改良成5%的糊剂,共收集患者59例.治疗时,先在每个疣上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h后再涂糊剂,2次/d,每日复诊1次,皮损全部结痂时即停药.结果 平均疗程3d,治疗中没有明显炎症反应、溃疡、渗液.治愈51例,复发4例,治愈率79.6%.结论 本糊剂治疗MC是安全、有效、价廉及非创伤性的替代疗法,可作为治疗MC的首选药品之一.

    作者:侯润安;刘云琴;侯敏;马吉利;王艳;刘萍;顾红英;付立华;阿里木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玫瑰糠疹与病毒感染

    玫瑰糠疹是一种较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病毒感染可能参与了玫瑰糠疹的发病,但仍无充分的证据.本文从玫瑰糠疹的流行病学、病毒感染证据及抗病毒治疗反应等方面综述玫瑰糠疹中病毒感染的可能作用.

    作者:刘仲荣;陈胡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Epstein-Barr病毒感染及相关皮肤疾病

    EB病毒是一种人类疱疹病毒,其原发感染多无临床症状或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原发感染后,EB病毒终身潜伏于健康人体的B淋巴细胞.但是,部分感染者发展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或者出现一些EB病毒相关的恶性疾病,如Burkitt's淋巴瘤、鼻咽癌、霍奇金淋巴瘤、牛痘样水疱病样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NK/T细胞淋巴瘤、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本文将详述EB病毒感染的特点、机制,并讨论EB病毒相关皮肤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徐子刚;徐教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HZ)常见的并发症,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激发免疫和/或炎症反应持续损伤周围或/和中枢神经元所致慢性复杂性神经病理性疼痛,通常指HZ皮疹出现后疼痛持续≥90d且疼痛强度的Likert评分≥30分.以普通人群和HZ患者为基数统计PHN发病率分别为0.34‰ ~ 2.5‰和5% ~30%,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PHN危险因素包括HZ患者高龄、前驱症状重、急性期皮疹和疼痛重、免疫力低下、女性、三叉神经眼支受累等.诊断主要依据HZ病史及疼痛特点.接种HZ减毒活疫苗或重组亚单位疫苗可有效预防HZ及PHN.PHN可持续数年,治疗困难.口服药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和阿片类,外用药如5%利多卡因垫和8%辣椒素垫,非药物治疗如微创介入疼痛治疗,或不同作用机制镇痛方法联用,可用于治疗PHN.

    作者:王官清;李晓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皮肤科学通报杂志

皮肤科学通报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